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符号对接华夏文明(散文)

精品 【东篱】符号对接华夏文明(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5发表时间:2024-10-23 05:38:53
摘要:也是匆匆浏览了内蒙古赤峰红山之下的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不能一一写出,我挑选了一些古老的文物符号,表达一下我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吧。


   若论博物馆,赤峰的博物馆不下十座,在同级别的城市里,首屈一指,令我大开眼界。我特别选择了座落于赤峰红山脚下的“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去参观。
   曾经学习中国历史,知道辽代是夹在宋代里的一个北方朝代,也有人说,曾经的那个时期是“一国两朝”。但习惯上我们关注宋朝,而对辽代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而这段不算短暂的九帝218年的历史,又是不能忽略的历史瞬间。宋代是一条主河流,而辽代则是一条分支,同属于一条文明水系。
   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是不可复原的,留下的只能是碎片、残片等蛛丝马迹,或者说,这些在今人的眼中都是一些符号而已,这些符号的价值,不是让我们去怀念,在我看来,走进这样的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符号去对接曾经的华夏文明。我确定了这次参观的主题路线。
   上学时,记住的那个词“地大物博”,还是抽象了,用时速百公里以上的速度赶路,两天才走进这座博物馆,已经像射出一支箭了,一箭中的,原来这里曾经藏着一个国度。赤峰是辽代的建都之地,曰“上京”。根据介绍得知,上京是主都,史称“临潢府”,还有四都,分别是:中京大定府(赤峰宁城县),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一个主皇城,四个陪都。这种“五京制”,其实是源自华夏文明的承继。三皇五帝时期便已经有都城的概念。《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武王伐纣时,将镐京称为“宗周”,又设洛邑为陪都,称为“成周”。效法华夏文明“国制”,可以说,辽代以游牧为生的契丹人建立的这个契丹国,骨子里就有了定居安居的强烈意愿,这既体现了契丹的民族智慧,又表现出这个民族对外来文明的积极接纳态度。常说中华文明是相融相通,总是以朝代更迭为论据,还不够,其实,每一段历史,都是在证明这种先进文明的影响力。
   博物馆,不是让我们看到一段段死亡的历史,一段历史的黯淡,这是注定的结局,但依然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泽,这才是这段辽代建都历史留给我们的意义。西方的文明寄托在神殿宗教,是以“神谕”的方式,一直告诫着奉神奉教的众生,很难从中发现像中华文明这样清晰的印记和线索。怪不得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感到失望的是只能在希腊的神殿里“依稀找出文明往来的线索”,还算是十分庆幸的事情。
   有人认为,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力量,但宗教是文明不可或缺的东西吗?我觉得,我们的文明也因此避免了一些宗教迷昧的多方位的侵害,形成了独特的文明曲线,使得今天的我们寻找这条曲线的线索没有中断。
  
   二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华第一龙”。这可能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初的龙形。全身无肢无爪,也无角无鳞,体型是呈C字母状,质地为碧玉(墨绿色岫山玉),构图制作相当简洁干净,堪称极简主义典范。这条玉龙距今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出土于赤峰红山附近。与其说这是一个古老的符号,不如说是一个值得我们猜读的谜语。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来自古远的传说,如果说契丹国,或者是辽代是异域,那为什么也崇拜龙的图腾?而且如此久远,存在的年代几乎和华夏文明齐头。中华文明起源的这片土地,龙文化就是一个坐标,不管北方民族制作,还是内地先民雕琢,说明南北方民族都有着同样的崇拜吉祥物,中华文明是有实证的文明,即使在曾经的荒蛮年代,这种信仰也是共同的,尽管我们不知用什么方式传递,但文明的火花一定会飞溅的,包括边陲荒地,也撒播了文明的种子。据文物专家考证,带有仰韶文化的影子,不管怎么说,从中华第一龙的器型看,中华文明就是多元一体的博大格局,辽代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站在这件龙作品前,我对自己是华夏子孙的身份多了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并非“一烛独照”,而是“满天星斗”,为人是需要境界的,没有境界,就难以融入文明的进程。
