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忆】走进东宁要塞遗址(散文)

精品 【宁静·忆】走进东宁要塞遗址(散文)


作者:蓝天之下 秀才,153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5发表时间:2024-11-12 19:51:55
摘要:在我眼里,这座东宁要塞遗址,就如同一座巍峨如山的历史丰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敬仰和感慨。


   东宁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市附近的勋山上,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侵华日军的军事要塞。因为这里处于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接处,东面距中俄边境仅十二公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据史料记载,这里是当年侵华日军为长期霸占东北及进攻苏联而实施边境“筑城计划”中的重要工程,不但大量屯兵,而且还修建了包括勋山在内的众多工程规模浩大的军事工事,被当时侵华日军自诩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以及东方首屈一指的“北满永久要塞”,而且这里也是现存亚洲综合规模最大、最具典型意义的当年侵华日军的军事筑垒地域之一。
   作为在东北居住很长时间的人,我对于东宁要塞早就知晓,只是以前从来都没有参观过。金秋十月,趁着单位有出差绥芬河市的机会,便和同事利用周末,开车来到勋山遗址。东宁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城市四周山势起伏较缓,而勋山就位于山口位置。因为要塞主要是挖掘山体作为掩体,因此大部分工事都隐藏在山体里。远远望去,根本看不到任何要塞痕迹,只有来到山前,才能从覆盖的植被中依稀看到要塞的入口。
   如今,要塞遗址已经成为东宁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因此慕名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还有很多外地游客和外国游客。东宁市对于这座要塞遗址保存完好,并且在要塞附近的山脚下修建了一座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里面有更加详实的资料,成为介绍要塞遗址的百科全书。
   车子刚进入要塞遗址大门,就见一面山体上刻有醒目的《前言》以及对于要塞遗址的简略介绍。通过介绍,能够让参观者对于要塞遗址有个整体的了解。据上面的文字介绍,一九三三年一月十日,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宁后,便开始大规模地修筑军事工事。从一九三四年五月起,日军强征大量中国劳工和强迫大批战俘修筑东宁要塞,主体工程历时三年,至一九三七年底基本结束。为了反抗侵略,在日军占领其间,中国东北的抗日武装在此区域内长期与日军战斗。据记载,仅较大规模的攻打当时县城三岔口的战斗就有两次,先后阵亡的将士二三百人。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苏军开始对日宣战。驻东宁日军凭借地上、地下工事和炮兵火力进行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八月三十日,日军才最后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配合苏军同日军作战,为苏军最后歼灭日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往前走,还是一座浮雕,上面雕刻着日军强迫中国劳工进行修筑和被虐杀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看过浮雕,所有游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仿佛在无声地诉说当年修建要塞的血泪场景。据史料记载,在修建东宁要塞群其间,日军骗招、强征中国战俘和劳工,按保守数字十七余万人,其中修筑要塞核心工事的劳工,大部分被日军集体屠杀,尸体也都被抛入万人坑。如今,这些惨死的劳工的遗体早就寻觅不到,他们的英魂已经和要塞融为一体。只有在参观要塞时,才能让人从心底缅怀这些劳工的在天英魂。
   我们将车停在停车场,按照参观路线,沿着山道步行拾级而上,走过一段在山体上开凿的蜿蜒路径后,终于来到要塞遗址的入口。这里矗立一面巨大的影壁墙纪念碑,上面刻有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为东宁要塞题词:“勿忘国耻,强我中华”。这几个大字就如同一座长鸣的警钟,久久回荡在在我们脑海之中。
  
