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的“采采卷耳”(散文)

精品 【东篱】我的“采采卷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4发表时间:2024-11-02 07:50:44
摘要: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要干的事,这就是生活。霜降来了,我去崮山田野菜薯叶。薯叶就是我的“采采卷耳”。


   很普通的一点事,我喜欢和《诗经》的某些经典句子联系起来,仿佛能够和千年前的时光对接。
   《诗经》留下的文字,美得就像几千年一直在滴沥的蜜汁,依然甘甜令人垂涎。且不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不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随便挑出一句,都令人盼望迅速老去,走进那个诗境。例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尽管我们至今还在纠结,“卷耳”是苍耳还是麦穗,但一点不影响我们的审美——朗俊的美人儿,斜筐探身,纤纤玉指,划过滴露的苍耳,采采,苍郁貌,却遮掩不住采撷之美。
   不管是苍耳,还是麦穗,我们今天的采摘方式,早就变了,但农耕的风景,始终以朴素的姿态,招惹着我们。霜降来了,很多农事紧起来,每年这个时日,我不能忘记去采撷红薯叶,所以,我窜改了那句诗,说成“采采薯叶,盈兜顷筐”,莫嫌不伦不类,可不能打击我的这种念旧怀旧的风情。
   不忍霜降摧残红薯叶,却又盼着霜打翠绿。每一种物种,都有着自己的涅槃方式,红薯叶,只有经霜,才显出黛郁的色感,才变得价值不菲。从青青涩涩,到老老苍苍,并非是一个令人不忍视不能接受的衰老过程,红薯叶,经霜变褐,才成为江湖中的最终的“倦止”者。真的是令人刮目相看。红薯一直就是大田最壮观的景色,绿锦覆地,扯不动一地的铺设恣肆。深秋时日,最好把辛弃疾的诗句“燕子忙时莺懒”改成“燕子忙时蝶懒”,燕子南飞正忙,撇下薯叶,而蝴蝶自在秋风中舞,蝶是褐色的蝶,动物界给了好听的名字——玄裳褐凤蝶,学术著作也被文学色彩弄得不能只是心平气和地叙述了。
  
   二
   曾经的习俗传统,如今变得诗意满满了。我可以对人说“采薯叶”了,人们很羡慕,连称好东西。我老家的母亲们,则是在深秋,拐着篓子,薅地瓜秧,准备一冬的菜蔬。曾经大棚未出现,准备越冬的蔬菜,主要靠地瓜叶。霜降了,叶和梗都不再为地瓜提供养分了,正是可采时节。拿回家,在开水里一烫,沥净水分,散在墙头,或干净的草上,晒干装在缸中。还有一种方式,用粗盐腌制,保持苍绿的色感。
   人们对这类菜有好感,首先是不计多少,用起来极省事。胶东人的晚饭喜欢擀杂面汤,(汤,在胶东一带是用来指面条。其古文意义是开水,这个意思在今天的南方还一直沿用)主料是豆面,掺加一点小麦面,抓上几大把薯叶,锅里煮沸,就是一顿佳肴。薯叶总是泛处绿意,养眼也养胃。玉米面不舍得吃,就提前泡好干薯叶,大量掺入玉米饼子,人们称“菜粑粑”,如果薯叶用食盐浸泡,一顿饭可以省了熥菜和炒菜,几个菜粑粑下肚,打个饱嗝,心满胃足。我母亲还发现,烙饼用不着勾面芡,用薯叶,即使烙饼用一两滴油星,也不会散,薯叶含丰富的植物胶,巧妇烙饼不用油。
   后来读钱钟书《围城》,才晓得红薯叶开花。在胶东可不易见,可能是品种不同吧。不过,薯叶在农妇的心中就是花,在饭菜里一添加,立刻生花,朴素的饮食,就像如花的岁月里的享受。钱钟书说,红薯也开花,只是很寂寞。我想,这是作家想唤起人们对普通之物的关注,引申看来,是提醒我们不能瞧不起那些小人物。
