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乡村宴席(散文)

精品 【晓荷·奖】乡村宴席(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32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22发表时间:2024-11-01 16:03:18
摘要:乡村宴席从简单到丰盛,提升的是农家人的生活水平,叠加的是幸福指数;乡村宴席燃火的热情,烹饪亲情乡情的美食,品尝的是集民风民俗的文化大餐。

十月的乡村田野,稻穗漫翻金波;十月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十月的乡村路上,架着道道彩虹门;十月的乡村夜空,绽放鞭炮烟花……秋高气爽的国庆节假日,桂花芬芳,乡村如同过年,车来车往,到处洋溢着喜气、香气。
   喜的是,乡村人家把过大寿、结婚等大事,有意安排在这十月金秋的好时光来举办。香的是,农家门前的喜棚里,亲朋满坐的宴席上,尽是美酒佳肴。虽然喜庆的气氛一个接一个地暴棚,但背后最忙的当属掌勺的厨师了。
   现在的农村条件比以前好很多。原来是长满巴根草的土路,现在通到村庄的都是水泥路,小汽车一直开到家门口;原来是低矮的老房子,现在是家家都有院子的小洋房,且门前都有一块宽敞的场地;原来吃的是河水井水,现在户户吃的用的都是自来水,没有土灶台的厨房尽是现代炊具。但是,农家依然延续着在家办酒席的习俗。
   今年我岳母九十岁,生日本是在十月十四号。考虑到儿孙,以及亲戚国庆节放假,所以把寿宴提前到十月五号来举办。一是不耽误在上海上班的儿子儿媳的时间,还沾了国庆节的喜气。二是在家办酒席,重要的是价格不但便宜,菜还非常的丰盛,不像城里大酒店的酒席,只注重其形式,不讲究实惠,价格高,菜的数量还少。三是假日期间亲朋好友有空来参加宴会,人多气氛浓,还有让平时不怎么走动的老亲乘机聚聚,交流交流感情。
   以前国庆节期间,乡村秋收人倍忙,田间,女人们手挥镰刀,男人们肩挑扁担。而现在田转包给种田大户了,假日最忙的却是乡村厨师,走村串户,一手挥铲弄勺,一手颠锅翻菜。此时岳母办寿宴,乡厨肯定忙。一厨难求,因此我提前一个月预约了姓潘的大厨。潘大厨是我三孃孃家的一个亲戚,他的妈妈就是乡村走动的大厨。他妈妈没有拜师学过,早年只是村里响当当的一把烧菜的能手。刚开始是人家请她办些小家宴,简单的一两桌家常菜,要求也不高,只要有滋有味即可。后来,由于她心灵手巧,善模仿,做中学,学中做,就这么在实践中学会了做许多道菜,达到了能办十几桌酒席的水平。渐渐地小有名气了,加之乡村大厨本来就很少,一个村只有一两位,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一到大的节日,比如: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活多忙不过来,就让儿子也学了这门手艺。
   如今,儿子经过多年的操作、磨练,厨艺越来越好,做得一手的淮扬风味菜,得到许多村民的赞许。潘大厨在农村长大,一副地地道道种田人的朴素形象,熟知地方的民风民俗。根据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再不断加以创新,烹饪具有乡村特色的菜肴——既要味道好,也要实惠;既有土特产,也有高档菜。没想到,当年这门很少有人学的厨艺,现在却成了乡间最稀罕、最争钱的工种了。潘师傅虽然名声越来越响,但他从来不去大酒店工作,不改为农家服务的初心。之前我家的红白大事都是请他办的酒席,人人都说他做的菜味道好,盘满碗满。
   想我小时候,乡村人家有大事,办酒席都是事先到厨师家商量,厨师根据主人每桌是多少钱的标准,开一张菜单子,让你回家到菜市场按照红纸上写的品种买菜。到了吉日,大厨只是拿着厨刀、砧板到主家做菜。酒席散了给点工钱。就和瓦木匠师傅一样,吃百家饭的手艺人。现在时代不同了,办酒席也与时俱进。主家直接报给大厨办多少桌,什么样的准备就行了。大厨在家把食材自备好,然后将锅碗瓢盆、杯子、筷子,还有团圆桌、凳子等办酒席的用具装到一辆小车上,运到主家。一条龙服务,无需主家操心,客人来了直接用餐。岳母大寿,我跟潘师傅一共订了十五桌菜。即头天暖寿晚宴每桌五百元,正日中午餐每桌七百元,晚上原定每桌八百五十元,后来,岳母说增加一道螃蟹,价格加到每桌一千元。
   自古以来,家乡人逢十为数的叫着“大生日”,从六十岁起尊称“大寿”。岳母九十岁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的跨世纪老人,过了这么大岁数实在不容易,祝寿当然要隆重些。