   二
   根据现场的资料介绍,勋山要塞分为地面遗址和地下工事两部分。地面遗址在面向边境一侧陡峭山坡的海拔三百米处,有四个洞口通向地下工事甬道,其中三处是隐蔽的炮位址,一处是碉堡址。地面遗址是在勋山的岩石中开凿而成,两侧壁呈垂直,占地面积也广。这里的修建工程非常浩大,根据地势和作战的需求,还有一些与其他工事相连的分支战壕多条。其中,测量半隐蔽式炮阵地九处,永久水泥炮阵地两处,碉堡三处,钢筋水泥隐蔽部残址三处,顶盖厚达两米。在东北侧有三百平方米日军监工宿舍一处,劳工居住的棚遗址一处。还有与地下工事相通的圆形竖井两处,方形竖井两处,竖井的上方是地面碉堡或了望哨。物资升降口一处,出入口六处,与出入口相连通的碉堡残址三处。堡垒、战壕、防坦克壕、地下工事都相互连通。另修建有简易公路三条与各地面工事连通。在地面遗址上,现今还保留有几门当时日军的三八式加农炮。尽管这些火炮早已锈迹斑斑,但仍然显示出当年日军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事装备。
   地下工事是要塞的主体,主要建在勋山山体内部。我们从一处较大的入口进入,气温立刻下降,而且空气也十分潮湿,一侧仅仅用灯光照明。入口面前就是一条开凿的甬道。顺着甬道行走,就仿佛行走在一座巨大的兵营。甬道分为两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两条。两边分布大大小小的房间。每一个房间门口都有标识牌,显示出士兵宿舍室、军官宿舍、弹药库、炊事房、指挥所、发电室、畜水池等,并且分上、中、下三层排布。在甬道两侧石壁上有挂电缆的铁钩,在一些关键部位,如交叉口等处用水泥被覆防护,其他甬道为裸岩。甬道地面有二十五厘米宽排水槽,主甬道的两端点设有三层的防化隔离门。在第一炮位口处有一条二十米长的运送炮弹的铁轨。其中最大房间约三百平方米,是作为日军指挥部使用,顶部是用水泥方砖砌筑拱形顶,侧墙、地面为水泥。如今,里面曾经的设施早就不存在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墙体,但是依然清晰想象出当年日军在这里居住和作战的场景。
   走在昏暗阴冷的甬道上,用手抚摸着两旁凸凹不平的坚硬的岩石,再仔细看着岩石上依稀可见当年开凿时留下的斑斑痕迹,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看着这座几乎贯穿和掏空整座山体的要塞,其工程量的艰巨和浩大,真是难以想象。当年修建这座要塞时,并没有现代化的挖掘工具,全是靠着中国劳工们用锹镐一点一点开凿而成。劳工们每天都超负荷的工作,还伴有日军的残酷监工和杀戮。可以说,这座要塞就是用无数劳工的血泪修建而成的,也是用累累白骨修建而成的。
   时光荏苒,曾经的历史早已过去。如今的东宁要塞遗址,作为控诉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残暴罪行的有力见证之一,仍然在时刻警醒世人,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三
   离开勋山要塞遗址,就来到要塞遗址广场。广场的中心树立的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为攻打要塞而牺牲的苏联红军士兵。还有一座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纪念碑,作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广场左侧是“劳工殉难纪念碑”,右侧是“东宁抗联烈士园”,可供上万人在此集体吊唁活动。穿过广场,就进入遗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
   据史料记载,遗址陈列馆内展出了五百多件侵华日军侵略中国的证物,其中有侵华日军用过的武器弹药、生活用品、中国劳工的劳动工具和苏联红军用过的武器,及由四百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组成了东宁要塞系列图片展。
   走进陈列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画面上展示的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们身着灰布军装,手持步枪,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而他们的前方,则是无尽的战火与硝烟。这些战士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东宁和周边地区与日军英勇战斗的中国国民救国军的成员。中国国民救国军,前身是驻守吉林敦化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改编的一支抗日武装。他们和东北抗日联军一样,都是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战士们的身后,是广大东北人们齐心协力支援抗日的画面。这幅画不仅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团结抗争的勇气。
   沿着展馆的走廊深入,仿佛重新走进了那个饱受屈辱和奋起抗争的历史长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点点滴滴。那些锈迹斑斑的锹镐,是劳工们修筑要塞的工具;那些原始简陋的武器,是战士们与敌人搏斗的见证;那些破旧的衣物和日用品,是民众们无私奉献的象征;而那些充满硝烟的战场照片,则是那段历史的生动再现。
   我在一幅巨大的中国国民救国军司令王德林将军的照片和简介前久久伫立。王德林,是东北地区著名的抗日将领。他出生于清末的山东农民家庭,自幼读过私塾,因生活所迫,前往东北谋生,后加入东北军下属的吉林军,担任营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王德林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布将自己的部队成立为“中国国民救国军”,并出任总指挥。一九三二年二月八日,中国国民救国军正式成立,王德林将军在誓师大会上的话也被隆重展示在画面上,他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祖宗坟墓都在中国。保卫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现在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我们要与祖国的山河共存亡!大家抱定牺牲决心,就一定能把日本鬼子赶出东北!赶出中国!”王德林将军践行了他的铮铮诺言,中国国民救国军在两个月时间相继收复蛟河、珲春十余座城镇,被东北人民称之为铁军,他也被誉为“救国军常胜将军”。后来,他率救国军转战吉东地区和牡丹江一带,在东宁地区也取得了三岔口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一九三五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王德林将军又将救国军并入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坚持抗击日军,直到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病逝。王德林将军的事迹感染了每一个参观者,也让人肃然起敬。虽然王德林将军只是众多抗日英雄中的一员,但我深深感到,在东北乃至全中国,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王德林将军这样的抗日英雄,才筑起了一道反抗侵略的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最终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
   走出陈列馆,我们来到“东宁抗联英雄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英雄浩气传千古,白山黑水祭忠魂”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这座烈士陵园里面,有包括王德林、史忠恒、姜墨林、张传福等众多为抗日而牺牲的英烈的半身雕像以及生平介绍。我们依次走过,一面瞻仰烈士的遗容,一面细细读着他们的英勇事迹。我们和所有参观者一样,表情都是崇敬的。当我走出英雄园,抬头望向前面勋山上的要塞遗址,又回望身后的陈列馆,突然感觉到这座要塞遗址不仅是中国土地饱受日军侵华战争的摧残和践踏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被载入史册,也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缅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那段烽烟的岁月早已远去,如今的中国早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日益富强和强大。但是,这段历史绝不能被忘记。正如陈列馆的结束语所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这段历史,就是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也能更好的铭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而不懈奋斗。
   在我眼里,这座东宁要塞遗址,就如同一座巍峨如山的历史丰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敬仰和感慨。
   夕阳西下,我们也将要离开了。随着汽车渐渐驶离要塞遗址,我不由得再次回望,心中突然感觉,这座东宁要塞遗址就如同一份精神的宣言,不但警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曾经被侵略和压迫的屈辱血腥的历史,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不饶的革命力量。
  