   从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证明赤峰的“红山文化”已经至少存在了五六千年。从胶东,越燕山,穿行内蒙古,我是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与古代的文明足迹相重叠,每一寸土地,每一条道路,都不是冷的,我明显感受到文明的温度。相遇是一种缘分,而和文明相逢却是必然。
   我也找到为什么国人那么喜欢这个文旅时代的原因了,因为条件好了,他们就喜欢用脚步丈量华夏大地的经纬度,去遇见每一处文明的闪光。
  
   三
   辽代的契丹国,已经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但对照这些文字的汉译看,有着十分的相似。举一个例子吧,契丹文里的“夫人”,是这样写的,一个“女”字,在半腰处各加一个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类似“万”字,左右结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契丹文字也是象形文字,毫无疑问,甚至在表意上,都有汉字的意象。据专家研究考证,辽代吸收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加入文字创造,他们是从单一的“许慎造字”,形成了集体的“许慎造字”,简单地说,是以汉字为笔画创制了契丹小字。文字是文明的最高级形式,这一点被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充分认识到,的确令人惊叹。这样说来,汉字就是一条河,每个字都吸纳了文化的精华,同时形成了一条时空隧道,将我们和古人紧密相连,更是一条血脉,在这条血脉里注入了共同的基因。看了契丹文字,我觉得,汉字更有一种再生的能力,可以衍生出许多分支,就像日文和朝鲜语,几乎都是在汉字基础上的演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就是“精深”的最有利证据。
   汉字是表意文字,同时传声。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没有的功能,在历史进程中,拼音最易变形,而表意文字却没有这个担心,可以辨形释义,这也是我们今天还可以读懂甲骨文,解释《诗经》的条件。这也就是辽代为何创造类似于汉字的契丹文字的秘密吧。所以,汉文化和契丹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就很好解释了,书信为何一直是华夏民族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在计算机兴起的时代,汉字更有着独特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汉语计算机语言,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华文化的持久魅力了。可惜的是,我未发现馆内陈列的契丹文字的读音标注,我想学上三五百契丹文字,掌握第二门外语。没有别的,只为尊重这一段文明史。我意外地发现,汉字大写的“十”居然和契丹小字一模一样,应该是归于“沿用”吧。有个想法,我若穿越,相逢契丹国人,我不会有语言的隔阂,完全可以掏出纸和笔,我把“你好”写下来,一定会赢得契丹人的一抹微笑。
   博物馆给了我们太多的古文明符号,这些符号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去穿透过往的历史,更多的是让我们对接曾经的文明,激发我们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感。“对接”是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最有意义的互动方式。文明并不孤单,博物馆收藏着这些文明符号,就是为了唤醒我们的文明基因。
  
   四
   一个完善而深厚的农耕社会,不仅记录在古诗中。我最早认识《诗经》这部诗歌典籍,不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始的,而是喜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牧业和农业一直的北方民族擅长的业态,我认识内蒙古,是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里徜徉而获得美感,是每次经过赤峰市的敖汉旗,对谷物有了更多的关注。在博物馆里,我发现了出土于约8000年前的碳化粟,这就是赤峰最古老的小米广告,不是广告词,而是一罐小米实物。与这罐小米一起陈列的还有石铲、石耜、石镰、磨棒等,我无法断定这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我只能以遥远来向这罐谷物致敬。茹毛饮血,可能是我们先人的某个部落的生活样态,从这样的样态过渡到“彼黍离离”的时代,他们走过了探索物种,熟食谷物漫长的历史。向这段历史致敬,这是陈列一罐碳化谷物的应有之义。
