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晨曦】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游走(作品赏析) ——《信》的诗歌赏析
信‖李志勇
用你们写出的勺子,它闪着黄色的亮光
我舀出晚饭,一个人吃了
那点饭像一团火,在体内慢慢燃烧
作为一个你们虚构的人,我竟然看到了窗外
一个真实的黄昏
用你们写出的螺丝刀,我修理一台老收音机
它的后盖打开
看上去像是在修一座小型的城市
用你们写出的人来救我,如果
他是真的
此刻就会穿过田野奔跑过来
用你们写出的人
去穿过那条空空的街道,他高大沉静
用你们写出的斧子
去劈柴时我听到了空空的声响
我还用过你们写出的石头、盆子
我现在用的
是你们写出的小说
它闪着一种奇特的光芒
我现在正在慢慢地登上一座高山
让你们的虚构渐渐变为了真实
(摘自六棱石丛书李志勇诗集《蓝书》)
徐一波解读: 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游走——《信》的诗歌赏析
诗歌,是心灵的低语,是灵魂的映照。在《信》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矛盾与融合、虚幻与真实的心灵空间,让我们在短暂的阅读中,体验到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无尽的遐想。
诗歌一开始,“用你们写出的勺子,它闪着黄色的亮光”,“写出的勺子”这一表述极为新颖,仿佛这把勺子并非来自现实,而是从文字中诞生,具有了某种虚幻特质。而“黄色的亮光”则赋予了勺子一种温暖而引人注目的色彩,为后续的情节营造了氛围。
“我舀出晚饭,一个人吃了”,平淡的陈述中透露出孤独和静谧。一个人的晚餐,简单而又略显寂寞,与前面闪着亮光的勺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一种内心的反差。这种孤独并非哀怨,而是一种平静的接受,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坦诚呈现。
“那点饭像一团火,在体内慢慢燃烧”,此句是全诗的亮点之一。饭化作了火,在体内燃烧,这一比喻极为新奇且富有张力。这团火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激发,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或者思考在悄然涌动,或许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是对未来的期许,又或许是对孤独的抗争。
接下来,“作为一个你们虚构的人,我竟然看到了窗外/一个真实的黄昏”,这种虚实的交错令人深思,这两句将诗歌的意境进一步升华。“虚构的人”与“真实的黄昏”形成强烈的碰撞,仿佛诗人在强调个体存在的虚幻与外界世界的真实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人自称是“你们虚构的人”,暗示了自我在他人眼中或社会中的某种被定义、被塑造的状态,然而,即便如此,仍能感受到真实的黄昏。这里的黄昏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可能是代表着生活中真实而美好的一面,即便身处虚构的设定中,仍能触摸到真实的温暖与宁静。
从诗歌技巧上来看,诗人善于运用意象的反差和对比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勺子的亮光与孤独的晚餐,体内燃烧的火与窗外真实的黄昏,这些对比使得诗歌充满了张力,让读者在反差中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语言上,简洁而精准,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击人心。通过朴素的文字,营造出一种质朴而真实的氛围,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诗人所构建的情境之中。此外,诗歌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前面对于独自吃饭的描述,与后面对于虚构与真实的思考,形成了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普遍的递进,使诗歌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用你们写出的螺丝刀,我修理一台老收音机”,直接点明了主题和动作。螺丝刀本是用于实际修理的工具,而诗人巧妙地将其描述为“写出的”,这种陌生化的表述瞬间打破了我们对螺丝刀的常规认知,赋予了它一种诗意和艺术的特质。接下来,诗人把目光聚焦在老收音机上,暗示着这台收音机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故事。
“它的后盖打开,看上去像是在修一座小型的城市”,是整首诗最具想象力和冲击力的一句。当收音机的后盖被打开,内部复杂的线路、零件和结构在诗人的眼中幻化成了一座小型的城市。这种比喻不仅让我们对收音机内部的精密构造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将修理收音机这一普通的行为提升到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高度。城市代表着繁华、复杂和有序,而收音机内部的各种组件相互连接、协同工作,也仿佛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世界。
从诗歌技巧上来看,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收音机内部比作小型城市,使抽象的机械结构变得具体可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等关系的思考。此外,诗人还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如“写出的螺丝刀”,创造了新奇的语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用你们写出的人来救我,如果/他是真的/此刻就会穿过田野奔跑过来”,这里的“写出的人”成为了一种希望和救赎的象征,然而他们是否真实存在,能否及时到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对救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怀疑交织在一起,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与迷茫。这种形象并非来自现实生活,而是源于文字创作或想象的世界,这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对某种超现实力量的寄托。“救我”一词,直白地揭示了诗人所处的艰难境地,以及对解脱和援助的急切需求。