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对紫郡城大姐采访后的几点感悟(随笔)

精品 【家园】对紫郡城大姐采访后的几点感悟(随笔)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21.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9发表时间:2024-11-04 10:34:21

【家园】对紫郡城大姐采访后的几点感悟(随笔) 自从我嫁到烟台芝罘区张家以后,我心里一直非常看重张家的历史,以及张家和烟台芝罘区的缘分。于是在2024年秋季的一个朝霞满天的上午,我采访了我们张家的老姐姐张丽华女士。她家住在紫郡城小区一栋普通的民宅里,阳光透过窗子把客厅照得通亮。房间里窗明几净,正是我们聊家常的好场景。我们简单寒暄几句,我拿出手机打开录音放在茶几上,大姐从黄河发大水,全村人闯关东开始说起……
  
   001
   烟台芝罘区是张家祖先张立奎和张立芝两兄弟“闯关东”的第一站,他们本打算通过烟台港乘船去东北,但是走到烟台后,发现烟台地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当地人又厚道,不欺负外地人,就不想走了,张立芝留下来租了一个小店面做起了小本生意;而长兄张立奎因为有武术在身,就加入了武馆,主要从事南韩、朝鲜和新加坡等地的押镖业务,当时在烟台也是小有名气的。直到如今,家里的长辈们还经常提到烟台的武术界名人李贵田等人。那时候饭店生意由于达到武馆照应也是很不错的。
   但是在长辈们的叙述中,我听出了一点不够和谐的音律,那就是张立奎经常带领武馆的兄弟们来小饭店吃饭,也没有什么吃的,就是脑饭和片片,由于一直不给钱,张立芝不愿意了,两个你兄弟吵了起来,一气之下,张立奎再也不来吃饭了,不久去了大连。
   自从开武馆的张立奎哥哥离开了烟台,小饭店无人庇护,被外人欺负,外人买通了关系,强行霸占了店面,爷爷张立芝打官司输了,不但赔了钱,买卖也做不成了,被人家扫地出门一病不起,最后43岁丢了性命。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事情,从家族传承和家族兴旺发展的角度看,我感觉张立奎带着武馆的兄弟来小饭店吃饭,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吃饭不给钱,属于内部矛盾,可以协商解决,同时张立奎爷爷也没收保护费,不也是个情面吗?不应该为了一点饭钱太纠结了。有他们武馆的人常来常往,外人不敢欺负。这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啊?记得那句《沙家浜》的台词吗?“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张立芝爷爷没有看到这个价值的存在,为此与兄闹翻了,正中外人下怀。说不能人家早已经盯上了那个店面,只是害怕武馆的哥哥,不敢轻举冒动。正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拆散两位爷爷的兄弟联盟呢。由此可见,我们的祖爷爷由于没有文化,没有研究过历代的历史和中国的世俗文化,总之是格局不够,所以犯了经营大家庭的大忌。
   “家和万事兴”,这个对大家庭的发展壮大来说,团结与和谐是最主要的大事情,其余都是小事情。至于当时是不是有人太自私,是不是有枕头风,已经无法追究了,但是必定事出有因,为什么一开始张立奎带着弟兄来吃饭不成问题,后来就闹起来了?这就告诫人们在考虑大家庭的发展和谐中,应该以大家庭的总体利益为重,特别是大家族的当家人一定不能听从小人们的挑拨离间。
   根据我们的了解,解放前许多小本生意的老板,还出钱雇人来饭店维护秩序呢,我们有天然的哥哥照应着,怎么会……不是匪夷所思吗?
  
   002
   在对紫郡城大姐的采访中,还有一件事引起我的反思:当初大爷爷张俊卿已经在一家很有名的中医世家做学徒,还有6个月就出徒了。但是脑子不健全的奶奶非要带着他回老家,嫌乎东家待遇不够好,担心留在烟台受欺负,结果大爷爷年少无知,就辞职跟着奶奶走了。后来人家和他一起学徒的师兄弟,一直干到解放后公私合营,转身成了地区医院的主治医生。大爷爷后来好不容易在工厂谋得看大门职业。这说明:“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一步错了,就后悔莫及。”最关键的时候,当事人自己要有主意,不能听从没有格局的长辈做决策,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一句话:“父母的认知水平是儿女人生的天花板”,父母要想孩子有出息,必须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当时老奶奶王氏如果能够认识到中医的前途是不错的,并了解到大爷爷张俊卿学业还不错,她不应该带着孩子一路要饭回老家。那等于生生这断了张俊卿大爷爷飞翔的翅膀,把一块主治医生的料子做了普通力工。
   从家族的历史联系到如今的现实生活,我们张家50后的姊妹兄弟众多,每一个小家庭都过得不错,但是也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个规律是:凡事父母亲进过大学或中专校门的,子女学习成绩也不错,孙子辈的也是聪明伶俐,学业有成;凡事父母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子女学业成绩不怎么样,孙子辈的孩子也很差劲。这充分说明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天花板。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高的上升空间,父母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否则就是年轻的孩子冲破父母的管辖,自己走出一条路。比如爷爷张春山的脑子里,孩子长大了只有当工人一条路,如果老二,老三不去兵团,必然也是去附件厂当工人。但是两个孩子冲破了父母的管辖,走上了上大学、中专的道路,那两个人改变了家族的文化层次。
  
