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AI创作的文学未来随想(随笔) ——AI文学创作漫谈
AI是人工智能的英语字母缩写,可以按指令生成文字优美,情节生动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笔者最近长的见识。
小时候我偏科,上学爱好语文讨厌算术,我觉得语文学的是字,汉字只要人用心组合,可以生成绚丽多彩跌宕起伏的文章,浪漫恣意,符合我的性格。而算术,千篇一律,规范严谨,像机器一样单调乏味,因此我唯恐避之不及。上学我的语文好,算术差,偏科影响了我的一生,至今耄耋之翁仍爱好文学,加减乘除让人大跌眼镜。
记得有回地摊买肉,3.80元,我一张百元大钞,肉贩找过钱,离摊后寻思半晌,总觉得少找了,人家三下五除二,应付、收款、实找多少,说的一清二楚,在场大妈一阵哄笑,我满脸通红,落荒而逃。后来,我最头痛检查孩子的数学作业,幸亏有了计算器,现在应该称最初级的AI吧,我无比感激这种电子新科技带来的快捷轻松,省心省脑。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进工厂参加工作,是车间黑板报的编辑,时称宣传员,不揣自诩之嫌,整个大厂房,我会写文章是大名鼎鼎的,因此,为工友代笔写错误检讨、入党申请、恋爱情书的事,笔者都干过。我觉得那玩意好弄,格式固定、套话官话,信手拈来,换换人名,便可哗众取宠。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多年后,我曾代笔检讨的一个肇事汽车司机,一九九几年我厂大批职工下岗,他因驾驶技术娴熟,而被郑州某驾校聘为了教练员,耳闻收入颇丰。其中代写入党申请的一个,入党没几年竟然提成了分厂的副厂长,话说回来,这人虽然不会写东西,可是特别能干,古人云,口能言身能行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国器也。工友不是国宝,也是国器,从工人到班组长,提副厂长,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爱好文学,创作文章,迥异于这类应用文,必须有真情实感,生活观察,优美文字,艺术感染。过去我为报刊副刊投稿,如今纸媒已成明日黄花,近年我学会了键盘打字,学会了上网投稿,尽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乐此不疲。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和新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厂的工友兰波轩,部队当兵,曾是毛主席身边的服务员,大家亲切地称誉他是“最幸福的人”,我们都爱听他讲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故事,据此我专题参访过兰波轩,撰写有《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等纪念文章,发表在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我敬仰老人家,热爱毛主席。
2024年9月9日,是老人家逝世48周年纪念日,之前几天,在怀念哀思如潮的氛围里,我刷到了一则视频,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每年父亲的诞辰和忌日都会去纪念堂瞻仰。1998年12月25日,冬寒凛冽的寒风中,李讷排在长长的队伍里,缓缓向前蠕动。李讷1940年在战火硝烟的延安出生,时年58岁,竟然是坐着轮椅来看父亲。毛主席逝世后,离婚的李讷独自带着4岁的儿子,搬到北京一条胡同民宅,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世态炎凉,人间艰辛,本来羸弱的李讷疾病缠身,排在长队里的李讷,除了坚毅的眼神和宽阔的脸庞,让人似曾相识外,朴素衣着,普通发型与街头大妈毫无二致。工作人员无意间发现了李讷,邀请她可以走特别通道,不用排队,李讷笑笑婉拒了,淡淡地说:“我是来看爸爸的,爸爸生前最反对特殊化,我还是和大家一样排队好。”神情肃穆的人们自觉让开一条通道,请乘轮椅的李讷先走,她向群众示意感谢,但并不为所动。视频讲述的故事瞬间让我热泪盈眶。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毛主席一家牺牲了六位亲人,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堂侄毛楚雄、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伟人是人不是神,也有天伦乐、舔犊情,姊妹爱,但以身作则,谆谆教育子女家人,严格要求子女家人“不准特殊化”的情怀,让我感动不已。
看着视频轮椅里的李讷,看着图片里,天安门中央高悬的画像,老人家慈祥、亲切、伟大,远远地望着他的人民和队伍里自己女儿,我夜不成寐,泪水、感动、激情交集,创作了散文《纪念堂前排队瞻仰的李讷》,在举国怀念老人家的日子里,分别由互联网上的多家平台发表。其中,江山文学网,经过严格认真复议,脱颖而出评为了精品,卫辉慢生活点阅量与日俱增达到1.9万人次,创造了我的稿件点阅量记录。这么多的网友和我一样被纪念堂前排队的李讷所感动,被伟人的父女情所感动,我由衷振奋欣慰。