   根据乡间的习俗,出嫁的女儿祝寿要挑“盒担子”,当然我们也不例外。盒担子是和小姨子合办的,品种很多,主要的有寿糕(寿高)、寿馒(寿挑)、寿碗寿筷、长寿面等。现在改进了,这些都装在一个精美的红色小纸盒里,拎起来既方便又漂亮。根据岳母家有多少亲戚和庄邻,就买多少份小礼盒,但还须多备几份,预防不够用。因岳母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寿香寿烛,还有猪肉、鱼都等跟佛教有关联的东西就免了。但给岳母必须要买一身衣服、鞋帽,一个生日蛋糕。以前,“盒担子”是跟做糕馒的店家租借的,红漆的盒担子、托盘、扁担。红红火火的由女婿在头天下午,太阳不落之前挑到岳母家。要到岳母家时,在路上先鸣鞭炮告之,然后,岳母家也放迎接鞭炮。到家后,将盒担子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放在堂屋里的条桌上、八仙桌上。现在不同了,盒担子不用人挑,用小车子送。
   十月四日是岳母的暖寿的日子。一大早,我约的那位搭喜棚的师傅带着一位帮工到了岳母家,将一根根钢管搭建起来,又在棚顶安装了电灯,挂了一些“福”字和“寿”字的彩灯(有的人家还搭一方小舞台)装扮得跟大酒店似的。喜棚搭好了,然后在通往家的水泥路上,架起了十六道彩虹门。彩虹门是亲戚、朋友赠送的,每个彩虹门上都写有名字和祝福语。儿子儿媳是与众不同的一道方形彩虹门,上写着一副“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的对联,横批是“普天同庆”给寿宴增添了文化色彩。十六只鼓风机“嗡嗡嗡”地鼓吹着喜庆的气氛。
   下午,潘大厨开着小货车,带着两个女帮工也来了。他们在喜棚里放了八张团圆桌和凳子,铺上红艳艳的桌布。在另一处小棚里架起了灶台,安好煤气管,从车上搬下蒸烤箱、还有装菜的箱子。准备工作忙好后,打杂的女工挑菜的挑菜,洗的洗,剁的剁,劈的劈。厨师负责配菜,烧菜,炖汤的枝术活。此时,夕阳高照,我和小姨子的老公各开一辆车,把已准备好的“盒担子”送过来了。唯有那九层高的宝塔形大蛋糕,到正日由店家派人送过来,不宜隔宿,讲究的是新鲜味。安顿好后,我过去跟厨师打了个招乎,并给了他一包中华烟。
   五号正日这天。因中午和晚上有两场酒席,事情多,所以潘大厨早早地就来了,还增加一位帮忙打杂的女工。她们是村里不上班的人,看上去大概有五十岁开外了,这恰好是乡村大厨最适合的廉价帮工。她们架好小电瓶车,随即系好围裙,戴上护袖,就到小棚子里忙菜去了。岳母的儿媳和小姨子,由一位女邻居带领,推着小三轮车到本组人家赠送糕馒小礼盒,每户给一份——把礼品送给乡亲,把快乐与乡亲分享,这也是村里的一个传统习俗。
   不一会儿,教堂里的姊妹们一行十几人,带着音箱、乐器也浩浩荡荡地来了。她们穿着统一的绿色乐队服装,戴着大盖帽,英姿飒爽。一切安排好,先吹奏一段欢快的乐曲,热热场子。此时,亲戚朋友也陆陆续续地来了,有的手上拎的水果包,有的提着牛奶箱等物品。见了岳母一声声祝福后,还给了随礼红包。
   到了中午时分,服务的女工们,先将十个冷盘端上了桌子,依次摆好酒杯、餐具。随后小舅子拿出酒水、饮料、香烟摆上了桌。开席了,客人陆续走向空着的桌旁坐下。等每桌人都坐满了,女帮工才拿出筷子放在桌上。会喝酒的斟酒,不会喝酒的倒饮料,动筷子开吃。亲戚朋友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交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互问一问家人在哪上班呀?收入状况呀?家庭的开支,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呀等话题。亲情的氛围在吃吃喝喝中已渐浓郁。
   吃完长寿面,中午的酒席就结束了。女帮工们过来赶紧收拾碗筷,盘碟,抹干净桌子。片刻,基督教的姊妹先是为岳母祷告,吟唱生日歌。岳母身着红色的新衣服,新鞋子,神采奕奕地端坐在凳子上。然后,一场歌舞节目开演了。姊妹们换上了彩色的裙子,音乐声中翩翩地出场。其实她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既会吹又会跳,都是业余的爱好者,是团长请专业老师教她们的。她们热情地载歌载舞,给农家酒席增添了欢乐,同时也为自已老有所乐打下了基础,一艺两得。她们浓妆艳抹,跳的是民族舞蹈。挥长袖,扭腰姿,一旋一转,一颦一笑像模像样。一曲终了,又换一套服装再跳。一共换了五套服装,跳了五种舞蹈。每套服装代表一个民族,有新疆的、蒙古的、西藏的,傣族的,还有印度的舞,跳出了快乐,舞出了喜庆,给年长的人一饱眼福。(有的不信仰基督教的人家过大寿或结婚,就请扬剧团来家搭台唱戏,乡宴使传统戏曲走进乡村,走进农家,生生不息)无酒不成席,无歌席不兴,文艺是乡村宴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夕阳西垂。欣赏完了歌舞节目,开始品尝美酒佳肴的大席。桌上美食琳琅满目,客人们喝酒、吃菜、聊天。大厨却热火朝天地忙着炒、烧、炖、蒸,香气袅袅。三位帮厨的妇女各司其职,两位负责上菜,一位给厨师递菜。上菜的人,一人管四桌,分工明确,忙中不乱。给厨师打下手的女工,按照先炒菜,后烧菜,再炖汤的先后顺序,一道道循序渐进。乡间上千元一桌的酒席,相当于大酒店里三四千元一桌的档次。除了十个冷菜,四个炒菜,还有乌骨鸡炖甲鱼,烧黄鳝、牛肉、羊肉、鹅肉、猪蹄,清蒸鲈鱼、螃蟹、鸡尾虾等大菜。桌上的碟子盘子像叠罗汉。酒兴渐浓,客人们端起酒杯,纷纷到岳母的主桌来敬酒,高潮一波接一波。
