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山东博物馆三宝(散文)

精品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山东博物馆三宝(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84发表时间:2024-11-06 22:48:36
摘要:山东博物馆三宝——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铜餐具以及明衍圣公朝服。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银雀山汉简的出土,其意义要超过睡虎地秦简,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这批汉简中,最为珍贵的是同时出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结束了孙武和孙膑是不是同一个人的争辩。同时出土的还有兵书《尉缭子》、《六韬》及其他一些先秦典籍,填补了国内很多空白。可以猜测,墓主人应该是一个政治家或将军,或者军事发烧友,他生前的一个小小的爱好,不经意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先秦诸子百家中,兵家成熟比较晚,但成就不低。春秋时期,打仗更像是竞赛,没多少阴谋诡计,更不会有人去研究那些兵法,因为通过卑鄙的手段获胜,未免胜之不武,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的。例如,不讲仁义不讲规则的楚成王打败了大仁大义的宋襄公,可历史却还是承认宋襄公是春秋霸主。但是,到了战国,战争成了国家存续的根本,人家不是要你服,要你认大哥就行,而是要你的命,要灭你的国,那就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兵不厌诈大行于世。所以,这时候,如何欺骗对方,如何能够赢得战争,就成为一门专门而且重要的艺术,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说中国兵家成就很高,主要在两个方面:1、军事研究历来是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有的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真正打仗是另一回事,如马谡赵括,就是用错了地方。西方同样如此,真正带兵打仗的将领可能忙,也可能文化素质不高,不会研究军事,不会将自己丰富的军事实践形成理论,而军事学院的理论家也不去真正的战场。但是,孙武和孙膑不一样,他们都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上留下了千古兵家必读书目,实践中孙武五战克郢,孙膑智灭庞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中国的军事研究克服了就军事论军事的局限,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当西方兵家必读书《战争论》出来时,中国兵书早成体系了;当战争论还只停留在战争层面讨论如何战胜对方时,中国早把战争上升到政治、外交的较量,甚至提出以战止战的哲学思辨了。
   兵家成就之高,主要集中体现在《孙子兵法》上,因为他是集大成者,而孙膑的兵法,是对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历来认为孙武兵法囊括了孙膑兵法。孙武是个奇人,并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只是对富国强兵的兵家思想感兴趣,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做出了很大成就。他不是政治家,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矛盾时,毅然归隐,没有选择与世浮沉或死谏等所谓忠君爱国的政治方式。他出山时就很不同寻常,当吴王想看他本领,让他率领自己的宠妃训练,本就闹着玩的事,他当真了,一下斩了两名最受疼爱的宠妃,吴王旨意都不听,不是打狗不给主人面子,而是打狗给主人看。兵是练出来了,可吴王很不高兴,不想用他。确实,这样不会领会领导意图,专门和领导叫板,而且侵害领导权益不顾脸面的人,谁会用?好在战国乱世,吴王饱受楚国欺负,还是让他去打楚国吧。他是真厉害,以弱胜强,连续五战都是大胜,一举攻克了楚国都城郢。打胜以后,看到吴兵肆意掠夺,看到伍子胥掘墓鞭尸,他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是成了满足个人野心的工具,毅然归隐了。归隐后,著书立说,留下了《孙子兵法》,不但是兵家至宝,甚至是各行各业都视为指导的奇书。从他个人而言,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几近圣人,而他的言,更是超越了普通兵家战略战术,成了军事哲学的典范,称为兵家第一经典毫不过分。
