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一山一水入了汉唐的眼(散文)

精品 【东篱】一山一水入了汉唐的眼(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5发表时间:2024-11-08 06:23:22
摘要:写过几篇给与天尽头的风景文章,总觉得不能尽意,手头有一本《荣成风雅》,收录了自前秦到当代很多文学名家的诗词歌赋,发现,送给天尽头的诗词歌赋还真不少,这引起了我对风景和文学关系的一些思考。


   山东半岛的极东,有一处绝美的风景,人们给了一个“天尽头”的称谓。浩瀚的黄海,碧波荡漾,即使在风平浪静之时,靠近天尽头处的百里海域,也是暗流汹涌。其实,天无尽头,只是一面黄海,阻断了我们继续前往浩渺天际的可能。
   大自然将海天相接的巨石雕刻成一条巨龙的模样,探进黄海,长若百米,龙脊之狭,可三两人比肩通过。站在龙首,面海临风,一览海天无际之景,是多少游客的向往,天尽头也就成了著名的风景胜地。这里古迹众多,很多历史典故出自天尽头,不亚于一本史书的文字含量。它是编年史,我就截取汉唐一段,阅读它的断代史吧。
   因为地缘的关系,也因为大自然的神功雕刻,天尽头在秦代,乃至更远,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秦始皇就先后两次踏足,尤其是能够进入汉唐诗词歌赋,可以说是极其幸运了。
  
   二
   最先入了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的文眼。我们可能知道他的名篇《子虚赋》吧,而以天尽头为坐标的胶东风景,就写进了这篇雄赋之中。天尽头处于成山山脉最东端,形胜于此戛然而止,也倏然打开了另一种格局。可能这就是司马相如能够关注的一个原因吧。
   《子虚赋》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且齐东陼钜海,南有琅邪;观乎成山,射乎之罘;浮勃澥,游孟诸;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我翻译一下这段:况且齐国东临大海,南有琅琊山,在成山观赏美景,在之罘山狩猎,在渤海泛舟,在孟诸泽中游猎。东北与肃慎为邻,左边以汤谷为界限;秋天在青丘打猎,自由漫步在海外。像云梦这样的大泽,纵然吞下八九个,胸中也丝毫没有梗塞之感。
   临海,赏景,狩猎,泛舟,游猎,成山观赏美景可与之并列,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段文字,把“风景独秀”几个字送给成山的天尽头。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不过,天尽头自秦汉至今,没有大的改观,依然保持了恒久的风貌。金黄色的疆石傲然出水,陡峭嶙峋,仿佛给天尽头镶了一道金边,却是自然之功,而无人工痕迹。有的如红笋窜出,真个是“新笋已添千个竹”,(宋张扩句)依然红面向海生。什么时候看,都是刚刚破土的样子,总是不老。让人觉得,春天总是偏爱这出红笋峭壁,难怪古人写出“却惊春思回”的惊叹诗句。
   细观峭壁,巨石造型,仪态万千,不可描述。我站在天尽头极端回望,峭壁巍然而临风,似相约一起跳海,海涛始终汹涌,用不着等一个惊涛跃起的镜头。崖之下,海涛澎湃,海流湍急,时而回旋,时而跃起,跳着高妄想狂吻那峭壁。这里,常年大风,大浪,遇风暴潮汐,海浪雕石更勤。于是创造了这么壮观的峭壁风光。
   面壁而思,不能不认同古人所崇拜的“造物主”。石壁到此戛然而止,令我想了很多。有时候我们做事,拖拖拉拉,拖泥带水,留下了尾巴。古人说,当止则止,真是干脆的哲理。不留一丝余念,有念想则省欲望。山势到此为止,则生出绝美风景。做事当止则止,干净利落,不是放弃,而是恰到好处。
   这里,即使是细浪,也是三尺高,别说是狂澜了。无论什么季节,或者说,都有超越季节概念的赏景美感。还是古人的比喻好,“卷起千堆雪”,那是“一疆雪飘”的壮观。
   “观乎成山”,短短几个字,并非妄言。一侧是需仰视的摩天岭,堪称海天一险。向西,可闻神雕山飞雕嘶鸣。极目远眺,海中有仙岛,但绝不模仿蓬莱的仙岛之说,而是给了个风雅的名字——鸡鸣岛。三面环海,海鸟集翔。当然,在这里可观日出,曾经有孟子在成山头“朝舞”迎日,汉武帝修筑了“拜日台”,古人认为成山头是华夏大陆之最东端,是迎接第一缕晨曦的地方。来了就别想着看看就走,一定要待到第二日的早晨,和太阳来一次最亲近的接触。再把历史往前翻翻,就要说到上古的中国,唐虞时代,尧帝曾派羲仲居于旸谷(今文登的旸里村),观日祭日,确定了“春分”的节气概念。《尚书·尧典》曾有记载说,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那时,古人就认为天下之大有“四维”。其中以成山为“东方嵎夷”是一维。去极地观景,于是就成了有身份有条件的人的向往。
   我实在不能找到文人墨客为何喜欢成山风光的理由,只能用出名来解释。曾经的秦始皇、汉武帝,都专程莅临,是帝王最先做了成山风景的代言人。然后,人们就不断地去丰富风景的人文内涵。“秦代立石”,以记帝王步辇所到之处;“武帝拜日”,记载这最早的远途崇拜;“秦桥遗迹”,传说着秦始皇继续东行的故事;望海亭,观涛阁,镇龙石……这些不仅仅是风景名词,更是历史人文的佐证。难怪司马相如即使写一个“子虚乌有”,也要把自己的真实所见写进去,因为成山头的名气太大了。看来,风景却不是“子虚乌有”。司马相如之后,“观乎成山”的人就络绎不绝,至今更是大盛。
  
   三