笔者家乡古城卫辉,历史上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由庙会演变的、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农历十月初一开始,逶迤半月有余,不仅是豫北地区物资交流的经济盛会,也是民俗风情荟萃的文化盛典。小时候举城赶会的热闹,会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像捏面人、耍猴、变魔术、说书唱戏、跑马上杆杂技团、琳琅满目小吃摊,是我和发小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虽然现在家乡仍然年年举办,但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渐行渐远,像传统的春节一样,再没有过去的年味会味。2024年家乡的十月会开始在即,小时候会上当年的场景,一幕一幕不断在脑海里浮现,灵感触动,我构思出了散文《十月会的记忆》。动笔之前,无意间发现电脑里AI写作的功能,出于好奇,我把自己的构思以“乡村会集”的元素输入,结果出我所料,竟然真的生成文字,不过是打油诗,不是散文,如下。
乡村会集真热闹,人声鼎沸乐陶陶。
老翁吆喝声如钟,村妇议价笑声高。
人来人往如梭织,欢歌笑语空中飘……
我惊诧不已,想不到AI如此神奇!说真的我对电脑文案有点不屑一顾,但拓宽了思维,我感觉散文叙述多,记忆中的民俗文化,只能记述三两项,难免顾此失彼,遗珠有憾,于是我把散文体裁的素材,改为《十月会记忆.绝句组诗》,这不就面面俱到了吗?如下。
之一,赶会
垂髫小儿鱼得水,耄耋老翁步蹒跚。
东乡俏妞唤进城,西山帅哥说下关。
(注:卫辉地势西高东低,东边平原,西边山区,赶会东乡人说“上城里(音,蹓)”;山区人说“下关”,乡音俗语,上下高低,一语中的。)
之二,捏面人
张飞李逵孙悟空,三寸面人栩栩生。
再捏一个潘金莲,羞得哪个粉腮红。
之三,虎头鞋
虎仔虎爹满摊床,抱孩少妇买一双。
虎虎生威驱邪恶。无人敢欺俺家郎。
之四,崩米花
一锅一锅又一锅,糙手摇罐声似歌。
且等罐停歌声止,儿童争相捂耳朵。
之五,耍猴
顽猴几只通灵性,钻圈骑车样样能。
结束谢幕乞赏钱,又是敬礼又鞠躬。
之六,卖针
满板银针立亭亭,说比唱的还好听。
大姐大嫂叫声甜,稍走一包中不中。
之七,拉洋片
锣鼓铙镲一人操,拉洋片前人如潮。
今古风云柜里有,老少排队看奇妙。
之八,说书
说书人嘴巧如簧,围坐听客神飞扬。
三国水浒尽侠义,散场人去评宋江。
之九,算卦
十月会上一卦摊,自诩卫辉神半仙。
我拽衣袂闹娘走,我娘执意听指点。
之十,今人
浮生偷取半日闲,十月会上乐陶然。
寻味当年赶会事,时代老人回少年。
十月会期间,家乡媒体发表了我的打油组诗,引发了许多同龄乡友的留言感叹和共鸣。继续好奇,我又把发布的绝句十个小标题利用AI依次生成,果然十条短诗,瞬间跃然视屏。限于篇幅仅录AI写的《赶会》一首如下。
赶会人来喜洋洋,会集繁华胜平常。
琳琅满目看不够,乡土文化韵味长。
笔者和AI的绝句对比,有无差别,网友可以评判,但敝帚自珍,是否我的思维创造的更有个性和地方韵味呢?
于是,我又把泪水、感动、激情交织,呕心沥血一夜未眠写成的散文《纪念堂前排队瞻仰的李讷》题目输入,仅几秒时间文章便生成了,如下。
每年的12月26日,寒风凛冽,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早早便排起长队,长长的队伍中总会有一个厚厚棉衣的老太太,她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工作人员看见她总会邀请她从西门直接入场,但她总是坚持和大家排队,她说:“我只是来看爸爸,无碍的”……
接着百度文库收银台提示,以下内容继续生成,请现金支付若干。我没有付费,我厌恶薰心的铜臭,我不想自己对毛主席和他的女儿李讷纯真的情感被亵渎,关闭了AI,陷入思考。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无处不在,功能千奇百怪,几乎无所不能,但是,我认为,文学出污泥而不染,乃作者心血、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即使AI再先进,再发展,也无法替代文学作品人的思维,人的创作。
网红司马南,是位时政和社会评论大师,几天前,他被一张《工地上午休的父女》照片泪目,画面是:在一处喧嚣工地旁边,木板当床,民工父亲臂弯里睡着自己约三、四岁的女儿,父女睡得香甜。司马南网上征集诗歌题照,很快应征作品蜂拥而至,其中一首如下。
在父亲身旁
她睡得很香
天地是父女的房
木板是父女的床
旁边是父亲流汗的地方
也是女儿玩耍的天堂
你看着我不觉得苦
我看着你不想念家乡
有父亲的地方就有遮挡
有宝贝的地方就有蜜糖
照片和诗歌一样令我感动,但是,当作者直言不讳诗歌是AI生成,不可思议的AI创作,令我惊诧得目瞪口呆,颠覆了我文学乃人的心血、智慧、情感结晶的固执。
西方国家的某个哲学家曾讲过这样的哲语: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就是人类自己毁灭人类。此言是否在理,让政治家、军事家、核武器专家讨论去,我是个草民文学爱好者,那么,AI发展下去,会不会毁灭文学呢?科技是柄双刃剑,到底是良师益友还是文学杀手,细思惆怅、茫然。
最后,希望对拙文话题有兴趣的朋友,把本文题目、主题一并输入电脑,检验是否AI生成,当结果揭晓,不知道你会怎样思考文学的未来,发出怎样的感慨或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