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河南水煎包(散文)

精品 【金文·岁月】河南水煎包(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6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6发表时间:2024-10-27 22:41:04

自从我12岁离开故乡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就像那天空的白云,无时无刻不在膨胀,让我对故乡更加怀念,让我更多次地想起故乡的美好。越是这样,乡愁也就更加浓郁,思念也就更加深厚。
   前几天,我和单位的几位同事一起去陕西神木大保当镇去吃渭南时辰包子。吃过之后,我的一位好友说,他最爱吃渭南时辰包子。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吃过我们老家的河南水煎包。他说吃过,没有渭南时辰包子好吃。我说,渭南时辰包子好吃,但我们老家的河南水煎包更好吃。为此,我们两个争得面红耳赤。从内心里,我也知道,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是一旦联系到自己的故乡,就免不了增加了自己的感情。因为故乡的原因,我也更加喜爱故乡的风味小吃河南水煎包。
   在我的心中,河南水煎包不仅仅是一种美味食物,更像是一部用面粉、馅料和烟火气书写的感情记录,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情感、记忆与无限思念。
   小时候,我跟着姥姥在老家,那时候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非常贫穷,几乎所有的人都缺吃少穿。那时候粗粮杂粮红薯干窝窝头能够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根本谈不上什么是改善生活。但是,无论生活环境多么艰苦,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最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每个人心目中都盼望着能够过上好日子。那时候,只有在赶集或者逢会的时候,才会闻见水煎包的香味,远远地站在一个角落里眼馋地看着卖水煎包的地方,偷偷地流口水。姥姥是非常疼爱我的,只要姥姥去赶集,总要给我买一点好吃的带回来。有时候是一个白面馍,有时候是一个菜角子,有时候就是水煎包。那时候,水煎包一毛钱可以买三个,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钱,根本买不起。有一点钱都是买盐买油或者是孩子的作业本铅笔钱,根本舍不得吃水煎包。只有心疼孩子的大人,或者孝顺老人的晚辈买一两毛钱的水煎包带回去,给家里人吃。每当姥姥给我买来水煎包的时候,我总是先让姥姥咬上一口,我才吃。姥姥要是不尝一尝,我就会缠着姥姥,非要她吃上一口。姥姥特别疼爱我,我也知道疼爱姥姥。和姥姥在一起的生活,是我童年时期最难忘最幸福的生活。那时候吃水煎包的情景,至今在我心中,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常常魂牵梦萦思念故乡,最思念的就是我的姥姥。
   如今,几十年漂泊异乡,无论是在河南还是在陕西,无论是在古都还是在陕北神木,吃过无数次的河南水煎包,但是在我心中,只有我老家豫东平原的水煎包最好吃,最有味道,最让我难忘,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故乡有我童年和亲情的无限回忆。
   现在细想起来,河南水煎包不仅是一道美食,是一种风味小吃,更是一种生活记录,也是一部历史,它见证了我们时代的发展,承载了几代人无数的记忆。
   追溯水煎包的历史,大约起源于宋代初期,距今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水煎包兴起是在北宋年间的汴梁都成如今的古城开封。据说有一次一位大臣宴请宾客,有一位厨师别出心裁献上家乡风味小吃水煎包,群臣吃过后都赞不绝口,从此水煎包在中原大地开始盛行。水煎包既有羊肉馅的也有牛肉馅的,最多的是猪肉馅的,也有韭菜鸡蛋的,还有地软馅的,也有萝卜白菜馅的等等,随着水煎包的推广,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唯有河南水煎包最为正宗。
   说起水煎包,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也不复杂,但要掌握住火候,做到色香味俱全,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制作水煎包其实是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盛宴。面粉是这场盛宴的基础,师傅们选取当地优质的小麦面粉,这些面粉如同细腻的金沙,在他们粗糙却又灵巧的手中变幻出神奇的模样。加水、和面,面粉在水的滋润下逐渐抱团,从最初的松散变得柔韧而有劲道。那面团,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案板上被反复揉压、摔打,宛如一场酣畅淋漓的舞蹈。每一次的动作,都让面团的质地更加紧实,口感更加筋道,为后续的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馅料,则是水煎包子的灵魂所在。猪肉大葱馅是经典中的经典,猪肉必须是肥瘦相间的新鲜五花肉,肥的部分在油煎过程中会释放出油脂,让包子的口感更加滋润;瘦的部分则提供了扎实的肉香。大葱要选用粗壮鲜嫩的,切成细碎的葱花,那翠绿的颜色如同春天的嫩草,为馅料增添了一抹清新。将猪肉细细剁碎,与葱花混合,再加入盐、生抽、老抽、香油、五香粉等各种调料。盐是大海的馈赠,赋予馅料咸鲜的本味;生抽提鲜,老抽上色,让馅料的色泽更加诱人;香油的醇厚香气则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味蕾的大门;五香粉那复杂而浓郁的香料气息,为馅料注入了灵魂,使每一口都充满层次。师傅们用筷子快速地搅拌馅料,各种食材在他们的手中相互交融、渗透,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共同编织出一个美味的梦境。
