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陪伴与引领(散文)
一
上午,墙上的挂钟指向九点半,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在水泥地上,黝黑中透着亮光,浮尘轻轻飘荡,像小精灵一样。办公室里人声嘈杂,同事老毕上完课,显得无精打采,坐在椅子上,泡了一杯浓茶,热气蒸腾中,眼睛半眯,血丝透过“熊猫眼”在闪烁——典型的缺乏睡眠。
“老毕,这么早就想睡觉了,是不是昨天晚上去打麻将了?说一说,赢了多少?好事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同事开起了玩笑,拍了拍老毕的肩膀。大家长年厮混在一起,说话挺随意。不少同事都有空闲时“打麻将”的习惯,每个周末都要打上三五场,一为娱乐,二为增强感情。
老毕直起腰,抬起头,勉强笑了笑,露着白色的牙齿,并没有回答。
我们不过小县城,方圆不过几里,一辆车开上十几分钟足够绕城一圈,而且彼此都有了解,早有其他同事替他抢答:“他哪有时间打麻将,典型的儿子奴。只要儿子放学,就去接,接完回家还得陪作业。天天陪,一天不漏。昨天晚上陪读到凌晨,鸡都啼了几遍,才去睡觉。”
一打听,所言不差。老毕的儿子16岁,经过三年初中苦读,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达到“五五分流”的分界线,冲进县重点高中的大门,成绩不错,全县有前一百名,分班时在层次最高的实验班。
如今,开学两个月,高中的残酷扑面而来,如乌云密布的天,几乎见不到一点美好的阳光。高考的独木桥还在,多少家长望子成凤,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这不,九门功课,作业一沓又一沓,堆积如山。许多并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家长加练的,或者孩子要求的。晚上,十点放学后,房间明亮如昼,老毕儿子坐在书桌前,拿着笔,在作业本上算算练练,一丝不苟;老毕坐客厅里,翻看着书,不吵不闹,不时拿眼瞟一瞟房间,主打一个陪伴。
作业太多,几乎每天都是半夜十二点。睡觉时,街道安静,万籁俱寂,真的是连虫子也进入了梦乡,小区内人影沓无,只剩下路灯固执地亮着。老毕才打着哈欠,脱下衣服上床。
虽然是高中生,但孩子终究是孩子,还是未成年人,缺少自制力,偶尔学习状态反复,时而拼搏,时而放松;时而干劲十足,时而精疲力竭;时而一心扑在作业上,时而惦记玩点游戏。曾经,偷偷拿过家里的旧手机,充上电,关上灯,躲在被子里,玩了几乎一个晚上。作为家长的老毕,最怕这种事发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孩子作业做得多晚,他就陪得多晚。哪怕凌晨一点,他也是坐在那儿,看着孩子洗漱完毕,才宣告“工作结束”。
也许,缺乏了自制力,那就依靠他制力。老毕,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二
在学校里,我听说过胡的故事。胡同学可爱又调皮,穿着几个破洞的校服,头发也是乱蓬蓬的。上课时,他爱坐在凳子里,屁股前踮后翘,把凳子晃来晃去,不到一个月,凳子散成一堆木头零件。他的作业常常不做,练习册一片空白,跟崭新的没什么两样,早晨再到学校里,随便拿过某位同学的作业抄点。字迹十分潦草,连笔众多,像鸡爪印。
任凭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都有被打回原形的时候,更何况贪玩的胡。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要求同学们合上书本,布置默写:将刚刚学过的《古诗三首》默写一遍。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同学在桌子上铺平练习本,奋笔疾书,“刷刷刷”的声音像蚕啃食桑叶,动听而悦耳。胡坐在位置上,牙齿咬着笔头,手掌托着下巴,眼睛瞪得老大,轻轻歪斜,余光正瞟向旁边同学的本子。老师富有经验,早看穿胡的把戏,一声断喝,如平地惊雷,及时制止偷看行为。
默写结束,大家交上作业本。胡磨磨蹭蹭,想着不交,或想着迟点交,老师走过去,动手拿过他的本子,三首诗共十二句,大概一百字,数了数,作者完全不知,不会写的有八句,会写的四句中忘词四个,错字五个。若按“对一句给五分”的标准,胡的得分应该为零分。
老师大发雷霆,气得七窍生烟,兀自指着胡,舌头打结,都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师打电话叫来胡的母亲。胡母中年,大概四十余岁,一脸沧桑,衣服并不光鲜,看起来像是某位厂里的员工。她的头发上,还沾着微不足道的窄小布料。胡母来到教师办公室,听了老师的告状,也是满脸委屈:“老师啊,我经常提醒他,叫他做作业。他每次都肯定地告诉我,做完了,做完了,全都做完了。”
“你就不能每天看看他的作业吗?哪怕只看一眼,就知道做了没有?”老师言辞恳切,语气中甚至还有些哀求的味道。
“我只上过小学三年级,没读过什么书,啥作业都做不来,看了也没用啊!”胡母极力解释。
“不需要你看懂,只需要看他做完了没有,书写端正与否,就行。”
胡母哑然,张了张嘴,想说话却没吐出一个字,不知是赞同还是有想法。
可以肯定的是,“微型家长会”结束,胡的作业依然老调重弹。也许,且不论他的智商如何,但他就算天才如方仲永,最后也要伤仲永,学习的道路彻底被堵死。不过,也没关系,天底下并不是读书唯一一条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怕胡母又不甘心,还想着孩子“考出好未来”,那就难免自相矛盾,麻烦不断!
三
很多时候,父母满心欢喜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总爱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小可爱:聪明淘气,顽皮又孝顺,恨不得为孩子掏心掏肺,付出十二分的心血,铺好一条宽阔的道路,让孩子走出一个好的未来,迎接到春暖花开。
可真正需要父母付出的时候,许多家长无非就是洗衣做饭,替孩子交清学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替他背起“沉重”的书包,满足他吃零食的欲望,还美名其曰:我已经为孩子做得够多。他们不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溺爱!
这多么荒诞,这多么冲突。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真正的好未来并不是建立在父母花了多少金钱,买了多少好衣服,做了多少好饭,满足了多少想法,而是真正的陪伴与引领有多少,陪伴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引领他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孩子遇到歧路时,能及时出现,给他规划与帮助。这是表里之分,也是拉开距离的所在!
这个世界,无数孩子的将来,更多比拼的是父母。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千万不可忽视教育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