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话土情深(散文)

精品 【晓荷·奖】话土情深(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8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8发表时间:2024-11-09 09:51:37
摘要:方言不仅是先祖们留下来的习惯,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深埋于灵魂深处的情感互通方式。在正常交流中,有很多方言转变成普通话后,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从而造成表达不够彻底,感情略显生硬,达不到畅谈淋漓的感觉。

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山东人性格标签,好客、耿直、忠厚、重情重义。山东菜系以咸鲜为主,浓油赤酱,口味偏重。山东话更是咬文嚼字,吐字准确清晰,语调偏重,给人一种踏实的厚重感。
   山东话还有一个特点“多样性”,大同里有小异。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甚至于到每个区县乃至乡镇都有明显区别。在我们当地民间有句顺口溜。“茌平的嘛,博平的咋,聊城地的瞎呲啦!”山东人爱用倒装句全国皆知,老一辈茌平人问候语基本就是“嘛去啊你?”回复则是“干嘛?”(意思就是,你干什么去啊?回复,你有事吗?)而博平则是“咋去?”回复“咋”(你干啥去啊?啥事儿啊?)嘛和咋在口语中使用率极高。进入聊城地则是“呲了吗”“刚呲喽”(吃饭了吗?刚吃喽)
   山东沿海城市很多农村人话说快了,作为山东老乡我也是一脸懵。淄博与滨州方言自带幽默诙谐感,原味土话听起来笑点频出。枣庄济宁属于中原官话,发音大体相同。临沂话相较来说方言特色比较突出,语速极快,方言味重,与之交流相对困难。我家堂婶娘家是临沂沂水,虽嫁过来多年,依旧一股沂水味,好在发音准确,交流基本无阻。而菏泽、德州离我们县市较近,德州话更接近于天津话和北京话,交流基本没有障碍。其他几个地级市也大致差不多,年轻一辈只要语速不过于太快,基本都能正常交流。老家聊城话,相较于其他地级市,个人感觉对字词发音相对标准一些。很多时候我用聊城土话和一些南方的生意伙伴交流竟毫无障碍。
   山东话在一些电视节目里时常会出现,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有点“土”。但同时又带有一些诙谐感,能给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很多电影中就有山东方言的桥段《新少林五祖》的小胖子与鸡婆大师的对话。小胖子说“总么多蜡人像全都是你做的呀?为啥做得那么像呢?”鸡婆大师操着一口粤语说“因为蜡人像里都是真人,要不要也给你做一个?”小胖子被吓得连忙摆手“啊!俺不要啊,俺不要。”给原本有些紧张怪异的气氛带来一波幽默感。《功夫》里的拿葱大婶“俺是耕田的”一句话就把山东大婶的敦厚耿直演绎的淋漓尽致,给周星驰式幽默锦上添花。《最佳拍档》的光头佬,一口山东话拽得那叫一个溜,让本就长相诙谐的他幽默感瞬间翻倍,虽然土味十足,却给剧情带来了很多笑点。
   更有演员拍戏以山东方言出镜,最后成为影帝,他就是出生于山东青岛的著名演员黄渤,他拍的电影或电视剧很多都是方言出演。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那一句地地道道的山东青岛话,极其亲切真诚,仿佛让远在异乡的游子,瞬间找到回家的感觉。再到后来的《生存之民工》黄渤在剧中用方言出演,凸显出了生活底层小人物的卑微。再到他的封帝之作《斗牛》以及《疯狂的石头》、《民兵葛二蛋》等作品。山东方言在标准普通话盛行的配音里像是一股清流,接地气,能引起观众藏于心底的共鸣,从而起到了更高的收视效果。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它是我们刚学说话时,最早接触到的语感。它是由父亲和母亲满脸爱意张开着夸张的嘴巴,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它像是一颗种子,埋在了我们幼小的心灵之壤。不管背井离乡走到哪里,当听到一句方言,内心深处那个种子便开始发芽长大。那种源于心底的温暖与亲热,是任何标准言语与声色无法比拟的。
   “哎,俺山东人,恁哪儿人啊!”