   天尽头的概念,大约始于秦始皇,于是,就成了最远方的风景。连身在怀州(河南沁阳)的李商隐,为官之后,厌倦了“牛李党争”,开始了十几年的漂泊流浪,最远就是奔赴天尽头,写下《海上》(李义山诗集)的诗——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李商隐不去重复天尽头的自然景观,只以“石桥”(即秦桥遗迹)为坐标,让自己在海天一色的背景里发生美妙的想象。徐福是方士,是伴陪秦始皇一起来天尽头处求仙采不老不死之药的,两次来,均无获,所以令李商隐无限感叹。麻姑,即神话传说中的仙姑,《列异传》记载:“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李商隐想象力大胆,冒着甘愿双目流血的危险,也要在这风景胜地,唤来麻姑给他搔背。真个是好大的浪漫情种啊!这与“桑田”又有何干?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李商隐是说,这是一个多么虚幻而难以等待的事情。从这首诗看,依然体现了他“奇崛幽峭”的创作风格,仕途的失意,并未让他的情绪一落千丈,而是在咏史抒怀的诗歌里,找到了乐趣。他的诗歌清新流丽,沉博绝艳,给天尽头的这一首诗,更是增添了曼妙的雅趣。我最近听说,景区准备复原这个“搔背”的座位,这不能不说是李商隐对天尽头风景的一个贡献。除了喜欢天尽头景区这么丰沛的人文沉淀,更欣赏景区的人们对景区历史文学内涵的深度尊重和挖掘。
   李商隐的诗歌,又给天尽头景区唤来两个代言人。我在蓬莱阁游览,还未见麻姑在那里有什么位置,而天尽头得到了李商隐的驱遣,麻姑也来,真的是有幸。
  
   四
   汉赋唐诗,为太多的风景助力,一直被我们认为是风景吸引了汉赋唐诗作者的目光,其实,也应该颠倒过来看,这无疑是文学对风景对文明的一个贡献。丰富多彩的风景,美好的自然景观,若无文学的加持,就不会生动,内涵可能就浅薄了。
   几次站在天尽头处,我是思绪飘远,想到了文学家对于风景的意义。
   庐山瀑布前总是站着伟大的诗人李白,如果没有李白的诗句,庐山瀑布何来三千尺的恢宏气势,庐山怎么会还有一个“香炉”是雅号。(因李白的诗,庐山的香炉峰从此有了名气)黄鹤楼上黄鹤去,但黄鹤楼的人文风情永远住落在楼顶,仿佛崔颢就是为了黄鹤楼而生,连李白看了,都觉得自己再写诗给黄鹤楼都是多此一举了。
   中华大地的景观无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文学的熏染和加工,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人文色彩,甚至可以说被注入了核心价值。我常常琢磨,“风景”这个词,为什么带上一个“风”字,风,当为风情、风雅之意,如此说来,景和风景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风情风雅的注入,只能是一个景,而非风景,风景的层次需要文学去提升,而不是靠物质的包装,人们给与风景的评价喜欢不吝啬地给个“绝美”,肯定是文学起到了润色提质的作用。细数一下,中华风景,有哪一处不写着诗词名句,我觉得,这些诗句,可以视为风景的灵魂,人们在风景面前,如果没有那些文学,风景一定是黯然失色的,至多会给一个“太美了”的赞语。从司马相如和李商隐不弃迢远,跑到山东半岛的天尽头看,即使再偏远的风景,文学人都会排除困难一定要抵达。这不仅是文学人的使命,而且证明文学需要风景。
   我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走进江山文学网,沾了文学的光,涵养着自己的文学道德,也发现,江山文学的文章,不少都是在歌咏风景的,推介各地的风景名胜,这是责任,是和古人的做法一脉相承的。风景,一旦有了文学的加持,就精神起来了,特别是在一个空前的文旅时代,文学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我特别关注歌赋创作,汉赋,属于历史的某个阶段的文学,至今,有即将消亡的危险,汉赋率先关注的是宫阙苑囿,风景名胜,在一定程度上看,是因为生活的繁荣和政治通明与稳定而盛行,汉赋特别注重辞彩铺排,如果一段生活的黑暗与不堪,绝不会有汉赋的表现机会的。这种传统文学发展至今,更有大盛的势头,当下,不少人选择汉赋这种文学来表现风景的诗意,表现城镇的底蕴,甚至一个单位都要使用汉赋来表现其历史渊源和风貌,文学具有选择性,永远不会消沉,因为风景也总是温情地孕育着文学,滋养着文学人。富丽的词章,是审美的需要,也是文学自觉的关照和给与。
   一篇赋文,一首诗,都可以让一个风景区有了超越风景的力量。据说,有人就是受到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而登临滕王阁的。值得大惊小怪吗?值得。探究其原因,我觉得文学比风景更重要,我们可以舍弃载体,特别拿出一句诗来品味,来还原一段风景。
   一山,成山;一水,成山湾。如果没有司马相如,如果没有李商隐,山是沉默的山,水是无韵之水。
   天尽头啊,再怎么迢远,文学都可以轻易抵达。风景啊,本身就有着迎接文学的特性。
   千年之后,我谨代表成山,天尽头,谢谢“赋圣”司马相如,谢谢这位“无题诗人”李义山。
   成山风景入了汉唐的眼,风景从此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文学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甚至是灵魂。
   我想告诉要到天尽头的人,来之前,先背下司马相如《子虚赋》里的那一段,背下李商隐的《海上》,把胶东半岛极东的一山一水装在心中。赋文和诗句都不长,是旅游的最好攻略。
  