   接下来,便是包包子的环节。师傅们把揉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那面片在他们手中如同荷叶般轻盈,托着满满的馅料。包包子的手法多样而娴熟,有的师傅用传统的捏褶法,手指灵动如飞,在面片边缘捏出一个个整齐而细密的褶子,转眼间一个圆滚滚的包子就呈现在眼前,那褶子如同盛开的花朵,包裹着馅料的芬芳;有的师傅则采用更便捷的包法,简单而利落,却也不失包子的饱满与美观。无论是哪种手法,每一个包子都饱含着师傅们的匠心与热情。
   而真正让水煎包与众不同的,是那独特的煎制过程。平底锅中倒入适量的油,将包好的包子整齐地排列在锅中,它们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紧密而有序。随着油温升高,包子底部开始微微泛黄,发出滋滋的声响,那是油与包子的亲密对话。这时,师傅会迅速往锅中倒入调好的面水,面水的比例至关重要,水多了包子容易湿塌,水少了则无法形成酥脆的底壳。面水没过包子底部约三分之一处,然后盖上锅盖,让蒸汽在锅中弥漫。在这封闭的空间里,包子在热力的作用下逐渐熟透,面水也慢慢变成了一层酥脆的锅巴,紧紧地粘连在包子底部。那锅巴,呈金黄色,上面布满了芝麻,像是给包子穿上了一件华丽的铠甲。芝麻在高温下释放出浓郁的香气,为包子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味。
   当锅盖揭开的那一刻,热气腾腾中,水煎包子那诱人的模样展露无遗。它们一个个饱满圆润,顶部雪白如玉,散发着面香;底部则是金黄酥脆,锅巴上的芝麻像是繁星点点。那扑鼻而来的香气,瞬间弥漫在整个街巷,引得食客们纷纷围聚过来。
   咬上一口水煎包子,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酥脆与柔软。酥脆的底部在牙齿的咀嚼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美食的交响曲;而柔软的面皮则紧紧地包裹着馅料,带着淡淡的麦香。接着,馅料的味道在口中散开,猪肉的鲜嫩多汁、大葱的清甜爽口、各种调料的醇厚香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而美妙的口感。那浓郁的味道在口腔中徘徊,刺激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每一口都是满满的享受,每一个包子都承载着河南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河南水煎包,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水煎包子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它可能诞生于某个古老的街巷,伴随着岁月的流转,见证了古城的兴衰变迁。开封的水煎包子,在制作工艺上或许更加注重传统,保留了古老的配方和手法。那包子的味道中,有着一种古朴而醇厚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的大宋王朝,感受到市井生活的热闹与喧嚣。而在郑州,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水煎包子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新的元素。这里的水煎包子可能会在馅料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除了经典的猪肉大葱馅,还有羊肉馅、三鲜馅等。这些新口味的出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展现了郑州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创新。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街头的老人小孩,都能在郑州的街头找到自己心仪的水煎包子。
   在河南的乡村,水煎包则有着别样的风味。它可能是农忙时节村民们补充能量的美食,也可能是乡村集市上的抢手货。乡村的水煎包子,带着田野的质朴气息。那面粉可能是自家地里种的小麦磨制而成,馅料中的蔬菜也是从自家菜园采摘的新鲜嫩绿。这种就地取材的制作方式,让乡村的水煎包子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每一个包子都像是大自然的馈赠,饱含着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河南水煎包,它不仅仅是一种果腹的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对于在外漂泊的河南人来说,水煎包是家乡的味道,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无论走得多远,只要一想到那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水煎包子,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的乡愁。那是童年时在街边小摊上狼吞虎咽的回忆,是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故乡那熟悉的街巷和亲切的乡音。在异乡的街头,偶然间闻到类似水煎包子的香气,都会让他们停下脚步,眼中泛起泪花,那是对家乡的思念在心底蔓延。
