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红烧大排(散文)

精品 【东篱】红烧大排(散文)


作者:加朋 布衣,18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2发表时间:2024-11-10 08:08:45

红烧大排这道菜之于江南,尤其对上海人而言,是日常居家生活中感觉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一道菜了,特别是做出来特有的浓油赤酱,软糯又感筋道,咸中带甜的那种上海本邦菜的特点,称得上沪上小吃系列中的翘楚了。
   做这道菜首先要去买大排,而大排只有南方的小菜场才有的卖,北方一般是不会有卖大排的,那是因为南北方切割猪排的方法不同。沪上是从肋排与脊骨处断开,脊骨连同里脊整条一起切下来,再按一厘米左右的宽度一片一片带骨一起斩下来,连骨带肉的一大片,因为有了短短的一条排骨,所以叫大排。讲究一点的里脊外边还会带一条一厘米宽的肥肉。而北方卖肉则是先将脊骨连同肋排一次性全部剔下来,肉是肉,骨是骨,所以北方只有排骨而没有大排了。
   就连排骨的处理方式都是南北有别,这也是饮食文化特色,生活就将就细致,入口的感觉在这一道关口就决定不一样了。
   在上海,大排的做法上差异也很大,西餐店里的大排的特点是炸制居多,加料腌制后裹上面包糠炸到金黄,配上一个汉堡一份罗宋汤,是一顿不错的简餐。而在上海百姓家做红烧大排,那算得上一道大菜了。先要腌制,再煎炸,再红烧,三道程序都能不含糊,做出来才会有那甜咸鲜、色香味相融合的特点。然而,正是有了小小的一段八字形的排骨,使得骨肉之味相互渗透,加上里脊边上的那一小条肥肉,烧出来就有了肥瘦相济,油而不腻,瘦而不柴的效果。虽说是家常做法,也算得上江南一绝了。
   绝品也入百姓家,这可是时代的进步,食物丰足,才有吃法上的考究。
   应当说红烧大排纯粹是下饭之菜。在六七十年代的江南,红烧大排往往是佐餐百搭的一道菜,饭店食堂红烧大排与红烧大肉一般是作为面的浇头或是素菜的盖头出现的,在面条上加上一块称为大排面,在蔬菜上加上一块称之为大排菜底。就像在拉面上加上几片牛肉,那就叫“牛肉拉面”。一块大排将面或菜由素转荤增加了不少色彩,同时这样的搭配不仅提高了营养价值,而且提高了价格。那个年代能为自己点上一块大排的那种“奢侈”,真会让人称羡不已。记得当时有部叫影片《小小得月楼》,说的是苏州得月楼酒店的趣事,其中一位胖司机点了一份大排面,小杨师傅给错上了一份大肉面因此引起了争执,于是片中那句经典的吴越方言的台词“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一下子在井市坊间,特别在孩子们中传播了很久,除了影片中的滑稽场景之处,面条上的那块油汪汪、红亮亮的大排,给人的视觉冲击亦是不小啊。
   大排也有了故事,这就是饮食文化,故事是文化的载体,吃大排,说故事,能不下饭吗?
   说起红烧大排,情不自禁地就会让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那种特别善于琢磨的人,什么菜只要到饭店吃过一回,回来准能给你做出来,并且味道肯定又会胜过饭店。记得儿子在上海读高中的那年,每周带儿子去看望爷爷奶奶,奶奶总会做一些拿手好菜款待儿孙,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红烧大排,看着孙子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下四五块大排,并且连红烧汤汁都泡着米饭吃下去,奶奶脸上充满了笑意,心中美滋滋的。而今这道红烧大排成了孩子的念想,不管在哪吃这道菜,总会说没我奶奶做得好。
   一点也不牵强,乡愁这东西,是无论大人孩子的,亲情的加入,即使味道相仿,还是家中的好。
   如今这道菜我也在做,但做得水平可不敢夸口。这道菜做起来不难,先要将里脊中的血水泡出,然后用刀背或是木棰将其砸成薄片,再加佐料腌制,下锅炸到断生后再进入红烧程序,待汤汗粘稠时洒上葱花即成。至于口味因人而异,但能够具备上海本帮菜的那些个特点的才算得上正宗。
   红烧大排这道江南菜随之年代变迁而不断地演变,如今也不知到了怎样的境界,但母亲的那道红烧大排,却穿越时空,至今在儿孙的心里还是那样的有滋有味,还是那样的魂牵梦绕。
   流口水,不只是酸性的食物,说起大排,我都流口水,食欲一下子就提起了。
   2022.11.30于佳木斯
  

