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红山(散文)

精品 【东篱】红山(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3发表时间:2024-10-25 06:26:19
摘要:我看到一座最古老的山——红山,如果一个人只是能读到一座山的巍峨,葱翠,那是最浅层的观感。红山,是一座塞外的时光经书,有着其他山无法与之媲美的特色。


   我对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发生浓厚兴趣,源自我的老家东临黄海有一座山叫“赤山”,遥隔几千里,赤红相对,所以几次奔赴内蒙古都是从赤山出发,夜宿红山脚下。起点与终点,就像两座灯塔,不迷方向。我称这是一种旅游品质,多么具有诗意——是词牌“一点红”(西江月别称)。
   一座山,可以定位一个城市。红山见证了赤峰,从赤峰的历史名字,我感受到红山的魅力。根据近代考古,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概念,尽管“赤峰”这个名字第一次使用,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而赤峰之名源于“乌兰哈达”以颜色名城,自古及今。红山文化再次给了这个名字以历史性的印证是在建国后。红山之幸,是在当下,赤峰人深挖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为装,给红山这座山披上了锦绣,其色更正,其情更深。
   秋染草原,我慕名站在红山之前,勾起了我对赤峰名字变革始末的追溯。红山坐落于赤峰市的东北部,裸露的山体是赭红色,据说,红山形成距今有亿万年之久,从未褪色。大自然的杰作,为赤峰而得,这是自然的传奇史诗。红山就像赤峰的名片,闪亮在赤峰的一侧,它又是赤峰的注脚,即使把城中赤峰的名字全部遮住,人们也一定会找到赤峰的地理坐标。
   赤峰,在辽代称“松州”,因其“千里松林”而得名,是辽代的建都之地,称为“上京”。而在蒙语里一直还叫“乌兰哈达”,遇到蒙族朋友我也习惯使用蒙语的名字。而且我还学到一些蒙语单词。“乌兰”是红色的意思,我可以叫上一串“乌兰”起头的地名,乌兰浩特,乌兰布统,乌兰苏木,乌兰图克,乌兰木图。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就像一个母音,有着极强的再生性。在蒙语里“哈达”可不是藏语里的哈达,是用于礼仪活动的丝织品,相当于古汉族的礼帛。哈达是山峰的意思,我的蒙族朋友谢银庄的村子叫“哈日哈达”,哈日是黑色的意思。我特别觉得,蒙族人对颜色有着崇拜情感,每一种颜色都是神奇的,我的蒙族朋友跟我谈起生活,他就说了一句,蒙族是生活在颜色里的民族,甚至将各种色彩都赋予吉祥的含义。因此,我认为,蒙族人是对色彩最敏感的民族,色彩也赋予他们最鲜明的性格。
   崇奉一座山,在蒙族人心中表现得格外强烈,是力量、坚定和永恒的象征,这一点和汉族一样,几乎赋予每一座山神话传说,哪怕是最不出名的山也有着民间的故事的加持。想想看,华夏各民族的信仰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
  
   二
   红山西南侧是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其中“红山文化”是第一章,红山一带挖掘出大量的史前文化遗迹文物,其正式有文化内涵的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挖掘出红色陶器,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而辽代文化就是在红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战略位置,这可能是和燕山以南的南宋南北并立齐名的主要原因。
   我选好位置,跟红山正面对视,红山仿佛是一位赤面老者,匍匐于草原上,称呼它是“山”或“峰”,其意义都太过写真,如果说是大自然的佳作,又觉得很笼统,它应该是时光用情雕刻的一组主题鲜明的雕塑作品,给我的读感是:伟岸,雄浑,沉稳。是啊,亿万年的时光,从未停止雕琢,不能不日趋精美。假如这样说,好像否定了鬼斧神工,其实,它又好像是被一个古老的智者根据构思,特意塑造的一尊艺术品。我颔首数着峰尖,是九峰排列的阵势,仿佛是一组红色军团扬起的旗帜在跃动,我不能用“猎猎”这个词描摹,因为峰尖是一种永固的形态,不能撼动。“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数,目不能极其尽头,也就对了,似乎它无限延伸,带给我无尽的想象,完全可以用各种意象去填充。“九”又是跟皇权紧密联系的数字,所谓“九五之尊”就是形容至高无上,辽代建都于此,是否也有着这样的考虑?如果是,那契丹和汉族就有着共同的审美理念。