共 43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主题思想深刻,通过对东宁要塞遗址的详细介绍,揭示了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令人震撼,令人深思,进而达到了不忘国耻的警醒作用,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的正气和力量。散文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东宁要塞遗址,一是从走进要塞开始,记录了这处保存完好的侵华日军的军事要塞,通过史料的运用揭开了要塞的历史过往。二是详细描写了要塞的组成,也就是对地面遗址和地下工事两部分记叙,三是带领读者步入了要塞遗址广场和陈列馆。四是参观东宁抗联英雄园。四个部分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完整东宁要塞遗址,也就是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可谓是以细致的笔触、清晰的层次带着读者走进东宁要塞遗址,契合主题。在叙事描写中,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冷静描写,同时也把要塞性质和当下保留的意义一一解读到位,并感情真挚地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讴歌了抗日英雄,抒发了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信念,很好地烘托了主题,使整篇文章充满正气,读后令人荡气回肠。质朴的文风很好地营造了朴实的氛围,渲染了严肃、认真的氛围,使散文通篇呈现大气端庄之感,起到了宣传教育的效果。文字精准,描写细致,力荐文友阅读,一起感怀抗战的壮志情怀,敬仰和感慨浴血奋战的岁月,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1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1-12 19:55:02
  散文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位于黑龙江绥芬河的东宁要塞遗址,通过对要塞的解读,弘扬了伟大的抗日精神,警醒世人勿忘国耻。一篇情感真挚、充满正能量的好文。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11-13 18:10:21
  非常感谢小猪她爸老师精彩的编者按,以及热情的鼓励和支持!给您敬茶,也向您学习,祝福老师创编快乐!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1-12 19:56:23
  感谢蓝天之下老师赐稿宁静社团,老师又编又写令我感动,我在这里给老师敬茶了,辛苦了。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1-13 11:32:41
  感谢蓝天之下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11-13 18:11:17
  感谢社团的鼓励,也感谢老师的支持。
4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4-12-12 22:18:39
  战争是残酷的,有历史的见证,文笔间流露的真情实感,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