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河南烩面(散文)

精品 【金文·岁月】河南烩面(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6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2发表时间:2024-11-04 18:52:54
摘要:本文通过回忆河南烩面,展现了河南人对面食的深厚情感和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详细描述河南烩面的制作过程,从揉面、醒发到擀面、熬汤,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匠心和艺术感。文章还追溯河南烩面的悠久历史,指出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并强调烩面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配菜和羊肉的丰富多样也为烩面增添了独特的风味。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让人感受到河南烩面的美味,更传递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最近我爱人给我邮寄了一箱河南烩面,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老家人吃面条的很多回忆。
   在我们老家吃饭前,主妇常常征求家里人吃饭的意见:“今天上午吃啥饭?”家里人总是喜欢千篇一律地回答:“随便!”主妇们一般都会自作主张地去做饭了。等到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看桌子上的主食,一般都是吃面条。天天吃面条,天天吃不够。最近这几年抖音视频比较火爆,有人就拍出了这样的视频,调侃河南人,故意端着一大碗面条,娇声娇气地说“天天吃面,天天吃面……”从这一现象也可以反映出河南人对面食的喜爱。
   事实上,河南人的面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光是面条,就有很多种,比如宽面、细面、韭叶面、旗花面,比如鸡丝面、空心面、臊子面,比如卤面、蒸面、炸酱面,比如酸汤面、龙须面、长寿面等等。而河南烩面,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肴之一,它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用一碗面讲述着河南的故事,承载着河南人民的情感与记忆。
   我们老家豫东平原的河南烩面其实是既节约又省事的面食,由于几千年来统治阶级千方百计搜刮剥削百姓,致使勤劳智慧的百姓始终生活在与贫困作斗争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由于物资匮乏,而且必须天长地久,因此老百姓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想尽办法让食物更有热量,必须做到勤俭节约,还必须吃得津津有味。老家的河南烩面大部分都是素菜烩面。至于目前集市上卖的大肉烩面、羊肉烩面,其实大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来的。以前虽然也有,但大部分老家人都不舍得吃。
   追溯河南烩面的历史,其实源远流长,它是岁月长河中河南人心灵手巧的象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考证,早在唐朝时期,烩面就已在民间悄然兴起。那时,或许是某位心灵手巧的主妇,为了让家人在劳作后能迅速恢复体力,将面条与各种简单的食材巧妙搭配,创造出了这道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烩面在河南各地生根发芽,不同的地域环境和饮食习惯赋予了它多样的特色,但始终不变的是它在河南人心中的地位。
   制作烩面,是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之旅。面粉是这趟旅程的起点,河南的优质小麦面粉,有着细腻的质感和天然的麦香。师傅们将面粉倒入巨大的面盆中,加入适量的盐和水。盐,就像是神奇的魔法粉,增强了面粉的筋性,让面条更有嚼劲。水则如同生命的源泉,缓缓注入面粉中,在师傅们有力的双手搅拌下,面粉逐渐抱团,形成了一个粗糙的面团。
   接下来便是揉面的环节,这是一个考验体力与耐心的过程。师傅们像是对待珍贵的宝物一般,反复地揉压面团。他们的双手在面团上不断地施展着力量,面团在压力下逐渐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这个过程仿佛是在与面粉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次的揉压都像是在诉说着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揉好的面团被放置一旁,盖上湿布,让它静静地醒发。在这段时间里,面团像是在沉睡中积蓄能量,为后续的变化做好准备。
   醒发好的面团被师傅们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然后用擀面杖将它们擀成椭圆形的面片。这些面片薄厚适中,它们是烩面的灵魂载体。师傅们的手在面片上轻轻滑动,将面片拉长、拉宽,动作娴熟而流畅。面片在他们的手中像是有了生命一般,逐渐变成了又长又宽的面条。这些面条粗细均匀,每一根都饱含着师傅的匠心。
   烩面的汤,是整道美食的精髓所在。熬制汤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常,师傅们会选用新鲜的羊骨头,将其洗净后敲碎,放入巨大的汤锅中。再加入葱段、姜片、花椒、八角等香料,这些香料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葱段的清甜、姜片的辛辣、花椒的麻香、八角的醇厚,在水中相互交融,为汤头奠定了丰富的味道基础。
