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情】国家宝藏——我眼中的粤馆三宝(散文)
广东,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其馆藏文物,也印证了开放的心胸,博采众长的襟怀。
一、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就是清朝乾隆年间销往国外的壁纸,壁纸上的图案是农耕商贸图。壁纸上的图,当然是艺术品,但这些图跟中国千百年来众多画家的作品相比,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最多可以和一些瓷器上的图案相比较。但是,瓷器、丝绸本身就是我们的珍藏,壁纸未免相形见绌了。那么,这么一件外销壁纸,如何能成为国宝?
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但大清朝这个密不透风的铁房子,还是留了个窗口,那就是广州。广州可以做对外贸易,所以当时的广州外商云集,十三行名闻天下。对外交流的频繁带来了广州人思想的包容和先进,所以广州也因此一步步登上了近代历史舞台。当时的外商们对中国产的物品很感兴趣,特别是富含中国文化因素的瓷器、丝绸等产品,更是趋之若鹜,这也显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但是,中国人那时候还是农耕经济为主,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所以大清的贸易顺差惊人。这后来引起了外国人的不满,卑鄙无耻的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当时,除了瓷器、丝绸外,满含中国因素的其他艺术产品,同样走进了西方社会,其中就包括汇有中国传统图画的壁纸。壁纸在西方的影响同样是惊人的,壁纸图画中蕴含着的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很快引起西方人追捧,以致于古城堡、庄园等都能以贴有中国壁纸为荣,这些壁纸在西方是奢侈品,一个庄园的壁纸费用,大概是英国十户人家一年伙食费用的总和。
壁纸给中国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的同时,还把中国文化播撒到了全世界。更为聪明的是,中国的艺人们,在这些外销产品上,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技法,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方文化,是让西方人有亲切感;东方文化,是让西方人有神秘感和高贵感。文化,永远是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以一种方便西方人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必然让看惯了西方产品的西方人对东方文化产生赞叹和渴求,才能席卷世界震惊天下。
中国壁画、陶瓷等,在当时世界供不应求,是毫无争议的奢侈品。只可惜,现在我们中国的一些产品,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却只能是价廉物美的低端工艺品,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受着西方引领,所以他们的品牌,他们的喜好成了我们的奢侈品。所以,粤博之所以回购这些当年销售出去的产品,展览出来让大家欣赏,其实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的辉煌,不要忘记我们的工艺品也曾经是全世界的奢侈品,引领了世界,不要西方的月亮比我们圆。这,就是这件文物的价值,也是粤博的苦心。
二、宋金项饰
宋金项饰,就是宋朝的一个黄金项饰。项饰长约一米七,黄金制成,由于项饰细长的特殊性,华美程度肯定比不上头饰什么的。
这件国宝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南海一号沉船打捞时第一件出水的文物。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意味着中国水上考古的开始,而这件国宝就意味着中国水上考古的第一个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上考古,实际上就是在大海上寻找宝物,主要是沉船,还有遗迹等等。中国从唐朝开始,就有遣唐使、留学生等人员往来海外,也就是说,中国的东海、南海上就航行着船只。事实上,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中国的长沙窑瓷器等已经随着大船远销海外。到明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繁盛,大量满载着货物的大船穿梭于中国海域,这些船只,如果不幸沉没,于当年是惨痛的祸事,但这些货物在海下静静躺了几百年,如今重现人间可都是宝贝。
中国的水上考古虽然起步晚,但由于是国家主导,和西方一些利益至上的商业公司不同,发展还是很快的。比如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沉船长二十多米,西方传统打捞方法都是将船切割,分段打捞,省时省力。但是,我们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使用了整体打捞的方法,只是为了防止切割时会损害船上的宝物。当然,我估计还有个原因,因为沉船本身就是文物,能不破坏就尽量不破坏。最终打捞方法是:制作一个长达四十米的大箱子,整个盖在船上,透过箱体从沉船下面穿过棍子之类物品承重,然后吊出箱子,利用这些棍子把沉船整个随箱子抬出来。说起来容易,耗资是巨大的,仅仅让箱子下沉,就使用了几千吨的重物下压,这些重物估计就长留海底了。为了减轻最终上抬的重量,箱子的下部还要切割,就是说,箱子也要损坏。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与整条捞上来的沉船相比,当然是值得的,但对于商业公司来说,那是完全划不来的。
中国的水上考古,还打捞出了甲午海战战舰,那些曾经被日本人打沉的战舰,当时的耻辱,但今日却是我们科技水平长足发展的见证。我相信,中国的水上考古一定会和陆地考古一样,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作为水上考古的开始,宋金项饰无疑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宝。
三、金漆木雕大神龛
广东省其实是由几个不同的文化区域组成的,他们之间区别很大,语言不一,有什么潮汕、客家等等,其中潮汕是重要一支。他们间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对宗族有着近乎迷信的执著。
广东很富,但地区差别很大,真正富裕的就是珠三角地区。其他地方,由于都是山区,是很穷的。而潮汕、客家等区域,基本都是在这些穷地方。正因为穷,很多人会背井离乡去外地发展,所以东南亚的潮汕人非常多;到外地发展的潮汕人,为了不被欺负,必须要抱成团,所以很团结。而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最好方式,就是宗族的影响力。所以,潮汕人的宗祠、家庙等文化非常发达,而正是这样的宗族文化,才会孕育这座金漆木雕大神龛。神龛就是家庙、祠堂里面最重要的设施,唯有对家庙祠堂特别重视,才会把神龛做的尽善尽美。也许是经常做神龛吧,潮州的木雕工艺是一绝,国家级非遗。这座神龛是粤博从民间收集,精美程度可排第一,又是潮汕宗族文化的代表,当然是很珍贵的国宝。
宗族文化,提高了宗族的凝聚力,当然是好事,宗族特别团结,同宗族的人无论在自己居住的地方,还是在外面,都会抱成团不受欺负。特别孤身在外时,能遇到族人,生活上可以得到帮助,精神上得到慰藉,就会更容易在外地生根。受过帮助的人,肯定又会帮助宗族的其他人,从而大家共同奔向美好的生活。但是,宗族势力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会产生可怕的破坏力。连续剧《破冰行动》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而且是有原型的,原型就在广东。
潮汕地区的母亲河叫韩江,潮汕人还为这条母亲河建了座庙,叫做韩江家庙。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潮汕人都把自己看成了一家人,看成了韩江共同的孩子。这座家庙,是一个身在海外的潮汕人林玉裳女士重修的,而她为什么重修,正是源于她内心深处对宗族身份的认同,认同的原因也很简单,她自己和她弟弟,上学都是家庙和宗祠提供的学费。所以在她成年,有了能力之后,自然从内心想着要回馈宗族,从而没要一分钱,义务主持了家庙的重修。她介绍说,在重修家庙时,向海外的潮汕人募捐,基本不费力气,大家都会踊跃捐款。可以想见,如果潮汕还有在外求学的穷困孩子需要帮助,家庙也必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从而将这份宗族的认同感延续下去。
这座金漆木雕大神龛,就是潮汕人身上流淌着的宗族血脉的见证。推而广之,整个中华大地,几乎到处都会有祠堂,而祠堂同样是宗族血脉的见证。所以,不仅仅潮汕人,整个华夏大地充盈着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其实源于儒家亲亲的伦理文化,这种对家庭,对亲戚,对宗族的感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