共 15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南的烟火气息中,红烧大排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对于上海人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家的味道,是岁月深处的温暖记忆。在江南的小菜场里,那一片片大排承载着人们对美食的期待。南北方切割猪排方式的差异,造就了大排这一独具南方特色的食材。沪上的大排,连骨带肉,还带着一小条肥肉,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道美味预留的“伏笔”。回忆起上海的过去,红烧大排在 6 - 70 年代成为了佐餐的百搭佳品。无论是在饭店食堂里作为面的浇头,还是素菜的盖头,它的出现总能让平淡的一餐变得有滋有味。那时候,能拥有一块红烧大排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就像电影《小小得月楼》中的情节,一块大排引发的争执,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的小插曲,更凸显了大排令人垂涎的魅力。而说起这道红烧大排,就不得不提及母亲的手艺。母亲总是充满智慧,善于钻研美食。只要在饭店品尝过一次,回家便能完美复刻,甚至更胜一筹。她做的红烧大排,经过腌制、煎炸、红烧三道精细工序,每一步都倾注了满满的心意。那小小的八字形排骨,让骨肉之味完美融合;边上的肥肉,烧出了肥瘦相间、油而不腻的口感。每一口都是甜咸鲜的交织,色香味的合奏。如今,时代在变迁,红烧大排的做法或许不断演变,花样翻新。但母亲的那道红烧大排,却如同时间长河中的定海神针,深深地扎根在儿孙们的心中。无论品尝过多少新的版本,母亲的味道始终无可替代。它穿越了时空的限制,在岁月的流转中历久弥新。那熟悉的味道,是家的呼唤,是爱的传承,永远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悠长。或许,这就是美食的力量,它能在舌尖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更能在心灵深处种下永恒的眷恋。 非常好的散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1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10 08:09:35
  江南烟火中,红烧大排是上海人的家味与温暖记忆。它是独特食材,曾是佐餐佳品。母亲的手艺精心,甜咸鲜交织。时代变迁,做法翻新,可母亲的味道无可替代,这便是美食力量,舌尖留印,心灵眷恋,永恒难忘。 问候加朋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加朋        2024-11-11 14:10:16
  感谢老师提点。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10 08:36:38
  老师说得对,我是到上海后才开始接触大排的,比较喜欢。小孩子特喜欢,尤其那种炸猪排。红烧这道菜需要点实力,弄不好,烧出的大排干硬且发柴,口感很差。老师的文,短小但烟火气十足,令人回味绵长。拜读学习,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加朋        2024-11-11 14:12:09
  多谢您的点评,还望多多联系,多多指教。
回复2 楼        文友:加朋        2024-11-11 14:14:55
  上海人做大排也不一定都做得好,只要多做几回也就明白了。做得好可以称拿手菜,有得炫耀机会了。感谢您来访和点评,请多多指教。
3 楼        文友:枫桦        2024-11-10 10:39:42
  美食就如同一道美丽的风景!文字细腻,把一道美食的前世与后情都写到了!有味道,是亲情的味道!已经闻到了!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加朋        2024-11-11 14:17:01
  感谢您的来访点评,多多联系。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10 17:33:23
  红烧大排,据作者推介,让我有了想吃的欲望,但有担心那块粘在排骨上的肥肉,不敢轻易下筷子了……这篇写美食的散文,写出一道菜的特色,而且写出了亲情和乡愁,特别有深度。一顿饭,吃过可能早就忘记了,一旦注入亲情,那顿饭就有了灵魂。是这样吧?非常感谢作者投稿东篱,继续期待你的美文!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加朋        2024-11-11 14:20:04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机会品尝一下,一定会打消您所有的顾虑。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11 08:45:05
  红烧大排,一读标题,禁不住口齿生津,一品为快!文章描写细腻,忍不住照着老师所描写的方法,烧一顿红烧大排,以解囗馋之欲。老师文章写得好,期待精彩纷呈!
回复5 楼        文友:加朋        2024-11-11 14:09:03
  祝您试做成功,不行我拎着肉上门示范,包教包会!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11 21:01:17
  您是东北人,曾在江南久居吧,南北大菜都知道不少,这道红烧大排真是色香味俱全,尤其是沾染了乡愁,更是回味悠长。愿老师在东篱收获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加朋        2024-11-20 15:21:06
  回老师的话,我恰恰是生于江南却久居东北,南方菜的记忆是印在记忆里了。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