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赶绠(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赶绠(散文)


作者:鄢陵宋玉 白丁,1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0发表时间:2024-11-10 17:32:12
摘要:原创首发

四十多年前,我就喜欢到家乡附近的艾岗乡去赶绠。
   前段日子,不经意间,看到了好同学发出来关于赶绠的一部抖音作品,即刻想到了,当天是家乡艾岗逢绠的日子,也是在那一刻,诱我陷入了深厚的情怀。
   家乡人说的赶绠,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好像,离开了我们那一片,很少有人能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离开家乡三十多年来,和别人聊起赶绠的话题,对方不知所云者皆多。在网上百度一下吧,也是十有八九的查不到,给出的解释也是云里雾里,没个权威的准确。尤其是对“绠”的写法,更是熬累人,就是当地人,也很少有弄明白的。因为,这个词的具体用法和出处并没有在正式字典或文献中找到。前些日子,又起疑心,我向家乡作家协会主席求解,给予我的回复,是这个“庚”字。在现实中,还有用这个“埂”的,其实,皆不然。后来发现,也是个错别字。
   赶绠的叫法也很多,一个地方一个叫法。像北方叫赶绠、赶集、赶会,南方也有叫赶场、赶山、赶闹子……,听起来也都是差不多的一回事儿,实际上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在家乡的那一地域,赶绠的绠是最小的规模,一般会设在较大的自然村或乡里的主干街道;赶集的集,其规模比绠稍大些,而赶会的会都要大于绠和集的规模。一般情况下,必须遇有大事儿情况下,才会有会,像麦会、庙会,并且,还必须提供专项娱乐的场所,多是以唱家乡地方大戏为主。也有穿插进行具有地方气息的民间艺术表演,像耍猴的、卖艺的、玩武把式的等等。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还是挺热闹的。小孩子家和小青年,大多是其凑热闹的,真正购物者多为成家立业者。
   我从小就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中,对赶绠一点儿也不陌生,并且,对有些事儿,还有着很深的印象,有些却模糊不清,但是,对有些画面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尤其是我被走丢的那次,具体情况记得不是很清晰了。四十多年前,不知道是谁带我到艾岗赶绠期间,走散了,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间,把我饿的够呛。只知道是舅舅找到了我,说没说我什么话,也不记得了。只清晰的记得舅舅把我领到公社的大食堂,给我买下了胡辣汤,还有油条和水煎包,我坐在那里用心的吃,舅舅就挨着我坐,还扭过脸来,用他的双眼一直盯着我。现在想来,舅舅对我的疼爱,一直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上小学后,就很少有赶绠的机会了,也特别想赶绠。说白了,就是想着贪玩和解解馋嘴,而家里穷啊,即使有机会到了绠上,也只是玩玩儿,根本解决不了馋嘴的情况。记得是上小学一年级的一天,是个星期天,正好赶上艾岗逢绠,手里边拿着我妈给我的一毛钱,也就跟着村里边的大人一块到了绠上。路过邮电所时,我看到一个邮递员倚在邮电所门口处的报摊旁,用手扒着桔子皮,一口一个送进嘴里,把我馋的直流口水,看着手里的那一毛钱,就是狠不下心买上个桔子吃。当我妈给我那一毛钱时,我第一个想到是要买一个小字本的。一个小字本是七分钱,一斤桔子是一毛七分钱。邮电所的斜对面就是卖小字本的新华书店。我要买桔子吃就买不上写字本了。后来,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我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时,竟然能够战胜我自己,在最后的时间里,放弃了忒想买桔子吃的心理,到新华书店买到了一个小字本。回到家里后,我就抄写了当时学习的课文《保护牙齿》,记忆忒深刻。
   再后来,就是我辍学后又参军入伍,一直到退出现役被易地安置留在了部队所在地,和赶绠就无缘了。只是,在近些年,倒是听到不少同年龄段的人讲到,那个春心萌动的年代里,他们有人在趁着赶绠“偷看媒”的,有怀着春心偷窥人家小姑娘的。我没经历过,相信他们所说,应该都是真的。
   当年十六岁的刘建设刚刚初中辍学不久,村里的老鸹田就为他说了一桩媒茬。女方比他大两岁,是后边村子的裴大红。俩人仅仅在小学三年级同班同学了一年,分开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几乎不太有印象了。宋建设说,唯一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她在一次写作业的场景,就像刻在了大脑上,因为刘建设就坐在她的右边,刚好被他看了个全景儿。当时的她,是稍向右斜着身子,作业本子就放在她的学习桌上,坐在课桌旁的她仰着脸,扬起放在课桌上的左胳膊,并用左手掌拖着自己的左侧腮帮子,睁着俩大眼睛往上看,偶尔会眨巴几下眼睛。她右手将拿着刚笔头的一端含在嘴巴里。在没有说这个媒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她,这老鸹田一说,心中就像长了草,乐不思蜀,总想着能和她先见上一面。那时候,在农村农闲时,也没有啥事儿,就利用赶绠的时机,盼着能见上她一面。宋建设说,那时候,附近几个绠几乎是逢绠必到,目的就是为了看到她。
   还有,就是马海涛说的。那时候的他,家庭条件还是挺不错的,也几乎是一位逢绠必到的主儿。到过绠上后,想吃啥想买啥,几乎没有打过隔儿,那就是一个字,“买”!看到人家闺女漂亮了,总想多瞟两眼,心中的那个得意,真是春意荡漾,很想凑上前卖个熟脸、套个近乎。马海涛笑着说,有贼心没贼胆啊……
   前几天,和家乡老姐姐唠起赶绠话题时,老姐姐说,现在的绠还是到时候就有,就是比以前那时候到处都是人的情况少多了。现在,到处都是超市,还有动不动都是在网上买东西,方便多了。
   是呀。绠,还是到时候就有。因为有了绠,即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共 20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充满了对家乡赶绠这一活动的深厚情感,无论是回忆自己赶绠时的经历,如走丢后舅舅的疼爱、小学时赶绠克制馋嘴买本子,还是讲述他人赶绠的趣事,都饱含深情,能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同时,详细描述了赶绠相关的各种细节,包括不同规模的区别、会上的娱乐活动、赶绠时的买卖交易、人们的心理等,还有生活中赶绠与解馋、求学、相亲等内容交织,生动展现了当地独特的生活风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此外,作者以赶绠为线索,不仅体现了它是一种生活现象,更深入挖掘出其作为文化延续和精神传承的内涵,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升华了主题。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4-11-10 17:34:31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