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懂(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懂(随笔)


作者:鲲鹏一飞 童生,919.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8发表时间:2024-10-24 05:57:12

一段时间网上流行着一段非常火的话:“你若懂我,该有多好。”据说是莫大师说的,表现出当今人们内心对他人理解、尊重、认同的一种渴望。
   人是社会动物,因为群居性和社会性,人们会在生活中寻找存在感、认同感、归宿感、成就感,即便是最底层的人;而这些感觉从哪里获取呢——从他人对你的认识、理解和懂得开始。
   凡高的画在上世纪末都是以千万美元拍卖出的,然而其生前却穷困潦倒,据说只卖出去一幅画,根本无人懂得他,也更不知其画的价值,这样的人生确实够悲剧;他的画生前无人识得据说是因为其作品与当时的画风格格不入,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读懂他,又没有名气(名气与价值一方面是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是民间的传播度和认可率,皇帝说好的东西价值自然就会飙升),直到后来人们懂了他,他出了名后画才有了高价值与高价格。死后被认可这也算是对他灵魂的一种慰藉了,有多少人,包括一些非常有才气的人始终都没有被人们理解,没有被社会读懂,也没有传播出去,最后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刚入职的小青年多么希望老板能懂自己,所以工作起来非常努力,以此来博得老板的欣赏;男生恋上女生时,都希望对方能懂得自己的心思,别让自己的情感付诸东流;学生希望家长能懂得自己,这样在考试失利时不至于背上很大的压力;病者多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自己于病痛之中能得到稍许慰藉……
   为什么我们在许多时候读不懂别人,而且还觉得别人不能很好的读懂自己呢?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是种族、信仰、语言、风俗、文化、学识、阅历、价值观、理解偏差等等原因,从而导致了对他人认知理解的偏见,造成了人们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
   《圣经》里有一个关于通天塔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人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人们也很容易沟通交流,当时人类联合起来计划兴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并希望能与上帝见面,塔很快建起来了;此事惊动了耶和华,他害怕这个塔建起来之后再无法统治人类,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于是上帝来到人间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修建通天塔的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故事试图为世上出现的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在此事件中上帝当时自然是起了私心的,他觉得既然人们能够修起一座通天塔来,那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通天塔又名巴别塔,这个词取自于《圣经》第十一章,“巴别塔”这个词在希伯莱语中意为“混乱”。
   有部电影就叫《通天塔》,里面设置的故事情节也正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不能理解和沟通,从而导致了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发生:美国游客苏珊在摩洛哥被黑人兄弟无意中射击,丈夫理查德四处寻求援助却因语言不通而让救助变得困难重重;远在美国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非常想回墨西哥参加离开了九年之久的儿子的婚礼,由于人种肤色以及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们被警察当成绑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在另一个国度日本,曾赠与非洲朋友步枪的日本人亦面临着重重的困境,妻子莫名自杀,聋哑的女儿在母亲自杀后更加自闭,并且还靠勾引她遇到的每个男人来宣泄心中的痛苦……一次偶然的事件,发生了诸多不幸的事,而所有的不幸几乎都源于沟通的不畅。
   但是电影《与狼共舞》却讲述了一个意境完全相反的故事:南北战争期间的英雄邓巴在战争结束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不经意跟当地的印第安土族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虽然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但随着深入交往,邓巴与苏族人之间的感情愈深,并与族中白人站立舞拳相爱;相反倒是后来遭遇到了当地白人军队的误解而视之为叛徒,并把他抓起来送回海斯要塞,后被苏族人解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
   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白人军官最后却与语言文化完全迥异的土族人交上朋友,并且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理解、认同和对方对他的赞赏和友好。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结果,你认可欣赏对方,同时对方认可欣赏你,这样交流理解就能达到最优效果,否则就不可能。
   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最大障碍在于隔阂。试想一个爱斯基摩人,去跟一个生活在赤道附近而从来没有去过北方的人去谈冬天那种冰冷刺骨的感觉,要让南方人理解和感受是非常困难的;广东人一定会说海鲜比麻婆豆腐好吃,而四川人却不一定这样认为,他们都没有错,这就是客观原因产生的认识差别。
   事实上,会有许多客观的原因让人们不能理解对方,进而产生隔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在一个频道上,哲学家跟船夫去谈哲学无异对牛弹琴,一辈子没出去过的农夫以为皇帝是要种地的且用金锄头,离现代文明六千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的布须曼人以为一只玻璃瓶是上帝赐给的礼物……
   人们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除了客观因素,偏见是最大的主观因素,美国电影《撞车》就重点以这个话题讲述这样几个相关的故事。在人们不太了解某种事物或人时,当别人提到它或者他时,就会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占据着我们的头脑:比如哪里的人擅长喝酒便以为那个地方所有的人都能喝酒;又比如人们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白乌鸦;人们都相信医生越老医术越精湛,而现在医学界许多年轻人已经担起了大梁……一言以蔽之:无知是最大的偏见。
   当然理解并不完全代表着认同,制造911事件的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受过8年西方教育且专业是学城市建设,他当然了解西方的文化,但是他并不认同,相反他坚定自己的信仰,因而才有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以为了解了对方,其实不然——其实你并不了解或完全了解,所以你还是会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才有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辩论。
   一个人进行换位思考,要和对方有共同点、要对对方感同身受、要有一种博大的包容心、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爱过方知情重,醉后才晓酒浓,想象和个人真实体验是有差距的,一个身患痛风的人,对于他人痛风的痛苦就会感同身受,而男人单凭想象则很难感受女人十月怀胎的辛苦。有些文章或句子在年轻时读它也许不以为然,可是人生有了许多经历后,再读到时却可能潸然泪下,这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理解后产生的共鸣。
   人人都需要一个懂自己的人,无论你身在哪个阶层,我个人觉得这个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外。千里马被伯乐识得方为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可能跟其他马一样终老于马厩之中。子期虽然琴弹得很好,可是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而懂他弹的琴,也没有伯牙对他的知音之遇,对子期来来说无不人生一个遗憾。
   当有人懂你时,你才会充满自信,同时为对方懂你而产生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知遇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不过你也别想着有太多人懂你,人生得一二知己足以。
   你想要别人懂你,你要么自己优秀强大起来,要么你得替别人着想,你只有值得让别人去懂你,别人才会想办法去读懂你,你如果自私、狂妄、贪婪、封闭、怪异,把自己搞得象副抽象画似的,你让别人怎么懂你?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懂你?
   有些人是一本高深的哲学,有的人是一首淡雅的小诗,有的人是一部曲折的小说……你只有想去读懂对方时,用心才能读懂对方。
   懂是理解、是欣赏、是默契、是宽容,是认同;懂是人世间的良药,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懂让世界更和谐。
  

