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塔城之塔(散文)

精品 【菊韵】塔城之塔(散文) ——边城行(2)


作者:乐歌 举人,377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0发表时间:2024-11-01 14:12:48

【菊韵】塔城之塔(散文) 初到塔城,出于好奇,在抖音上搜索“塔城”,不经意间,一曲《留恋塔城》袭入耳鼓:“塔城的天空蔚蓝,塔城的草原无边,塔城的泉水甘甜,塔城的花儿娇艳,塔城人热情好客,善良的心永不褪色……小伙像空中雄鹰,展翅在蓝天白云,化作那雨滴飘落,让大地花开无尽;姑娘啊就像白鹅,静湖边美舞欢歌,像仙女下凡湖泊,天堂啊故乡景色……”歌声悠扬婉转、飘荡绵延,歌词深情隽永、扣人心扉,听得我如痴如醉,因而对这座美丽小城有了更深的期待。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城市的地名,往往蕴含着这座城市的过往故事和精神气质。塔城,塔城,是不是有塔啊?如果有,一定会建在制高点上,成为整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和精神图腾。
   循着这个思路,问二姐,塔城是否有塔?答曰:有。于是,一行五人来到位于塔城市中心的双塔公园,在公园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找到了两座塔,一为赛依提喀玛勒大毛拉礼拜寺宣礼塔,一为依巴扎哈纳喀清真寺宣礼塔,目测两塔高度均超过20米,塔身为铁红色六角形,每一面均刻有花卉图案浮雕,塔顶为绿色六角圆拱,顶端耸立铁质新月,既有典型的穆斯林风格,又吸收了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色,古色古香,素雅庄重,的确是两件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式文化艺术精品。然而,两塔分别建于1898年、1915年,至今才百余年光阴,而听当地人讲,塔城建城260年,显然与城名并无渊源;再者,两塔均未建在城中显要之处,高度也不足以担起城市地标的重任。
   正当迷茫之际,二姐说,塔城有一段古老的城墙,去看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我眼前一亮,立刻来了精神。二姐带着我们步行,估摸着走了大约2公里,她指着路边一段残破不堪的夯土堆说,这就是古城墙遗址。走近一看,不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土堆嘛,哪里辨认得出一点城墙的样子?在旁边搜寻,发现一块塔城市文物局的告示牌,上有“塔尔巴哈台绥靖城遗址”字样,心中思忖,莫非塔城之名由此而来?立马请教“度娘”,果不其然,此城大有来头。
   原来,早在元代,这里就是蒙古和硕特部游牧之地,塔尔哈巴台蒙语意为“旱獭”,因此地多旱獭,故得名。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始设塔尔巴哈台军台,由参赞大臣统领该地区军政事务,并筑城驻防,城址在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一带,后来由于此地冬天多雪,夏季多蚊,军民不堪其苦,只得另觅风水宝地建城。公元1766年,新城在今塔城市落成,乾隆皇帝亲赐“绥靖”之名,有安抚因战乱而引发的民族矛盾之意。此后近百年,这座城池为稳定西北边疆,维护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然而,十九世纪末,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和西北回乱的沉重打击下,国势渐危,风雨飘摇,塔尔巴哈台绥靖城也随之命运多舛,先是阿古柏匪帮勾结沙俄入侵新疆,导致旧城被毁。后有民族英雄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对该城进行了重建,可惜的是,新城又在清末民初的历次外敌入侵和内乱之中毁于一旦,空留一段段残破的土墙,淹没在市井之中。
   站在古城墙遗址前,凝视良久,心情无比沉重,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据老人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墙还算完整,城高七米有余,城楼、炮台、角楼等军事设施尚在,若能及时进行保护性修复,将是一笔不小的精神文化财富。七十年代后,一些单位在旧城原址上拆墙建房,当地百姓也纷纷在墙体取土,用于建筑或耕种。近年来,当地文物部门虽然发了告示:禁止遗址附近20米内动土。但为时晚矣,就算无人动土,也挡不住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力量导致的消亡,如今残存的旧城墙只有数十米,且正在进一步萎缩中,要不了多久,古老的城墙就会消失在岁月尘埃之中了……
   圣者有云:忘记等于背叛。我们可以放弃仇恨,但绝不能忘记耻辱,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土墙无言,似乎在诉说着那一段段血与泪、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国不强民难安,武备废边不保,富国必先强兵,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才能保护我们安居乐业,好好生活。
   走在油画般的城市绿道上,眼前的美景与那一堆堆衰土形成鲜明对比,如今的盛世繁华、幸福安康,与百年前的波诡云谲、血腥杀戮,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切换、回放。
   历史上的塔城,被贪婪的侵略者觊觎,罪恶的黑手无数次伸向这里的矿藏、草原、牧场,这里的各族人民,曾长期遭受侵略者和反动军阀、土匪恶霸的欺凌压榨,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后的塔城,在党的领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团场进驻,屯垦戍边,既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又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从此,塔城人民过上了稳定、安宁的生活。如今的塔城,更是以“丝路净土、康养天堂、油画名城”享誉海内。来塔城数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净,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尘不染,衬衣穿了几天,仍洁白如新,皮鞋数日不擦,还是油光锃亮;从内地带来的口罩一只未用,大姐、二嫂都说,呼吸这样的空气,如同洗肺,哪里还用得着口罩啊!就像《留恋塔城》歌中唱到的那样,天空蔚蓝,草原无边,空气清新,花儿娇艳……
   这里的美,不仅美在市容、美在环境,更美在人的心灵。在塔城的这些日子里,与当地人交谈,常常被他们的质朴、善良、乐观、豁达所感染,他们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周围的人充满善意。去酒店点餐,服务员会主动建议减少菜量;街上问路,他们总是沉思老半天,盘算着怎样让你去得最快最省钱,然后才是一通言语提示和比划;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从不抱怨,总是笑着说,这点事算个啥?扛扛就过去了。
   塔城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5个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没有族群对立,也不分三六九等,他们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塔城人是幸福的,他们热情、奔放、浪漫。傍晚的广场上,与内地城市清一色的广场舞不同,人们跳着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民族舞蹈,自得其乐,毫无违和感。跳得好的,人们都会毫不吝啬地送给你热烈的掌声;见我们一旁观看,人群中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让我们也成为欢乐中的一员。不会?没关系,现场最不缺的就是愿意教你的老师。
   公园一角,常有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聚集,他们怀抱着手风琴,弹着冬不拉,一曲《草原之夜》勾住了我的魂,再也挪不动脚。二姐说,可惜你来晚了几个月,今年夏天,塔城举办了手风琴艺术节,与内地十个大城市在线联动,一同演奏《我和我的祖国》,那才叫震撼!一席话说得我心生向往,二姐连忙宽慰,回头我带你们去手风琴博物馆看看,也算不枉来一次。
   手风琴博物馆位于塔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单从外观看,与一般商城几无二致,但只要你走了进去,就一定会被悠扬悦耳的旋律所吸引。徜徉在如诗如梦般的手风琴天籁之音中,满眼都是各式各样、不同成色的手风琴,货架上、走道旁,甚至在旋转楼梯上,也别出心裁地放置几架特别有年代感的手风琴循环转动,让你恍如穿越历史。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手风琴1001架,有的手风琴已是百岁“高龄”了。手风琴既能独奏,又能伴奏,旋律优美,加之易学易懂,携带方便,深受不同年龄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而塔城又是全中国手风琴最为普及的地方,据说每10个家庭就有一架手风琴,可以想见,塔城人的音乐细胞是多么的丰富。
   行走塔城,随处可以感受到这座小城的独特风情和迷人魅力,纠结许久的塔城是否有塔的问题,忽然茅塞顿开。塔城之塔,不在广场上,不在公园里,甚至不在这座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我知道,塔城是有塔的,她在每一个塔城人的心里,她是一座丰碑,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心中那个伟大梦想,紧密团结、奋斗不止!

