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够了,标题党(随笔)
今日之网络文章以标题来吸引眼球之风已达空前之盛。
标题党并不算新鲜词,在百度上可以查到,而且有专门的解释:指网络中故意用较为夸张、耸动的文章标题以吸引网友点击观看帖子的行为或人,特别是指实际上标题与内容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者。
应该说我们每个网民都受到过标题党的忽悠:马云健林怎么说——拿名人说事;史上最牛——人们总是喜欢很牛的人或事;有一件事致命然而你却经常在做——恐怖加悬疑;是中国人都转了——如果不转载岂不是要脱离中国籍贯……不一而足。
这种标题,总让人觉得说话的人一副阴阳怪气的样子,还没说话就给摆出一副夸张的样子,或者一副惊悚的神态,要么就是摆出一副非常高明的架势,还有以美女或涉黄为卖点——美女走光其实不过是一幅没有人的景物图;还有些标题动辄是震惊世界,惊天内幕揭秘,有的像是惊悚片,有的如悬疑片,一言以蔽之,总是不能好好说话,喜欢一惊一乍的。
标题好确实能吸引读者,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既是文章的高度凝练,又是文章一个醒目的标签,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题好文一半”,如果文章用典故、诗词做标题,用比较诙谐幽默的标题,以设问、疑问、反问式句子做标题,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何定好一个标题,那些好标题为文章加分的例子大家都可以自己去找,在此不作赘述。
标题如眼,我们在观看小孩子那种清澈透亮的眼睛,在看到美丽女郎那种明眸善睐的眸子,在影视中看到那种硬汉形象坚毅的眼神,在看到老人那种慈祥的眼神时,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眼睛的吸引从而被眼睛主人所吸引,文章同理。现在标题党抱着标题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这样的眼睛给人的感觉却象是奇形怪状的眼:三角的眼、四方的眼、熊猫的眼,虽是醒目惹眼的,却是不正常的眼,这种眼睛有何美感可言?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直追求的一种境界,比如关于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目的是为了让诗句更加贴切、更加传神、更有意境,然而他们是一种严肃和严谨的态度,并非是以吸引读者眼球为目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找准读者的兴奋点,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给文章定一个新颖而不走寻常路的标题是无可厚非的。凡事过犹不及,一件事如果做过头了便会适得其反,特别是仅仅以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有名无实的文章,或者虽有好内容非得搞些怪异的标题来吸引读者,那便是误导读者甚至有坑害的嫌疑了,现在大家都挺忙的,时间也很宝贵,你以标题来吸引读者不是忽悠是什么?
据说《水浒传》当初被翻译到国外的时候,有人将小说名字改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这是典型的标题党——以庸俗低级为营销卖点。一部名著却以如此恶俗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实在是不理喻的,试想,这部伟大的作品需要这样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吗?
网络确实是个好东西,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各种资料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每天都有各种资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时都有无数信息被网站推送出来,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信息的泛滥。在这样海量的资讯中让自己的信息能够让受众接受,从而达到另一种营销目的,这是各网站和作者竞相考虑的一个问题,于是标题党就应运而生了。
标题党是如何练成的,他们其实是有意为之,甚至背后有团队在做支撑。网络文章之所以变成这副德行,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增加点击率,至于背后的利益,搞网络营销的人自是心知肚明。许多网络文章内容并不差,可是网站和作者为了增加阅读点击率,采取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的手法,不惜以低俗、怪异、惊悚、无聊的文字来作为标题,以迎合人们猎奇心理,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实在是悲哀。
标题党的危害一是夸大、扭曲文章内容或事实,本来只是屁大个事,却搞得惊天动地,浪费读者时间与感情;二是标题党的这种行径实际是一种语言暴力,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人眼球,以流行和复制裹胁了读者的语言创新性,丧失了语言的美感;三是使用一些暧昧庸俗的词语,败坏了网络风气,污染青少年和广大读者的阅读环境;四是使用语言进行道德绑架,让人们不得不跟风转发,形成网络污染;还有就是混淆大众视听,挑战社会底线,引发一些网络谣言从而误导了网民。
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网络文章更成了我们获取新闻和涉猎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任由标题党为所欲为,对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习惯是一个极大的伤害,整个下一代都会深受其害。
抵制标题党,首先官方媒体要带好头,既要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守住传统,自觉摒弃这种腔调的语言方式;二是作为一般的读者,不要为标题所迷惑,也不要去点击关注,否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感情,市场因需求而存在,没有了市场标题党自然会消失;三是各大型网站有责任去净化网络风气,而不是助长这种风气;四是有关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打击典型,让标题党无藏身之地。
现在的一些标题党又开始改头换面,标题文章后面加一个“经典”、“深度好文”、“人生必读”的字样,这又是另一种诱惑的形式,不过比之那些完全以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又有了些区别,需要读者自己去甄别。
一头驴无草可吃是件痛苦的事,同样一头驴到了一个长满青草但却不知道哪一块青草是有营养的、哪一块青草是根本没有营养不值得一尝的,这种无从选择对于驴也是痛苦的。现在人们都在呼吁回归传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应该说很多经典的文章及其标题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年轻人,如果真正想要提高文学素养,还是要多从经典中吸取营养,偶尔看看网络文章无妨,大量阅读并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