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激情】养育深恩心中藏(散文)

精品 【齐鲁•激情】养育深恩心中藏(散文)


作者:张萃勇 布衣,43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7发表时间:2024-10-25 13:31:42

几天前,我被射洪市柳树老乡协会授予“杰出乡贤”称号。紧接着,我又心安理得地当“孝子”——在射洪市中医院昼夜照顾重病的岳母。83岁的岳母已住院20多天了,我陪着妻子在病房精心护理。
   今天闲来无事,我打开手机视频,看见一位美女正在深情讲述,什么是孝顺?“对于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对于孤单的父母,陪伴为孝;对于生病的父母,照顾为孝;对于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对于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苦日子过完了,他们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他们又准备走了。爱别等,孝别迟……”
   俗话说:没有父母夸孝顺,没有子女夸干净。人人都是父母所生,谁都有父母。这里说没有父母,是指在世的父母。
   我5岁时丧父,21岁时失母,过早地离开了父母。我感到深深地内疚:在父亲面前,没有尽到一点儿孝心;在母亲面前,尽孝的次数屈指可数。如今我快65岁了,每当想起我那苦难的父母,禁不住悲泪长淌……
   我生于1960年2月,父亲在我记忆中是模糊的,他是1965年春天病逝的,当时我还不懂“不见棺材不落泪”为含义。后来听大人说,父亲长期身体虚弱,家中稍微有点儿营养的饮食,都全部让给了儿女们,他吃糠咽菜,导致大便结块,经常患痔疮,那年患痔疮爆发,鲜血染红了裤裆,无钱医治痛苦死去,享年才58岁。
   父亲去世时,5岁的我正睡得香,是三哥使劲拍我屁股才把我拍醒,见父亲坐在凉椅上双目紧闭,大人们都哇哇痛哭,我却东张西望,不知为啥。二哥像提鸡一样将我悬空提起,重重放在父亲面前跪下,铁青着脸:“幺弟,你是爸爸的心肝宝贝,你是在爸爸的肩膀上长大的,好好给苦命的爸爸磕几个响头!”听完二哥的话,我哇哇大哭起来……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全是媒妁之言父母令,不到洞房不相亲。在媒婆连哄带骗之下,16岁的母亲嫁给了27岁的父亲。母亲生我时她已年满42岁。至今我仍疑惑不解:我国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神州大地遭遇饥荒,人们连填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哪有干劲生儿育女?听母亲说,她之所以能够顺利生下我,是托生产队公猪的福。母亲当时是生产队模范饲养员,她起早摸黑割草喂猪,将生产队定量的玉米、红苕、麦麸等猪饲料一点一点省下来,偷偷带回家供全家人填肚子。一家大小才巧妙地躲过了困难年代的饥馑。母亲在庚子年二月生下我顺理成章。
   母亲养育了7个孩子,我是最小那个“瘦耗儿”。母亲成年累月奔波操劳,身体一直很虚弱。家中珍藏着她54岁时与成为解放军的三哥在重庆北碚公园合影的照片,满脸皱纹,老态龙钟,仿佛七十岁的老太婆。
   1981年夏天,在内江市椑木镇帮大姐带小孩的母亲病倒了,医院查出是食道癌(梗食病),她执意要叶落归根。母亲被大姐送回回家时,走路不稳,骨瘦如柴。那年7月中旬,涪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医院遭水淹,缺医少药。
   我几次陪母亲到县人民医院治病,医生下泪不下药。母亲卧床不起,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常常请假回家,寸步不离精心照顾母亲,几乎天天都同四哥用滑杆抬母亲到医院输液延长寿命。
