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火簸箕(散文)

精品 【晓荷.奖】火簸箕(散文)


作者:日照望乡 秀才,1719.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2发表时间:2024-11-06 21:23:53
摘要:天冷想念温暖,忽然就想起小时候父亲给自己打“火簸箕”的情景。而今贫穷已不再,可是怀念却上心头。

天气是骤然变冷的,突然冷得有点令人猝不及防。我拿出前几日买的一件化纤小棉袄和围脖穿戴起来,仍旧觉得无法抵御悄然入侵的冷空气,浑身仍旧有些打哆嗦。小区交暖气费的公告早已张贴出来许久了,纸张在阳光的曝晒下,已经由红向泛白渐变。时光早已不再是硕果飘香的金秋,冬日的小风已吹响小号,万木约好了似的一下子走向了萧条。满地是调皮的风儿,追逐着树叶们打滚。行道树也焦躁起来,纷纷扬扬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舞成满眼蝴蝶,扑在地上沦落为无用之物。寒冷的人最思念的就是一把火,跳动的火苗摇曳着恢弘的静谧与安详,温暖便在氤氲里弥漫。蓦地里我就想起了火簸箕,小时候父亲为我们打火簸箕的情景便历历在目了。
   童年里的冬天,似乎要比现在冷许多,起码乡村的冬天朔风尤其凛冽。那个时候,我都是穿一件棉袄棉裤,里边不套任何内衣,外边不套任何外衣,俗称“双通棉衣”。那种寒冷仍旧会穿透棉衣直钻皮肉,把心灵也逼凉。我的表现是一直打颤颤,嘴唇哆嗦着,肩膀抖动着,脸上火辣辣的,有时候还会涕泗滂沱。身体任何部位的细胞在那种寒冷里也不会伸展,童年里的冷至今令我刻骨铭心。还好,那时还有个火簸箕!父亲的火簸箕温暖了我遥远的记忆,也温暖了我的整个生命。感恩冬天里的一把火,感恩温暖生命里的火簸箕。
   时光飞跃到五十年前,我复习起童年的光阴。
   为了应对隆冬的威逼,几乎家家户户过冬前都是要做很多准备的。
   秋天临近起霜的时候,队里会“分草地”,队长会把河滩上的沙土地用脚步丈量了分给各家各户。因为大片的沙土地上满是没膝的衰草,有的还能没到大人的腰际,譬如水荭、拉拉秧等。拉拉秧傍着水荭或者小杨树拼命往高里蹿。那些枯草是农人眼中的宝贝,贴着草根割下来,可以喂牛喂羊喂兔子,也可以晒干了预备冬天御寒使用。大人小孩刈草的场面煞是壮观。那时候大人小孩都会参与劳动。为了割草,捎着水和饭,害怕回家吃饭影响割草进度。
   有杨树林子的村庄,就在秋天杨树叶子即将落尽之时,扯起绳子,用步子丈量了分给每家每户。庄户人囤积好树叶才好过冬。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麦秸秆垛,一墙根的玉米秫秸,围着院墙排的密密麻麻,直至把整个院墙包围的水泄不通。烧水做饭烙煎饼煮地瓜都要依靠它们。没有柴火的广泛储备,扬风掉雪的冬季就会很被动。别说打火簸箕的奢侈享受,就是黑洞洞的大锅底下生不起烟火,灶台也会冰冰凉凉。
   当然柴火的来源非常广泛,队里分的是公有物,还得依靠个人勤劳弄点私有物。那就是不怕天寒地冻,可以乘着结冰去沟沿河畔,把那些“高出地皮矮起磨脐”的草茎用筢子搂下来,连同那些冰霜碴子背回家,摊在干净向阳的地方晾晒干燥,填充到灶下拉动起风箱助力,会有弱弱的火苗在锅底下发光发热发热。这个活动叫“搂冻柴火”。竹子头筢子与铁丝头筢子相比,抠力与切割力都不足。可惜我那时基本使用的是竹子头的筢子,所以“搂冻柴”的数量质量都比不过人家。
   还有就是从秋天风儿一吹,树上开始往下掉树叶开始,大人会给孩子用铁丝做一根针状工具,穿上细细的麻绳或者缝衣服的黑线白线,让小孩追着被风催赶的杨树叶桐树叶“抢柴火”。小孩逮住一片树叶,就穿在线上。等树叶穿满了绳子,孩子就很有成就感地拖着长长的一挂枯树叶回家,放到南墙根下晾晒。我母亲去世后,我父亲忙着上坡,种菜,赶集,做饭,没有多少功夫给我制作可以穿起树叶的铁丝针,我都是用缝衣服的针线替代铁丝针与麻绳。我有时候会自作聪明地捡拾一些臭椿的叶梗,用它们串杨树叶。因为臭椿的叶梗也是一种很好的柴火,甚至比树叶更耐烧,所以小伙伴们纷纷效仿。用臭椿梗串起的杨树叶很坚挺,顺着墙角站一排,有些风吹也不倒。
   总之,玉米秫秸、玉米棒子、小麦秸秆、杨树叶子、枯草干枝,甚至是穇子秸秆、稻子秸秆以及麦糠,都是童年冬天必备之品。有了这些东西,童年的冬天才不会难捱。冬天才会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吃。至于白天点一堆柴草烤烤手脚,夜里打几次火簸箕暖暖被窝,那是一种怎样令人怀念的享受啊!