   酒席接近尾声,岳母的儿媳和我小姨子,给每桌每人发了一份寿礼盒。大人小孩齐唱生日歌,分享新鲜的蛋糕,吃的是福份。农家宴就是那么的热闹、暖心;农家人就是那么的热情、好客。
   明月空中悬,客人面红光,他们带着酒气,拿着礼盒回家了。打杂的女工开始收拾桌子,家里人将吃不完的菜打包。潘大厨烧了几只菜,和女工吃过晚饭后,就洗锅盘、碗筷。我就问她们:“这个节假日,办大事的人家多,吃苦了吧。”她们说:“苦倒不那么的苦,就是时间长,有点累,人家上床睡觉了,我们还在回家的路上呢。”“再说了,做哪一行不苦呀?我们不过是夏天蚊子叮,冬天洗菜手冷罢了,但比那些遵规守矩的上班人要自由吧。”“我们是有点累,但端给客人的是快乐呀!”“像我们奔六十的人,出来有事做就不错了,总比闲在家里好呀!”我说:“是的,大厨给你们多少钱一天呀?”“哎呀,不谈钱多少,只要有事做,招之即来,来之不闲,强如跟瓦匠师傅后面拎泥桶子的。”
   说着说着该洗的洗好了,潘大厨将所有装来的用具又装上了车。最后,租喜棚和彩虹门的师傅也来拆卸了。小舅子付了菜款和租金,又每人给了一份小礼盒。两辆小车开着大灯,照亮回家的路,次日又将奔赴下一家宴席……
   现在农村的乡厨,根据农家人的需求,将家里的房子翻新或扩建成餐厅,在家里办起了宴席。比如,春节谁家有亲戚来拜年,或是朋友来了,不用在家做菜,给厨师打个预约电话,一桌两桌的到厨家招待客人。这不仅减少了许多村民的麻烦,还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就业,成了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乡村宴席从简单到丰盛,提升的是农家人的生话水平,叠加的是幸福指数。乡村宴席燃火的热情,烹饪亲情乡情的美食,品尝的是集民风民俗的文化大餐。

共 43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时光的长河中,乡村始终是那片承载着浓厚情感与传统习俗的温暖之地。这篇关于十月乡村岳母寿宴的文章,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变迁、传统习俗的传承以及那份浓浓的亲情与乡情。文章开篇便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十月乡村的美景,稻穗金黄、柿子如灯、夜空烟花绽放,这般美好的景象为岳母的寿宴烘托出了喜庆的氛围。国庆节假日的乡村,车水马龙,喜气洋洋,人们将家中的大事安排在此期间举办,既沾了节日的喜气,又能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作者详细叙述了岳母寿宴的筹备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条件的巨大改善。曾经的土路、老房子、河水井水已成为过去,如今的水泥路、小洋房、自来水以及现代化的炊具,无不彰显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即便生活条件变好了,农家在家办酒席的习俗依旧延续着,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坚守,更是亲情乡情凝聚的纽带。岳母九十岁寿宴的筹备可谓细致入微。从提前预约潘大厨,到准备 “盒担子”,再到搭建喜棚、架起彩虹门等,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老人的敬重以及对传统习俗的遵循。潘大厨及其母亲的厨艺传承故事更是引人入胜,从最初的乡村烧菜能手到如今小有名气的乡厨,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创新,为乡村宴席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既满足了农家人的口味需求,又体现了乡村特色。这种手艺的传承,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乡间备受欢迎的工种,也见证了乡村生活的发展变化。寿宴当天的场景描写得热闹非凡。从搭喜棚、摆桌椅、准备食材到亲戚朋友的到来、酒席的进行以及歌舞节目的表演,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充满了喜庆与欢乐的气氛。席间,客人们品尝着丰盛的菜肴,交流着生活琐事,亲情在推杯换盏间愈发浓厚。而基督教姊妹们的歌舞表演更是为寿宴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她们用热情的舞姿展现了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酒席结束后,打杂女工、潘大厨等人收拾残局的场景,以及他们关于工作辛苦与满足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乡村服务人员的朴实与勤劳。