   犹记得,七四婶眼力不好,很少下田干农活,但喜欢霜降后采薯叶,她家的院子很大,大到我们小孩子都怀疑她的成分是不是地富一类,但她四个儿子有三个是军官,是为革命立过战功的人,我们很尊敬她。有时候我们割完地瓜蔓,就随手搭一点在肩,撂在她家的院墙上,我们曾把这些归为拥军优属做好事。七四婶很忙活,她家的做饭间总是水汽滔滔的。秋深至冬,她都挨家送点干薯叶,她有着善良的心思,我们更尊敬她。她不多言语,只说“你们干活忙,顾不得”,这是最好的理由,不求什么感激。这样的话,只要轻轻地一拧,都能滴出水儿,简单干净,就深含着力量,一包薯叶,礼不轻情也重。最终我们觉得叫她“七四婶”是不尊重,但也不知叫什么,喊她“七四婶”,声音都是弱弱的,生怕伤害了她。
  
   三
   崮山是海边的村落,刨地瓜都延迟至立冬时节,风景在这里,都要多情地坚持一段时间。崮山山石闪着赭红的光,将秋天弄得很有暖意。那条南溪两岸,都是农户的菜园,各家都种了红薯,奇怪的是这个季节还有水鹭低飞,更有蝴蝶忙碌,所以我总感觉红薯暗藏着花。随便蹲在谁家的红薯地,都不会被吆喝声惊起,尘世的生活浪漫,就是自己动手,重复一次“采采卷耳”的场景。
   无需打药治虫的农作物可能只有红薯,薯叶里有一种对虫子有抵制作用的化合物,小虫子都远离,但大虫子却能寄生。小时候记得,深秋刨红薯时,扯起红薯蔓儿一抖落,就有“豆虫”落地。既大且肥,肉墩墩的,胖乎乎的,休息间隙,我们喜欢点燃一把草烧来吃,既香且鲜,后来知道,豆虫浑身都是蛋白质。既然豆虫都被红薯蔓养得这么胖,薯叶一定是好东西。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有人就是挑着有虫眼的菜蔬去买,这是人们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朴素哲学观。
   老家有农谚说,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为何在霜降时节适合采薯叶呢?农业科学告诉我们,霜降霜打,就像一道化学催化剂的加入,可将薯叶的淀粉迅速转化为糖类,这就是薯叶此时最鲜美的秘密。我们可能知道,霜打的柿子会蔫,也是这样的道理,同时也会转化为糖类,给我们的口感带来甜蜜。薯叶的特点还在于,经过霜打会使薯叶富含气化酶的物质,食用后会让过多的胃酸快速减少。
   霜,这个字眼,在文学上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沧桑的表示,组合成“风霜”,简直就让人顿觉寒冷。当然刚劲的诗人,完全可以在笔下把风霜化为一道风景,李白就咏道“摇笔起风霜”,诗人取的是风骨。怎样认识这个“霜”字呢?它有了使物的成熟到了斩钉截铁的果敢。
   如果拒绝风霜的洗礼,可能薯叶不会在几天内凝练成可入口可满足舌尖的菜蔬;人不经历世事的风霜,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净敛;文学若无风霜的加入,也不会有“建安风骨”,也不会有恢弘雄放的豪放派宋词。风霜和苦难组合,就像石墨加进陶瓷,就会成为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很多东西,一旦合成,就会出现奇迹。所谓的刚柔相济,是否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其意义,一叶一霜,演绎着世间的哲理。一叶一雨,懂得绿意因何生;一叶一霜,知道品性为何这般美。诗人杜牧,还是发现了霜叶的意义——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有人把风霜和荣华对比着看,难免生出感伤,“荣华能几时,风霜不足扫”,(陈著《次韵戴成叔》)但看从哪个角度思考,有人能够从中提取风骨,有人只能徒增感叹。
  