   村子里有些条件好的人家,会用无烟煤炭烧火。炭火旺,不但能很快做好一锅饭,还能把土炕烧得热乎乎的,人坐在上边睡在上边都会很暖和。如果有狗皮褥子铺上一层,躺上去是神仙级的享受。我有一位表姑,她家里条件很好,冬天用无烟煤炭煮一锅地瓜,土炕就热烘烘的。我的父亲经常带着我和妹妹去她家炕头蹭热,顺便蹭几个刚出锅的热地瓜果腹。
   我家不具备这种御寒的条件,所以,我经常羡慕有热炕的人家,也羡慕人家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吃地瓜,喝糊涂(粥),啦闲呱。可惜,我家连一个热炕头都没有。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家是有炕的。我的母亲是在炕上去世的。也许是怕睹物思人,也许怕触景伤情。总之我母亲去世以后我家的土炕坍塌后,我父亲再没有在锅屋(厨房)垒砌土炕。冬天大多数时间,领着我们待在冰窖一样的堂屋。那时我家除了家徒四壁,还经常缺衣少食。居住条件在村里没有再比我家差的,土墙草屋显得非常寒伧。墙壁上的缝隙,咧着二指宽的口子,朔风呼啸着就挤进来。好在我家还有最好的待遇,就是天寒地冻之时,冻得不能入睡的时候,打个火簸箕。一边享受着熨帖的温暖浸润到灵魂深处,一边听着《王捣鬼的故事》让思绪信马由缰,脑子里幻想着穿着他的“火龙丹”,在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中尽情享受温暖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冬天我们一般不打火簸箕。因为我母亲过日子,不允许随便浪费柴草,呼一阵热乎味灰就灰飞烟灭,太不合算。我母亲去世后,我父亲怜悯一群没有娘疼的孩子,就不管柴草如何紧张,冬天总会给我和妹妹打几次火簸箕。所以,火簸箕是在我生命里是永不熄灭的一堆篝火。照亮了我的童年也照亮了我的人生。
   打火簸箕,就是把倒扣的簸箕口伸到被窝,然后让悬空的部分探出床沿,在床前的簸箕底下点燃柴草,让热气传输到被窝。这也是一项技术活,柴草一次不能放的太多,烧火不能太急,烧太急容易烧了被子,皮肤也容易被灼伤。一把麦秸秆或玉米叶子点燃后,带着噼啪声响的火舌就顺着倒扣的簸箕往被窝里探,温暖徐徐地涌进被窝。人在那样一种温热中,蜷缩的四肢得到舒展,身心顿时得到了安逸,忽然就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打火簸箕还要特别小心火星溅到周边的柴草上,引燃其他易燃物。
   那时候的床,不是类似现在的样式。那时所谓的床,就是用晒干的泥砖垒砌四个床腿,四边及中间搭上木棍或木板,再铺上一层用草绳编的高粱秫秸或玉米秫秸床笆子,冬天在床笆子上再铺一层厚厚的麦秸,可以很好地起到御寒效果。条件好的人家,会去门市部买块白粗布,缝个大袋子装上碾软的麦秸取暖。这种东西叫“草褥子”。我们家的水平还达不到这种讲究,就直接把麦秸铺在席子底下。倒也有效地阻隔了床底下的寒气往上倒逼。这样的床铺,到处是麦秸,增加了打火簸箕的难度。因为掌握不好火候,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险情。所以,别看就是烧几把火的事,不是特别细心并且时刻小心,是打不了火簸箕的。
   我的父亲能打火簸箕。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点燃柴草,让温暖借着簸箕的通道,传输到我们的生命里。数九寒天,漫漫长夜,听着门外呼呼作响的北风,我的父亲一次又一次次,给我和我妹妹打火簸箕。打好了火簸箕,他还会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对我们说:“你姐姐在学校不知道冷不冷?”那时我姐姐在县一中是住宿生。我和妹妹在暖呼呼的被窝里,很快就进入了梦想。我父亲卷一支烟吸完再卷一支烟……我的父亲守着贫穷守着严寒守着几个火簸箕,假装没有苦难,在女儿的生命里升起一阵阵温暖。
   什么时候再打一次火簸箕呀?在茫茫人世间,再也无法寻觅到给我打火簸箕的人!过去有多少无法忘却无法割舍的留恋与美好,终究还是成了一场绚丽的烟火归于遥远与虚无!忽然泪流满面!映红我童年的时光的火簸箕,仿佛又在跳动着火苗,散发着无穷的光与热,蔓延到生的深处。冬天里的一把火,童年的火簸箕,照亮了我的回眸,照亮了我曾经的拥有。
  

共 31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火簸箕》中,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寒冷却又充满温暖的童年冬日。文章开篇,寒冷的天气成为了回忆的引线。作者对寒冷的描写生动而真切,从身体对冷空气的直观感受,到行道树在寒风中的姿态,满地树叶的飘舞,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寒冷的冬日场景之中。而在这样的寒冷中,作者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火簸箕,引出了童年里父亲为他们打火簸箕的温暖记忆。童年的冬天,寒冷刺骨,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穿着和那种穿透棉衣的寒冷,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冬天的严酷。为了应对寒冬,家家户户都要做充足的准备。