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河南团子(散文)

精品 【金文·岁月】河南团子(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6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1发表时间:2024-11-01 20:08:55

故乡的有些老人,已经和我们阴阳两界;故乡的很多乡音,也已经逐渐减少;故乡的很多回忆,还常常在脑海里翻腾;故乡的有些美食,终生也难以忘记。
   在回忆故乡的闸门打开之后,突然有一种声音,就像江河里的浪花,在我的心头激荡。我彷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恍然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家。我的姥姥呼喊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吃饭。而那饭桌上,竟然有我非常爱吃的一种食物:团子。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豫东平原,因为天灾人祸的原因,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饥寒交迫,常常青黄不接。要问那时候主要吃什么,我们的主食大都是红薯面(我们老家叫做红芋干子面),稀饭主要是红芋糊涂(熬稀饭的时候,里面剁进去一些红薯),红薯面窝窝头或者锅饼,菜是很少。有些二百五可能会问:咋不吃肉?那时候吃肉,虽然只有几毛钱一斤,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回。就在那种艰难岁月里,老百姓依然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家里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每年冬季的时候,农村地里的活不太忙了,很多人就会挖些野菜,或者收集一些菜叶子,有的是弄些红薯加进一些豆子,开始制作一种食物,名叫团子。我们老家那时候经常把“子”叫做“得”,例如,裤子就是“裤得”,褂子就是“褂得”,面条子就是“面条得”,以此类推,有很多得。这个得发音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因该是dei,平声。因此,我们老家的这种食物团子也就称为“团得”。
   团得,虽然有些土里土气,但也表现了我们河南人的质朴和简单。这简单质朴的名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记忆,承载着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团得,是用面皮把馅包进去,然后经过仔细揉搓,揉成一个圆乎乎的圆圆的食物,放在锅里蒸出来。热气腾腾圆悠悠的团得,不仅好吃,而且具有吉祥团圆的象征意义。团得大小适中,握在手中,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饱满感。当你第一次看到它,那光滑圆润的外皮便会吸引你的目光,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而成。这外皮有着独特的质感,既有着面食该有的柔韧,又带着一种微妙的弹性,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润。
   制作团得的面粉,有小麦面,有玉米面,也有高粱面、豆子面,更多的是红薯面。我们小时候,都是吃黑面馍长大的,别看千里大平原,正宗的粮棉油基地,但是当地累死累活的农民那时候竟然连白面馍平时都吃不上,现在竟然还有人想回到过去,真是糊涂透顶、无知愚昧。老家的妇女或者姑娘们用灵巧的双手开始搅拌、揉搓,面团在她们的手中逐渐成形。那揉搓的动作,有节奏而有力,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每一下都倾注着对家人的爱和对美食的敬意。面团在反复的揉搓下变得越来越光滑,越来越有韧性,如同河南人民在岁月长河中历经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的性格。
   而团得的馅料,可谓是丰富多彩,既有各种蔬菜的,也有各种豆子的,还有的里面就是包一些煮好的红薯,还有的是晒干的萝卜缨子、红芋叶子,还有晒干的野菜,也有晒干的洋槐花、藤花菜等等,五花八门,味道也各种各样,老百姓想尽办法,尽显河南物产的丰饶和人民的智慧。其中豆沙馅的团得,那豆沙是经过精心熬制而成的。红豆,在河南的田间地头并不罕见,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收获后的红豆经过浸泡、蒸煮,再加入适量的糖,用小火慢慢熬煮。在这个过程中,红豆逐渐化为细腻的豆沙,那浓郁的香甜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每一口豆沙馅的团子,都像是在品尝河南大地甜蜜的馈赠。豆沙的细腻与外皮的柔韧相互映衬,入口即化的豆沙在舌尖上散开,甜而不腻,那是一种能直达心底的甜蜜,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小时候,很少吃到肉馅的团得,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老人疼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包上几个。肉馅团得,吃起来有着特别的风味。猪肉,选用的是本地的土猪肉,肉质鲜嫩多汁。将猪肉剁碎,加入葱姜蒜等调料,再拌上各种香料。这些香料有的是自家种植,有的是从集市上精心挑选而来。它们在肉馅中相互融合,激发出猪肉的鲜美。河南人对调料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见解,那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味觉密码。每一种调料的用量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缺。当肉馅被包入团子中,在蒸煮的过程中,肉馅的香味渗透到外皮,咬上一口,鲜美的肉汁在口中四溢,那浓郁的肉香瞬间填满整个口腔,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满足感。
   菜馅的团子更是充满了田野的清新气息。韭菜、荠菜、白菜等各种蔬菜都可以成为馅料的主角。就拿韭菜来说,春天的韭菜最为鲜嫩,它们在田野里蓬勃生长,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清晨,带着露珠的韭菜被采摘下来,洗净切碎后,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这种清香是大自然赋予的,纯粹而质朴。将韭菜与粉条、鸡蛋等搭配在一起,粉条吸收了韭菜的汁水变得软糯,鸡蛋则增加了馅料的醇厚感。各种食材的完美组合,使得菜馅团子既有蔬菜的清新,又有丰富的口感。每一口菜馅团子都像是在品尝河南的田野风光,那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结合的美妙滋味。
   制作团得的过程,是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然后用手将它们搓圆、按扁,形成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片。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看似平凡,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精妙之处。接着,将准备好的馅料放在圆片中间,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捏合边缘,将馅料包裹在里面。这捏合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主妇捏出的褶子均匀美观,像是给团得穿上了一件精美的花边衣裳;有的则捏得简洁大方,带着一种质朴的韵味。无论是哪种捏合方式,都体现了河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包好后的团得被整齐地摆放在蒸笼里或者箅子上,饱满而丰盈,非常令人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当蒸笼被放在灶台上,生火蒸煮,热气开始在蒸笼中弥漫。那袅袅升起的热气,带着团得的香气,飘散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整个屋子都被一种温馨的氛围所笼罩。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看着蒸笼,那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大人们则在一旁忙碌着,准备着碗筷和其他配菜。这蒸煮的过程,是等待美味诞生的过程,也是家庭团聚、共享欢乐的时刻。
