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看即墨古城县衙遇知县升堂(散文)
一
座落于即墨古城的即墨古县衙,以其时代久远而闻名,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我被这样的历史存在深深吸引,走进去,要一览古衙风貌。
保护好县衙古建,要比保存一本古籍的难度更大,今人穿越历史,几乎是靠假设情境,而这里却是古色古香的真实所在。虽历经整修,但旧制不改,堪称古今奇观。我小时候曾看过《彭公案》《施公案》,痴迷断案传奇,来古城前就熟知发生在这座署衙里有很多的惊世传奇故事,如童恢训虎、郭琇洗堂等,都是史志中的经典。在故事发生地,纸上的名字,会马上变成立体影像,古城就变成了背景颜色,走出来的是曾经的人物……有一种奇妙的融入感,这就是所谓的穿越吧。
据说,即墨古建大多被沧桑时光湮没而唯独署衙的一二三堂(古有“三堂会审”之说)幸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传奇,可见即墨人珍重历史的态度。吏治,曾经是一座城治理水平的尺度,可见即墨一城在区域中的重要。一个老物件,传着传着就不知去向了,而署衙古建还在,岂止是价值连古城。“对簿公堂”的法治观念,传承千年,这是中国社会走过的精彩缩影。中国人追求公平正义,是有迹可循的,而西方世界,则喜欢假借于虚无的上帝,传达神的旨意,根本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堂会审”的严肃和谨慎。以上帝之名,告诉人们那是神和主的主意,开了杀戒;以事实为准绳,开启的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旅。世界是不一样的,中华文化告诉我们的是,热爱我们的世界,外域世界表达的虽然是尊重世界,却让人把一切诉求,摁回肚子里,吞下一切的苦果。
二
端立于署衙“仪门”之前的“箴石亭”两侧(东西)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对应着当时中央朝廷的六部。一院不大,可谓五脏俱全。封建官吏制度之完备,可见一斑。我有感慨,一个知县,统摄这么多的机构,真的是不易。
我对箴石亭中青白石碑心生敬畏,并非是庄严,而是简洁的告诫。石刻“公生明,廉生威”六字箴言,一下子将为官的逻辑说得如此通透,昏官贪官,哪敢面对!即使面对,也不敢念出“公廉”两个字。这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题,字体端庄,俊朗舒展,尤其能感觉到笔力锋锐,骨力劲道,不可亵玩。可谓字字警策,句句药石。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官箴》)一个官吏怎样认识自己的权力呢?若不廉洁,威严可能成为笑话;若不公正,一切能力可能都是为害人民的手段。这样的解读,通透如空,字力千钧。
碑文已有些斑驳,并不描新,就像从旧时空传递过来的一把刀剑,不砺也锐。一个官吏,坐在公堂之上,并非是把惊堂木摔得很响,才显威慑;也不在于其语言有多么犀利,而令人生敬。如果不公不廉,鸣锣开道,喝令杖刑,都只能是笑话。有多少古代的官吏,就是这样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装模作样,连自己都会忍俊不禁。嘴上说着凛然秉公的话,也铿锵,但无底气。
我多么希望为官者,能够带一张宣纸,把这字拓印下来,或者如我,摄影留下一段文字的凛凛寒光。这是最深刻的风景,不必用华丽的辞藻描述,但可以带走,这是最值得珍藏的风景,斑驳是厚重,并非破败。历史的风景并不以其光鲜示人,深藏在历史的遗迹中,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审美功能。
三
一通鸣锣响过,从署衙正门走进两列古装队伍。“威……武……”喊声响起,给宁静的署衙庭院带来一阵躁动。原来,我赶上了国庆节,即墨古城有知县升堂表演。多么庆幸!有即墨人小声说,这是“让历史活过来”的表演。“活过来”,不仅仅是形式吧?因为有时候形式上的东西往往是可笑的,是为了取乐而已。