   四
   饮食生活,不都是有了山珍海味才变得生动而喜欢。人类能够从大自然里获得食物,其中有着愉悦感和生存智慧,也属于美食本身。
   秋天无蒜薹,薯叶的绿梗就是蒜薹蒜蓉。加点肉,翻炒几遍,盛盘上桌,入口脆酥,要感谢深秋的馈赠。打浆机兴起,叶梗入机,哗啦啦流出绿汁,赛得过清泉流淌。用来和面,包饺子,蒸馒头,包包子,每一样美食都那么亮眼,就连绿汁煮米饭,也是换了颜色和口味。在我眼里,绿色是特别养眼的颜色,尤其是白雪飘飘的冬季,一抹绿,就可以打开食欲,就像突然把春天唤来。告诉你个秘密,现代家电的兴起,我不再过多腌制薯叶,生怕那个听闻色变的亚硝酸盐。也不必晾晒,直接放进电冰箱冷冻保鲜,想一抹绿,就可随手拿来,仿佛春天就在身边,就那么触目,躲都躲不掉。
   始终没有懂得老家人说的“霜打地瓜叶,拿肉也不换”,(老家人称红薯叶叫地瓜叶)其实,并非是一句以苦为乐的自我安慰,在吃肉成为负担和危险年代,还真的感觉这句话就是真理。
   六十年代,我上小学,几乎每周都要忆苦思甜,其形式就是吃“忆苦饭”,冬季没有野菜,我们就吃薯叶做的菜团,到底还是体会不出旧社会人民生活的艰难。
   如今人们喜欢薯叶菜团,并有饮食营养专家还研究出一串好处——止血,降糖,解毒,明目,利尿,提升血小板,防止动脉硬化,增强免疫力……好处不一而足。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放过,曹操感叹“天不灭曹”,这是文学故事,老百姓在旧社会吃野菜,也包含薯叶,也是“天不灭曹”,我把“曹”视为古汉语的“辈”,穷人未必短寿,其实,也有像薯叶这样的菜蔬维护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薯叶是“高钙菜”,据研究,薯叶含钙是鸡蛋的三倍。怪不得那些城里人也和我一样提着蛇皮袋子钻进红薯地。
   薯叶更是“长寿菜”。《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身延年”。本草,是大家相信的远古智慧,我甚至想在“松鹤延年”的国画一侧再画上一枚或一蔓红薯叶。
   薯叶还是最好的“美容菜”,薯叶内含一种蛋白胶,食之,有助于增强肌肤的光滑度。在中国的医药文化中,早就有“药食同源”一说,食疗,更是当今更为人们接受的一种保健方式。
   时代的发展,总是给古老的东西以新生。我欣然获知,在胶东的石岛,兴起了以薯叶为原材料的“预制菜”,不必让我们走进田野,将半制品的薯叶送进我们的菜篮子。“采采卷耳”,可以成为《诗经》的经典篇目,开启了亲近草木的诗篇;“采采薯叶”,也能够做出时代的崭新篇章,成为一个时代的亮点。
   想一想,薯叶曾经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废物,如今,成为新宠,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物有所值,据研究,薯叶要比一般的蔬菜高5—10倍的抗氧化物,完全可以把“身体保护神”这个称谓送给它。
  
   五
   想想那些年,我就把薯叶当作了“猪草”,猪岂不偷着乐?
