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看即墨古城县衙遇知县升堂(散文)

精品 【东篱】看即墨古城县衙遇知县升堂(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7发表时间:2024-11-04 06:57:39
摘要:走进即墨古城的署衙,赶上一段断案演出,我沉浸其中,加深了我对这座古建和长达1400年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座落于即墨古城的即墨古县衙,以其时代久远而闻名,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我被这样的历史存在深深吸引,走进去,要一览古衙风貌。
   保护好县衙古建,要比保存一本古籍的难度更大,今人穿越历史,几乎是靠假设情境,而这里却是古色古香的真实所在。虽历经整修,但旧制不改,堪称古今奇观。我小时候曾看过《彭公案》《施公案》,痴迷断案传奇,来古城前就熟知发生在这座署衙里有很多的惊世传奇故事,如童恢训虎、郭琇洗堂等,都是史志中的经典。在故事发生地,纸上的名字,会马上变成立体影像,古城就变成了背景颜色,走出来的是曾经的人物……有一种奇妙的融入感,这就是所谓的穿越吧。
   据说,即墨古建大多被沧桑时光湮没而唯独署衙的一二三堂(古有“三堂会审”之说)幸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传奇,可见即墨人珍重历史的态度。吏治,曾经是一座城治理水平的尺度,可见即墨一城在区域中的重要。一个老物件,传着传着就不知去向了,而署衙古建还在,岂止是价值连古城。“对簿公堂”的法治观念,传承千年,这是中国社会走过的精彩缩影。中国人追求公平正义,是有迹可循的,而西方世界,则喜欢假借于虚无的上帝,传达神的旨意,根本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堂会审”的严肃和谨慎。以上帝之名,告诉人们那是神和主的主意,开了杀戒;以事实为准绳,开启的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旅。世界是不一样的,中华文化告诉我们的是,热爱我们的世界,外域世界表达的虽然是尊重世界,却让人把一切诉求,摁回肚子里,吞下一切的苦果。
  
   二
   端立于署衙“仪门”之前的“箴石亭”两侧(东西)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对应着当时中央朝廷的六部。一院不大,可谓五脏俱全。封建官吏制度之完备,可见一斑。我有感慨,一个知县,统摄这么多的机构,真的是不易。
   我对箴石亭中青白石碑心生敬畏,并非是庄严,而是简洁的告诫。石刻“公生明,廉生威”六字箴言,一下子将为官的逻辑说得如此通透,昏官贪官,哪敢面对!即使面对,也不敢念出“公廉”两个字。这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题,字体端庄,俊朗舒展,尤其能感觉到笔力锋锐,骨力劲道,不可亵玩。可谓字字警策,句句药石。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官箴》)一个官吏怎样认识自己的权力呢?若不廉洁,威严可能成为笑话;若不公正,一切能力可能都是为害人民的手段。这样的解读,通透如空,字力千钧。
   碑文已有些斑驳,并不描新,就像从旧时空传递过来的一把刀剑,不砺也锐。一个官吏,坐在公堂之上,并非是把惊堂木摔得很响,才显威慑;也不在于其语言有多么犀利,而令人生敬。如果不公不廉,鸣锣开道,喝令杖刑,都只能是笑话。有多少古代的官吏,就是这样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装模作样,连自己都会忍俊不禁。嘴上说着凛然秉公的话,也铿锵,但无底气。
   我多么希望为官者,能够带一张宣纸,把这字拓印下来,或者如我,摄影留下一段文字的凛凛寒光。这是最深刻的风景,不必用华丽的辞藻描述,但可以带走,这是最值得珍藏的风景,斑驳是厚重,并非破败。历史的风景并不以其光鲜示人,深藏在历史的遗迹中,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审美功能。
  
   三
