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忆】恩师(散文)

精品 【宁静·忆】恩师(散文)


作者:平生守砚 童生,77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5发表时间:2024-10-24 10:00:31

师娘告诉我,恩师一生被他记录在册、有据可查、喝过弟子敬献拜师茶的,有三十二人。
   这三十二人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参差不齐,跨度很大。年龄最大的比恩师还年长五岁,年龄最小的则刚进弱冠之年,再小的,恩师都以对方学业为重,拒收。
   恩师在省博物馆工作,是著名的书法大家,省内榜书第一人。全省多处名胜古迹、游览圣地、机关厂矿、大型工程都有他的题笔。
   他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1924年,距今整100华诞。
   他六岁读私塾,师承家学。书法初学三国时魏国重臣、钟繇,以钟繇楷书为范本,吸取钟繇楷书笔法中的隶书用笔,风格古朴等特点。后精研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取二王书法的遒美健秀、率真奔放。四十二岁那年又以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为圭臬,取赵体的笔法圆熟、行楷结合、端庄流畅,随,自成风格。
   恩师中等身材,体瘦面慈,一双如弯月的眼眸总给人一种能洞察人心的智慧,让你在他面前偷懒说谎的伎俩,无处遁形。
   我向恩师献拜师茶那年,恩师已经退休五年,按照师娘的说法,恩师因身体原因已不再收任何徒弟。能收下我是个例外,也是我的幸运。
   那是一个正月十六的晚上,天正飘着鹅毛大雪。恩师因肺部炎症住进我工作的解放军野战中心医院,和他同住一室的是我一个在空军地勤服役的同乡战友,我因到病房探望战友,误打误撞结识了恩师。
   受父亲书法爱好的影响,我从小也极喜书法,只是因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只能偶尔习之,没能笔耕不辍。直到从戎扛枪后,有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后,才逐渐捡了起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书法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初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欧体的用笔刚劲、方正严谨所吸引。待体会到欧体的一点用笔皮毛后,又一头扎进了赵孟頫的《胆巴碑》,以《胆巴碑》的笔法秀媚,苍劲浑厚为攻略。那知《胆巴碑》看似行楷结合,少了欧体的方正严谨,便于书写,而实际学起来却总不得要领。不说临写得与原帖神似,就是形似也是极难达到的。尤其是《胆巴碑》里的竖钩画,就钩画底部少一个小缺口,已使我百思不得起解。起初,我总认为是刻碑时的刀法崩口残缺造成的,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竖钩画都有小缺口,这就有些费解了。
   那天,当我冒雪闯进第五病室时,被一个病床上的患者给吸引了,只见患者头依床头,一手打着点滴,一手正捧着一本泛黄的《胆巴碑》聚精会神地以手指为毛笔,以空气为纸张——心摸手追。
   我把给同乡买的探视礼物放在他病床旁的柜子上,互击一掌,开了几句玩笑,就丢下同乡,找手拿《胆巴碑》的患者攀谈起来。
   患者是位六十多岁的叔辈,一答话,便知患者对书法的认知是我无法望其项背的。我借机请教了他《胆巴碑》里的竖钩画小缺口的来历,是否是刻碑时崩口残留现象。他极认真地看了我一眼,说,我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我对赵体书法是认真研究过的,要不一般习书者都会忽略掉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甚至有些临一辈子赵体的人都会忽略此事。他最后说那个小缺口其实是赵孟頫书写时的有为,是使用了一种叫做“趯钩”的技法,是赵体书法的一大特点,决非什么刻碑时崩口残留现象。随后,患者又问我临过什么帖,读过什么和书法有关的书,学书法是跟随的老师还是自我习之。我如实告诉他楷书只临过几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的《胆巴碑》,行书临过王羲之的《圣教序》,无处拜师,全是自我摸索。
   说话间,一个和患者年龄相仿的阿姨提着一暖壶开水进来,放下暖壶倒了半杯水递与患者说,把药吃了吧。患者接过水杯,向我抬了一下头说,我爱人。
   为不影响患者休息,我向患者告辞退出病房。患者的爱人悄悄跟了出来,说,解放军同志,你学书法想拜老师吗?我一脸愕然,阿姨,当然想啊。他就是省著名书法家王一老师。
   这个名字如雷贯耳,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当晚,我利用工作之便到营房办借了一张折叠行军床,又向护士长要了一床干净的被褥,把行军床支架在了老师的床边,结束了陪床者与患者晚上共挤一床难以休息好的窘境。拿护士长话说,我其实是利用工作之权,向即将成为老师的人拍了马屁,献了殷勤。
   由于当晚即将成为师娘的阿姨给我打了前站,吹了枕边风,我第二天捅破拜师的那张羞赧的窗户纸,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我本意是安排个得体的雅处向老师行拜师礼的,被老师给拒绝了。他就坐在病床上,让我给他到一杯茶,递给他就算行了礼啦。我难以接受,这么名声大噪的书法大咖,能平易近人到如此地步吗?