他们虽然辛苦,但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在为他人传递着快乐,也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文章提到现在农村乡厨将自家房子改建成餐厅,提供宴请服务,这不仅方便了村民,还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一道新风景线。乡村宴席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农家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叠加,它不仅仅是一场场美食的盛宴,更是集民风民俗于一体的文化大餐。感谢作者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乡村的生活百态、传统习俗以及那份真挚的情感。佳作推荐共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乡村的魅力与温暖。【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2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1 16:04:29
  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十月乡村岳母寿宴的全过程,从乡村的美景、生活条件的改善,到寿宴的筹备、进行以及结束后的种种,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乡村的喜庆氛围、传统习俗的魅力以及浓浓的亲情乡情。是一篇很有生活气息且能唤起人们对乡村美好回忆的佳作。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1 16:05:13
  文章通过岳母寿宴这一主线,全面展示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展现了农村条件的今非昔比,又凸显了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寿宴上热闹的场景、丰富的菜肴、精彩的歌舞表演等都写得精彩纷呈,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而且文中还体现了乡村服务人员的朴实与勤劳,整体非常有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1 16:40:38
  乡村宴席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宴席上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乡村风情,品尝到绿色健康的乡土佳肴,还能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亲朋好友共度欢乐时光。好文点赞
4 楼        文友:何叶        2024-11-02 20:07:00
  恭喜农言老师的佳作获得精品!感谢老师的付出!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5 楼        文友:麦玲        2024-11-03 09:19:59
  文章朴实!精品点赞!
6 楼        文友:王凤军        2024-11-03 09:37:13
  暖心的精品力作!学习了!
7 楼        文友:萧垦        2024-11-03 14:43:44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8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11-03 19:54:48
  拜读欣赏老师美文!恭贺老师获得精品!
静心读书,安心写字。
9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1-03 20:13:31
  点赞老师的佳作,也赞叹小汪老师千字以上的编者按,珠联璧合,精彩,罕见。
10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1-03 20:13:42
  点赞老师的佳作,也赞叹小汪老师千字以上的编者按,珠联璧合,精彩,罕见。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