   一通鸣锣响过,从署衙正门走进两列古装队伍。“威……武……”喊声响起,给宁静的署衙庭院带来一阵躁动。原来,我赶上了国庆节,即墨古城有知县升堂表演。多么庆幸!有即墨人小声说,这是“让历史活过来”的表演。“活过来”,不仅仅是形式吧?因为有时候形式上的东西往往是可笑的,是为了取乐而已。
   这阵势,是复古的。一柄蓝伞(古制,知县出行打蓝伞)居前,两侧幡旗,也有“肃静”和“回避”的招牌。一干着了官家服饰的人,各持物件,缓缓走来。不同的是,游客并不肃静,依然惊呼,赶忙凑上前看个仔细。如今的市井,喧哗和噪杂,倒是显得很有人气。“肃静”倒显得是扰民,这阵势和喧闹烘托了演出的气氛。我喜欢看个别样想喜庆。
   这个知县是明朝即墨知县许铤,他已列入即墨“名宦祠”。知县端坐“明镜高悬”匾额之下,大堂东西各有四个衙役,手持杀威棒,被告和原告已经带到,一位是年长的婆婆,另两位是儿子和儿媳。皆跪在堂上。故事应该是家务事,古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一下子让我有了兴趣,看看这清官如何判断家务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让我们看的是那些官吏的嘴脸,而处理家务事,则更能看到官吏是怎样“为民做主”。上演的是《春晖难报》的剧情。大堂已经围堵得水泄不通,我找一个远的位子,提着脖颈,观看这阵势。
  
   四
   通常,我们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自我警示,并未感到人物间的矛盾,少了故事,诗句的力量变弱了。一个有良心的儿子,诗句总是给与赞美;对没有良心的不孝之子,可是“哪管三春晖”。
   这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某年间,家住即墨城南赵家庄村民赵二林与其妻胡氏,丧尽良心,不赡养寡母周亚婆,周亚婆将儿子儿媳告上县衙,许铤问明案情,然后,各自陈述。故事的结局,观众早应该知晓,但如何服人,这个过程考验着知县的决断能力。
   我直接进入高潮吧。这个故事吸引了我,过程记得清楚。
   许铤一拍惊堂木,问赵二林道,你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你,是不是事实?
   赵答曰“是”。
   许铤问周亚婆道,生下你儿赵二林可记得是几斤几两?
   周亚婆回道,是6斤6两。老妇怎么能忘记!
   许铤道,周氏可以不受你赵二林的赡养,但要讲一个公平。你可答应?许铤转向问赵二林。
   赵二林道,大人垂恩,小人就是为了来署衙寻一个公平。儿子无能为力,养家都累乎,怎可再增加负担……
   许铤呵斥:休要狡辩!本官今天就给你一个公平,周氏无需你赡养,但你要还上你母亲诞下你的肉债!
   赵二林:何谓“肉债”,小人所欠,一定奉还。
   许铤面向衙役,大声怒吼:“拿刀来!”
   这时,周亚婆脸色大变,慌张四顾。
   许铤吩咐道,差役听命!本官要你当堂在赵二林身上割下6斤6两肉,还给周亚婆。
   一差役持刀走到赵二林跟前,举起砍肉刀。刀锋雪白,在空中明晃晃,一阵寒意袭来。
   周亚婆慌忙跪着趋前,声嘶力竭,嚎啕大哭,央求知县免刀,哭着道,大人就从老妇身上割一块肉吧。儿子有家室,且有儿女需抚养,怎可剁了我儿的肉!不用还了,不用还了。老妇不再告状了……
   许铤道,这个不义之子,如此丧尽天良,周氏还为之求情,本官不准!差役还不快快动手!剁了肉可称一称,多了割下奉还,少了再割!本官不责你刀工不精!
   赵二林与妻叩头不止,连声道,小人知罪,小人知罪了。
   许铤道,赵二林你何罪之有!
   大堂顿时鸦雀无声。这是一场有着激发人心良知的情境教育。我教学时,接触过这个“情境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演示情境和情节,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赵二林道,儿丧尽天良,昧着良心,否定母亲的养育之恩,实属奸诈小人,罪该万死!
   许铤道,快将你老母搀扶到座位上,跟你母亲忏悔吧。
   你个小人!你连几斤肉都舍不得,还谈什么“报得三春晖”!你可记得,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典故?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知恩图报,人之常情。你连父母之恩都不懂,妄为人生!况你老母,年余七旬,年迈体衰,剁你几斤肉,还斤斤计较!