   我不忍心我的拜师仪式这么寒酸,就到接待办领了两套崭新的古式盖碗茶具,泡了一壶上好的大红袍,搬了两把大椅,把老师和师娘都搀扶到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倒了两碗茶,当我要单腿下跪向老师献拜师茶时,被老师一把架住:你这身军装代表国家,老师怎能承受?免了此道礼节,老师喝茶就算礼成。这样,我就成了老师唯一一个在病房收的弟子,也填补了他所收弟子中:工、农、商、学、兵职业里,唯一缺少的兵。
   接下来老师就开始履行为人师的职责,让我当晚交给他两份临帖作品。
   老师戴上老花镜,极认真地看了半天,说,你用的笔是粗鬃长锋吧?这种粗鬃长锋笔不适宜写正楷和小行书的。这一问另我惊讶不止,难道老师有远眺透视功能?他怎么能从我写的字上看出我所用的笔种?我如实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我确实是用的长锋黑熊鬃,我当时用此笔的目的是想提升我悬肘的腕力,以达到对毛笔习性的快速掌控。
   这种笔笔毛过硬,不易提按绞转,只适合写大草、狂草,别的一概不易使用。你看你写出的字,侧锋比中锋的占比还要多,怎能体现笔画的圆劲骨力?虽然书法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是要用到部分侧锋的,但它的占比绝不能超过中锋,在书法上无论那种书体,中锋永远是主流。
   我受益匪浅。
   之后,老师让我先放一放当下临的《胆巴碑》帖,改为临颜真卿的《勤礼碑》。要用纯羊毫大笔临写,要把颜真卿那种棉里裹铁、笔力浑厚、挺拔开阔的正大气象学到手,同时,要多读颜真卿,弄懂颜真卿,尤其是颜真卿的性情为人,他的正义感,他的忠贞不屈,不阿于权贵。要一生谨记,做字行文,那怕是只言片语也要有益于教化人心。做字必须先学做人,这是一个书家的王道,也是为师对你的唯一要求。
   在恩师所收的三十二名弟子里,女书法家不多,给恩师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小村妇。那时,恩师正在乡下蹲点插队,他的房东就是这个小村妇家。小村妇家共有四口人,年迈的婆婆,瘫痪在床的丈夫,和一个七八岁的儿子。丈夫和公公都在附近的煤矿上班,在一次地下矿井瓦斯爆炸中,公公因离爆点较近,被当场炸飞,丈夫是在逃离巷道的途中被巷道顶部落下的大石块压住了双腿,为保命,才不得不截肢。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村妇却利用点滴的碎片时间临帖不辍,这种学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恩师,于是施以浇灌,把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加以传授,使其书技大长,成为远近几个村的小名人,无论谁家逢红白喜事,都恭请她的墨宝。其间,恩师不但传授她书法技艺,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部分钱粮接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那个比恩师还年长的师兄是恩师的同事,他也是因酷爱书法,并再三要向恩师行磕头礼,恩师才不得已喝了他的拜师茶。他其实在工作上是恩师的顶头上司,但在书法上他却不得悟性,虽下过夜夜泪满巾的苦功,仍就悟不破那张“书”与“法”的窗户纸。无论临帖或创作,总是循规蹈矩,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犯了书法大忌,也是大多数学书人不能破茧化蝶的通病。
   恩师所收弟子里最大官职现已升至省部级。他是那年和恩师下放到同一个乡镇蹲点时、与恩师相识并向恩师敬茶的。恩师说,这个做大官的师兄在书法上最有悟性,只可惜后来因仕途的一路高升,无暇顾及这门雅趣了,但他的题字却在市面上与恩师并驾齐驱,而且在相关行业,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在恩师七十岁寿辰的贺宴上,我有幸见识了该师兄:西装笔挺,面白如玉,一幅领导的轩昂。也可能是我穿着军装的缘故吧,还主动和我打了招呼,碰了杯。别的师兄,他几乎都视为空气一样,寿宴还没结束,就因工作繁忙,匆匆离席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始终按照恩师教诲,临帖不辍。而且通过学习颜真卿,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了,尤其是颜体那种浑厚挺拔的正大气象,使我眼前一亮,对书法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豁达。在学书的同时,恩师还送我三本书:一本线装的《中国传世书法》,一本是《中国书法五千年》,一本是恩师撰写的《学书札记》。他让我把书里的内容读懂吃透,捋清千年书法发展的脉络轨迹,领悟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书韵真谛。通过学习领会,使我由一个书法小白,渐渐能与恩师对话探讨。
