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江山之缘(散文)
人生中的缘分,常常妙不可言。于我而言,与“江山”的相遇,便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一段难忘的缘分。
认识与加入“江山”,实乃命运的馈赠。“江山”作为现今全国唯一一家严肃性文学网站,以打造精品文学品牌为目标,光芒璀璨。而我,不过是文学世界里的一棵小草根,正在文学门外徘徊。然而,缘分就是这般奇妙,苍天眷顾,让我有幸与“江山”结缘。
2017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工会组织的第十六期职工文学串座研修班的学习。学习地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第三殿——祧庙。我是插班生,错过了开班仪式。犹记得第二次课,我早早来到祧庙前,大门未开,看着陆续前来的老师们谈论文学,我心中忐忑不安。那时的心情,正如我当日所写的顺口溜:“我在祧庙门前走动/影子钻进门内徘徊/一样的太阳/让我感受着/古今两代/文友们谈论着诗文/我却用虔诚祈拜。”那天老师讲的是《小说怎么开头》,虽然如今内容已记不太清,但仍记得我们坐在偌大祧庙内的一角,认真听课的情境。庙里没有暖气,可同学们饱满高涨的情绪感染了我,让我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等待开门时的不安。从未写过小说的我,对这个话题听得云里雾里,但依旧认真聆听。
班里有八位燕山的同学,他们从事写作多年,作品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初出茅庐的我,自愧不如。每次上下课,我都默默跟在他们身后或旁边,一声不吭,静静听他们分享听课后的感受或最新的创作。介绍我参加研修班的谢伟老师提醒我不要与他们比较,我也深知自己的差距。正因如此,给同学们留下了“孤冷”的印象。
那时的我,没有太多想法,只觉得既然老师给了我这个与文学结缘的机会,我就应该好好珍惜。于是,无论风雨,无论寒暑,坚持每周六进城上课。
缘分总是不期而至。随着学习的推进,我开始偶尔记录感受,以流水账的形式留下痕迹。2018年6月23日下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家马季老师讲完网络文学后,赵兴华老师接着讲。他讲得不多,只是简单介绍了自己、与网络文学的渊源以及开创“江山”的始末。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了江山文学网这个纯文学的网站。同学们中有不少人知道赵兴华和江山文学网,他们说赵兴华是网站老总,文学创作高产,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剧。这让我大吃一惊,这样的“大人物”,竟如此低调地坐在不起眼的“冷板凳”——讲台一侧临时支上的一张条形桌旁,笑容可掬,耐心十足,毫无架子,与我心目中的“大人物”相差甚远。
那堂课结束后,几位同学几乎同时注册了“江山”并投稿。在热心同学的怂恿下,我也于7月2日注册、投稿。我投的第一篇稿件名为《月下割麦》,回忆小时候全家人为了抢夏收在月下割麦的情景。文章很短,不足1600字,没有技巧和华丽辞藻,却意外得了红豆。还是同学守山人告诉我红豆的含义——被评为精品文章。这个消息让同学们惊讶不已,尤其是一位年近60岁的老同学,她投过很多次稿件,却很少得过红豆,对我这个初次接触文学的人能得红豆这件事百思不得其解。我后来才明白,“江山”是很鼓励草根文学爱好者的,这是对我的最好鼓励。
得到鼓励的我热情高涨,信心大增,不断尝试写文、投稿,2019年达到高潮。然而,断断续续得到的红豆让我犯了浮躁的毛病,违背了江山“力戒浮躁及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的宗旨。以至于很长时间没有再得红豆,我气馁不已,产生不良情绪,觉得自己不是搞写作的料,之前得红豆只是侥幸。于是,我不再投稿“江山”,转而玩起了美篇和微信订阅号。订阅号里280多人的关注让我很愉悦,但内心深处却总是隐隐不安,觉着自己像水面上的浮萍,觉着没有专业老师的编按与点评,让我产生日常所写到底算不算真正文章的困惑。
就在这时,“江山”淡雅晓荷社团的社长小何闯入了我的生活,给予我鼓励、认可与肯定。在她的不懈鼓励下,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我重返“江山”,投下了《母亲的一通电话》,没想到又得了红豆。我深知这与小何的鼓励密不可分。在她的鼓励下,我一发不可收拾,仅十月份就投稿8篇,得红豆5颗,这意味着有5篇被评为精品小文。然而,燕化公司目前处境艰难,很多事情处理起来棘手,加上我有早睡习惯,写文只能见缝插针,对于没有文学功底的我来说,很是吃力。我又起了退场的念头,于此关键时刻,又是小何的:“姐,你是最棒的”。这句话让我回想起与“江山”的缘分,并自我勉励:为了这缘分,我要坚持!
“晓荷”是我的家,“江山”是我的江山。我与“江山”的缘分,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这份缘分,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我珍惜这份缘分,也感恩这份缘分。未来,我将继续在“江山”这片文学的沃土里,努力耕耘,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