   如今的敖汉旗小米是响当当的品牌,它的广告词是“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内蒙古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漫长而寒冷,冰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我们的先民,就是这样从寒冷里捧出一抔温暖盈香的小米,将农耕文明推向极致。在严寒里,小米种子经过漫长的时代,年复一年地演化,走到今天,我们熬出的是什么样的“中国味”?应该是古老的味儿,这种味儿比诗经还早,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视传承的民族,才创造了8000年的传承传奇,一抔小米,表达的是农耕文明的深刻内涵,这是一份最古老最独特的遗产。在介绍里,我知道,敖汉小米曾沿着古丝绸之路,一直向西方世界传播,的确,敖汉小米真的是地道的“中国味”,香盈世界。
   碳化,是时光给与小米的最好雕塑,雕塑一粒米,让我们懂得饭碗的意义。每次经过敖汉旗,我都想到那罐碳化的粟,看到山野里沉甸甸的谷穗,将两者联想起来,不仅仅是生出漫长的穿越感,更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文明敬仰。拿什么态度对待敖汉小米呢?每一次我都走进赤峰的敖汉小米专卖店,带上几袋,也送给朋友,理由是熬上几顿来自古老物种的香。在内蒙古,早饭一定是一碗敖汉小米粥,就是午饭也要来一碗,每次唇在碗边,便生出与古老文明对接的微妙体验。小米,不是符号,是古老农耕年年不息传下来的情感。在博物馆发现一句话“敖汉小米是有故事的小米”,我明白,我没有真正走进田野,那些故事,还在等着我去挖掘,去续写。讲好敖汉小米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之一。
   这样说吧,可能没有太多的人知道在赤峰红山脚下还有这么一个博物馆,还留着史前文化的精品,但我觉得,文明的确不需要喧嚣,静静地陈列的博物馆,就是一部立体的史书。眼光一旦接触,就会被激起内心深处的文明激荡之波,喧嚣必然退到一边,静静地展开文明的线索。
   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上万件,不是我胸怀不够,而是眼力受限,匆匆一览,我只能择其一二来作记。不过,那些历史遗传的文物符号,已经在我的心中逐步复活,心中敬仰着文明,文明会注入这些符号以新的生命力。
   辽代,在中华文明史中是惊鸿一瞥,匆匆一别,但同样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同属于中华文明系列的一页。
   就是这一页,打开就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再远的光,以光速都可以迅速传递,况且是文明之光,我们的眼光一下子就对接上了。
   我真的想让这些符号活起来,用不着去解读,一眼就看清它和华夏文明的密切关系,使其交相辉映,灿烂如初。在古埃及金字塔里发现的那些神秘符号,最终都成为古埃及的文化。我确信,赤峰的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所存的文物符号,一定属于华夏文明的见证。
  
   2024年10月2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进赤峰“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人们对辽代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辽代,这个曾经夹在宋代里拥有九帝218年历史的北方朝代,是个不可以忽略的历史瞬间。历史无法复原,若把博物馆遗留下来的碎片、残片等蛛丝马迹,看着是遗留的历史符号,就可以通过这些符号,去对接曾经的华夏文明。一千多年前,辽代建都赤峰,一个主皇城,四个陪都,这种建制,源自华夏文明的承续。想想明代的凤阳、承天两府都属陪都的性质;今天的“一国两制”或许源自那个辽代的“一国两朝”吧;说明中华文明是相通相融的,体现了民族的智慧。朝代的更迭,总能找到承继文明的印记和线索,而不像西方文明寄托于神殿宗教。博物馆里的“中华第一龙”,从赤峰附近出土的,只是一个无爪无角无鳞的古老符号而已,距今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对接了解到,龙是契丹国或是辽代或是异域崇拜的图腾。龙文化就是一个坐标,不管北方民族还是内地,龙都是崇拜的吉祥物。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这片土地,中华第一龙,就是中华文明多元的一个例证。辽代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辽代的契丹国文字,多半吸收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而创造出了契丹自己的文字。文字是文明的最高形式。汉字就是一条河,更是一条血脉,吸纳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共同基因。契丹以汉字笔画创制了契丹小字,所以汉字有再生的能力,衍生出许多分支,如日语、朝鲜语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事实说明,汉文化和契丹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明不孤单,博物馆收藏着这些文明符号,就是为了唤醒我们的文明基因。