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反问句式”说话和孩子焦虑症(随笔)
“反问句式”说话和孩子焦虑症(随笔)
张凤英
在烟台本地的说话方式中,有一种“反问句说话方式”是我比较反感的。有些人还以为这种说话方式反应了朴实无华,我则以为这是一种丑陋的习俗,应该给予更正,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更要剔除。比如早晨起来,母亲发现昨夜女儿的小裤头没有及时洗掉,于是就大惊小怪地说:“小梅啊,你就不能把自己的小裤头洗一洗吗?”这时候,女儿还没起床,母亲于是揭开女儿的被子,大喊道:“这怎么还在睡觉啊,这都几点了?”
朋友们,你们大家说说,这时候,女儿的心情会怎么样?你要是女儿会怎么应对啊?我所见到的是女儿撅着嘴起床了,一边洗裤头一边赌气。嘴里嘟囔着:“真讨厌,你怎么知道我不洗,昨天夜晚学习到24点,洗澡睡觉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嘛。”
这时候,我跟女儿一样心情郁闷,心里说:“这叫什么母亲啊,简直是一个毒舌妇,谁摊上这样的妈妈,真是倒霉一辈子。”而我给这位母亲指出她的不足时,这位母亲却不以为然,还自我感觉不错,认为自己心直口快朴实无华。
我刚到烟台的时候,对这种“反问句说话方式”非常不习惯,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在海边的照片,有位朋友立刻留言到:“这怎么还到海边去了?”我不理解,在烟台早上去海边散步很常见啊,“这怎么还……”的反问句叫我不知所措,难道烟台有什么风俗?早上不能去海边吗?后来才了解到,这是烟台某些人的说话方式。基本句式就是“这怎么还……”“你怎么就不能……”这种说话方式就好像是找人吵架一样,又好像没事找事一样,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用来教育孩子,往往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和“抵抗心理”。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后准备上学,母亲希望他吃完早饭再走。我们普通话应该说:“宝宝,吃了早饭再走吧,来得及呢。”可是遇到“反问句说话方式的妈妈”会说:“你就不能吃了早饭再上学吗?”这时候激怒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会说:“我就不吃,我不饿。”
这样的场景有很多,再比如:“你就不能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吗?”“你就不能少玩一会手机吗”“你就不能去理理头发吗?”……以此类推。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语句改成:1.先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吧;2.先不玩手机了,去阅读书籍吧;3.乖孩子,去理发吧,你头发有点长了……是不是效果就不一样了?就不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了。
由此可见,母亲的反问句说话方式是造成孩子焦虑的重要原因,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引起误会,也许母亲没有责备孩子的意思,却让孩子感觉到很大的精神压力,感觉母亲总是在找自己的毛病,总是在时时刻刻指责自己,于是心情必然很焦虑,为此我建议,有这种说话方式的母亲修改一下说话方式,避免用“反问句说话方式”表达,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做母亲的应该用更加温柔的说话方式对待孩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孩子今天进行模拟考试,孩子考了98分,比上一次进步了8分。按照原来的惯性,当母亲的知道分数以后,就会说:“你就不能拿回那2分吗?”或者“你就不能考出100分吗?”这样孩子的进步就被母亲抹杀了,因此叛逆的孩子就会在下一次考试中,引起退步,反正也得不到母亲的认可,索性考89分,看你能怎么样?
为此我建议,母亲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并且要及时给以夸奖:“孩子,你真棒,你进步了,继续努力。”这才是作为母亲在此时此刻应该说的话。我小时候,考了98分也是要挨批评的,母亲会说:“你就不能细心一点,得100分吗?”因此我索性不给妈妈看成绩单,自己拿出爸爸的印章盖上了事。因此我最理解孩子们在考98分时那种渴望母亲表扬的心情。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如果能注意把握说话的技巧和时机,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我曾经实验过在孩子小时候,每次考完试以后,都会发现自己有些地方答的不够好,我总是说:“孩子,考试结束,就不要纠结了,备战下一场,争取下一次不失误就行了。”于是这个孩子从此不再为已经进行完的考试而焦虑,而开始关注与后面的考试,并非常热爱学习,能够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孩子在中小学的时候,一直感觉母亲的欣赏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所以他特别阳光,从不知道焦虑和纠结。学习成绩也比较稳定。
总而言之,母亲的“反问句式说话方式”是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也是孩子学习没有进步和厌学的原因。我给出的对策就是改变说话方式,以“表扬鼓励式”说话方式代替“反问句式”说话方式。至于都有哪些具体的场景和对话句式,希望有心研究这个问题的家长和教育界同仁,给予必要的研究和探索。我承认,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资聪明,学习上得心应手,因此更加热爱学习;有的孩子天资愚笨,学习上存在着阅读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因此学习成绩不好,不是那么热爱学习,甚至是讨厌学习。那么我们就不要在用“反问句式说话”方式来折磨孩子,给孩子增加人为的学习障碍了。我们应该给学习有困难,成绩不优秀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就好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好吗?
每一个妈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莫言的妈妈对孩子读书、讲故事天分给与极大的培养和教育,毛泽东的母亲对领袖早期的思想性格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我建议每一个母亲(包括奶奶和姥姥)都来用真心呵护孩子们那可脆弱而幼小的心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