而“如果/他是真的/此刻就会穿过田野奔跑过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渴望,诗人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广阔的田野,想象那个能救自己的人正奋力奔跑而来,反映出内心深处对救助的迫不及待和强烈的期待。“田野”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更象征着诗人与救助之间的距离和障碍。这种象征使得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了更丰富、更深远的内涵。在技巧方面,诗人运用了假设和想象,以“如果”开启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虚拟情境,让读者一同沉浸在这种对奇迹的期盼之中。同时,“穿过田野奔跑过来”的画面感极强,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赋予了想象中的救助者以活力和决心,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急切。此外,诗句在节奏上短促有力,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抵人心,这种简洁的表达反而增强了情感的浓度和力度。
“用你们写出的人/去穿过那条空空的街道,他高大沉静”,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画面。这个“写出的人”并非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诗人通过文字创造出来的形象。“空空的街道”更是营造出一种孤寂、荒芜的氛围,与“高大沉静”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人在空旷的街道中行走,或许象征着人类在茫茫尘世中的孤独探索,又或者暗示着某种精神层面的追寻。这种独特的意象组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用你们写出的斧子/去劈柴时我听到了空空的声响”则充满了听觉上的冲击。斧子本应在劈柴时发出坚实有力的声音,但诗人却强调听到了“空空的声响”。这一“空”字,让原本寻常的劳动场景变得虚幻而空灵。它可能暗示着劳动的徒劳,或者是表达一种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诗人善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来塑造强烈的画面感和独特的氛围。通过“空空的街道”和“空空的声响”这种重复的“空”字,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使整首诗笼罩在一种虚无与空灵之中。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写出的人”和“写出的斧子”可能代表着人类的思想、创造力或者某种精神力量。而“空”的意象则可能隐喻着生活中的空虚、无常或者人们在追求过程中的失落。
诗的结尾,“我还用过你们写出的石头、盆子/我现在用的/是你们写出的小说/它闪着一种奇特的光芒/我现在正在慢慢地登上一座高山/让你们的虚构渐渐变为了真实”,小说作为虚构的艺术形式,却散发着奇特的光芒,诗人通过阅读或创作小说,试图将虚构转化为真实,表达了对文学力量的坚信和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它闪着一种奇特的光芒”,这一描写赋予了小说以神秘而诱人的特质。光芒通常象征着希望、启示或者某种非凡的力量,暗示着小说虽然是虚构的,却蕴含着能够照亮我们生活、触动我们心灵的元素。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诗人巧妙地将小说的魅力和价值凸显出来。
诗人“慢慢地登上一座高山”的描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登山往往代表着追求、探索和超越,意味着诗人在精神层面上不断攀升,努力去接近和理解那由虚构渐渐变为真实的境界。这种动态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积极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人运用了具体的物品“石头、盆子”和“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连贯的意象链条。石头和盆子是实在的、可触摸的物品,代表着现实中具体而平凡的存在。而小说则是虚构的产物,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晶。这种从具体实物到抽象虚构的过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关系的深思,体现了诗歌对于矛盾与统一的精妙把握。真实与虚构,这一对看似对立的概念,在诗中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石头和盆子的真实,与小说的虚构,最终在诗人的体验和感悟中融合,虚构渐渐变为真实。这种对矛盾双方的包容和整合,展现了诗歌深邃的哲学内涵。同时,诗歌具有强烈的内省特质。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日常物品和想象中的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和隐喻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自我、生活以及文学的意义。
从诗学特性来看,这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诗人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解读空间。同时,诗歌的结构紧凑,从勺子、螺丝刀、人、斧子等一系列的元素,逐步推进到小说和高山,呈现出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整体的升华过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逐渐上升的精神力量。
《信》是一首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诗歌,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徘徊、探索与追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独特的魅力和力量,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引发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无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