   赵二林携妻跪拜老母周亚婆,母子相拥而泣。
   许铤走下案台,搀扶周亚婆起身,道,我将不日派人去你家巡看,若儿子再不孝,则杖罚并加倍割肉还于你。
   周亚婆道,大人,使不得,使不得。我儿知错就行了,谢大人教我儿明辨是非。周氏声泪俱下,观者无不凛肃,掩面心泣。
   以德化民,是这幕戏剧的主题。既有一个知县的才智,更有一种维护传统孝道文化的底气。
   我突然觉得衙役呼喊的“威武”两个字,不仅仅是一种震撼之声,是署衙的排场,更是一种为官之德,有德才配得上“威武”两个字。
   许铤任即墨知县五年,政绩斐然,升任兵部主事。许铤去世,即墨人周如砥为其撰写墓志铭,其中有句云:“日薄三公,春晖十祀。”为官不在于官职多大,配享春晖者,一定是为民做了好事的清官。
   这个故事并不老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传统的继承,一样具有时代的内涵,体现了“文明、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如果一个景点,只是那些华丽的风景,还不够,没有内涵的风景就浅薄了,看一眼,获得的是愉悦而已,而最有厚度的风景,一定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张扬。
  
   五
   回头我再看仪门匾额题写的“天理国法人情”几个字,起初总觉得“人情”放在这里,有些与“理法”相悖,看了这幕戏剧,便有了深刻的理解。法不容情,但需以情化解心结和矛盾,这是中华民族法治实践中最有人情味的东西。能够让当事人入情,案子就破解了一半;能够让旁听者入情,获得的教育效果,就绝不是读几页圣贤书可比的。古代的升堂,今天叫“庭审”,多少关涉民情的事情,还是需要教育的力量。处事合民情,断案情化人。庭审的效果评价,也应该把教育效果加进去。使为民者,既要“畏法”,又要“畏情”。如此,才能彰显惩莠显善的法治力量。
   我特别注意到,署衙大堂的一幅木刻楹联——
   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堂外四时春”,这是为任一方官吏的政治理想,保一方平安,才得“和风甘雨”;“三尺法”,并不难读,关键是三尺法可以释放出“烈日严霜”的法治效果。案件在烈日之下,多少官吏,颠倒黑白,这几个字,就是一种震慑。
   让我感慨的还有,中国古典文学,参与到中国古代的治政中,显示了别样的审美。古代的官吏,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诗经、典籍,是他们得以为仕的基础,当然有人把这些当作了敲门砖,但毕竟众多的好官,都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感染,对为官者不仅仅起到了“斯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为官深度的养成。
   正如,潍县的十笏园里,那些风中翠竹,在郑板桥笔下变成了一种铿锵的为官宣言,他吟道“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十个字,彰显出他的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如果是一株枫树,红叶摇曳,可能在一定的场合,也就成最有深度的色彩,表达着一种神秘的文学力量。就像香山红叶,诗人周昂就曾写下“红叶黄花自一川”的诗句,已经不仅仅是自然景观,带足了中国文化的韵味。
   游览即墨古城园内,绿草如茵,嘉木苍翠,多为古柏,我想,这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为官者视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
   如今,这庭院,成为休闲游览之地,栽植了很多的风景树,木槿花开,木樨璀璨,或许我们在风景树下,只道“好看”,但仔细一想,这些嘉木,也似乎在和游人对语,它们都有“沉醉”的花语。沉醉在这古城署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我们走过多少路,才有了木繁花盛的美景啊。
   即墨古城风貌离我们远吗?署衙发生的故事离我们远吗?我们曾经的先人,和我们还是陌路人吗?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脚步,把自己单薄的身影,留在了一个小小的署衙。
   我们为何走进去?除了踏响古韵,还应该抓住古文明的线索。
   太古老的东西,今天的我们难以见到了,即墨古城的署衙,1400多年,还在我们的脚步的穿行中,我突然觉得,这文明的元气没有损伤,无论古建,无论演出,都还在用精彩的语言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余秋雨说“伏羲睡了”,但开启的文明的脚步没有停下。何以为证?因为我们还在和古老的语言对话,并且没有障碍。
  
   2024年11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6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即墨古城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县衙,历史的回响穿越千年,与今人的思绪交织碰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引领我们走进这座古老衙署的沧桑岁月。从县衙悠久的历史传承,到其中蕴含的法治观念,再到那简洁而通透的为官箴言,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一座古建筑的探寻,更是对历史、文化与人性的一次深度思索。文中对即墨古城知县升堂表演描绘的有声有色,一下子把人带入情境中。文中有厚重的历史,不朽的人文,经典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叙来,语言典雅优美,句式灵动摇曳。文章虚实结合以实为主,古今融通以今为主。有想象,有思想,读着极具感染力。可以说本文影响着读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4003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04 07:05:19
  怀才老师眼到之处,定有文章,且出系列,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此文不出意外,同样精彩绝伦,令人读罢爱不够!爱文,爱即墨,更爱作者!遥握问侯,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2:32:41
