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人间有大爱(小说)
一
张长庆让老婆陈红炒了两盘菜,并炖了一碗上好的腊肉,专门邀请了战友胡军在家吃顿饭。张长庆在仙人镇街道上开了一家白酒店,专门经营红高粱白酒的销售业务,这种工作,在仙人镇街道上一干都十几年了,也算是一家老字号白酒店了。今天,胡军来仙人镇上,并不是特地来看望张长庆的,而是上街道超市买些生活用品,路过张长庆的红高粱专卖店,被长庆看见后,便硬把胡军留下来吃午饭的。在八九十年代,长庆和胡军在南京某部队服役,成了同一个连队里的战友,由于同是老乡,所以在部队里感情一直很好,就如兄弟一般亲切,当兵三年,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执行任务,在一起经历风雨的考验,张长庆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胡军和长庆参加二十公里的长跑,而且,是身背枪支,负重前行。张长庆刚跑完一半路程,脚底已磨出了血泡,血泡破裂后,露出了脚底上的嫩肉,当嫩肉被鞋底挤压后,内心感到剜心般的疼痛,张长庆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和疼痛,实在忍不住了,一屁股坐在了半路上,欲哭无泪,这时,胡军从后面追了上来,看到长庆哭丧个脸,并绝望地看着他,胡军就跑过去,询问了张长庆的情况,知道了张长庆脚底已受伤,便大声叫喊道:“老乡,快趴在我背上,我帮你跑完全路程。”张长庆见胡军果断而亲切,便啥也没说出口,内心一股热流涌向了全身,感觉眼前这位老乡,太给力了,太让他感动了,在胡军的一再坚持和努力下,终于背着张长庆,跑完了全程二十公里越野行动,连长知道长庆带伤跑完二十公里后,就把长庆作为一面旗帜和榜样,向全连队的战士,作出了表扬和嘉奖。每次想到军队中,在执行任务时,都会受到战友的关心和帮助,内心总是热血沸腾,感激不尽。
当战友们都退役后,回归到祖国各座城市,虽然战友之间路程遥远,但内心的想念和牵挂却没忘记,经常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到当年的战友,在电话里,常惦记着部队里的经历,以及部队里建立的美好友谊。如今,由于通讯设施的先进和发达,战友们会在五年之中,集中到一起聚餐一次,以此来回忆一下部队里的青春时光,同时也一起聊聊今后的人生和发展,让战友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
长庆让陈红来一瓶上等的红高粱酒,并把俩人的酒杯满上,看着一桌子的下酒菜,长庆伸手拍拍胡军的肩膀,亲切地叫喊道:“老战友,这些都是大嫂的拿手菜,尤其适合饮酒,来,老兄先敬你一杯,这第一杯酒,应该感谢我俩都当了兵。”长庆端起酒杯,仰起脖子的喝完一杯酒,胡军见长庆依旧这么干脆耿直,就毫不犹豫,端起满满一杯酒,也跟着一口喝了个精光,并把杯口对着长庆道:“老兄,我可没拖后腿,一口为敬呀。”长庆见胡军也喝得兴致盎然,急忙推荐道:“老弟,快吃点下酒菜,这腊肉肥而不腻,外脆里嫩,可好吃了。”胡军夹起一块腊肉,送进了嘴巴,吃得满嘴流油,特别香嫩,长庆也趁热打铁,倒满第二杯酒,对着胡军感谢道:“这第二杯酒,我一直感激着兄弟对我的帮助和关心,在部队期间,为了不让我在部队拖后腿,经常以语言和行动,帮助和鼓励我完成连队各种任务,我必须再敬一杯。”长庆又仰起脖子,一口喝了个精光。胡军见长庆如此坦诚和热情,也不拘小节道:“这杯酒,是代表了我们当兵三年的战友情,必须喝完。”胡军咕咚一声,把酒也喝见了底,长庆和胡军的酒量不相上下,这一比较,是他们多年在一起喝酒得出的规律。长庆和胡军在所有喝酒的记忆中,仿佛还没醉倒过,就是在退伍那天,长庆和胡军一时兴奋,不免多贪了一杯酒,俩人从上火车,一直睡到家乡的车站,到站后,俩人被播音喇叭吵醒了,才避免了错过车站的可能。
经过多次的喝酒,彼此都了解了对方的酒量,长庆知道,这酒量正是兴奋的头上,便又倒满一杯酒,对着胡军提议道:“这第三杯酒,我依然敬你,以此表达我们建立的兄弟情义。”长庆有些激动,不免颤颤巍巍站起身体,端酒杯的手也抖动起来,这时候,陈红在一旁关心道:“你中风了,身体一直没见好,你少喝点,胡军兄弟不会怪你的,让胡军兄弟多喝点,这杯酒我替你敬胡军兄弟吧。”陈红说话都风风火火,快人快语,一仰脖子就喝了个干干净净,并把中风的长庆摁住在轮椅上,让胡军也喝完了第三杯酒。三杯酒下肚,一瓶红高粱白酒见了底,估计酒量也到位了,陈红就直言相告道:“胡军兄弟,今天长庆见到你,比过大年还高兴,我才让他喝了两杯酒,你看看他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中风都十年了,一直靠轮椅走路的,要不是你来了,打死我也不会让长庆喝酒的。”