   “大娘,纵嘛去来,吃了么!”
   “这么滴吧,这事儿你就按俺说的治,没撸!”
   多么朴实的言语,语调虽不标准,但极具穿透力,穿透我们的血肉,穿透我们的骨头,穿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在我们当地,八九十年代之前的人们,很少有会说普通话的,即使有机会去外地,也大都操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学校开始推广普通话。不仅把从字词发音换成了标准发音,语调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但由于骨子里埋藏的家乡话根深蒂固,如果没有受正规训练,想完全改正也有些难度。说出的普通话家乡味十足,在我们本市被戏称为“聊普”,再细化一下到我们区县会被称为“茌普”。发音倒是很准确,只是语调有些蹩脚。更有甚者普通话和方言不受控制的自由穿插交错,土不土洋不洋。
   00后的孩子们,在校时间越来越长,教师授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需要普通话教学。孩子们的普通话从小就开始学习,而部分父母们也把说普通话视为城市化的标签,为了孩子普通话更标准,专门报上口才班,在家里与孩子交流也开始使用普通话。孩子们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再小些的孩子竟有很多不再说家乡话,而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我身边朋友家的孩子,有些生在农村,有些生在城里,他们很多人都不再说家乡话。父辈和祖辈之间说话依旧是家乡土话,而与他们交流就要用蹩脚的普通话。这个场景其实挺有趣的,由于我们父辈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即便是城里人他们也一直说家乡话,对普通话的运用生疏的很,但为了给孙辈提供一个普通话环境,不得不生硬地挤出普通话。
   当我看到奶奶爷爷看着孙子,用蹩脚的普通话与孙子交流,情到深处,时不时地再飚上一句原味土话,那场景喜感十足。由于现在生活压力大,父母们大都在外面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短,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大都由爷爷奶奶照管,在爷爷奶奶影响下很多孩子的普通话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不仅普通话标准降低就连家乡话也变了味道,形成了一种新式“家乡话”。
   摒弃旧的,接受新的,语言标准化也是好的。但我不敢断言如果全国人民都是一准的标准普通话,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或许也是好的,不管走到天南海北不会有语言交流障碍,不会有异地感。要这样的话,那全世界都可以学一种语言,我们也不会再为学外语而头疼不已。但这样事物的多样化就失去了价值,这种全球统一语言自然也不可能发生,不过是做个假设而已。
   方言不仅是先祖们留下来的习惯,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深埋于灵魂深处的情感互通方式。在正常交流中,有很多方言转变成普通话后,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从而造成表达不够彻底,感情略显生硬,达不到畅谈淋漓的感觉。
   在对下一代孩子的教育中,规范语言学习普通话至关重要,但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也不可完全抛弃。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不管在什么场合有能力自由转换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就比如在英国我们就说英语,在法国就说法语,在印度就说印地语,在中国当然要讲中国话。当下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家乡话,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语言的退步,一种被非理智同化的错误。
   我们的家乡话,在一些公众场合说出来可能会有些土,但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却是最真挚的。就拿我个人而言,我的普通话谈不上标准,也可被称作是“聊普”。记得有一次去江苏跑业务,来到一个工厂的门岗,当我用普通话向门岗大爷自我介绍是聊城人士,被大爷直接否认。原来大爷祖上也是聊城人,他对我说道,你别想骗我,你说的根本就不是聊城话,因为他说的是江苏话,我只好用普通话再解释一番,最后他还是不信。没办法我只好换成了原声聊城话,门岗大爷瞬间两眼放光“对,对,对,就是这个味儿,这才是聊城话嘛!”