   好几年前,我就在阳台的养花空间栽植了两盆红薯,也把红薯当花草养着,是受了钱钟书的影响,期待红薯花开,我来欣赏,打消它的寂寞。始终未等到花开,但嘴馋。每想吃杂面汤了,就从蔓儿上薅下几片薯叶,放在锅中煮,那真的是“时时新”啊,一股清香,丰盈了杂面汤的味道。
   “采采卷耳”,卷耳可能是一种药材吧?采采薯叶,薯叶是美妙的食材,又是药材,却胜过药材。吟着“采采卷耳”,即使到山野,无法对号入座,就摘一把野草闲花,闻闻它的潮湿,嗅嗅它的绿和艳,仿佛就像回到了古代,那真个是返璞归真。
   莫叹繁华不得,年华不再,光转影淡的日子里,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跟我们亲近的东西,有时候翻翻曾经的黑白照片,都有一抹纯粹干净的光射来。采采卷耳,采采薯叶,那才是时光乱云飞渡过后还留给我们的一朵芙蕖,把喜欢的目光投给薯叶,一弯腰,就收获了“采采卷耳”的意境。
   今晚的饭,就是杂面汤,多加霜后的薯叶。比例失调,一定要突出薯叶的价值。
   采采薯叶,香我齿颊。
  
   2024年11月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薯叶的美文。薯叶,在作者的故乡,是田园的风景,绿色或者褐色都美,女人们采摘薯叶,如诗经场景。薯叶也是深秋的一道朴素的美食,显示了故乡母亲们的勤劳和灵巧,以及人性的淳朴和善良。经霜的薯叶更鲜美,烤豆虫,薯叶绿梗都可食用。时代的发展,让薯叶焕发光彩,成为新宠,丰富的营养价值让人趋之若鹜。作者栽种红薯,为欣赏,也为食用,感受着“卷卷采耳”的诗境。文字席卷着薯叶的清香漫溢,淳朴的情感,情趣的荡漾,人生的领悟,人性的表达,让散文迸射出美感与诗意,让薯叶灵气飞溅,散发着古老和现代的气息。散文还富有知识性,让人了解到薯叶的营养价值,不由爱上薯叶。散文表达了作者一种删繁就简的饮食态度,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饮食不一定要饕餮大餐,健康有味的饮食其实是简约的,天然的,原汁原味的,就如文中那碗放了薯叶的杂面汤,清香袅袅,滋味甘美。人生的美好也不一定非要觥筹交错的喧闹,灯红酒绿的繁华,若是深秋,秋风里,夕阳下,在田野间“卷卷采耳”、“采采薯叶”就很美好。采采薯叶,香的不只是齿颊,还有似水的流年和恬淡的时光。佳作推荐。【东篱编辑:简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200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柔        2024-11-02 07:58:08
  薯叶,我们这里叫“地瓜叶”,一般用来清炒,绿汪汪的,像藏着一座碧山。作者笔下的薯叶,有诗经的意境,有生活的思考,富有情趣,人心的淳朴与厚道,纷飞的乡愁在薯叶里飘扬。丰富的营养价值让人必须爱上薯叶。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离不开一盘清炒薯叶,或一碗薯叶面片汤。美文,欣赏。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3:41:27
  我们胶东人也习惯称为地瓜叶,也有叫薯叶的,少。一般是剥皮清炒地瓜梗,挺鲜美的。地瓜叶铺满土地,碧绿一片,真的是风景,从小要割地瓜蔓,可费劲了,很累的活就是这个。喜欢诗经里的“采采卷耳”,真清新,朗朗上口,就想这个叶子是否就是卷耳。起码有着同样的风情,美食的概念,我觉得并非完全是大鱼大肉的,地瓜叶做好了也是美食,尤其加进乡愁的元素,吃起来浮想联翩,格外热爱。我查了,也问医生,他们也认为地瓜秧有着丰富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还有抗癌功能。我比较喜欢用地瓜秧煮杂面汤,吃起来梗容易怀旧,那时,我们村的人家,晚上一顿饭最省事就是这种杂面汤,我至今还经常吃,不厌。非常感谢简柔老师的美编美评,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万事胜意!