   2024年11月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尽头”位于山东半岛东极,地处成山山脉东端。大自然将海天相接的巨石雕刻成一条巨龙的模样,探进黄海。站在龙首,面海临风,一览海天无际之景,天尽头也就成了著名的风景胜地。其能够引来秦始皇先后两次踏足,尤其是能够进入汉唐诗词歌赋,可谓幸运至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为其撰写《子虚赋》,作者认为,根据这段文字,完全可以把“风景独秀”四个字送给天尽头。细观峭壁,巨石造型,仪态万千,不可描述。“观乎成山”,一侧是需仰视的摩天岭,堪称海天一险。向西,极目远眺,海中有仙岛——鸡鸣岛。三面环海,海鸟集翔。找不到文人墨客为何喜欢成山风光的理由,只能用出名来解释。因为曾经的秦始皇、汉武帝,最先做了成山风景的代言人。正因为天尽头始于秦始皇,便成了远方的风景,其后,李商隐只以“石桥”(即秦桥遗迹)为坐标,在海天一色的背景里发生美妙的想象。汉赋唐诗,为太多的风景助力,作者几次站在天尽头处,便想到了文学家对于风景的意义。比如,没有李白,何谈庐山瀑布,何谈“香炉”?中华大地的景观无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文学的熏染和加工,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人文色彩,甚至可以说被注入了核心价值。作者特别关注歌赋创作,一篇赋文,一首诗,都可以让一个风景区有了超越风景的力量。成山,成山湾,一山一水,如果没有司马相如,如果没有李商隐,山是沉默的山,水是无韵之水。天尽头,再怎么迢远,文学都可以轻易抵达。文章通过对天尽头的描写,阐释了文学与风景的关系,文学让风景有了呼吸和灵魂,也给风景插上了翅膀。深度佳作,力荐赏阅。【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8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08 06:24:21
  看了这个“天尽头”,我最先想到了三亚的“天涯海角”,其实都是山石和大海的代名词。和所谓的“天边”一样,很大程度决定于文人的想象。可见,文学之于风景名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若论广告效应,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包括老师这篇美文,一样令天尽头声名远播。感谢老师不吝笔墨,孜孜不倦书写佳作,为读者提供美味的精神食粮。顺祝秋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5:56:46
  非常感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鼓励。我今天下午三点刚刚从济南回到荣成。没能及时回复韩老师的留言,见谅。天涯海角和天尽头都是人们给与的美好称谓。这种极端的地理,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查阅资料和根据当地人们的流传,知道司马相如和李商隐这样两位文学名望,曾经留下文字给成山和天尽头,这的确是一种幸运。我昨天去了山东章丘的明水古城,扑着李清照的故居去的,若没有李清照,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到哪看看。给我的感触很深。文化色彩,是风景的最佳内涵,不是包装。文学对风景的贡献,不能小视,应该挖掘出来。遥握,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08 07:45:15
  山东半岛东极的天尽头,巨石似龙探海,风光独秀。汉赋唐诗为其添彩,秦始皇、汉武帝等使其闻名。文学让天尽头有了灵魂,如无文学,山沉水默。它阐释了文学与风景的紧密关系,让风景超越平凡。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一切安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04:58
  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到访荣成的天尽头,应该说,这是一种风景的知名度,而司马相如和李商隐的文学,给了风景美好的加持,尽管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只有“观乎成山”几个字,淡墨足以使人看到,成山的风景不同于别处,是独秀般的存在。我想表达文学对于风景的巨大贡献,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刚刚从济南回家,出去四五天,未能及时回复点评,见谅。期待滴善斋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08 08:04:54
  风景有了文学的加持,韵味和内涵才会一层层晕出,这是文学的意义,老师独到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有了怀才老师美文加特,我们写风景的人,像是得到了褒奖,内心欢愉!问好怀才老师,冬安吉祥,路途快乐,有可能的话,携夫人来池州一游,学生陪同,盼!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09:07