   当炉灶上的火焰燃起,汤锅中的水开始翻滚,一场奇妙的变化就此展开。骨头中的骨髓和营养成分在长时间的炖煮下慢慢渗出,与香料的味道完美融合。师傅们需要不时地撇去浮沫,确保汤头的清澈与纯净。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只有经过耐心的等待和细心的呵护,才能收获那浓郁醇厚的汤头。有些地方还会加入老母鸡来增加汤的鲜味,让汤头更加浓郁。经过数小时的炖煮,汤头变得乳白如奶,香气扑鼻,那浓郁的香味仿佛能穿透灵魂,让人垂涎欲滴。
   烩面中的配菜也是丰富多彩,它们像是一群活泼的小精灵,为烩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海带丝是常见的配菜之一,那深褐色的海带丝有着独特的海洋气息,经过泡发后变得柔软而有嚼劲。它为烩面带来了一丝清爽的口感,在浓郁的汤中别具风味。豆腐丝则有着细腻的口感,它吸收了汤的鲜味,每一丝都充满了浓郁的味道。还有木耳,那黑色的木耳就像是小巧的耳朵,在汤中微微颤动。木耳的脆嫩口感与面条的软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口感的层次。
   羊肉是烩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鲜嫩的羊肉片被切得薄厚均匀,它们在烩面中像是珍贵的宝石。这些羊肉片通常是选用优质的羊肉,经过炖煮或炒制后,变得鲜嫩多汁。当烩面端上桌时,羊肉片的香气与汤头的香味相互交织,每一片羊肉都蕴含着浓郁的肉香,入口即化的口感让人陶醉其中。有的烩面还会加入鹌鹑蛋、枸杞等食材,鹌鹑蛋小巧可爱,蛋黄圆润饱满,为烩面增添了一份精致;枸杞则像是点缀在夜空中的星星,不仅为烩面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还有着滋补的功效。
   当面条、汤头和配菜都准备就绪,一碗烩面便开始了最后的融合。师傅将拉好的面条放入滚烫的汤头中,面条在汤中翻滚,迅速吸收着汤的味道。接着,依次加入海带丝、豆腐丝、木耳、羊肉片等配菜,再撒上一些香菜和葱花。香菜和葱花就像是春天的使者,它们的翠绿为烩面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那鲜嫩的香菜叶和细碎的葱花在热气腾腾的烩面上舞动,释放出独特的香气。
   河南烩面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宛如同一朵花在不同的土壤中绽放出不同的色彩。在郑州,烩面的风格更加多样。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食客,因此郑州的烩面融合了多种特色。有的烩面汤头浓郁醇厚,面条筋道有嚼劲;有的则在配菜上更加创新,加入了更多的新鲜蔬菜,让烩面更加营养丰富。郑州的烩面馆遍布大街小巷,无论是豪华的餐厅还是简陋的街边小店,都能找到烩面的身影。每一家烩面馆都有自己的忠实顾客,他们钟情于那独特的味道,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喜爱。
   而在羊肉资源丰富的登封,烩面则有着浓郁的羊肉风味。登封烩面的汤头以羊肉和羊骨头为主料,熬制出的汤头有着浓郁的羊肉香。这里的羊肉片更是鲜嫩多汁,分量十足。吃一碗登封烩面,就像是在品尝一场羊肉的盛宴,每一口都充满了羊肉的醇厚味道。登封人对烩面有着特殊的情感,无论是清晨的早餐还是夜晚的晚餐,烩面都是他们餐桌上的常客。在登封的街头,常常能看到人们坐在烩面馆里,大口吃面、喝汤的场景,那热气腾腾的画面,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在豫东地区,烩面则有着别样的特色。这里的烩面可能会更加注重面条的口感,面条拉得更加薄而宽,吃起来更加爽滑。豫东烩面的汤头在保持浓郁的同时,可能会加入一些当地特有的香料,让汤的味道更加独特。豫东的烩面馆里,常常能看到师傅们在店门口现场拉面,那精彩的拉面技艺像是一场表演,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食客们坐在店里,看着师傅拉面,闻着烩面的香气,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碗美味。
   河南烩面对于河南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寒冷的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是驱散寒意的最佳选择。那滚烫的汤头,就像是温暖的炉火,瞬间温暖了身体。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共享一碗烩面,欢声笑语在汤的香气中弥漫。那是亲情的交融,是家庭温暖的体现。烩面里有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夫妻之间的体贴,长辈对晚辈的呵护。每一口烩面都承载着家庭的记忆,是无数个温馨时刻的见证。
   对于在外漂泊的河南游子来说,烩面是心中永远的乡愁。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熟悉的味道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牵连着他们与故乡。在异乡的街头,偶然间闻到类似烩面的香气,都会让他们瞬间热泪盈眶。那是对故乡土地的思念,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牵挂。每一碗烩面都承载着童年的回忆,是小时候在街边小摊上吃的第一碗烩面,是生病时母亲端到床前的那碗充满爱意的烩面,是故乡的一切美好在味蕾上的重现。在艰难的日子里,想起烩面的味道,就仿佛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河南烩面,是中原大地的瑰宝,是河南人民生活的写照。它用简单的食材创造出了无尽的美味,用一碗面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是情感的寄托者。每一碗烩面都蕴含着河南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将继续散发着它那独特的魅力,温暖着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的心灵,成为河南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美食传奇。
