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烤馍馍(散文)

精品 【晓荷·奖】烤馍馍(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5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7发表时间:2024-11-07 07:07:51
摘要:时代变迁,岁月更迭。我们从懵懂无知的幼儿到叛逆的少年,从成熟稳重的中年再到暮秋寒冬的耄耋之年。相同事物跟随时间在记忆里慢慢转变,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味道。

回望过去,我们总能发现某些事物,至今难以忘却,一件事,一个人,一样器物又或是一种食物。自写文起,我便掌握了穿越时光的密诀,无时无刻不在追踪那些如梦的史事。虽与它们在时空里相距几十年之远,当我潜入脑海深处诵读口诀,拭去层层蒙尘,它便幻化为刚刚发生在昨天的事。
   一、黑色里的金黄
   儿时,无数个傍晚,我渴望看到一个黑色的身影匆匆推门而入。他浑身都是黑色的,头发,脸庞,连同身体。还未站定他便从青黑色的大衣里伸出一双黑色的手,手指是黑的,指甲也是黑的。手里攥着一个黄皮纸包,他小心地翻开,两个金黄色的烤馍馍(馍馍,馒头的另一种称呼)露了出来。
   一抹金黄像是才刚落下去的夕阳又被捡了回来,它泛着均匀的金黄色的光。两个馍通体黄而不焦,光滑闪亮,随即一股焦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我伸手接过来分与小妹一个,随即咬了一口,淡淡的煤炭味与面粉的香气掺杂在一起,酥香味足,味蕾与肠胃顿感无比舒坦踏实。
   黑色的影子和母亲含蓄几句,说着什么,我无暇顾及,狼吞虎咽嚼着酥香的烤馍馍。不一会儿鼾声四起,母亲推着我与小妹的肩膀,一起走出门外。
   “走,出来吃,让你爸爸歇一会儿!他已经连熬了几个夜班。”
   父亲与母亲结婚后,为了补贴家用,就在镇上各个砖窑间循环烧窑。因父亲不懒,哪怕是夜班也尽职尽责,放碳次数勤,砖坯受热均匀,烧出来的砖不焦不酥,火候刚刚好。各大砖窑厂长都喜欢让他去守窑,有时候我们很长时间都难见他一面。
   父亲算着该回家的时候,就会为我与小妹烤几个金黄的馍馍带回来。烤馍在当时并不新鲜,因为家家都盘有煤球炉子,随时都可以烤馍馍吃。但煤球炉烤出来的馍和父亲烤出来的馍完全不一样。前者烤出的馍馍基本就是一层薄薄的酥皮,火候不好掌握,离火远烤出来柔韧不酥,离火近容易烤焦发苦。但父亲烤出来的馍馍,有一层厚厚的酥皮,整个烤馍表面金黄发亮,我一直不能理解同为炭火,为什么他烤出来的这么好?
   父亲在邻村前李烧窑时,母亲因有事就带我们去找他。刚出村子,我就看到了那高耸入云的烟囱,烟囱顶端冒着黑烟徐徐飘向云端。来到烟囱下面,它比我想象的要粗大很多,抬头向上望去,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要倒下压向我一般,吓得我赶紧快走几步离它尽量远一点。
   整个窑厂摆满了土黄色的砖坯,有的摆放整齐,有的则交错摆放,有的用草帘子盖着,有的则敞开着。有几位工人赤着臂膀,推着板车,板车上是一摞摞已经干制的砖坯,他们卯足了劲向着一个敞开的窑洞跑去。窑厂的另一侧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红色板砖,四块为一组,每排一层就换一个方向,交错排列而上。每块板砖侧面平整,宽面略有粗糙,还带有两个半截孔洞。几辆驴车停在砖垛旁边,几位老农拿着铁制的砖钳,拤起一组红砖,一层又一层地码在板车上。每放一次,车子会颤动一下,驴会颤动一下,老农也会颤动一下。
   再往远处看,很多健硕的男人和女人,赤着脚在一个平整的场地,飞快地跑来跑去,穿插而行。他们手里抱着用木框圈起的泥巴,伴随着一声啪!啪!啪的响声,木框被一次又一次快速摔下拿起。他们像是我在家门口看到的那群蚂蚁,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很默契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只有他们懂得动作。
   我跟随母亲,爬上一个由黑色煤灰铺成的大斜坡,它黑得是那般纯粹和父亲刚回家一样。每踏在上面一步,我本就脏兮兮的鞋又蒙上了一层黑色。来到大窑顶上,上面依旧还是黑的世界,地面是黑的,窑墙是黑的,屋子是黑的,人也是黑的。从窑顶往下看,整个窑厂举目尽览,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砖来砖往。
   窑顶上,排列着一些孔洞,每个孔洞上有的盖着铁质盖子,有的则敞开着。父亲推着独轮推车,车子上装满了碎煤,他弓着身子和黑色的窑顶融为一体,不时勾起小铁盖子,用铁锨把碎煤填进孔洞中。我好奇地望向里面,火红的热浪扑面而来,有的孔洞则是黑咕隆咚深不见底,让人心生畏惧。后来听父亲说,烤馍馍都出自这里。怪不得每个烤馍馍上都留有淡淡的煤炭味。
   二、一层又一层的爱
   待我与小妹上学后,父亲就不再烧窑,金黄光滑的烤馍馍淡出了我们的世界。上小学后每天都有早读,五点十几分就要起床。夏天还好只是困,但寒冷的冬天,起早却是一种煎熬,闹铃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一次又一次下定决心,却依旧舍不得钻出暖暖的被窝。
   处于农闲的母亲,大可不必早早起来,但她还是每天早于我们醒来。为让我们暖暖和和地上学去,她会炝锅煮碗面叶,盖个荷包蛋。有时候时间紧迫,就为我们烤个馍吃。
   刚刚起火的煤球炉,火还不是太旺,烤出的馍虽有些金黄起泡但不酥脆。母亲用筷子插着馍馍在炉火上不停地旋转,每烤好一层,她就会轻轻地剥下来递给我们。随着气温低,刚才柔软的金黄外皮变得酥脆起来,浓浓的焦香气扑入口鼻,被剥掉外皮的馍,像一团洁白蓬松的云朵,被重新置在红彤彤的炉火上继续烘烤,每烤黄一层,母亲就会边吹着被烫到的手指,边轻轻地剥下又一层金黄酥脆的外壳。