博物馆里有出土的八千年碳化粟,这是赤峰最古老的小米实物。如今赤峰的敖汉旗小米,或许就是农耕文明推向的极致。碳化小米,不是符号,是古老农耕生生不息传下来的情感,这种情感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故事。古代的敖汉旗小米,沿着古丝绸丝路,向西方传播;今天的敖汉旗小米,走出中国,享誉世界,这便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有力证明。博物馆里陈列上万件展品,就是上万个遗物符号,就是一个个文明的见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立体的史书。随作者进入博物馆,见识了华夏文明的光辉。这是一篇真知灼见的历史性散文,作者通过遗物符号,对接华夏文明,让我们了解了宋代辽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了远古契丹国等地的崇拜图腾;了解了契丹文字的演变史;了解了敖汉旗小米的传承传播的历史。文章集文学、艺术、知识于一体。文字古朴,铺陈有序。语言活泼灵动,文采斐然。读此文,被作者深厚广博的知识修养所折服,被作者的盛大才情所佩服。极力推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3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0-23 05:53:06
  这是一篇真知灼见的历史性散文,作者通过遗物符号,对接华夏文明,让我们了解了宋代辽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了远古契丹过等地的崇拜图腾;了解了契丹文字的演变史;了解了敖汉小米的传承传播的历史;文章集文学、艺术、知识于一体。文字古朴,铺陈有序,语言活泼灵动,文采斐然。读此文,被作者深厚广播的知识修养所折服,被作者的盛大才情所佩服。遥握问好作者,祝笔丰体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3 15:41:49
  谢谢吴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鼓励。今天一早外出有事,未能及时回复吴老师的留墨,见谅。作为这段历史,我只是略知皮毛,但既然参观了博物馆,就应该寻找解读的角度,所以就选择了河华夏文明挂钩的解读方式,我觉得这条思路还是对的。华夏文明多元一体,这个结论非常正确,而在国外的发现挖掘,都没有这种直接关系,就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算是我对历史的一次学习方式吧,写文章与继续学习差不多。遥握,问候秋祺,特别期待吴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23 06:48:30
  我前不久刚刚将《中国通史》看了一遍,被眼花缭乱的华夏历史所震撼,甚至恍惚觉得,那些都是遥远的一个大梦。今读老师的大作,更为我们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到骄傲。老师对历史和文明的解读胜人一筹。非常赞同老师的文明观,契丹文化和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明不需要喧嚣。文章虽是记录一二,但截取的题材极具代表性,尤其敖汉小米一段,接古连今,将文章的主题推向高远。深度佳作,拜读学习,秋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3 16:04:02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今天一早外出,未来得及回复,见谅。韩老师真的是善于学习的人,还能专心攻读《中国通史》,不简单,非常佩服。我是读不进去的,我觉得通史一类的故事性差,吸引力不足,读着读着就没有了兴趣,我喜欢看博物馆一类,尽管是片段,我可以从一点开始,去追究,尽管是皮毛,但很有意思。因为我只能从一个出发点去看,看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很多东西都可以放在这条线索上去看。敖汉小米,的确是一个传奇,8千年了,碳化而存在,所以我说是时光的神情雕塑,我马上就想到诗经里的那些写五谷的句子,曾经是粗略一览,看了敖汉小米,就认真追究一番,对曾经先民的生活历史有了一点感性的理解。遥握,问候秋祺,我一会去拜读韩老师的小说,一定精彩纷呈!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23 07:16:00
  这篇散文以赤峰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为引,从多方面展现华夏文明的传承。通过遗物符号,呈现辽代历史、图腾、文字及小米传承等,集多种元素于一体,文字古朴灵动,知识丰富,令人折服,是一篇极具价值的历史性散文。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3 16:09:42