2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1-02 08:51:50
  读了老师的文章,才知道薯叶也是上好的食材。我们老家一般只吃其细茎(梗),看来还是我们“浅显”了。今天说是空气中度污染,停工了。所以第一时间拜读老师的大作,长知识了。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3:46:26
  知塞翁老师工作忙,难得轮休一次,辛苦了!谢谢你给怀才小文留墨!曾经的生活很穷,吃不上好点的蔬菜,所以人们就储备地瓜叶过冬,抓一把地瓜叶,清炒活蒸食,都是不错的,起码筷子不空。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怎么说是浅显呢,风俗不同,各种吃法都是有智慧的。。我们这里秋高气爽,怎么安徽那有雾霾吗?可能是内陆地区,空气流动慢点的关系。注意保护自己。遥握,继续期待塞翁老师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1-02 08:54:10
  我们老家也把薯叶当“猪草”,各地看来还是一样的。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3:47:28
  我们老家也是用地瓜叶地瓜梗做猪饲料,都是上机器粉碎,再发酵喂猪。可能习俗差不多。遥握,问安!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02 09:02:27
  这篇散文以薯叶为载体,展现田园风光与故乡风情。薯叶不仅是美食,更蕴含着人性美。它随时代焕新,彰显价值。作者表达删繁就简态度,让我们领悟人生美好在于质朴,如那碗薯叶杂面汤,香在时光里。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4:25:03
  我是很喜欢地瓜叶煮杂面汤,很鲜美。地瓜叶也有着丰富的营养,维生素含量高,对胃酸有着很强的抑制。是个好东西。小时候,家里穷,常常在秋季采地瓜叶储备留作过冬,真的佩服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田园给我们的永远是呵护,就像乡愁,一直是我们感情中最美的东西。到现在,我还动不动晚饭就吃两碗杂面汤,最好用胶东的虾酱,我喜欢用豆瓣酱,一搅拌,别样的香。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02 09:52:00
  真巧,我前几天阅读,看过“采采卷耳”一词,不懂,犯懒,没查,今天看了老师的解释,豁然开朗。普通的红薯叶,其食用价值如此高,我真是深感无知,老师的美文,给我补上一课。我地里的红薯叶长得很茂盛,天冷后,我认为不能吃了,直到现在还郁郁葱葱,我准备当杂草拔掉。老师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有很多饮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从内心佩服。平凡的红薯叶,被老师写得不同凡响,读后,倍感百姓生活的恬淡和幸福。精彩之作,拜读学习,秋日安好,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4:34:16
  韩老师好!上午开车去威海看一个病号,下午回来。我还没有来得及看你的精彩小说《校庆》,我曾负责筹备过我所在的学校的校庆,不知韩老师笔下的校庆是怎样的故事,期待着。“采采卷耳”,我非常喜欢这种描写,清新唯美,读书时略知一点意思,但未深入研究,这次写红薯叶,一下子想起,颇有点类似,就扯上了。小时候我不是很喜欢吃地瓜叶,但老了要考虑健康,所以就关注了。今年秋天我去田野采摘的地瓜叶大概有个三四十斤,全部储存,冬季地瓜叶也会大放异彩,点亮一碗杂面汤的。我知道韩老师在上海那是大地主的身份,南方的节气来得晚,不要发急,过几日,去采摘,只要叶子,回来用开水烫一烫,沥干水分,然后装袋,贮存于冰箱,最好是冷冻,冬天可以拿出化冻,炒着吃,擀面条放进去,都是最好的搭配。比买来的那些大棚蔬菜好多了。我可能患病以后更关注饮食健康了,挺人家说,再上网查,获得不少。幸福从我们身边来的,这种追求,永远不会失望。遥握,继续期待韩老师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1-02 12:00:10
  想象有多远,文章就有多美。老师的文章总是清新脱俗,仙境漂逸。好的,今天尝到可口的大杂脍。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4:36:56
  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普通人写普通的事,感悟时光对我们的好,心里舒坦。年轻就记得那句“采采卷耳”,所以进地采地瓜叶,就想起这个诗经句子,有几分相似,于是就来一番感慨了。希望小文能给读者美感,追求俗中出彩,是创作的方向。特别期待森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万事胜意!