共 29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围绕“懂”这个主题,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认同以及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列举梵高的画作、几部电影的不同情节、生活中的种种场景,阐述了人们渴望得到理解,渴望他人能懂自己。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又是事与愿违,因为不被理解,不被人懂而产生矛盾。文中也强调了“懂”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文章还从客观和主观两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议论,比如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种族、信仰、语言、风俗、文化、学识、阅历、价值观等的差异,引用《圣经》里通天塔的传说和电影《通天塔》的情节,突出客观因素在阻碍人们相互理解所起到的作用。又阐述了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子非鱼”的辩论等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深了文章的主题。文章通俗易懂,引用恰当,举出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结构清晰,有着鲜明的写作特点,引人思考,给人启迪。很美的随笔,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开心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24 06:08:20
  这篇随笔很有个性,有特点,将懂与被懂阐述得比较具体,有说服力,给人启迪,引人思考。很美的文章,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0-24 08:35:06
  谢谢红花草老师,多沟通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否则人类会产生更多的矛盾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24 07:24:32
  这篇随笔以“懂”为主题,通过梵高画作、电影情节等阐述懂的重要与难得。从主客观因素深入议论,如差异与偏见。文章通俗易懂,事例有力,结构清晰,给人启迪。问候一飞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0-24 08:38:18
  谢谢滴善斋,祝老师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4 07:55:36
  读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前一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摸一下杯子,觉得杯子好烫,我女儿摸一下,说不烫。原来当时我手较凉,女儿手是热的,所以两人对杯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一刻,我明白,每个人的所处条件不一样,得到的感受就不一样,所以,不苛求别人懂你,因为有时你也无法懂别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理解和包容。本文富有哲思,给人启迪,好文!点赞!遥握问安,谨祝秋祺!
回复3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0-24 08:37:17
  谢谢湘莉老师的评论,因为立场不同,信仰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都会千差万别,所以多换位思考,才能更好沟通
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10-24 11:16:58
  一飞老师把人与人之间的”不懂”解析的非常透彻、到位,那些主客观的因素以及层次、学识,都限制了正常地了解对方,因而造成不懂。老师的随笔看点十足,拜读学习。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24 11:19:56
  往前讲,有句“理解万岁”,说得也是彼此相互了解,懂得对方。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感到不被理解的痛苦,或者说,被一次次误解的痛苦。但回头想,别人没义务理解你。我赞同老师文末的观点,要让别人懂你,自己要优秀强大起来,那个时候,你不需要要求别人懂你,别人会千方百计要弄懂你,这就是生活。文章立意高远,阐述深入浅出,主题鲜明,给人启迪。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4 11:52:25
  一飞老师的文章,把一个“懂”字说得如此通透,佩服!巧合的是,我刚刚在写一篇《在莱阳博物馆读懂一个字》这篇文章,用了一个“懂”字,我们不懂得的东西太多了,我没有去想别人是否懂我,常常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未必懂得自己,倒是让我想去懂得别人,更喜欢懂得自己遇到的世界。一飞老师的文章给我写这篇文章很多启发。感谢你的佳作!
怀才抱器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