   我与小妹常坐在母亲旁边,目不转睛地望着母亲手里的烤馍馍。由于母亲离煤球炉很近,越来越旺的炉火映照着母亲的脸,火红火红的,像黄昏的夕阳虽然很艳却不刺眼,很亮却没有明显的炙热,而是散发着诱人的温柔,此时我的心有了前所未有的归属。
   三、烤馍漫过校园香
   上中学后,需要住校。伴随着冬季来临,每个教室的角落里被放置上一个煤球炉,当然不是用来做饭,而是为了取暖。哪怕它的热度微乎其微,但煤球燃烧过程中散发出的气味,就能给人一种来自家的温暖。
   炉子点着后,午饭时分开始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五成群,围在炉子旁边,争先恐后地把插在筷子上的馒头伸向炉子上方。早到的同学占据了最好的地理位置,很快他的馒头散发出了诱人的焦香味。而后面的同学则一边咽着吐沫,一边费力地把馒头伸进去,哪怕烤不到,能沾染上几分焦香气也能心满意足了。
   由于狼多肉少,小小的煤球炉此时显得弱不禁风,火苗轻轻舞动,像一群活泼的精灵,游走在众多的馒头间。如果哪个馒头离得近,它们就会把它涂成黑色,如果离得远,尽管它们用力跳着却还是鞭长莫及,只能把近前黑色的馒头皮化成一股浓烟,涂抹在争先恐后而来的白馒头上。
   每个教室的角落,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烤馍馍的焦香味挤出人群,灌满整个教室,随后飘向门外,飘荡在整个校园里,直到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填满校园。
   四、岁月一去不复返
   最近这几年,兴起一阵烤馍热潮,很多地方开设了专门的烤馍店。烤馍品类多样,有素的,有馅料的,馅料包括白糖,豆沙,芋泥等,大都被孩子们当做零食来解馋。
   我家邻居经营着馒头房,为提升销量营收,在原有业务基础上也增加了这个项目。中午时分和傍晚时分,门口站满了等着买烤馍的人,他们一边等候,一边仔细嗅着烤炉缝里飘出的香味。
   随着烤箱被打开,空气都变得香甜。烘焙的焦香味弥漫在门口,肆意挑逗着人们的味蕾。烤盘里一个个金色的烤馍馍,像一个又一个的金窝窝,被倒在干净的簸箩里售卖。顾客们争先恐后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口味,不一会儿就抢购一空。大家心满意足地向家走去,孩子们坐在电动车后座上,则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
   我也买了几个,均匀的色泽让人食欲大增,轻轻咬上一口外焦里嫩,酥脆可口,但烘焙的味道远远大于自然的焦香味,和记忆里的烤馍馍有很大区别。现在的烤馍虽较之以前更加酥脆香甜,但却少了原有的烟火气。
   后记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我们从懵懂无知的幼儿到叛逆的少年,从成熟稳重的中年再到暮秋寒冬的耄耋之年。相同事物跟随时间在记忆里慢慢转变,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味道。

共 30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中,作者以烤馍这一平凡却又极具代表性的食物为线索,串起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珍贵记忆,展现了时代变迁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情感的细腻流转。文章开篇,作者便将我们带入了儿时那充满期待的傍晚场景。浑身黑色的父亲,从青黑色大衣里掏出黄皮纸包着的金黄色烤馍馍,那一抹金黄仿佛是被重新捡起的夕阳,散发着诱人的光与香。咬一口,淡淡的煤炭味与面粉香掺杂,酥香味足,让人感受到这份来自父亲的特别 “礼物” 带来的味蕾与肠胃的双重满足。父亲为了补贴家用在砖窑间烧窑,他的勤劳尽责使得烧出的砖品质优良,也正因如此,他能烤出与众不同的烤馍馍。作者详细描述了煤球炉烤出的馍与父亲烤出的馍的差异,突出了父亲烤馍技艺的高超。随后,作者带我们走进了砖窑厂,那高耸的烟囱、摆满的砖坯、忙碌的工人以及窑顶上父亲劳作的身影,都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砖窑厂的繁忙景象,也让我们明白了烤馍馍上那淡淡煤炭味的由来,更让父亲这份在艰苦劳作之余为子女带来温暖的爱显得更加深沉厚重。待作者与小妹上学后,父亲不再烧窑,烤馍馍的形式却在母亲这里得以延续。寒冷冬天的早晨,母亲为了让孩子们暖暖和和上学,会在煤球炉上为他们烤馍。母亲烤馍的过程细致入微,她用筷子插着馍馍在炉火上旋转,一层一层地为孩子们剥下金黄酥脆的外皮,那被映红的脸庞如同黄昏的夕阳,散发着温柔的光芒,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与归属。这一情节将母爱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通过烤馍这一行为,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上中学后,住校生活中的烤馍场景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教室里的煤球炉虽主要用于取暖,但也成了同学们烤馍的 “阵地”。同学们围在炉子旁,争先恐后地烤着馒头,那小小的煤球炉在众多馒头面前显得有些 “力不从心”,火苗如活泼的精灵在馒头间游走,烤馍的焦香味弥漫在整个教室乃至校园,给寒冷的冬日校园增添了一份来自家的温暖气息。这一画面生动地描绘出了学生时代的纯真与热闹,烤馍成为了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共享的一份温暖记忆。近年来,烤馍热潮兴起,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品类的烤馍,作者家邻居的馒头房也增加了烤馍业务。