7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1-02 12:10:22
  曾记得奶奶说她们年轻时候光吃红薯叶,包菜团子吃。我从来也没品尝过。拜读怀才抱器老师这篇美文真让我对红薯叶刮目相看,原来它不仅是一抹绿,更是给健康养生的美味佳肴!真让我垂涎三尺!好文!赞!赞!赞。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4:40:37
  谢谢枫叶老师的美评!70年代前,我来家人冬季就吃地瓜叶,扛过严寒,那时没有大棚蔬菜,地瓜叶是主角。地瓜叶烀菜粑粑吃,是最美的吃法,相当于枫叶老师说的菜团子吧?现在街市上也有卖的,买点尝尝。地瓜叶含有一种胶质,对养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多吃点对肌肤也好。人们称其为美容菜,这是经验。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02 15:56:33
  薯叶的好,薯叶的诗意,都在怀才老师的文中,读完之后,无人不爱薯叶了。红薯叶,红薯,我都喜欢,原来还有这么多功效,可称得上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采采卷耳,采采薯叶,采采故乡的风土人情,采采生活中的诗意美好,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日日安好,创编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2 16:15:02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辛苦了!在胶东农村,有一句话——粑粑地瓜饭,说的就是农民最普通的饭食,玉米棒子和地瓜。地瓜叶当然不是饭,是菜,冬天无新鲜蔬菜,晾晒的地瓜叶就是冬天蔬菜主角了。地瓜叶好处多多,据说美容,欣然老师可多吃一点。诗经的“采采卷耳”,我始终觉得那时曾经农事的镜头,所以,凡是采摘,我就想起这个诗句,美感就增加不少,故引用。遥握,期待佳作,问候秋祺,谨祝创丰!
9 楼        文友:枫桦        2024-11-03 04:03:47
  薯叶竟然有这样的妙处,简直逆天了。想不到,地瓜叶子会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的实践,是那么的真实可亲。老师如数家珍般的叙述,是来自于生活中积攒而来的自信。文字细致,对生活动的点点滴滴有着深刻的领悟,颇有汪曾祺先生的味道。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3 06:57:20
  有几个晚秋,我就去采了地瓜叶。所以就格外关注,包括与人交流,上网查询,才有了一些认识。我往北方走,去内蒙古,从吉林白城边上经过,没发现有地瓜地,但和东北人交流,也有地瓜吃,可能是山东这边运输过去的吧?一个肠道不太好的大姐,常年吃地瓜,说地瓜是保养品。我觉得地瓜叶,包括地瓜,可能对抑制胃酸很有作用。走进田野,才地瓜叶,算不上干农活,但一下子觉得舒坦,悠闲得很。换一个方式休闲。我也喜欢汪曾祺散文的质朴,包括喜欢沈从文,读他们的作品,想从中摘抄几个精彩句子,太难。不以华丽取宠,而以朴素风格赢得目光。我很喜欢。非常感谢枫桦老师留墨。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03 07:01:04
  那时候生活很苦的,尽管怀才老师的笔调轻松浪漫,我们依然读出了生活的艰辛。可见怀才老师有一颗豁达的心,让困苦的生活化成一个个温暖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生活的美好。在八九十年代,人们很长一段吋间是再也不吃薯叶的,也许是吃怕了。现在生活好了,重新吃起了薯叶,那是两种生活方式啊。之前为了充饥,现在为了养生。好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乡情乡谊,洋溢着诗情画意,布满了温暖,给人启迪。我今中午煮饭,也榨点菜汁,放米里,吃一顿绿色的饭。大赞才情,遥握问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3 07:36:09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同样是吃地瓜叶,在不同的年代,滋味和含义是迥然不同的。那时吃地瓜叶为了果腹,越冬。如今算是情调了,而且越来越关注地瓜叶的充分,采摘时间,怎样做着吃。如果是女人走进地瓜地采叶,那景象就很可观。小时候我是跟着母亲去地里采叶,只觉得是一次劳动,现在当成了情调,想到诗经的句子,感觉大不同了。遥握,期待湘莉老师的作品,谨祝创丰!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