   在河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水煎包更是无处不在。它是早餐桌上的常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水煎包子,喝着胡辣汤或豆浆,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它也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无论是上班族匆忙赶路时手中的一份早餐,还是老人午后闲聊时的解馋点心,水煎包都以它独特的魅力融入了河南人的生活。在热闹的集市上,水煎包摊前总是人头攒动,人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包子,一边与摊主寒暄,谈论着家长里短。这种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展现了河南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
   岁月悠悠,时光如流,河南水煎包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发展。它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沉沉浮浮,见证了河南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幻。从古老的传统技艺到现代的创新改良,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每一个水煎包子,都是河南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原大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和记忆,在舌尖上舞动着属于河南的独特风情,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美食经典。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河南水煎包都将继续散发着它那诱人的香气,温暖着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的心灵,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道永不磨灭的美食之光。
   我自从十二岁离开故乡,只要有条件,总要去吃一吃当地的水煎包。水煎包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愉悦。每一次看到水煎包,总会想起故乡的一切。很多次,我不仅坐在人家水煎包店里吃,吃完之后还要再买二十块钱的带回来,回到单位和几位同事一起分享。大家在一起,互相谈论各自的故乡,谈论风土人情,而中心话题经常是家乡的风味小吃。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水煎包,我常常想起豫东平原我的故乡,想起那个不懂事的少年,想起那位心疼外孙的老人,那就是我和我的姥姥。很多时候,望着香气扑鼻的水煎包,我多想姥姥现在还能够活着,我给她端上一大盘子水煎包,孝敬我的姥姥啊。
  

共 41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金启先生的《河南水煎包》,犹如一首质朴而深情的思乡曲,以河南水煎包为载体,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河南水煎包这一传统美食的魅力与历史,更传递出了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对家乡的热爱。它让我们在文字中领略了美食的风采,也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与眷恋。将作者对故乡和姥姥的深深眷恋与挚爱娓娓道来,令人感同身受,心生共鸣。这篇散文以小见大,通过对河南水煎包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暖、生活的烟火以及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明白,美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和文化的重要符号。相信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对河南水煎包产生向往之情,也会对那份浓浓的乡愁和温暖的人间烟火有更深刻的理解。【金文编辑:东夷三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8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10-27 22:42:51
  欢迎各位老师品尝河南美食——水煎包!精彩美文,令人荡气回肠!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0-28 08:05:16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百忙之中精心编辑,编者按写得又好又快!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0-28 08:05:57
  难忘故乡的美食,怀念故乡的亲人!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0-28 08:06:26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5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4-10-28 17:32:25
  文笔细腻,感情充沛生动感人,特别是儿时与姥姥的亲情催人泪下,文中对水煎包的制作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让读者犹如看录像一般活灵活现,那水煎包入口香酥味美荡气回肠的感觉油然而生。文笔流畅,热情洋溢,一篇不可多的的美文!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0-28 19:10:08
  谢谢老师鼓励,祝福老师创作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