  写历史散文,我非常佩服余秋雨,他的眼光独到,视野开阔,总能给我们惊目的读感。辽代是一个过渡性的朝代,很多东西不为南方宋代所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华夏之大,超乎想象。看到的那些文物,只能是一种符号,我们解读,必须找准视觉和出发点,否则只能是随便看看,收获不大,于是我想把这些符号和华夏文明对接起来,果然,很多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不是子虚乌有。限于历史知识的浅薄,只能选点看看,不过,我觉得找到了参观博物馆,学习历史的挺好方式。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很期待老师的美文,最近看滴善斋老师的散文,非常精粹了,越写越好,文笔老道。遥握,问候秋祺!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3 08:00:17
  今日不是读怀才老师的文章,我还真把夹在宋朝里的一个辽代给忘了。宋代拿他没办法,最后金代取缔。唉!怀才老师的文章,就是一石击水,弹起无数浪花,这不,又让我联想到蒙文。这就是怀才老师文章的魅力。好文,精致不可描摹!遥握问候,谨祝秋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3 16:14:35
  无法忘记湘莉老师的每一次用心用情激励,小文写历史,很浅薄的,我的历史知识就是幼儿园的水平,遇到历史方面的东西,众多看卡片上写的哪一个朝代,要认识一下这些文物的价值作用,实在茫然。蒙文,我觉得类似于结绳记事,可能也是半象形文字,我始终迷茫。华夏文明的厚度,的确不可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东方文明的自豪感。谢谢湘莉老师的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瘦马        2024-10-23 10:31:55
  时光已然逝去,那段时光里从大江大河,从大山大地中抽象出的文明就静静的躺在博物馆着。社长极具质感的文字,撩开那段文明的面纱,让它们光华四射。深度好文,欣赏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3 16:19:57
  昨天看瘦马老师的小说,很感动,一直看了三小时,那些情节,仿佛就是我现在经历的,我想一定与瘦马老师当下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李武这个人物,怎样以情感珍惜现在的生活,享受晚风送柔的美好,这才是应该去做的,小说给人以启迪。从那些文物看,觉得就是一个个符号,应该把这些符号穿起来,于是我以华夏文明的视觉来审视,不然,真的就是看就看了,不能有什么深刻点的理解。谢谢瘦马老师给小文留墨,遥握,期待瘦马老师注意身体的同时,继续创作美文,怀才期待着。问候秋祺!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23 21:06:08
  这种历史性的散文肯定是不好写的。不过对于知识渊博的怀才老师来说小菜一碟。赤峰的历史在老师的笔下用符号已经对接成功,我对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个白板,当初就是不喜欢历史和地里才读了理科,其实我是理科不理,文科不文。读老师文,增长知识。增长见闻。问候老师,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4 06:39:40
  红花草老师谦虚了啊,文理各有优势,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过程,并非完全是把自己的历史知识表达出来,多半是谈认识,找到一些别人可能没有发现的文学之妙。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0-24 10:29:12
  拜读了老师之文,上了一课历史。老师知识渊博,很有见地,学习了,祝您健康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4 11:20:41
  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鼓励。其实,一旦走进博物馆,看到那些文物,就会唤起我们对历史的兴趣,我也是边看边想,努力学习这些历史,丰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遥握,特别期待森林老师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24 21:10:37
  很喜欢老师的碳化解读,让我耳目一新。竟然还有汉小米一说,实在新奇特,不要说文章中对大辽那段历史和文化的解说,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文中每一处文字都是瑰宝,好文,欣然向老师学习了,问好老师,日日安好!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07:16:00
  谬赞了,谢谢欣然老师留墨鼓励。博物馆是丰富的,很多文物都是陌生的,我只能挑出我能够稍微理解的东西去写,提高自己对文物承载的文明文化的认知。特别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