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晨曦】胡弦《龙门石窟》(作品赏析)
龙门石窟‖胡弦
顽石成佛,需刀砍斧斫。
而佛活在世间,刀斧也没打算放过他们。
伊水汤汤,洞窟幽深。慈眉
善目的佛要面对的,除了香火、膜拜、喃喃低语,
还有咬牙切齿。
“一样的刀斧,一直分属于不同的种族……”
佛在佛界,人在隔岸,中间是倒影
和石头的碎裂声。那些
手持利刃者,在断手、缺腿、
无头的佛前下跪的人,
都曾是走投无路的人。
徐一波赏评‖
在当代诗坛,胡弦以其独特的诗风展现出一种深邃的诗性哲学。他的诗作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万象与人性的幽微,又似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心灵深处和宇宙奥秘的大门。《龙门石窟》就是这样的一首大诗,它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艺术与人性的天地。在这片独特的领域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神圣与世俗碰撞,宁静与喧嚣共存,让我们的心灵在其间经历了一场震撼而深刻的旅程。
诗歌开篇,诗人便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龙门石窟的庄严与恢弘。“顽石成佛,需刀砍斧斫”,便以干脆利落的语句道出佛之形成的艰辛,“刀砍斧斫”四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雕刻佛像的过程,更赋予了石头向佛转变的一种磨难与塑造。那些古老的佛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静静地凝视着世间万物。然而,在这份宁静与神圣背后,却隐藏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无奈。“而佛活在世间,刀斧也没打算放过他们”,这一转折令人深思。石窟中的佛像曾经或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对神圣力量的敬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见证了无数的战乱、饥荒和人性的丑恶。这种矛盾让我们不禁思考:艺术究竟是人类灵魂的庇护所,还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逃避?
“伊水汤汤,洞窟幽深。慈眉善目的佛要面对的,除了香火、膜拜、喃喃低语,还有咬牙切齿”,诗人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龙门石窟的历史沧桑、环境氛围,同时展现了佛所面对的众生相。香火、膜拜和喃喃低语是人们的虔诚与敬仰,而咬牙切齿则代表了人性中的恶与嗔。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多面,也让佛的形象在这种复杂中显得更加悲悯和包容。
“一样的刀斧,一直分属于不同的种族……”将视角从个体的人性扩展到了群体和历史的范畴。刀斧作为破坏的工具,在不同的种族手中挥舞,暗示着人类历史上无尽的争斗和破坏,无论是对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佛,似乎成了这一切的无言见证者。“佛在佛界,人在隔岸,中间是倒影和石头的碎裂声”,此句构建了一种隔离又相互映照的情境。佛与人的分隔,倒影的虚幻和石头碎裂声的真实,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沉重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理想与现实、神圣与凡俗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最后,“那些手持利刃者,在断手、缺腿、无头的佛前下跪的人,都曾是走投无路的人”,诗人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曾经施暴而后又下跪的人身上,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迷茫。他们的走投无路或许是外部环境的逼迫,或许是内心的挣扎,但无论是何种原因,都反映出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对救赎的渴望。
意象的运用丰富而精准。龙门石窟的佛、伊水、刀斧、香火等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充满矛盾和深意的场景。佛,本是慈悲与安宁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要承受刀斧的伤害和世人复杂的情感。伊水汤汤,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时间和历史的长河,它见证了石窟的兴衰和人间的沧桑。刀斧,既代表了创造,也代表了破坏,象征着人类力量的两面性。
诗歌的结构巧妙,层次分明。诗人先描述佛像所经历的种种,再将视角转向人间,探讨人与佛之间的关系。“佛在佛界,人在隔岸,中间是倒影和石头的碎裂声”,此句将佛与人的世界分隔开来,倒影和石头的碎裂声则增添了一种虚幻和破碎之感,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主题的挖掘上,这首诗深刻而多元。它不仅仅是对龙门石窟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描绘,更是对人性、信仰、历史的反思。“那些手持利刃者,在断手、缺腿、无头的佛前下跪的人,都曾是走投无路的人”,揭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人们在伤害与敬畏之间徘徊,在罪恶与忏悔之间挣扎。
整首诗以龙门石窟为背景,深入挖掘了人性、历史、宗教等多重主题,让读者在诗歌的深层文本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沧桑、人性的善恶以及佛性的慈悲与宽容。胡弦以其精湛的诗艺,将深刻的思考融入到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中,使这首诗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对龙门石窟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更是对人类自身存在和命运的一次深沉拷问。
在弦师的笔下,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石头和雕塑,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故事。那些佛像的微笑和眼神中,似乎蕴含着千言万语。它们既有着对世间苦难的悲悯,又有着对人性光辉的期待。而我们作为观赏者,在面对这些佛像时,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我们既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又为那些被岁月磨灭的痕迹而感到惋惜。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诗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关于艺术与人性的思考。
同时,《龙门石窟》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人性之间的张力。一方面,艺术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是对人性中善良、美好和崇高的一种彰显;另一方面,人性的弱点和欲望又常常会对艺术造成破坏和亵渎。在历史的长河中,龙门石窟曾多次遭受人为的破坏和掠夺,那些残缺不全的佛像,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贪婪和无知。然而,即便如此,艺术的力量依然强大,它能够在废墟中重生,能够在人性的黑暗中绽放出光芒。
走进胡弦的《龙门石窟》,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疑惑和思考,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关于艺术与人性的秘密。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断地探索、反思,试图寻找着那些能够解开心中谜团的钥匙。或许,最终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总之,胡弦的《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们对艺术与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它让我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供人欣赏的装饰品,更是人类心灵的镜子;人性也不仅仅是善恶的简单划分,更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不断挣扎和前行的力量。让我们怀揣着这份思考和感悟,继续在艺术与人性的世界中探索,去寻找那属于我们自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