  谢谢湘莉劳动的美编和美评。零零星星的写了几篇即墨古城的文章,没有想到是成什么系列,如果有点创作的感觉,就动笔吧。我比较喜欢这种古今对接的风景,看起来有感觉,内涵深刻了,风景的美就沉厚了。有时间真应该去看看即墨古城,与众不同。遥握,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外出几日,辛苦湘莉老师管理社团,辛苦了!祝好!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04 08:17:56
  这篇散文令人赞叹!县衙的沧桑岁月、法治观念等展现深厚底蕴。知县升堂描写生动,语言典雅。不仅是建筑探寻,更深度思索历史文化人性,堪称佳作!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一切安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2:36:11
  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升堂情景,比电视看,两种感觉,身临其境,受到的教育和感染的确不一样。这处剧目编演都很精彩,这样的情境教育,一定会受到好的效果。我看人挺多,好在挤个位置,看到了全程,很精彩的。知县的智慧,不再背熟多少法律条文,而在于随机发挥,教育远比法律制裁来得好。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04 10:03:11
  虽然我数年如一日,给老母亲钱花,但钱无法衡量一个孩子的孝心。我也记得母亲在我们小的时候,曾经跟我们开过玩笑,说过“肉债”类似的话,结合老师文中的描述,感同身受。即墨古城对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大的贡献,老师的生花妙笔,带我们穿越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面中,给心灵以深刻的启迪。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秋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2:42:38
  孝敬和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总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尽管是个例,但有时候也让人唏嘘。父母,尤其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父母,年迈了,不能干活了,手头也没有几个钱,儿女孝敬是应该的,这也是正能量。当然最好能够在父母身边尽孝,不能则必须心中想着父母的难处。肉债这个词我年轻也听过,在即墨古城,这个词的声音很响,令我惊惧,生养之恩足以让我们感动。即墨古城留住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也觉得那些游客也不都是为了看看风景,一定对中华文化感触很深。知县断案这个表演,一下子就记住了,是细节生动,我是鹦鹉学舌罢了。我想,文学的表现就可能更深刻一些,让我们寻找表演的文化根基,更有意义。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万事胜意!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1-04 11:28:55
  第一次较全面了解县衙升堂公审过程,长知识了。描写细腻,语言典雅,铺陈有序,故事生动,情感真切。好文拜读学习,问好怀才老师,祝深秋吉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2:47:47
  谢谢吴老师的欣赏,谢谢美评。上午外出,中午赶回,还未来得及欣赏你的诚信美文,见谅。下午好好欣赏吧。我也是第一次真实看见知县升堂的全称,很精彩的。那段交锋的场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还原一下吧。在即墨古城,除了看当下的商业热闹,还可以感知古代的人事,是不一样的风景。吴老师有时间就去看看吧。遥握,继续期待吴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04 15:23:00
  这是怀才老师的即墨系列,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传承方式,在老师的笔下生动呈现。感觉现在各个城市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了,游览地方景色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地方的文化,使旅游更加的有品质。老师的文章,让人身心受益,拜读学习,问候老师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7:28:41
  是啊,即墨古城呈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你上次来山东,游览了泰山、大明湖,如果再往胶东走一走,就还有精彩的风景。有时候,不可能一次完成游览所观的写作,需要沉淀一下,尽量写出精彩来。回来后,你应该着笔了吧?期待石叶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1-04 15:25:37
  叙事优美,情景交融,升堂一段尤其精彩,很有画面感,再读怀才老师好文,感叹文字功底深厚,学习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7:30:02
  谢谢一飞老师的美评鼓励。升堂那个情结,我始终坚持看完,印象深刻,好的东西入脑就难忘了。即墨古城有着丰富的古文化,值得一览。遥握,期待一飞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1-04 18:21:41
  世上像即墨古城保存完好的县衙应该屈指可数,老师的即墨系列,让我这个南方山里人也了解了不少有关即墨的人文历史,古迹遗址,让人开眼界,长见识,老师的文写得非常精彩,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4 18:26:53
  即墨是古文化很深厚的地方,过去我只是略知,去过两次,也是了解各皮毛,但不能就那种看完就完了,要写出来,再现古文化的精彩,也表达我对古文化的崇敬。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1-04 22:21:35
  老师有幸遇见知县升堂,犹如穿越;我们有幸读到老师的美文,也长知识了。老师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问候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5 04:44:05
  谢谢塞翁老师给怀才小文留墨,升堂在电视上看见过,不如现场看真实,别开生面啊,所以就写下来。遥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