   孙武虽然个人的军事实践是以弱胜强,但他军事思想的第一条就是富国强兵。他会奇计,会以弱胜强,但从不认为这是正途,国家强盛还是战争胜利的根本。这说明他没有局限于一个军事将领的眼光和利益,而是准确全面的以超脱、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战争的成败,分析国家的强盛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第二条,战争从来不是战场上的角逐,而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最好的胜利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谋略让对方屈服,不屈服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然后才是战争。他认可的谋略,不只是战场上的伎俩,那些阴谋诡计,而是堂堂正正的谋略——阳谋,像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类,你不得不屈服的谋略,是战场之外洞悉政治、洞察人性后采取的手段。推恩令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案例。最后,战争是为了止战。他是军事家,不是战争狂人,他反复强调战争是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就是说,能不打仗尽量不打仗,打仗也是为了和平。像朝鲜战争,打仗只是为了最后的停战协定签订时自己不吃亏,是以战止战。毛主席当年毅然出兵朝鲜,其实也是为了以后不再受人欺负,也是为了以战止战。
   孙子的思想十分丰富,不但影响了千古以来中外军事家们,而且他在战争之外的影响,比如商战,比如政治角逐中的运用,那就更多了。兵圣之名,早已传遍宇宙。这部《孙子兵法》及后来的《孙膑兵法》,当然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战国铜餐具
   战国铜餐具是一个铜罍,罍本来是放酒的,但这个罍里面却收纳了五十九个铜餐具,加上罍正好六十。这些餐具,基本上都是杯子、碟子之类,当然古人是不是这样叫不知道。不用想就知道,这就是古人外出游玩时盛放吃食的,有人称之为露营神器。
   中国古代一直是分餐制,而且还是分桌制,正规宴请都是一人一张小桌,以前一直以为叫案,后来知道了,吃饭喝酒的应该叫禁更妥当。一人一桌,感觉餐具并不多,因为菜品不多,古代也没现代这么多的蔬菜种类,就是喝酒吃肉,所以说纣王荒淫无度铺张浪费也只说酒池肉林。看到这组铜餐具,感觉不会是一个人用的,因为按照古制,一人用的餐具没这么多,把多人的收在一起也不必,还不如每桌各自收纳,使用也方便。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外出游玩使用,没那么多正规讲究,就将是所有吃食放在一起,大家随便享用。这就接近我们现代的用餐方式。可以想见,这样的方式更简单随便,大家关系也能显得更融洽,更便于交流,所以后来桌餐制就成了主流。由此观之,这套餐具显然是桌餐制的配置,说不定还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中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但在中国,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礼仪,是尊严,所以有人认为美器比美食更重要,颇有我们现代人请客先看饭店档次的意思。古时候天子吃饭需要多少菜,用多少餐具,诸侯多少菜多少餐具,大夫多少菜多少餐具,都是有规定的。比如鼎,小的鼎本来就是酒器,放在餐桌上,天子诸侯大夫各自用几个鼎那是严格规定的,僭越要杀头的。再比如酱料,古时酱料就两类,醯和醢,分别代表酸的和辣的酱,据说天子吃饭就规定两类酱各六十种,我都怀疑用那么多口味类似的酱,吃得出区别吗?不管这么样,天子就这规格,就得用这么多餐具。其实后来所谓的满汉全席,那么多菜,皇帝也只是随便尝尝几样,根本就是摆设,或者说是规格。这样繁复而又等级森严的礼仪,在民间就不那么讲究了,因为反正都是老百姓,也无需那么多酱料菜肴做摆设。不过,即便到现在,餐桌上基本的讲究还是有的,比如谁坐主位,敬酒怎么敬等等,当然,对古代餐桌礼仪更关注的人,也会更注意点,比如餐具的摆放,说话交流的方式等等。反正如果细究下去,中国的酒桌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讲究也是多种多样,说到底都是等级尊严的礼仪制度的遗留。
   中国饮食文化,一方面是等级制度的体现,还有一方面是和祭祀相关。古人祭祀后的酒肉,是要吃掉的,而且这些酒肉格外珍贵,天子可以将这些酒肉分给宠臣和诸侯,那是恩宠,收到的人是感激涕零的。祭祀后的酒席,也格外庄严稳重,所谓食不言寝不语,筷子不能指指点点等规矩,都是从这来的,因为不能对神或祖先不敬。殊途同归,好像西方基督教吃饭之前要先祷告,倒和我国先祭祀再吃饭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有人扩大了这些要求的范围,只要吃饭就不让说话,其实那完全没必要,古人喝酒时也会交流,会说话,那才是朋友聚餐的乐趣。
   作为现代人,我一直觉得吃饭最重要的是开心,规矩太多是约束,反而不开心,所以觉得没必要。还有,现在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提倡分餐制,又走回了祖宗的老路,所以推行非常难,因为不方便。看着这一套琳琅满目的铜餐具,大大小小简简单单的铜碟子,我倒是觉得,这是我们开心吃饭的起点,不用太过讲究规矩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明衍圣公朝服
   在巴黎和会上,英法列强准备把德国在山东权益不是归还中国而是转让给日本,顾维钧在驳斥这种想法的演讲中提到,山东是中国的圣地,山东给了别人,就像西方把耶路撒冷割让给了别人,中国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顾维钧说这句话的原因,就是在山东曲阜诞生了中华第一家族——孔家。孔子在世时惶惶如丧家之犬,但死后孔门弟子开始了造神运动,直到后来儒学成了统治者的官方学说,孔子的地位扶摇直上,最终成了文宣王。而他的嫡系后代,也世代都被封为公爵,叫衍圣公。历朝历代王朝更迭,但衍圣公的封号都没变,直到中华民国,最后一任衍圣公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孔门才不再被封爵。由于孔家历代都受到皇帝的礼遇和保护,衍圣公府基本没遇到什么灾难,所以遗传下来的物品很多,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这件衍圣公朝服就是明朝衍圣公上朝时的官服,原物幸运的保存了下来。据专家考证,清朝以前的服装,流传下来的只有孔府有,而朝服仅此一套,可见这套朝服有多珍贵。当然,墓葬中也许会发现服装,但那些服装的保存完好程度和居家保存的服装是无法比的。
