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吆喝与包装(散文)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把国内外大事广而告之,名曰“新闻”,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都有这方面的作用。每天早晨6: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会有《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这个节目从五十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播放。有了电视台之后,每晚的19:00开始,中央电视台有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人们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当天发生在国外、国内的重大事件都能了解。经济大潮兴起之后,为了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能够多销、畅销,很多商家也要搭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便车,把自家的商品“广而告之”,于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上出现了各类商品广告。当然,宣传自家商品搭便车不是免费的,商品广告宣传根据不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不同影响程度,有不同的广告宣传价格。尽管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搭便车做广告价格不菲,但是在利益驱动下,很多厂家、商家依然乐此不疲。据说,有些商品的广告宣传费用,占到了商品自身成本的70%以上。
五六十年代还没有电视,尽管有了广播电台,农村却没几户人家有收音机,广播电台里也没有广告节目。但是出售商品就要宣传让他人知晓,只能用天然的广播——扯开嗓子吆喝。没有电喇叭等辅助工具,吆喝声未必都能让人听清楚,于是约定成俗,各类商品有了不同的吆喝声调。
初夏的中午,吃完午饭的人们正昏昏欲睡,村里街道上忽然出现了悠长的吆喝声:“喔诶喔呵买小鸡喔——”这是卖小鸡雏的来了。那时候的农村,尽管一再“割资本主义尾巴”,还是留了一些“尾巴根”,比如各家各户的养鸡。那时候没有大型养鸡场,城里人要想吃到鸡蛋,主要依靠农村各户的散养鸡。记得有一年大概是城里的鸡蛋供应告急,农村收不上足够的鸡蛋,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主意,小学生上学每人要交上一枚鸡蛋,否则不让进校门。听到街上有了卖小鸡的吆喝声,就知道是来了卖鸡雏的,那些半老的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年轻的姑娘和媳妇还轮不到她们操心养鸡。老女人们穿着缅裆裤,用腿带扎着裤脚,上身有人穿着大襟褂子,大部分是光着膀子,最多穿一件兜肚,两颗干瘪的大乳房耷拉在胸前。老女人们把卖鸡雏的围了起来,假装内行地握握这只,捏捏那只,都想多挑选几只母鸡雏,其实谁也没有把握从鸡雏中挑选出公鸡、母鸡。卖鸡雏的人怕小鸡雏被握死、捏死,左拦右挡伸到鸡笼里的胳膊。争争吵吵之后,女人们端着篮子里的十来个鸡雏,心满意足地回家了。马克思说过,从商品交换开始不久就出现的货币,在那个时期似乎失去了作用,农村人又回到商品交换初期,以物易物。买小鸡雏没有钱就用鸡蛋交换,不过卖鸡雏的人对鸡蛋很是挑剔,拿起每一枚鸡蛋对着太阳仔细照看,他要看看鸡蛋里面是否有“绒”,有“绒”的鸡蛋是受精卵,他拿回去可以继续孵小鸡雏。
这个季节村里还会出现另一种吆喝声:“象牙白呦——水萝卜呦——”水萝卜是一种紫红色外皮白色果肉的萝卜,在初夏季节上市,一把一把捆绑在一起出售。买回家之后,萝卜缨子切下来拌上大酱是可口的时鲜菜,萝卜则成了孩子们享受的水果。卖水萝卜吆喝必须带有武清县口音的“京腔”,因为又脆又甜的水萝卜都是出自武清县,他们那里是沙质土壤,井水又甜,直到今天京津一带的菜市场卖黄瓜,还要标明“武清县井水黄瓜”。所以不管是哪里出产的水萝卜,吆喝时都带着武清县的“京腔”,看来广告作假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当年在大城市里走街串巷出售商品也要吆喝,前些年有一位北京老人,曾经在电视台上学过北京城里当年的吆喝声。
有些行业为了配合扯开嗓子吆喝,出现了各种特定的“响器”,人们只要听见这些响器响起,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来了。有两种已经消失的行业,他们的响器最为有名。一种是串村串店修笸箩、簸箕的手艺人,他们的响器是一串连在一起的铁片,上下颠簸起来,发出“哗啦、哗啦”有节奏的响声。笸箩、簸箕是当年农村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秋收打场,磨米磨面都要使用。笸箩、簸箕是用柳条和麻绳摞成的,边口包上细竹条用藤条捆绑,时间久了藤条松散,就要找修笸箩、簸箕的手艺人整修。这些工匠不但会修整笸箩、簸箕,还会做磨面使用的箩面箩子。中国当时生产不出细铁丝、细铜丝,箩子底都是马尾编织而成,做箩子称为“张箩子”,所以这些工匠除了备有广告用的“响器”,也会吆喝:“张好——马尾箩呦——”