  谢谢欣然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美评!刚刚从济南返回,未能即使回复老师的点评,见谅。欣然老师说得对,风景必须有韵味,否则只能是赢得一个美好的词,显得浅薄。可能我们喜欢文学,所以格外关注风景蕴含的文学要素吧。这次去往编辑的昌平,返回走保定,邯郸,石家庄,正定,济南,一路赶路,看了几个地方,都是走马观花。如果有机会,一定往池州去,拜见欣然老师。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08 10:31:20
  很赞成怀才老师的观点,因为有了文学的加持,风景精神起来。假如我没读怀才老师的文章,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威海的赤山、里口山、成山头、那香海、爱伦湾、东楮岛、樱花湖……我敢说,怀才老师的文章为威海旅游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我可以说,我因为读了怀才老师的文,让我爱上了威海,让我有了去威海的冲动。感谢怀才老师为我们带来一篇又一篇佳作。辛苦了!遥握问安,谨祝旅途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12:21
  赤山、里口山、成山头、那香海、爱伦湾、东楮岛、樱花湖……这些都是威海的风景名胜,值得观看,吉安更有好风景,江西才是风景这般独好的所在地,若有时间一定去好好看看。文旅是时代的产物,能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做点贡献,是本人所愿。外出四五天,未能即使回复湘莉老师的点评,见谅。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08 15:53:20
  天尽头,胶东的天涯海角风景独秀,既入了汉唐的眼,注定要轰轰烈烈,“观乎成山”的人络绎不绝。听去过腾王阁的人说,如果能把腾王阁序背下来就可以免门票的,风景又成为文学传承的载体。老师的文章将关系风景与文学的关系阐述详尽,寓意深刻,深度佳作,拜读学习!祝怀才老师秋安,旅途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15:11
  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我外出四五天,未能及时回复石叶老师的点评,见谅。风景需要底蕴,我觉得,文学是风景的最深厚的底蕴,不是一个简单的漂亮美好可以说尽的,所以引起我的写法,写了这篇小文,希望我们欣赏风景,能够挖掘风景的内涵。遥握,问候冬安,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1-08 19:06:59
  读了怀才老师的美文,我才知道山东半岛的东极有个绝美的“天尽头”,秦皇汉武到过,又有司马相如、李商隐赋文、诗歌的加持,在怀才老师美文的盛誉下,我觉得更美。大赞!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17:37
  欢迎塞翁老师能够莅临天尽头,一览风景名胜。一处风景,有了文学的加持,就有了份量。就像王勃对于滕王阁一样。谢谢塞翁老师的美评,因外出四五天,未能及时回复你的点评,见谅,特别期待塞翁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1-08 22:01:38
  有幸拜读了老师的文章,正如学生在读地理、历史、歌赋。很是佩服这段话:风景,一旦有了文学的加持,就精神起来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19:55
  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和认可。风景应该有其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学属于精神内涵,所以我每到一处风景,就努力搜索肚子里的历史和文学,为理解风景找到一点突破口。特别期待森林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1-09 06:50:49
  读老师的文,我如果走马观花真不行,内容咬口,知识浅薄的我很多都读不懂。不过即使认真读了,还是不得要领。文字以位于山东半岛的“天尽头”为坐标,山相连,海相连,将所有的风景连载一起,又与古代汉唐相连,与现代相连,还与历代的文人墨客相连,真的是美及了这个山东半岛。美文佳作,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09 16:22:10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天尽头,当然没有海南的天涯海角出名,但也是一处风景名胜,文学对于风景有着加持的意义,尤其是可以使风景的内涵更沉厚,所以,我想起挖掘一下。因外出四五天,未能及时回复红花草老师的点评,见谅。很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丰!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