   随后,大爷热情地招呼我,并给我沏茶倒水,他的爱人是地道的江苏人,虽然我说的土话她有些听不懂,但我从她的面部表情里看到了亲切与认同感。当时我在外面跑业务很长时间了,这次聊天让我在异地他乡找到了家乡的亲切感。虽然生意没谈成,但至少缓解了我的思乡之感。
   从此出门跑业务直到现在,尤其是对待一些老年人,我大部分时候都是用土话交流,如果他听不懂,我会间接使用普通话。我惊讶地发现,当我说家乡话的时候他们能感受到我源于心底的真诚,当我使用普通话时,他们脸上很多时候会出现些许的排斥。也或是我对普通话的运用不够娴熟,无法运用普通话来完全表达出我内心的情感,只有当我说家乡话的时候,情感在这一刻异常丰富,表达也在这一刻激情流畅,从而达到内心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个山东人,我喜欢家乡的土话,喜欢专属于山东人的方言,喜欢和老一辈聊天,喜欢收集一个又一个即将流失的方言词语。它们是感情发泄的催化剂,让深藏于心的情感得到完全的宣泄与升华,让漂泊异乡的游子,随时随地感受的故乡情。

共 32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仿佛踏上了一场奇妙的山东语言文化之旅。作者以细腻且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山东方言丰富多彩的画卷。从山东人性格标签与菜系特点引入,巧妙地过渡到山东方言这一主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布局的用心。文中对山东各地方言的细致剖析,使我们惊叹于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奇妙融合。那些不同地级市、区县乃至乡镇的独特语言表达,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东文化的皇冠之上。每一个“嘛”“咋”等独特的用词,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山东大地上不同角落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和亲切问候。影视作品中山东方言的呈现部分,更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它让我们看到了山东方言在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幽默诙谐的对话,还是质朴敦厚的形象塑造,山东方言都为影视作品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韵味,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而作者对山东方言传承的思考,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在普通话普及的时代浪潮中,方言的逐渐式微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作者提出让孩子学会自由转换方言与普通话的观点,既具有前瞻性,又充满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山东方言的记录和解读,更是对山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方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文章,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领略了山东方言的魅力,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山东文化的窗户。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9 09:53:10
  这篇文章对山东方言的解读十分精彩,让我们看到了山东方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描写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我们对山东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作者更多的精彩作品!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10:19:34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评剖析,给小文增光添彩。敬茶问好。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9 09:54:09
  文章以其对山东方言的深入探讨和独特见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语言文化的盛宴。作者对山东各地方言的特点把握准确,通过生动的事例和幽默的表达,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山东方言。这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10:20:20
  再谢汪老师留评鼓励,祝您笔耕不辍,佳作连连!
3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1-09 15:39:15
  冬阳老师这篇文章写的真全面,由此可见知识量其丰富,和生活阅历之广泛。又善于观察又深入了解各地方的语言特点。在优秀的人眼里都是故事,在有心人的笔下遍地生花。拜读学习,收益匪浅。祝好老师!敬茶!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17:27:20
  感谢范老师抬爱读拙与留评高赞鼓励,写一下身边的小故事,发发感慨,哈哈。
4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11-09 16:48:21
  冬阳老师的文章写得真好!话土情深,这个题目也特别好!乡土气息特别浓郁。拜读欣赏老师佳作!
静心读书,安心写字。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9 17:33:37
  感谢淡文老师抬爱读拙与高赞鼓励。方言相较于普通话或许有些土,但却情深意真,字字句句满是家乡的味道。
5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10 09:58:21
  佳作欣赏!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0 15:55:38
  谢纪老师留评鼓励,回福问安
6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1-11 08:23:45
  不管是天涯海角不变的是乡音,家乡话已刻在了骨子里。还是家乡话亲。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1 13:03:28
  感谢付老师的精彩留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 楼        文友:萧垦        2024-11-11 09:19:3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地方美食、地域风俗习惯等构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有其独特的韵味,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寄托。人不可千人一面,世界因文化各异才充满生机。为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1 13:05:22
  感谢萧垦老师留墨添香,敬茶问安。世界因为多样化才精彩,生活因为不同才变得有趣。
8 楼        文友:何叶        2024-11-28 14:57:53
  恭喜精品!继续加油!
何叶
回复8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29 13:24:37
  谢社长鼓励。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