从队里分草地割草,到在杨树林子分树叶,再到储备麦秸秆垛、玉米秫秸等,这些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庄户人家为过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搂冻柴火”和孩子们用铁丝针穿树叶“抢柴火”的情节,更是生动地呈现了那个时期获取柴火的多样方式,以及孩子们参与其中的童真画面。这些准备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所需,更是为了能在寒冷的冬天拥有一丝温暖,哪怕只是白天烤烤手脚,夜里暖暖被窝。文中还提到了条件好的人家用无烟煤炭取暖的情景,与作者自家的贫寒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对那些有热炕人家的羡慕,以及自家土墙草屋的寒伧描写,更凸显出生活的艰难。母亲在世时的节俭,不允许浪费柴草打火簸箕,而母亲去世后父亲对孩子们的怜悯,哪怕柴草紧张也会为他们打火簸箕,这一系列情节将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父亲打火簸箕的过程描写细致,从倒扣簸箕的操作,到控制柴草量和火候,再到对周边易燃物的小心防范,让我们看到了打火簸箕这一行为背后的不易与温暖。那特殊的床铺构造也增加了打火簸箕的难度,而父亲总是能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们带来温暖,在数九寒天的漫漫长夜,父亲的守护成为了孩子们最温暖的依靠。最后,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如泉涌般爆发。那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让我们感受到亲情在岁月中的沉淀与永恒。火簸箕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取暖方式,它成为了作者童年的象征,是父爱照亮生命的具象体现,在作者心中永不熄灭,温暖着他的一生。这篇散文以火簸箕为线索,串起了童年的生活画卷、家庭的艰辛与温暖,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是一篇触动心灵的佳作。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温暖人心的作品,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2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6 21:25:05
  这篇散文情真意切,通过回忆火簸箕这一独特的取暖方式,生动展现了童年冬日的艰苦与温暖。文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细腻入微,从准备柴火到打火簸箕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作者对那个时代生活的深刻记忆,而父亲的爱如冬日暖阳,贯穿全文,令人动容。
回复1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4-11-07 10:18:18
  感谢汪老师超速编文并写出这么好的编按。汪老师的编按写得太精彩了,从文章的内容解读到文本思想脉络的梳理,汪老师总能用精准的语言加以定位。编按我看了好几遍,不仅学到一些言简意赅总括文本的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的轻松之旅。因为,在汪老师的文字里,我找到了一种为文不可缺少的好的品质:细腻。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6 21:26:07
  《火簸箕》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佳作。作者用质朴的文字描绘出童年冬天的寒冷与生活的不易,将家庭的温暖、父亲的慈爱融入到打火簸箕这一日常又特殊的场景中。对过去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回复2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4-11-07 10:19:51
  时光易逝,回味往事,温暖与感伤涌上心头。谢谢汪老师!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7 11:36:02
  欣赏老师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4-11-10 16:39:06
  感谢老师点评,向老师问好!
4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1-09 18:32:48
  拜读老师佳作,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细腻的描写,体现出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洞察力。大赞。
回复4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4-11-10 16:45:52
  谢谢老师点评并鼓励!感谢十月老师友情点拨,向您学习!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