   003
   张家是贫民百姓,百姓以食为天,这是千百年的现状,也正是这一点限制了长辈们看问题的格局,比如张立芝爷爷把张立奎的不掏钱吃饭看的太重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见张立奎爷爷对小饭店的庇护作用。如今我们这一代50后,60后,帮忙带孩子还补贴钱,小一辈的尽管生存压力大,还是坚强的站着,全家人没有躺平的,这不是大幸吗?心理学家以为,情商高的人总是看见阳光灿烂,而低情商的人总是眼睛盯着阴暗面。说话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情商。比如老奶奶王氏就是一个智力不健全的人,她情商比较低,一年春节,三个儿媳妇做完家务,穿上新衣服在火炕上快乐地说笑。老奶奶哭了,说:“我一个人守寡养活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日子过得这样子,我容易嘛?呜呜呜……”三个儿媳看见婆婆哭了,立刻停止了说笑。
   分家以后,一次她看见三儿子家包饺子吃,感觉这不过年不过节太浪费了,哭着说:“这怎么还吃上饺子了?不过年,不过节的吃什么饺子啊?”“这怎么还……”就是老奶奶说话的模式,这是智障人特有的模式,这样说话的模式会叫人非常不舒服。如今吃饺子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即使那时候是困难时期,媳妇吃一顿饺子也不是“犯天条”的大事啊?至于引起婆婆哭泣吗?
   这种“心智贫穷”的思维限制了整个家族前进的步伐,但是也不能责备她,因为她的认知水平只能如此处理问题。就是上世界20~30年代出生的我们的长辈,也不能脱离他们出生的烙印。作为50后60后,70后的爷爷奶奶们应该跳出“食为天”的认知水平。眼睛要盯着阳光,多看看正能量的事情,不要总是关注负能量。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能有空回家吃饭,已经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了,就不要交饭费了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们所谓的不良表现,都是长辈们的没有治愈的家族创伤的表达。我们只要好好疗愈自己,孩子们的心底就会亮堂堂的。如今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是天大的事情。
   总而言之,通过对紫郡城大姐的采访,我了解到家族的智商和性格基因传承,感觉要加强张家的基因和认知水平,除了与聪明健康的家族联姻以外,就是应该加强家族的国学文化的学习,提高全体成员的认知水平。于是我用一周的时完成了《民生胡同张家的烟台情》这篇文章,准备收录在《百家姓中说胶东》一书中。这篇短文就算是后记吧。
  

共 28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采访紫郡城大姐为引,通过回忆家族往事,深刻反思了家族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者从祖辈的矛盾与决策失误,谈到父母认知对子女的影响,再到长辈格局对家庭关系的作用,层层深入,引人深思。文中以具体事例阐述观点,如张立奎与张立芝兄弟因饭钱反目、张俊卿因奶奶决策错失成为主治医生的机会等,生动且具有说服力。同时,作者将家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指出当代父母应提高认知以给孩子更高的上升空间,强调了认知水平在家族传承中的重要性。语言表达质朴真诚,对家族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思考自然融合。结尾提出加强家族国学文化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为家族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文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富有深度和内涵的随笔佳作。【编辑: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4004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4-11-04 10:35:01
  本文借对紫郡城大姐的采访,回顾家族往事。从祖辈矛盾到长辈决策影响,深刻阐述了认知水平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事例生动,语言质朴,引发对家族传承的思考。结尾强调加强国学文化学习,提升认知,为家族发展指明方向,极具现实意义。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11-04 14:15:29
  感谢田冲社长的编辑、评论和编者按语,辛苦了,我很喜欢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11-04 14:15:04
  感谢田冲社长的编辑、评论和编者按语,辛苦了,我很喜欢
太行飞剑
3 楼        文友:秋觅        2024-11-04 22:14:22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11-05 07:49:08
  秋觅老师好,感谢您的推荐
4 楼        文友:李秀丽        2024-11-05 15:31:50
  张凤英老师的文章,颇有深意,引发思考。有句话说,停下前行的脚步,回头等等你的灵魂。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往以及家族历史,可以得出兴衰的根源。
   张老师列举的两个事例的当事人,皆是目光短浅之人。目光的远近,大概是与思想和意识有关。通过赏读张老师的文章,我感悟到,远见卓识的力量。
回复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11-05 15:42:13
  谢谢李老师的评论,非常中肯,鼓舞人心,我会继续好好写文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