   中国又称华夏,夏指礼仪,华指服装,可见服装对于华夏民族的重要性。中华服饰不倡导独特的个性,而是寻求服装中呈现出来的礼仪和等级制度。尤其是朝服,本身就是正统的官服,当然有更严格的规定。这套朝服有:1、梁冠。古人尤其是儒家,对冠的看重程度非比寻常,青年男子成年后要行冠礼,就是戴上冠,表示成年,从此冠不离身。正式场合如果不戴冠,那是严重的失礼行为,基本和不穿衣服差不多。子路在战斗中身受重伤,自知不能幸免,临死之前做的动作不是拼命也不是躲避,而是正冠,是堂堂正正的去赴死,这就是儒家人对冠的态度,体现出在服饰中对礼的态度。2、中单,就是穿在里面的衣服,源于胡服骑射改革后所穿的上下一体最方便的衣服。中国服饰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忘本,所以服装要充分显示以往服装的特点,以此表明对古人的敬畏,才能得到祖宗的保佑。这件中单就是对胡服的传承。3、赤罗衣,4、赤罗裳,这是一套,古代衣指上衣,裳指下衣,都是红颜色,用罗制成。这就是穿在外面最主要的服装,上面的纹饰很讲究的,一般朝臣是用动物表明等级,所以叫“衣冠禽兽”,那是褒义词,指这个人很厉害,是大官,可以穿绣有禽兽的朝服,后来不知怎么变成穿着衣服的禽兽这个贬义词了。心底私下真可怜过去那些衣冠禽兽的大官们了。衍圣公是公爵,地位超过一般朝臣,所以没绣禽兽,就是红色。5、玉革带,围着腰的一圈,主要就是佩戴玉饰的。中国古人对玉也是非常看重的,君子温润如玉,配玉象征君子的追求。朝服上配玉带,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利用玉带的声音,控制自己的速度。玉带垂下,如果急跑,玉带相互撞击,会发出声音,甚至会撞坏,所以穿衣人就要控制自己走路的速度,以表现自己的稳重,还要避免朝堂上失仪。当然,肯定还有警示自己要稳重行事的意思。再者,身上有佩玉的声音,也昭示着人应当光明正大,到哪都明明白白让人知道,不偷偷摸摸,更不去偷听或者偷窥。6、夫子履。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朝服。
   中国传统的服饰,在清末西方文明入侵后几乎绝迹,反而是近邻的日本和韩国还有遗传,他们在重要场合如成人礼时还会穿这种传统服饰。可惜我们,拥有着如此辉煌的传统服饰文化,正式场合穿的却是流行于西方的西装礼服。这是一种悲哀。看着这件传统的正式朝服,我知道,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至少不能将中国的服饰文明断流。
  
   (原创首发)

共 46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古代书籍的发展、文字演变等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这些竹简的出土也证明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西汉初年已经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意义。战国铜餐具是目前国内仅见的完整成套的战国铜餐具,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制造业和齐国临淄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这套餐具也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和齐国的繁荣兴盛。明衍圣公朝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它是跨越千年传承下来的服饰,象征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文明。同时,这套朝服也是研究明代礼仪制度、服饰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铜餐具以及明衍圣公朝服都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作者通过对每件文物的精准解析,延展到现代社会中国军事实力的壮大,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服饰文化的中西融合,有国家实力强大的慨叹,亦有文化流失的担忧,比如中国人在正式场合穿西服。好在新一代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重举中国文化大旗。我相信中国服饰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再度崛起。美文佳作,强力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浪花,期待更多精彩!【浪花诗语编辑·贝拉迪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10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11-06 22:53:42
  如果想通透地了解中国文物的历史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来读吴老师的“国家宝藏”系列吧!祝老师创作愉快,精彩不断!敬茶问好!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2 楼        文友:望雪        2024-11-07 08:34:44
  叹服老师的渊博学知,文化积淀,对历史的尊重,对国宝的熟知和思考。感谢老师分享佳作,遥祝冬日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