胡军看看老战友长庆,确实身体大不如前了,站起身体都会全身发抖,说起这中风的病情,还是在十年前了。那年,张长庆退伍后不久,被相关组织分配到十二车队当教练,那些年,开车可是个吃香的职业,尤其是给国营单位开车,更是个好饭碗,不但工资待遇丰厚,还可以在下班后的时间,给私人拉点货,赚些生活补贴是不在话下的。在十二车队当教练期间,那些学徒们,每年逢年过节,都会买上名烟美酒,甚至送上现金,孝敬给他们的教练师父。由于学徒们越来越多,当教练的师父个个都财大气粗,家里吃的、用的、穿的都由学徒们来孝敬,所以,那时的车队教练,个个富得流油。
那个时候,陈红一直掌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手上有了多余的钱,陈红不惜花大价钱,让自己也戴上了三金首饰,并隔三差五买来各种时尚潮流的衣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体体面面,让村上的少女少妇们,都羡慕得咬牙切齿,都觉得陈红凭啥穿这么华丽,每天还穿到大街前显摆,以示她家的富足和底气。或许是长庆做事低调,从不对外张扬,那时,细心的村民发现,长庆家每顿都吃大鱼大肉,那些吃不完的鸡鸭排骨,都没给浪费掉,而是偷偷送给了隔壁邻居和贫困的村民们分享,让所有村民都记住了张长庆的大度和仁慈。张长庆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比儿子大两岁,女儿名叫小玉,儿子名叫小龙,小玉小龙都在外城工作,小玉嫁给了做厨师的陈云,小龙都做了上门女婿,定居在昆山,儿女生活都很富裕,只是寂寞的时候,就盼着一对儿女回家看望他们,给这个缺少陪伴的家庭增加些温暖热闹的气氛,以此满足陈红迫切团圆的期望。尽管长庆处事低调,从不对外张扬自己的富足,但村民们还是一致认为村上的首富就是张长庆了。村民都知道长庆家的富裕生活,都想着去长庆家借些零花钱,或借上一笔钱,以缓解家庭一时经济紧张的状况,每次,村上的村民都会选择夜幕降临的时候,悄悄走进长庆家的大门,并说明来意,显出一种急切用钱的神态,恳求着长庆和陈红大发慈悲,借点资金让他的度过难关,长庆和陈红都不忍看到邻居和村民失望而归,便咬咬牙,从箱里摸出一沓钞票,给村民如愿而归了。但每次借出去的钱,都没见过村民主动来还钱的,基本是有去无回,如同什么也没发生。这时,长庆和陈红苦恼极了,如果拒绝村民们的要求,那无疑是见死不救,这对于嘴直心软的长庆和陈红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视而不见的。经过思想斗争后,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把钱借给了村民,长庆和陈红商量,是否归还,那随村民的意愿吧,就当支援了国家建设,为社会做了件好事吧。
二
当时,村上有条路,直通村委会,但路况太差,长年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一经雨天,便一路泞泥,让过往的行人车辆苦不堪言,张长庆看到这个情况后,就和陈红商量:“这条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是是村民的必经之路,我们出些资金,把这条村路修筑一下吧,这可是祖祖辈辈向往的大事呀。”陈红见张长庆态度坚决,一心想把修路这件事,尽快实现,陈红也和长庆达成了一致意见,都同意出钱把这条头痛的村路修成宽敞大道,来造福一方百姓。为了修路这件大事,张长庆第二天便去了村委会,找到了村长方槐,并把出资修路的想法详细告诉了方槐,方槐见长庆有如此的胸襟和大度,不免深感敬意和谢意,内心由衷称赞道:“长庆兄弟,你有这般大爱,愿意贡献给村民一片爱心,我们村干部应当全力支持,把这一民生工程办成功。”张长庆和方槐达成意愿后,决定把工程承包给建筑公司,让建筑公司来完成这一项伟大工程。几月后,一条笔直平坦的柏油大道,通向了村上的村委会,让村上的村民都享受到了便捷效率的柏油马路。村民都知道,这是张长庆出资修建的柏油马路,为了让人们记住张长庆为村民带来的享受,村民一致提议,把这条村庄大道取名“长庆路。”但这件事传到了张长庆耳里时,张长庆深感不安,觉得自己为村民做的公益太少了,今后,他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把村民的公益越做越好。