   连绵而突兀的山巅,是一个个昂起的头颅,而那跃动的山脊就像是一股红色的铁流,飞溅于山上,沟壑似乎也被红色填满,那么分明的线条,如刻刀雕过,似一根根流线,浮动着,游弋着。论气势,单纯一个颜色,毕竟有些单调,那些从山与山间隙飞出的绿色,仿佛是从红山流淌而泻的绿瀑,只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流出的是绿色呢?红山难道会变色,红山难道是色彩的魔术师?不要用“缤纷”束缚了我们辨别色彩的可能。
   我不能放过这组红山九峰的审美,九顶红山,就像是绽开的红色牡丹,而山脚和山间流淌的绿又像是簇拥的绿叶,分不清叶片,那就当一幅大写意的牡丹图吧。赤峰人无人不知红山,无人不爱红山,我在“海友酒店”与前台说想找个景点看看,前台服务员马上就推介红山。红山应该是他们心中的图腾,是富贵幸福的坐标,他也告诉我那是赤峰人眼中的红牡丹,印证了我的观感是正确的。
   如果形容一个城市,我喜欢“流光溢彩”这个词,但对于多数城市来说,这是个时刻,应该在晚上,而站在红山前,白天也有这个读感,天云游弋到红山之巅,变成了红晕,红山染着白云,顿成祥云之象。唐诗人李绅写黄山有一首《山出云》,起句曰:“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这让我觉得这草原之云,是从红山生出,是那么空灵而神秘。红山生色,当然也生彩云,我这样推测,自认为有道理。就像大美的中国是红色调,也会融汇各种色彩,成为色彩大观。在红山面前,我直接感觉到,红色是一种兴奋,一下子点亮了我的情绪。红色的中国,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国度,没有什么比生命处于兴奋更好的了。兴奋,不应只是看成短暂的状态,也是一种恒久的精神状态,例如我,我这个几近古稀的人,自驾几千里,看一座山,完全是持续兴奋的状态,也可称为精神吧。
   只能埋怨自己,在赤峰的酒店贪睡了。我赶到红山脚下,已经是十点钟了,我在酒店看到小册子上一页写着“红山日出”,但我并未去想如何的特别。我见过“泰山日出”,太阳是从白色的岚气中撕开一道裂缝;我看过“黄山日出”的文章,是霞光尽染的气势。仔细一想,红山日出被我错过,真的是一个遗憾。也好吧,给了我一个再创作的机会,我想,太阳用不着泼洒晨曦红光,红山的红已经做好了铺垫,如果站在红山之西,那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一定是火烧云,一定是“火烧连营”上百里,一定是把赤峰的一角烧成红色的油画,一定是让我必须努力去分辨红山和红日,却又不能舍弃这浑然一体的美感。作家老舍曾吟诗赞曰:“燕不思归花落迟”,莫非也是在说我?红山燃起熊熊烈焰,为何不爱?当下,赤峰人的日子就像这红山日出,总是给人红彤彤的美感。这不是想象,是写真。赤峰市的经济总量始终处于内蒙古前三甲。
  
   三
   红山,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就涌起兴奋情绪的山,更让我们深度兴奋的是“红山文化”。据考古挖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可知,中华玉龙,红色陶器,五冢一坛,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等的发现,直接将中华文明史前推了一千多年。围绕红山,有150多处遗址,而且有的要上溯到新旧石器时代。红山,到底珍藏了多少传奇和神秘,我们还是不能下一个结论。
   关于红山,我在山脚的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还发现了一些令我异常兴奋的东西。
   我们一直认为黄帝是华夏的始祖,但史籍上只有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与炎帝作战,明显带着游牧民族的特点,而且战蚩尤于涿鹿(河北)之野,史记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天津一带)……有史学家大胆推测,黄帝可能来自红山周围,并以此为大本营走向黄河流域。由此,也就诞生了红山和仰韶两大文明,而且两大文明是处于同一时期。所以,只是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非一个不能颠覆的结论。文明的火炬,点燃在华夏广袤的大地,可能还有未被我们发现发掘出来的文明形态。
   据我所学古典文学而知,“女娲补天”只是一个神话,是以此来解释很多无法解释的天象,其实,考古学家在红山的牛河梁发现了炼铜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与传说中的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这是假说,或者是大胆推测,但足以让我对红山的文化产生遐思。我们是处在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这个进程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解开的秘密,面对这些秘密,不应该兴奋吗?