   河南团得,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是河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节日里,团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团子,那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团子,一边谈论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团子在蒸笼中蒸熟后,首先要供奉祖先,这是对祖先的敬重和感恩,也是一种传承千年的传统仪式。在清明节,团得又成为了祭祀先人的供品,带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在其他节日,如中秋节等,团得也会出现在餐桌上,与家人共同分享,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河南团得见证了河南历史的变迁。在艰苦的岁月里,它是人们果腹的主要食物。那时候,食材或许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人们依然用心制作团子,将有限的食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团子的种类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却从未改变。它依然是河南人民心中的珍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它承载着河南的地域特色,那是中原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从面粉到馅料,从制作工艺到食用场合,每一个环节都与河南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它是河南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和利用。河南团子,就像一首悠扬的民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诉说着河南的故事,传承着河南的文化,让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深沉与温暖。
   每当想起老家的团得,我的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思念。那圆圆的团得,就像家乡的明月,牵动着我无限的乡愁。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故乡的亲情。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共 30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关于“团得”的散文,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道充满乡土气息和家的味道的传统美食。作者通过对团得外形和制作过程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热气腾腾、圆悠悠的团得出锅的场景。“用面皮把馅包进去,然后经过仔细揉搓,揉成一个圆乎乎的圆圆的食物”,这样简单而直白的描述,却精准地传递出了团得制作的关键步骤,使人对其制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知。文中对团得外皮的刻画尤为精彩,“那光滑圆润的外皮便会吸引你的目光,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而成。这外皮有着独特的质感,既有着面食该有的柔韧,又带着一种微妙的弹性,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润。”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团得外皮的诱人外观,更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其独特的触感和质感,从而引发对这道美食的向往。在提及制作团得的面粉种类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多种常见的面粉,还通过回忆小时候吃黑面馍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辛,增强了文章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对比性,让读者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别看千里大平原,正宗的粮棉油基地,但是当地累死累活的农民那时候竟然连白面馍平时都吃不上,现在竟然还有人想回到过去,真是糊涂透顶、无知愚昧。”这一感慨深刻而真实,令人深思。此外,作者对妇女和姑娘们制作团得过程的描写,“老家的妇女或者姑娘们用灵巧的双手开始搅拌、揉搓,面团在她们的手中逐渐成形。那揉搓的动作,有节奏而有力,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每一下都倾注着对家人的爱和对美食的敬意。”赋予了这一制作过程以神圣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团得丰富多样的馅料,也展现了这道美食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让人感受到民间美食的魅力所在。总的来说,这篇散文以团得为载体,不仅展现了美食的魅力,更传递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引人入胜的佳作。推荐获精,力荐阅读!【东夷三子:徐一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0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11-01 20:09:42
  精彩文章,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1 20:45:00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敬业编辑,祝福老师愉快!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1 20:46:08
  致敬东夷三子老师,编者按写得非常精彩!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1 20:47:19
  回首往事,思恋故乡!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1-01 21:37:09
  王社长思维敏捷,能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菜团为载体,回忆家乡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的思念。佳作欣赏,爱不释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1 21:55:55
  感谢老师,致敬老师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1-01 21:38:14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敬业编辑,编按有内涵有特色,辛苦了!致敬老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4-11-02 18:21:11
  故乡的原风景,魂牵梦萦
回复7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3 08:05:48
  谢谢老师
8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1-09 06:36:43
  祝贺佳作获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