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岁月留痕,温情满溢(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岁月留痕,温情满溢(散文)


作者:青李子 秀才,112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4发表时间:2024-10-21 12:44:09
摘要:时光悠悠,如白驹过隙,时隔六年,当我再次踏上涿鹿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热土,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在心中缓缓流淌。再次走进下葫芦村,往昔的画面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感慨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时光悠悠,如白驹过隙,时隔六年,当我再次踏上涿鹿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热土,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在心中缓缓流淌。再次走进下葫芦村,往昔的画面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感慨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回首2018年9月,我有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盲协盲人文学联谊会组织的盲人作家高级研修培训活动暨中国残联盲协首届“感恩杯”文学笔会大赛。就在那美丽的涿鹿县下葫芦村,我与同学马茜不期而遇。此次活动于9月3日上午9点拉开帷幕,历时三天,而这意义非凡的活动正是由马茜的丈夫全伽斌先生慷慨赞助。
   9月17日,我又一次陪同作家丁玲的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老师来到这里,依然受到全先生的热情款待。为了悉心照顾王增如老师,我与她同住一室,未曾想竟由此引发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小插曲。2018年8月,女儿出国留学,身为母亲的我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女儿离开后,我的睡眠质量每况愈下,竟荒唐地认为是过多的头发夺取了我的营养所致,一气之下,在9月10日剃了个光头,距离陪同王老师涿鹿之行不足半个月的时间。
   丁玲,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女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勇敢的精神,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和再现了当时土改运动在华北农村地区的推行状况,关注现实又关怀广大农民,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光辉。为了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姊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她以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于1954年曾两次来到涿鹿寻亲访友,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当她来到下葫芦村时,就居住在全世红老人家里。
   白天,我与朋友们陪同王老师参观了丁玲曾经住过的全家故居,聆听全世红(全伽斌先生的父亲)老先生讲述那些遥远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年代。随后,我们又爬上全先生承包的高山,在山顶的感恩亭旁边的土地上体验农家活动——拔萝卜与割青菜。那充满乡土气息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夜晚降临,睡前王老师突然谈起她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日常的活动锻炼。她的话语中满是关切与鼓励,坚决拒绝我为她做任何事情,这让我深感不好意思。第二天清晨,在正式起床前,王老师又熟练地做起她自创的瑜伽活动,那专注的神情令人钦佩。她轻声说道,自己已坚持数年,对身体益处颇多,同时也诚挚地建议我多进行活动。这一夜,与其说是我照顾王老师,不如说是她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从身体到心灵,给予我无尽的温暖。
   第二天早饭后,同去的张老师把我悄悄叫到一边,低声告诉我:“昨天这一夜,可把王老师担心坏了。她看到你光头,还以为你得了不治之症呢,甚至埋怨我怎么能让你这个病人来照顾她。”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王老师为何又是鼓励我,又是给我饮食与锻炼的建议。给王老师增添了困扰,我内心满是愧疚,赶忙主动跟王老师说明情况,并诚恳地赔礼致歉。看到我安然无恙,近70岁高龄的王老师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连续两次的造访,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也与马茜结下更为深厚的友谊。与马茜在微信上的互动,更是牵起我再次前往的情怀。尽管收到寒潮预警,但我毅然约上好友马大姐一同驱车前往。与六年前相比,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村处多了一座雄伟的牌楼,村里增添了许多房屋,街道也更加洁净。尤其是家家户户墙外堆起的钢丝网囤里冒尖的玉米,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堆堆黄灿灿的金子,心中涌起丰收的喜悦。