这阵势,是复古的。一柄蓝伞(古制,知县出行打蓝伞)居前,两侧幡旗,也有“肃静”和“回避”的招牌。一干着了官家服饰的人,各持物件,缓缓走来。不同的是,游客并不肃静,依然惊呼,赶忙凑上前看个仔细。如今的市井,喧哗和噪杂,倒是显得很有人气。“肃静”倒显得是扰民,这阵势和喧闹烘托了演出的气氛。我喜欢看个别样想喜庆。
这个知县是明朝即墨知县许铤,他已列入即墨“名宦祠”。知县端坐“明镜高悬”匾额之下,大堂东西各有四个衙役,手持杀威棒,被告和原告已经带到,一位是年长的婆婆,另两位是儿子和儿媳。皆跪在堂上。故事应该是家务事,古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一下子让我有了兴趣,看看这清官如何判断家务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让我们看的是那些官吏的嘴脸,而处理家务事,则更能看到官吏是怎样“为民做主”。上演的是《春晖难报》的剧情。大堂已经围堵得水泄不通,我找一个远的位子,提着脖颈,观看这阵势。
四
通常,我们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自我警示,并未感到人物间的矛盾,少了故事,诗句的力量变弱了。一个有良心的儿子,诗句总是给与赞美;对没有良心的不孝之子,可是“哪管三春晖”。
这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某年间,家住即墨城南赵家庄村民赵二林与其妻胡氏,丧尽良心,不赡养寡母周亚婆,周亚婆将儿子儿媳告上县衙,许铤问明案情,然后,各自陈述。故事的结局,观众早应该知晓,但如何服人,这个过程考验着知县的决断能力。
我直接进入高潮吧。这个故事吸引了我,过程记得清楚。
许铤一拍惊堂木,问赵二林道,你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你,是不是事实?
赵答曰“是”。
许铤问周亚婆道,生下你儿赵二林可记得是几斤几两?
周亚婆回道,是6斤6两。老妇怎么能忘记!
许铤道,周氏可以不受你赵二林的赡养,但要讲一个公平。你可答应?许铤转向问赵二林。
赵二林道,大人垂恩,小人就是为了来署衙寻一个公平。儿子无能为力,养家都累乎,怎可再增加负担……
许铤呵斥:休要狡辩!本官今天就给你一个公平,周氏无需你赡养,但你要还上你母亲诞下你的肉债!
赵二林:何谓“肉债”,小人所欠,一定奉还。
许铤面向衙役,大声怒吼:“拿刀来!”
这时,周亚婆脸色大变,慌张四顾。
许铤吩咐道,差役听命!本官要你当堂在赵二林身上割下6斤6两肉,还给周亚婆。
一差役持刀走到赵二林跟前,举起砍肉刀。刀锋雪白,在空中明晃晃,一阵寒意袭来。
周亚婆慌忙跪着趋前,声嘶力竭,嚎啕大哭,央求知县免刀,哭着道,大人就从老妇身上割一块肉吧。儿子有家室,且有儿女需抚养,怎可剁了我儿的肉!不用还了,不用还了。老妇不再告状了……
许铤道,这个不义之子,如此丧尽天良,周氏还为之求情,本官不准!差役还不快快动手!剁了肉可称一称,多了割下奉还,少了再割!本官不责你刀工不精!
赵二林与妻叩头不止,连声道,小人知罪,小人知罪了。
许铤道,赵二林你何罪之有!
大堂顿时鸦雀无声。这是一场有着激发人心良知的情境教育。我教学时,接触过这个“情境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演示情境和情节,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赵二林道,儿丧尽天良,昧着良心,否定母亲的养育之恩,实属奸诈小人,罪该万死!
许铤道,快将你老母搀扶到座位上,跟你母亲忏悔吧。
你个小人!你连几斤肉都舍不得,还谈什么“报得三春晖”!你可记得,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典故?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知恩图报,人之常情。你连父母之恩都不懂,妄为人生!况你老母,年余七旬,年迈体衰,剁你几斤肉,还斤斤计较!