   抬着母亲在乡间小路上穿梭,我的脚,在打闪;我的心,在滴血……
   1982年1月2日(腊月初八)凌晨1时许,我与四哥守在母亲的病榻前,目不转睛地看到皮包骨头的母亲极其艰难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苍天有义,岁月多情。我对父母的思念,无穷无尽。每年除夕,我都带上子女到父母坟前祭拜,寄托哀思,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几十年光阴过去了,从前在父亲灵前不懂下跪、哭不来丧的“小不点”,如今也变成了两鬓斑白的退休教师。
   2022年3月16日凌晨3时许,我与妻饱含悲泪在射洪市人民医院为岳父送终(岳父生于1940年,享年82岁),痛断肝肠。
   岳父出生在“力行”家庭,父亲长年累月在涪江边上当“力行”——用肩膀将船上的货物(主要是煤炭)搬运到集镇上,计量挣血汗钱。岳父只读了两年半“翻身书”,17岁经人介绍到柳树铁器社打铁,22岁时被招工到马尔康森工局当伐木工人。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抚养大3个懂事孝顺的儿女。妻常在我面前无比自豪地说,在她读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妈妈每月准时收到爸爸寄来的汇款单:45元。有时还要多几元,家里从不缺钱用。那时岳父工资50多元,他省吃俭用,节假日与工友们爬上高高的雪山挖虫草、贝母换钱。岳父是一位十分称职的家长,在子孙们心中拥有崇高的威望。
   1986年秋,岳父病退(1973年夏被锯断的树子砸断脊梁)回家,家里保存着的退休证标明:退休金为82.68元。
   岳父是一个一刻也闲不住的苦命人,退休后,到涪江河边筛砂石挣钱,到沱牌公司搬运酒瓶挣钱,到建筑工地守材料挣钱,到县城银行当门卫挣钱……反正,65岁前,岳父没有好好休息一天。他不搓麻将不饮高档酒,把一分钱看得比磨盘还大。
   无论家里经济多么据拮,岳父每月给两个外孙(我的孩子)的“笔墨钱”从未间断。从每月10元涨到20元,慈祥外公对孙孙的舔犊之情体现得淋淋致尽。岳父的无私付出,大大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妻弟与弟媳长年累月在外省务工,两个侄女儿由岳父岳母抚养。虽然老人识字不多,但20多年的“深山伐木人”生涯,眼界宽阔,教育子弟自有良方。
   晚年的岳父积劳成疾,身体一年比一年差,常常卧床不起,成了医院的老顾客。岳父住院时,三个子女笑嘻嘻地在病榻前轮留端茶递水,再痛苦,他的脸上总是堆满笑容。家有孝顺子女,病魔的血盆大口也会有所收敛。
   年轻夫妻老来伴,失去手足痛断肠。岳母生于1941年9月,外公在她3岁时(1944年)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不复返,也许血染抗日战场,也许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在“三大战役”……总之,岳母的身世十分悲惨,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识不到一箩筐,至今只接得来电话,无法拨打电话。
   自从岳父逝世后,岳母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萎靡不振。长期的胆囊炎折磨得她死去活来,她痛得大汗淋漓也不呻吟,怕儿女们心中难受。
   孝顺的妻弟刚送走了多病父亲,又无怨无悔护理病重的母亲。我与妻退休后,大多数时间在成都带小孙孙。岳母不愿离开老家,不愿意进城到子孙们家享清福,一天不到地里干活,心里就像猫爪爪抓一样难受。她常说,城市里哪有农村好,连找个摆龙门阵的人都找不到,吐粑口痰都不方便,打个屁都要把屁股夹紧点,在农村喝一口空气都是香甜的啊!