另一种消失的行业是“锔盆锔碗”,现在打碎了盘子、碗,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当年生活艰辛,打破了盘子、碗还要修复“锔”起来。不但盘子、碗破了要锔好,连做饭的铁锅破裂了也要锔起来继续使用。锅是当年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两个小孩儿打架,一个小孩儿会抱起一块砖头,威胁对方要去“砸他们家的锅”。“锔盆锔碗”手艺人有些地方称为“小炉匠”,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匪徒滦平,就曾伪装成小炉匠。小炉匠们一般是挑着担子进村,担子的一头垂吊着一面小铜锣,小铜锣四周挂着几个螺母之类的铁块,走动的时候,铁块碰撞小铜锣,发出“叮叮当当”悦耳的声响。除了有特殊响器,他们也会吆喝:“锔锅——骨碌锅——”所谓“骨碌锅”,就是把铜融化成铜水,从两面把锅的小漏洞堵上。
卖香油的进村了,手里敲着“梆子”。梆子一般是枣木做的,长方形的木料中间挖一个竖槽,和戏剧中使用的梆子形状差不多。因为梆子是扁长形的,有人长了类似的脑袋,被称为“梆子头”,刘梆子、“赵梆子”是很多人的“雅号”。村里的梆子声一响,会有女人端着芝麻出来换香油,钱币没有,还是以物换物。换回一点香油,每逢吃饭,在常年摆着的咸菜盘子里滴上一两滴,辅佐掺了野菜和糠麸的饽饽,让下咽顺滑一些。
最有意思的是理发的进村,他们手里的“响器”名为“唤头”。“唤头”由两片钢片做成,下部连接在一起,底下有一个便于手握的把手,上部成尖形,中间留着细小的缝隙。理发师傅一手端着“唤头”,一手握一根小铁棍插在唤头中间,快速从上面的缝隙中拨出去,两片紧挨的钢片震动发出“嗡嗡”的响声。由此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剃头的不吆喝——瞎鸡巴喏喏。
还有一种行业,他们使用的“响器”至今还在使用,就是磨刀师傅。他们的响器是一把铜号,吹出“乌拉乌拉”的声响。磨刀师傅的吆喝声是:“磨剪子来呦——戗菜刀。”这种吆喝大概全国通行,当年样板戏《红灯记》里面,就有一句标准的磨刀人吆喝声。不知为什么,上年龄的人都说磨刀人是“拐子”,说他们会拐走小孩儿,所以小时候奶奶嘱咐千万要远离磨刀人。
除了吆喝和使用响器,商品包装也起着广告作用。当年的包装材料没有现在的塑料制品和纸箱,所有包装材料都是天然的。用蒲草叶编织成一块小席子,把传统八件之类的糕点包起来,糕点包上盖一块印刷的彩色标签,名曰“蒲包”,是女婿去给老泰山拜年必备的礼品。岳父岳母在家里瞪圆了眼睛等待女婿上门送来蒲包,不是他们馋那几口糕点,而是家里的儿子等着姐夫或者妹夫送来蒲包,他拿着去给自己的岳父、岳母拜年,蒲包就省得再花钱买了。这样,一个蒲包在正月里开始了旅行,出这家入那家,等到最后一家无处可送,真正打开吃的时候,里面的糕点已经长满绿毛。长毛发霉倒也说明了当年的糕点里面绝对没有防腐剂,若是今天的糕点,恐怕把世界180多个国家都旅游过来也不会发霉。
有些商品必需用特定的包装材料。当年我们老家有名的“傻狗驴肉”,这些煮熟的驴肉必须用“苘麻”叶包上,否则撒发不出其独特的香味。捆绑商品的也是天然材料,都使用采来的马兰叶。冬季里没有苘麻叶和马兰,商家们都是在夏季采来晒干储备,冬季再用水浸湿后使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这些年天然包装材料都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袋、纸箱。那时候去赶集购物,人人都要提上一把篮子,篮子也是天然材料所制,柳条、荆条和玉米皮都可以编成篮子。现在购物去时两手空空连现金都不用带,只要你手机里有足够的钱款,尽可以大兜小兜往家里提回商品,大小商家都会提供塑料袋。更方便的是连商场都不用去,网上购买应有尽有,包括每顿的饭食,快递小哥会直接给你摆在餐桌上。写到这里我忽发奇想,会不会某一天,有人直接把饭喂到嘴里,自己连筷子都不用拿。这个想法我绝不会详细写出来,因为现在发财有一项重要途径就是“创意”,我的这个创意如果被别人剽窃,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脑细胞。
这些年包装竞争最厉害的是中秋节的月饼。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定食品,如年三十除夕夜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月饼其实就是一种有馅糕点,中式糕点中有馅糕点并不少见,只不过中秋节的月饼有其节日的特殊含义罢了。有些厂家为了产品畅销,在月饼的馅料上做足了文章,除了传统五仁、百果等馅料,什么蛋黄月饼、椰蓉月饼,甚至海参、燕窝都在月饼馅里出现了。不过做来做去,还是一块月饼,有人就在月饼的包装上大做文章。
现在很多人买月饼都不是自己吃,而是买来送人,送给长辈,送给亲朋,送给同事,送给领导。既然月饼本身没有什么特殊品味,就去购买那些包装特殊的。
前些年流传一个笑话,说是一次举行月饼销售大会,各个经销商去台上比拼。上台的销售员讲解时不但介绍本家月饼的风味,重点讲解月饼的包装。最先上台的销售员介绍本家月饼的包装盒是纯银的,立刻被第二个销售员打压下去了,第二个销售员的月饼盒是红木的,而且是真正的陈年老紫檀木。第三个销售员的月饼盒用纯金打造,据说用了足有500克黄金。第四位销售员的月饼包装是一辆奔驰轿车,很快又被第五位比试下去,因为第五位的月饼包装也是轿车,却是一辆法拉利超跑。第六位上台了,他的月饼包装是一架私人小型飞机,就在他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第七位同样送飞机,却是一架波音787,并且办好了全世界所有机场的停机手续。台下一阵掌声雷动,第七位销售员举手欢呼,以为胜券在握。就在这时候,主持人领上一位老头儿。老头儿其貌不扬,手里端的盘子里放着一块月饼。主持人介绍说,这位老头儿是世界首富,谁买走他手里的这块月饼,可以认老头儿当爸爸,将来继承老头儿的所有财产。台下的人目瞪口呆,老头儿说话了:“想买我手里这块月饼也可以,要先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是否同意。”
看过这个笑话也许你会说其荒谬不经,其实我们每天打开手机,那些直播带货的视频比比皆是,美女网红们在镜头前搔首弄姿,你会不会觉得她们荒谬?
过去的生活场景已经离我们远去,什么时候还能听到那一声声悠扬的吆喝声?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