赵二林携妻跪拜老母周亚婆,母子相拥而泣。
许铤走下案台,搀扶周亚婆起身,道,我将不日派人去你家巡看,若儿子再不孝,则杖罚并加倍割肉还于你。
周亚婆道,大人,使不得,使不得。我儿知错就行了,谢大人教我儿明辨是非。周氏声泪俱下,观者无不凛肃,掩面心泣。
以德化民,是这幕戏剧的主题。既有一个知县的才智,更有一种维护传统孝道文化的底气。
我突然觉得衙役呼喊的“威武”两个字,不仅仅是一种震撼之声,是署衙的排场,更是一种为官之德,有德才配得上“威武”两个字。
许铤任即墨知县五年,政绩斐然,升任兵部主事。许铤去世,即墨人周如砥为其撰写墓志铭,其中有句云:“日薄三公,春晖十祀。”为官不在于官职多大,配享春晖者,一定是为民做了好事的清官。
这个故事并不老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传统的继承,一样具有时代的内涵,体现了“文明、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如果一个景点,只是那些华丽的风景,还不够,没有内涵的风景就浅薄了,看一眼,获得的是愉悦而已,而最有厚度的风景,一定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张扬。
五
回头我再看仪门匾额题写的“天理国法人情”几个字,起初总觉得“人情”放在这里,有些与“理法”相悖,看了这幕戏剧,便有了深刻的理解。法不容情,但需以情化解心结和矛盾,这是中华民族法治实践中最有人情味的东西。能够让当事人入情,案子就破解了一半;能够让旁听者入情,获得的教育效果,就绝不是读几页圣贤书可比的。古代的升堂,今天叫“庭审”,多少关涉民情的事情,还是需要教育的力量。处事合民情,断案情化人。庭审的效果评价,也应该把教育效果加进去。使为民者,既要“畏法”,又要“畏情”。如此,才能彰显惩莠显善的法治力量。
我特别注意到,署衙大堂的一幅木刻楹联——
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堂外四时春”,这是为任一方官吏的政治理想,保一方平安,才得“和风甘雨”;“三尺法”,并不难读,关键是三尺法可以释放出“烈日严霜”的法治效果。案件在烈日之下,多少官吏,颠倒黑白,这几个字,就是一种震慑。
让我感慨的还有,中国古典文学,参与到中国古代的治政中,显示了别样的审美。古代的官吏,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诗经、典籍,是他们得以为仕的基础,当然有人把这些当作了敲门砖,但毕竟众多的好官,都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感染,对为官者不仅仅起到了“斯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为官深度的养成。
正如,潍县的十笏园里,那些风中翠竹,在郑板桥笔下变成了一种铿锵的为官宣言,他吟道“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十个字,彰显出他的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如果是一株枫树,红叶摇曳,可能在一定的场合,也就成最有深度的色彩,表达着一种神秘的文学力量。就像香山红叶,诗人周昂就曾写下“红叶黄花自一川”的诗句,已经不仅仅是自然景观,带足了中国文化的韵味。
游览即墨古城园内,绿草如茵,嘉木苍翠,多为古柏,我想,这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为官者视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
如今,这庭院,成为休闲游览之地,栽植了很多的风景树,木槿花开,木樨璀璨,或许我们在风景树下,只道“好看”,但仔细一想,这些嘉木,也似乎在和游人对语,它们都有“沉醉”的花语。沉醉在这古城署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我们走过多少路,才有了木繁花盛的美景啊。
即墨古城风貌离我们远吗?署衙发生的故事离我们远吗?我们曾经的先人,和我们还是陌路人吗?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脚步,把自己单薄的身影,留在了一个小小的署衙。
我们为何走进去?除了踏响古韵,还应该抓住古文明的线索。
太古老的东西,今天的我们难以见到了,即墨古城的署衙,1400多年,还在我们的脚步的穿行中,我突然觉得,这文明的元气没有损伤,无论古建,无论演出,都还在用精彩的语言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余秋雨说“伏羲睡了”,但开启的文明的脚步没有停下。何以为证?因为我们还在和古老的语言对话,并且没有障碍。
2024年11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