   2024年9月25日傍晚,我在家庭群里突然看到妻弟发的消息:岳母表情痛苦地躺在椅子上。原来,行动极其不便的老人,将一群鸡赶进圈的途中,不慎脚底打滑,重重摔倒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动弹不得。此时,妻弟在附近工地上干活未下班。她艰难地爬呀爬,万分吃力地爬进堂屋,躺在冰冷的地上,眼巴巴地盼望儿子归来。
   当晚,妻弟将岳母送进沱牌镇中心卫生院治疗,被诊断了髋关节骨折。医生说,患者年纪大了,不宜做手术,保守治疗……
   说来也遗憾:那几天,我和妻在成都实在难于脱身,远在重庆永川的姨妹,由于家务繁忙,无法及时回来照顾母亲。妻弟独自一人(弟媳在成都照料外孙)在医院忙上忙下,疲惫不堪。
   10月3日上午,我和妻终于抽出时间赶回家,由女儿和外孙女陪同到医院看望岳母。弟媳和她女儿女媳、外孙也赶到医院看望慈祥的老人。这天是农历九月初一,正值岳母83岁生日。妻子提着生日蛋糕,我们在病房里点燃生日蜡烛,唱响生日歌。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们,岳母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
   10月5日上午,我们将岳母转入射洪市中医院医疗。几天后又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
   信不信由你。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真的很重要。
   我父亲母亲一生以慈悲为怀,教育子女“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耕读传家,乐于助人。我们兄弟姊妹侄儿侄女中,至今没有出现一个败家子,后辈们个个从小懂事好学,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发展得都不错。
   我的岳父岳母,心地善良,凭一双勤劳的手兴家立业,秉承“吃亏是福”的古训,言传身教,3个外孙和2个孙孙都是大学毕业生,对爷爷奶奶都很孝顺,都在大都市安居乐业,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何等地无奈而悲伤啊!
   正是:
   子孝孙贤家业旺,养育深恩心中藏。
   此爱绵绵无绝期,人生坦途沐春光。
   (10月18日上午10:31初稿,19日下午5:54第一次修改;21日上午9:23第二次修改。25日下午1:20第三次修改。)
  

共 34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作者用非虚构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在那些困苦的年代自己的成长经历,在这样的一个生命历程里,父亲母亲都是烙印深深,那时候物质很穷,但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不穷。相濡以沫的父母虽然没有带给作者什么财富,却能在他们的恩爱与搀扶中,懂得了什么是患难与共 。特别是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撑起养育七个孩子的责任,母亲是一个平凡人,可是她又是不平凡的。幸运的是,作者遇到的岳父岳母也是非常不错的人,他们就像自己的亲生父母那样在风风雨雨的搀扶下走过来的,夫妻一生恩爱,他们的故事依然令人动容。这篇文章作者自己的亲生父母再讲述到岳父岳母,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家族的团结友爱,感受到这个家族生活的不屈不挠,更感受到这个家族充满正能量的孝道。作者对于父亲母亲,还是岳父岳母,都做到了尽心尽责。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基石,她需要弘扬,需要传承。感谢作者的分享,文字生情文字传情,令人回味 。佳作编辑推荐赏阅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6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10-25 13:36:05
  张老师的原生家庭和岳父岳母的家庭都是充满无限的亲情,这样的亲情无论在何时何地的风风雨雨里都是充满充满无限力量的,它让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张老师无论对父母还是岳父岳母,都极尽孝顺。这种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承。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10-25 13:37:54
  编发这篇文章之际,快六十五岁的张老师还在老家医院照顾八十多岁的岳母,辛苦了,您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子女树立了好的榜样,相信您教育出来的子女一样懂得感恩孝顺。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张萃勇        2024-10-25 13:56:58
  说实话,我写这篇文章,是噙着泪花,不怕献丑。父母死去那年,我生活得那么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感谢岳父岳母,是他们精的培养出一位好女儿——我的爱妻。妻子知书达理,与我风雨同舟40载,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我的岳父岳母,比我亲生姐姐哥哥还年轻(大姐生于1937年,今年二月病故,大哥生于1940年,与我岳父同龄)。当岳父岳母变老时,我也老了。好在苍天有眼,让我有在岳父岳母面前尽孝道的机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间无法弥补的伤心事。但愿我的拙作多多少少唤起人们对年迈父母(岳父岳母)的孝顺,别以“工作繁忙”为“遮羞布”,将病榻前的父母置之脑后。人人都会老,都会病,言传身教,做出榜样,无愧正能量满满的中央儿女!
4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10-25 15:21:22
  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文字。孝顺和亲情,让张老师的人格魅力凸显出来,鲜活起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