   逡巡于红山之南,我随红山走,仿佛超越了数千年,那些文物,从红色的背景里向我涌来,欲说却还休,无言而有声,我相信每一座山都有故事和传说,我更相信红山不只是故事传说,更有中华久远的历史。甚至,我觉得史学家应该专著一本《红山记》……
   民间的传说,也让我浪漫起来。红山有九顶,有人叫红山是“九女山”,九女犯了天规,西王母暴怒,九女惊惶,一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出现了九峰崔嵬的景象。如果这也算“史”,当归野史。我们的孩子,需要启蒙,九女的故事,有着多种理解,但成就每一峰,对孩子不能不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最好启蒙。根据山头的数量,人们可以任意组合仙女的形象,五女,七女,九女,在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里,并不少见,这种想象,在南北国度是惊人的相似。
  
   四
   红山并不逶迤连绵,但以其鲜明的色彩而磅礴;红山的海拔并不算高,仅有746米,但它是在华夏历史中站起,透着历史的风骨。在我的眼中,红山就是一部古老的塞外经书,厚重而浩瀚。我们可以从石器时代的第一章开始阅读。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这真的是一个经典的论断,我想,诗人一定是在山与山不能互相比较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泰山以其雄奇而闻名,黄山的特点是竞秀,华山以险峻而著称,红山呢?我欣赏它的纯色与瑰丽,它扛起了书写中华文明史的重任,见证了中华民族红色文明的久远,表达了华夏文明永不褪色的主题。如果只是看成燕山山脉的精彩收束,看成了大兴安岭的发端,这是地理学家的眼光,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座无可撼动的华夏史山,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人说,爱一座城往往是因为一个人。站在红山前,我说,爱我中华,一定要爱这座红山。
   红山,代表着几千年的文明之光的不熄,所以,我生出一个新的概念——红山火焰。
   近看是火焰,点燃了中华文明之光;远观是灯塔,让我一路扑进中华文明的怀抱。
   我喜欢观赏风景,更喜欢印染着文明之色的风景。一切伟大,都带着神秘的色彩,从红山,以我的能力,不可能一次就深透了解这些远古文明的始末,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但我握住了红山文明的线索,眼睛里有了文明灯塔之光。
  
   2024年10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相当绝妙精道的文化旅行散文。作者以其广博的文化知识,构建出广阔的空间视野和宏达格局,以其娴熟的技巧驾驭文字温暖和情感传递的最佳契合点,以其顺畅丝滑的语言魅力娓娓道来,就像是流动着充满张力的一池秋水,有浪漫的情怀,有岁月的絮语和人生经历的沧桑。作者以其赤山和红山两座灯塔的比喻开头,对红山进行了一次精准的人生定位。在遥远的时间历史和广阔的空间历史中,求索“赤峰”的名字由来、美丽故事蒙古族人内心深处的情节情怀。作者和红山对视,伟岸,雄浑,沉稳的红山,以九峰排列的阵势无限延伸的阔大无边和无尽的想象,以其色彩的魔幻和红色牡丹的信仰图腾和其自身蕴藏的精神风骨更是深深打动读者。红山文化的宝贵遗产,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既神秘,又充满朴实的质感。最后作者以“红山,代表着几千年的文明之光的不熄”,作为结尾,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高度。好文佳作,倾情推荐赏读。感谢赐稿东篱,敬祝文安。【东篱编辑:花落五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5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花落五峰        2024-10-25 06:27:05
  这是一篇相当绝妙精道的文化旅行散文。作者以其广博的文化知识,构建出广阔的空间视野和宏达格局,以其娴熟的技巧驾驭文字温暖和情感传递的最佳契合点,以其顺畅丝滑的语言魅力娓娓道来,就像是流动着充满张力的一池秋水,有浪漫的情怀,有岁月的絮语和人生经历的沧桑。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11:47:42
  谢谢五峰老师的精彩编辑和美评。五峰老师的编按,站在鉴赏文旅散文的高度,加以分析,很有见解,也为小文增色,并让我有了不断加深思考的想法。很多时候,脑子里的一点历史文化知识,都在沉睡的,一旦遇到风景,就容易打开了,也感觉自己一知半解,不能深度把握历史,好在我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努力挖掘风景的内涵吧。五峰老师评价小文的语言,如秋水,让我受用,但也是方向。这篇散文,在描写上,我淡化处理,可能描写只是触及表层的审美,我意在挖掘,所以多了一些个人对文明的思考。我相信风景能够慰藉我们的感情,所以,每到一处,我关注风景的文化内涵。遥握,非常期待五峰老师的作品,你的文章别开生面,我很期待。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25 07:08:17
  这篇文化旅行散文精妙绝伦!作怀才老师以赤山和红山灯塔比喻开篇,求索赤峰由来。其文字驾驭娴熟,展现红山魅力与文化遗产,穿越千年历史,结尾升华,文明之光不熄。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11:51:22
  我是从自我感觉起笔的,我老家的赤山,是灯塔一般的存在,赤峰的红山,也是像灯塔一样,我是扑着这座灯塔而去的,没有迷失方向。但看了红山,我又觉得是火焰,点燃的是文明之火,不仅仅是山色为红色,中华文明的颜色也是红色的,于是有了这样的意象处理。红山有了美妙的风景,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值得揽胜。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5 07:56:25