   来到马茜家的大门前,看到右侧墙上感恩书院的牌子,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大家合影时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马茜,马茜”,我一边喊着,轻轻推门而入。迎面又多了一排房子,与正房相对,新建房子后面的晾亭、篮球场、喷水池、动物园及花园,这都是六年前所没有的。正房也变了模样,几乎落地的玻璃窗,映射着太阳的光辉,给人一种明亮而温暖的感觉。“我在,我在呢,进来吧。”热气腾腾的招呼隔门飞进耳朵。“在里面干嘛呢?也不出来迎接我这个远方的客人。”开着玩笑,我掀开磁吸的纱网,推门进屋。
   屋里的格局也焕然一新,当年王增如老师赠送他们夫妇《丁玲传》的大书案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四排齐胸高的双层书柜。上层是封闭式的玻璃柜,柜里摆放着一些珍贵的史料,下层是书柜,两侧均摆满了书籍。而东西两侧又隔出了房间,左侧南北两间房是孩子的卧室,右侧则是一个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的一厨一卫的两居室。
   “变化挺大呀!呀,你这是咋啦?”看到马茜慢慢从里屋出来,腿脚似乎有点不太方便,再看她两颊沉陷,我感叹未完,继而惊呼,心陡地揪得生疼。“好多了,放心吧,待会儿跟你说,没出门迎接,见谅哈。”“接什么接,先说说你这咋整的?上次见面时还活蹦乱跳的,短短六年,咋变成这样了?来,来,赶紧坐下。”“一言难尽,一段艰难的历程啊。”坐在阳光里,听着她的故事,我不禁唏嘘:人生在世,只有健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全先生去学校开家长会,傍晚时分才回来。他一回来就忙着烧水做饭,一顿忙活,让我深感不好意思。饭菜十分丰盛,收拾完后又给我们准备被褥。因天气突变,不放心我们去住他们在老宅那边新盖的房子,便腾出他们二儿子的房间给我们住。马茜双手无力,无法干活,全凭全先生收拾,我心中顿生唐突之感。“不用不好意思,正好来陪我聊聊天,说说话。”马茜似乎看出我心里的不安,赶紧说道。我微笑点点头,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吃完饭,我和马大姐早早上床休息。
   第二天早饭后,全先生带我们去爬山。走过写有“感恩园”的高大牌楼,便走进了全先生承包的山地范围。全先生自掏腰包,历经十年,植树造林,硬是把二百多亩的秃山变成了森林的海洋。尤其是那杏树,产下的果核经过加工处理,变成美味的干果,走进全国各地的超市,带来丰厚的利润。到了深秋,红里泛黄的叶子,形成一道美不胜收的景致,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欢愉与重生。全先生还把一部分风水好的地方,开发成墓地,给亡灵们一个优美的安息之地。站在山顶的感恩亭下,环视四周,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感恩之情忍不住在胸中激荡。当年陪同王增如老师上来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王老师弯腰拔萝卜时的欢笑,站在亭下眺望远方时的感慨,娓娓而谈的久远的故事,犹如昨天才发生的事情,谁知眨眼间竟然过去了六年。
   “这石头都是人工搬上来砌的?这得多大力气呀!”马大姐走在石板砌筑的台阶上,心疼起那些劳工来。
   “都是人工一块块搬上来的,都是自家活儿,反正不赶工期,我这人就是活着干,死了算,慢慢来,一点点地干呗,因为累,就多给工人一些工钱,人活着都不容易。”
   “那投入很大吧?”
   “反正扔进去得有一千万了,别处挣了,就往这儿花呗。这儿可是我的根啊!”全先生从事酿酒、房产出租等各种行业。
   重归涿鹿下葫芦村,这里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岁月悄然流逝,却带不走这里的温情与美好。感恩这片土地给予我的回忆与感动,也期待着未来还能再次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续写更多美好的故事。更希望老同学马茜早日康复,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里尽情地享受。

共 2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光悄然流转,故事却在岁月中沉淀。这篇《岁月留痕,温情满溢》,如同一幅细腻的时光画卷,缓缓展开,带着我们一同走进那充满回忆与温情的地方。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回忆了六年间与涿鹿下葫芦村的种种羁绊。从曾经的文学活动到与友人的相遇相知,从丁玲的文学足迹到如今村庄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全先生的坚持与奉献,马茜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文字如同清泉,流淌在我们心间,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谢作者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让我们有机会一同领略涿鹿下葫芦村的魅力。同时,也感谢赐稿晓荷,让我们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作品。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21 12:45:14
  这篇文章充满了温情与感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涿鹿下葫芦村的故事令人难忘,强烈推荐!
回复1 楼        文友:青李子        2024-10-21 20:19:58
  感谢老师编按,问好道安啦!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21 12:46:06
  读完此文,心中满是感慨。作者对下葫芦村的描写生动形象,人物故事也十分动人。期待作者更多的精彩作品!
回复2 楼        文友:青李子        2024-10-21 20:20:26
  奉茶致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