如今的烤馍色泽均匀、外焦里嫩、酥脆可口,但烘焙的味道却远远大于自然的焦香味,与记忆中的烤馍馍有了很大区别。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烤馍制作工艺的变化,更反映出时代变迁对生活的影响。曾经的烤馍带着浓厚的烟火气,承载着家人的爱与关怀,而现在的烤馍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化的食品,虽然美味却少了那份源自生活深处的情感韵味。在文章的后记部分,作者感慨时代变迁、岁月更迭,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相同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烤馍这一食物,从儿时父亲的关爱、母亲的呵护,到校园里的集体温暖,再到如今商业化的呈现,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记录了生活的变化。它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岁月长河中情感的沉淀与变迁,让我们在回忆中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眷恋与对过去生活的珍视。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场景刻画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以烤馍为切入点,全面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画面和情感体验,是一篇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佳作。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作品,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1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7 07:08:35
  这篇文章以烤馍为线索,串联起不同人生阶段的故事,构思巧妙。对各个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如父亲在砖窑厂的劳作、母亲烤馍的过程、校园里同学们烤馍的热闹景象等,生动展现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7 08:36:58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长评,敬茶三杯,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7 07:09:07
  作者围绕烤馍这一平凡食物,写出了不平凡的情感。从父爱、母爱到校园生活中的温暖,再到时代变迁下烤馍味道的变化,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文字质朴却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回忆中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美好,是一篇值得品味的好文章。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7 08:38:41
  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个通向过往的线索。每种事物,都像是一架时空穿梭机,载着我们以回忆与思想为航线,去追忆那如梦的史事。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7 11:35:39
  欣赏老师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09:36:12
  感谢纪老师鼓励,敬茶三杯,遥问冬安。
4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1-07 19:49:20
  火上烤馍馍是我们70后的最爱,也是我们独有的记忆。焦黄酥脆,香味四溢,读着读着嘴馋了!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09:37:13
  生意繁忙,迟复为歉,感谢十月老师留墨添香,祝您笔耕不辍,佳作连连!
5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1-07 20:09:24
  在我们老家叫烤馒头或者是烤饽饽。特别是大冬天围着煤球炉子一边烤一边吃,还可以烤花生和红薯。儿时的记忆多么的温馨啊,在老师的文章里看到了烤馒头里充满的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又是一篇暖心好文。拜读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10:12:20
  最近小忙,迟复为歉,感谢范老师留墨添香。童年生活虽苦,但日子是甜的。
6 楼        文友:何叶        2024-11-22 17:14:15
  恭喜精品!冬阳冬天的暖阳。
何叶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24 16:29:38
  感谢社长鼓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