共 30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像一场寻塔之旅,实则探寻城市魂灵。开篇带着抖音歌声的期待找塔,却在残破土墙前撞见历史伤痕——百年前战火纷飞,城墙坍塌如民族屈辱的伤疤。笔锋一转,如今的塔城绿道如画,多民族舞步欢快,手风琴声漫过街头,处处是安居乐业的烟火气。作者巧妙用对比:古墙衰土与清新市容,旧时血泪与今日笑颜,把塔城百年沧桑化作眼前画卷。 最妙的是"塔"的隐喻。当物理的塔消逝在风沙里,心中的塔却巍然耸立——那是屯垦戍边的坚韧,是25个民族共舞的和谐,更是手风琴里流淌的家国情怀。结尾点破"塔在人心",如醍醐灌顶。 文章饱含赤子深情,既有抚摸历史创痕的凝重,又有拥抱当下美好的欣喜。期待作者继续用这样温暖的笔触,带我们看见更多城市的心跳,让每个地名都长出会呼吸的故事。保持这份敏锐感知,定能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篇章!【编辑 远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2004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4-11-01 14:16:43
  感谢乐社带来的精彩文章,乐歌的游记很吸引人。若能再回来当这个社长就更好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乐歌        2024-11-02 14:53:50
  感谢远近老师的辛勤付出,您对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把握很精准,编按很到位。敬茶,祝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