当年,陈红有个爱好,平时就爱听戏曲,特别是看舞台上的戏曲,什么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等各种戏曲,陈红都深深迷上了看戏的习惯。那时候,在农村都有一种风俗,人们把它叫做交流会,这种交流会规模宏大,赶交流做买卖的人特别多,而且,每年一次,市场上都是全国各地赶来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们,大到家俱木材,小到百货商品,应有尽有,前后交流会的时间为三天,在这三天中,主办方会请来各种戏曲团,为当地的百姓,献上三天大戏,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特别钟爱听戏曲,为了唱好每一部戏曲,戏曲团会临时搭建戏台,为了便于拆卸,戏台的材料也是简单便捷,都以木质材料为主,由于装置简单轻便,所以对于舞台的背景和音响效果并不理想,陈红是个戏迷,每次看完戏都感觉美中不足,总有些遗憾之处。陈红便想到了舞台的硬件设施,她想花巨资,为村民建造一座戏台,如果成功后,一定会给村民和戏迷们带来一场精神上的享受。
晚上,一束皎洁的月光,肆无忌惮地穿透玻璃,强烈地照进了卧室,并毫无保留地分散在室内各个角落,尤其照在他的床被上,让寂静的夜晚,不再感到寂寞和无聊,仿佛在这干净明亮的卧室,充满了暖暖的温情和猜想,虽然已夜深人静,但陈红和长庆并没睡意,还在想着白天没干完的活,想着白天没说完的话,而陈红却想到了每年一次的交流会又将来到了。那些期待戏曲的村民戏迷们,都盼望着交流会的日子早点来呢。想到每次看戏后的遗憾和不足,陈红的心就多了一份顾虑和想法,在没有其它话题的时候,陈红便说出了自己一个多年的心愿:“长庆呀,我在心里一直想和你说个事,好多次怕让你烦心,就一直堵在胸口,今天必须一吐为快。”长庆听完陈红的心理话,便坦然地问道:“啥事?陈红,这说半句话的事可不像你的一惯风格呀,痛痛快快说吧,趁我清醒,还没睡意。”这次,陈红没犹豫,便小心翼翼地告诉了长庆:“长庆,我想出资修建一座戏台,为了当地的村民百姓办一件实事,一直怕让你烦心,才没和你商量。”长庆见陈红一口气,道出了她的真实想法,并说过了她心中的顾虑,原来是陈红怕给长庆增加烦恼,才隐藏了这个想法。如今实在忍不住了,才说出了她多年的一个夙愿。长庆坦开心扉道:“陈红,你有这个想法,不但能给村民们更好地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在无形中,给当地社会带来一股良好的风气,这可是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应该支持。”陈红见长庆一口答应了下来,就细心一想,又面露难色道:“可修建一座戏台,也得花费不少钱财呀?家里的存款够了吗?”长庆看出陈红对修建戏台的资金心存顾虑,便说出了他的计划和打算:“陈红,关于经费问题,你放心吧,我给包装厂运送了两年物资,欠我几十万呢,可以让包装厂立即偿还欠款,如果资金还不够,家有张银行卡,我当时存了十五万,可以投入戏台的建设中。这样一算,就足够修建一座戏台了。”陈红听完长庆的预算和计划,顿时犹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连连点头称赞道:“那太谢谢你的支持了,你这功劳,算是给你记上了,戏台建成后,让村民多敬你几杯酒吧。”俩人一拍即合,都同意了给村民修建戏台的决定。
第二天上午,长庆和陈红忙完了家里的家务事,俩人便骑上电动车,向村委会驶去,村长方槐见夫妻俩一大早来找他,肯定有什么大事找他商量,果然不出所料,长庆接过方槐递给他的茶杯,坐上了沙发椅,一脸真诚地说道:“方村长,今天我们夫妻俩找你共谋一件大事呢,你可给我们拿拿主意,看看这件事如何开展?”方槐觉得此事有点神秘兮兮,夫妻俩一直挂满了笑容,没直截说出来,仿佛在和他玩捉迷藏似的。方槐有点着急了,便开门见山道:“长庆,陈红,你俩又有什么好事给我分享呀?你俩也别卖关子了,直截告诉我吧,我都急死了。”长庆见村长都有些急眼了,知道村长要迫不及待知道他俩的秘密,长庆就如实相告道:“方村长,我和陈红想投资一笔经费,想给村里修建一座戏台,用来给乡亲们开心和娱乐的一个项目。如果戏台修成后,今后村里每年的交流会,以及政府每年的送戏下乡活动,都不用临时搭建舞台了,戏团一来,有了固定的戏台,只要稍加装饰,便可登台演出了,戏团有了牢固健全的硬件设施,演员们才能把最好听、最好看的戏曲送给乡亲们,让乡亲们一饱眼福和耳福。”方槐听完长庆和陈红的设想和计划,顿时喜上眉梢,拍手称快道:“你俩的想法太伟大了,你夫妻俩是在积德行善,献出真诚和爱心,这件大事,必须支持,我们村干部立即开会总结,以最快最周详的计划,把工程的项目早日开工,争取在交流会之前竣工,投入这次戏团的运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