   河南烩面,还是老家的味道最好。老家的河南烩面,有一种乡土的气味,有一种内在的亲情,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思念,也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恩。
  

共 35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成功地通过河南烩面这一载体,展现了河南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1. 情感真挚:文章开头通过回忆家乡的日常生活,迅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对河南烩面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食物本身,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2. 内容丰富:详细介绍了河南烩面的多种面条类型和其他面食,展示了河南面食文化的多样性。追溯了河南烩面的历史渊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3. 描写细腻:对烩面制作过程的描写生动具体,无论是揉面、醒发还是熬汤,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对配菜和羊肉的描绘也很到位,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4. 语言优美:使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流畅而富有韵律感。适当运用了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提升了文章的文学价值。【金文编辑:江西学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6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4 19:10:59
  感谢江西学士老师倾情编辑,编者按写得非常好,特别感谢!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4 19:12:35
  河南烩面,让我想起故乡和故乡的亲人!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4 19:13:28
  致敬江西学士老师,感谢老师如此敬业!
4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4-11-04 19:20:18
  文章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古诗词的赋比兴手法也很熟悉,作者是一位文学驾驭能力比较全面的文学大家。“行云流水,细腻而深远,讲述着岁月的变迁与希望。物质的丰收,精神的富足,在你的笔下,生动而真实。”感谢老师的倾情创作。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回复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4 19:34:15
  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4-11-04 19:21:05
  再次感谢王师的深情写作,期待王师更多精品力作。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回复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4 19:34:34
  致敬老师
6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11-04 19:27:33
  祝贺王老师精彩美文!欣赏江西学士老师精湛文笔!金文圣地,人杰地灵!
回复6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4 19:34:52
  致敬老师
7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1-04 19:35:14
  王社长文思泉涌,佳作频出,笔耕不辍勤奋工作的精神令人敬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7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5 08:11:14
  致敬老师
8 楼        文友:云的故乡        2024-11-04 19:47:13
  欣赏老师佳作,文笔精湛,笔力超群。
回复8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5 08:10:50
  谢谢老师鼓励,祝福老师愉快
9 楼        文友:江亲莲        2024-11-25 05:58:52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