  太佩服怀才老师了,我记一个蒙古名字都让我绕来绕去,绕不清楚,我不知怀才老师怎么记下那么一串的。此文跳出了游记的移步换景,写景状物,作者另僻蹊径,写出了别样的风采。语句娓娓道来,环环相扣,让人感到鞭辟入里的逻辑力量。更主要的是,读着本文,面对几千年的事,仿佛就在眼前,没有了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感。这就是功夫!大赞!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11:55:55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内蒙古的名字很有意思,去了7次内蒙古,有意记下一些名字,说多了就上口了,觉得音节很美。也是想探究一下这些文字符号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所以就格外留心了。小文想努力挖掘红山的中华文明文化,所以,我只是对红山颜色和山势做了大概的描述。旅游观光风景,应该有主题,否则就是看个外表,是怠慢了风景。至于湘莉老师说的功夫,我觉得尚需好好修炼,就用风景来打开我们的蒙昧吧。遥握,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25 09:51:27
  红山,山不高,却有着无尽的色彩,是几千年的文明之光,是红色火焰。这篇游记又是别开生面,让人视野格外开阔,格局无限延伸。佩服老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更佩服老师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11:59:55
  红山不高,但很特别,一体的红色,就像流淌在北国的一道红色的河,看了红山,我对刘禹锡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了更深一点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是红色的,我相信红山的颜色可以象征这种深度的文明。随笔以记,多了一些思考而已。我是不大喜欢完全的娱乐风景,匆匆一览,无法让我驻足审美,所以我选择风景,都是带着历史风采的。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25 11:32:06
  我知道一点历史上的红山文化,所以,对这个题目就觉得亲切。关于红山,老师给出两个形象,火焰和灯塔,非常别致和深刻。读罢此文,对赤峰以及红山文化增进了了解,收获满满。老师的游记写法,值得我学习,通常抓住几个关键词,就能展开叙述,成就一篇美文佳作。问候老师,秋日安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12:06:08
  未去内蒙古赤峰,我还真不知红山文化,走进去,才觉得北国同样有着沉厚的历史。我是第七次,最后一次驱车,是想让我有点个人的自由,可以随便看看我喜欢的,我想看的。韩老师最近读《中国通史》,对历史一定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向你学习。红山留住了中华文明,所以说红山是火焰和灯塔,一点也不牵强,红色的中华文明的颜色,多么合适!我在文章里说到“兴奋”一词,的确,我站在红山面前,第一感觉就是兴奋,但这种兴奋,不是风景多么精美,而是让我把风景和中华文明联系起来思考,特别感觉是,只有散文可以这样纵横驰骋,放飞想法,文章里可能有很多认识是幼稚的,局限于历史知识的贫乏,但我打开了思路,我感到幸运。遥握,期待黄鼠狼的美文,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5 12:13:00
  红山文化源远流长,老师的涉及是一种回归!不见得去写圆满,却写纯真!文化如水一样流淌,有老师这样的人去瞻仰,是在发扬光大!我真的为老师此举点赞!这样的文不好写,写太实生硬,写太浅无法表达!读老师的文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拜续!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5 12:38:05
  谢谢枫桦老师给怀才这篇小文这么高的评价!我觉得,旅游必须有一个主题,我们到一处风景,除了发现惊奇,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想获得什么,像红山的风景,单纯看山体的红色,毕竟的不够的,肤浅的。游览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做些挖掘,获得的风景就不一样了,把风景变成文化,这是真正的阅读风景。小文是尝试吧。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26 04:56:42
  非常精彩的游记散文,怀才老师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惊叹,把红山的人文、风景、历史精彩演绎,值得仔细揣摩,反复品读,那些精妙绝伦的比喻,都是老师随心随性的创意,属于怀才体!欣然向老师学习,问好怀才老师,秋安吉祥,创编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6 07:01:31
  哎呀,欣然老师欣然给怀才抱器写作命名怀才体,受宠若惊了。总觉得旅游只是看看一般的风景,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每个观众的取舍可能不同,找到自己的游览方向,可能就收获就特别些,我有一点收获,得益于此。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最近看欣然老师的创作题材的转换,显示出超强的驾驭能力,点赞!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