   2008年国庆节刚过,突然接到师娘的电话,说,恩师身体有些不适,总是念叨我,让我拔冗过去一见。师娘是个极严肃的人,曾做过省报的编辑,面容清秀,神态庄重典雅,写得一手好硬笔隶书,令我羡慕不易。我当时刚脱了军装到地方工作不久,因杂事太多,已经有两三个月没去看恩师或给恩师打电话了,顿觉有些惭愧。
   恩师躺在病床上,已经骨瘦如柴。见我进来,忙要抬头坐起,被我紧跑一步按住。我一脸惊愕,虽然知道恩师一年前因胃部病变,胃器官被切去三分之二,但才两三个月没见恩师,就衰弱成这样,顿感噬骨蚀心,忙把那一汪眼泪埋在了臂弯里。
   我抚摸着恩师那如僵尸一样干瘪的手,不知如何说起。恩师反倒不住安抚我的情绪,把生、老、病、死,佛系到自然科学的范畴,说这不过是宇宙自然中的新陈代谢现象,是人生之规律,无人能够躲避之。后又问我家庭和工作情况,并再三告诫,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坚持每天临一小时帖,同时要多读书,不止读和书法有关的书,要博览群书,把眼界放得远一些,书法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小技儿,贵在修身养性,决不可当成一项事业等等。
   从病房出来,师娘小声告诉我,病灶已经全身扩散,无力回天。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师娘也是在病房外与我的窃窃私语,只是那时和我窃的是拜师的喜悦,而如今……不禁潸然,叹人生之无常。
   一个月后,恩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三岁。那天,恩师唯一的儿子也从东南亚回国,他在我国驻东南亚某使馆工作。恩师所收的三十二名弟子中,也到场十八人。师娘说,有的自拜了师后就从没露过面,有的因为生计已经半途而废,失去了那份兴致,笔墨纸砚早已束之高阁多年。有两个开古玩字画店的常偷临恩师作品,并落款恩师之名,高额骗取钱财,被恩师警示后仍不知悔改,随逐出师门,不再相认。
   遵照恩师的遗嘱,葬礼办得很俭朴低调,但还是有近两百人自发地为恩师送行。他们多是恩师的街坊四邻,同事和书法爱好者,我们十八个弟子在大师兄的带领下,向恩师的遗体行了跪拜之礼,以答谢恩师的教化之恩。
   在恩师一百诞辰之际,仅以小文寄托哀思,愿恩师千古流芳,永垂不朽!

共 43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纪念恩师的回忆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娓娓讲述与恩师过往的点点滴滴,生动刻画了一位老书法艺术家的情怀和质朴,以及对书法艺术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显然作者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从小喜欢书法,参军后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书法。偶然的一次探视病人,遇见了书法家先生,遂拜师,成为作者的恩师。散文主题思想深刻,细腻地刻画了一位书法艺术家的形象,通过对恩师关于拜师、指点作品等细节,为读者呈现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从作者拜师中过程可以看出恩师的德行之高,不讲求形式的东西,敬一杯茶即算是拜师了,然而当作者要行跪拜之礼时,却被恩师拦住,理由是作者的这身军装代表着国家,这样的细节凸显了恩师德行之高和家国情怀,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造诣上更是一针见血,看作者的习作能指出其用的是什么笔,这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作者写了一位恩师弟子农妇习练书法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恩师的朴实。至于那位省部级弟子的书法,小编只认同青出于蓝,而不认同胜于蓝。我的一位领导也是副省级,我跟他求字,他痛快地答应,并说:人家都是书法名人,我这是名人书法。所以,恩师是书法名人,有些弟子大概是名人书法了。总之,这篇散文胜在情感真挚,以情取胜,以情打动人心,是在恩师一百诞辰之际寄托哀思的优秀散文。文风朴实无华,文笔生动,推荐文友阅读欣赏。【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5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0-24 10:01:32
  这篇散文胜在情感真挚,以情取胜,以情打动人心,是在恩师一百诞辰之际寄托哀思的优秀散文。文风朴实无华,文笔生动,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0-24 10:02:27
  感谢平生守砚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2 21:13:17
  佳作欣赏!向您致敬!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2 21:13:40
  恭喜佳作摘精!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