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兴国行(散文)
一
11月9日,阳光明媚。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冯为民先生的盛情相邀,我们这群文青前往他的家乡江西兴国游玩。大家幽默地调侃,这可是我们第一次出“国”哦。
冯先生在兴国当地的好友陈大,早早便等候在兴国服务区,他提前来到这离目的地甚远的地方迎接我们,并开车一路引领前行,足见冯先生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份尊重令人感动。
抵达兴国,首站便是游览兴国三僚风水村。在此之前,我从未听闻这个村落,于是赶忙求助度娘来恶补一番。
三僚,是充满传说色彩的土地,被誉为“堪舆文化发祥地”、“中国风水第一村”的称号。当我读到对它的描述——“四围青山下的一个椭形盆地,山水环绕,重峦叠嶂,奇峰竟秀,曲涧流泉,环抱村落,林幽石古,竹翠松苍”,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尽管后半段的文字让我有些晕头转向,但那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传奇故事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
幸运的是,为我们安排的廖导游深谙风水之道,对堪舆文化了如指掌。这一路上,他滔滔不绝的讲解,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免费却又无比珍贵的知识培训。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如今被我们称为“风水”的事物,在远古时代并非独立存在。风水理论,如今被视为融合哲学、地理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其核心宗旨是谨慎细致地考察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以获取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在廖导游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们感觉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一幕幕因风水而改变命运轨迹的离奇场景,听到了无数在杨公庙抽签灵验的神奇故事,甚至似乎闻到了三僚豆腐宴那香香浓浓、酸甜香辣的诱人味道。尽管对于风水之说,我知之甚少,但面对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堪舆圣地,内心的期待早已按捺不住。
兴国三僚风水村,不仅是一个地理的存在,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心灵的寄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对古老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与向往。
二
走进三僚村,感觉踏入了时光的回廊,走进了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风水建筑展览馆。
目光流转之处,皆是古代风水建筑。尽管我在风水知识的领域就是一张白纸,但从导游的娓娓道来中,我仍捕捉到了那一抹深邃与奇妙。
在这个村落里,风有其遵循的轨迹,水有其倒流的独特,一切皆遵循着规矩,皆依照八卦轮盘精心设计。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如基石般稳固,该方正时绝不歪斜,该圆润处绝不棱角分明。
村东北那道人工堆砌的山梁——“曾氏砂手”,静静诉说着家族兴衰的起始。曾氏家族的兴旺,都与这座砂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想往昔,“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宋元时期,沈氏人丁兴旺,曾、廖二姓备受打压,风水修建受阻,家族发展艰难。
而那座位于村北背坑头的蛇形祠,更是充满了叵测与玄机。依着下山蛇形地势而建,院门似蛇口,窗户像蛇眼,是一条灵动的蛇蛰伏于此。
风水,究竟是什么?是科学的前沿探索,还是迷信的荒诞产物?走过三僚的山水,我试图揭开这萦绕心头已久的神秘面纱。
在科学尚未能洞察一切的当下,风水学说中的诸多奇异现象确实难以给出确切的解释。然而,不能因为当下的无解,就轻易将其归为迷信。回首往昔,曾经多少未知在今日已被科学照亮。谁敢断言今日的未解之谜,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科学清晰解读?
也许,风水就如同一柄双刃剑。当它深植于人们心灵,便悄然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过度迷信风水,会让人深陷陋俗的泥沼,饱尝愚昧之苦;但敬畏风水,实则是敬畏苍天、敬畏自然。人,的确需要有所敬畏,那些肆意妄为、藐视自然的行为,终会引来天谴,难逃自然的惩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僚的风水术,无论正面还是反面,都给予了我们诸多宝贵的启示。尤其在当今世界,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风水学说所倡导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
在参观完三僚风水村后,我们一行人跟随陈大,去品尝期待已久极具特色的三僚豆腐宴。
“走遍天下路,不如三僚水豆腐”,这句赞誉绝非虚言。当听到“豆腐宴”这三个字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一整桌与豆腐相关的佳肴。而三僚的豆腐之所以声名远扬,其中的缘由令人好奇。
经专家研究,三僚的水富含多种矿物质,这无疑是大自然赋予三僚豆腐美味的首要秘诀。而在制作工艺上,更是独具匠心。浸豆前,细心脱去豆壳并筛尽杂质,成就了豆腐滑腻的口感。熬制豆浆时,务必熬开,杜绝生豆味的残留。在关键的熬浆与放石膏环节前,反复冲浆,彻底清除豆泡,如此一来,豆腐便有了嫩如凝脂的质地。另外,上浆后的榨水分寸也需拿捏精准。榨水过度,豆腐板结,失了“滑”之口感;反之,水分过多,一下锅便软烂无形,口感欠佳。
当一道道豆腐菜肴呈上餐桌,一场素食的盛宴就此拉开帷幕。豆腐脑如凝脂般细腻,入口即化;油炸豆腐金黄酥脆,外酥里嫩,沾上辣椒配料,咬下去的瞬间,“嘎吱”作响,香气四溢;麻辣豆腐则以其火辣热情刺激着舌尖,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川香风情;酒酿豆腐散发着淡淡的酒香,甜与醇在舌尖交织,如梦如幻;还有那看似不起眼的豆腐渣,经过精心烹制,也别有一番风味,特别爱吃。
品味着这一道道豆腐佳肴,我们似乎回到童年,品尝童年的味道。感受着那源自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唯有味蕾在欢呼雀跃,心灵在深深沉醉。
四
吃过饭后,我来到了杨公庙。每一次走进寺庙,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总会让我觉得自己像个稚嫩泛滥、不谙世事且手足无措的小学生。
回忆起每次出去旅游,跟随导游走进寺庙,导游都会悉心教导我们如何行礼节。仅是一个跪拜礼,就让我学得费劲,面红耳赤却依然难以掌握要领。
当我跪拜在杨公像前,我发自肺腑地先对杨公说了句——“谢谢杨公保佑大家平安”。
我怀着满心的敬意,在庙里的机子上扫描微信支付了100元留作香火钱。这并非是一种交易,而是一份心意,一份对杨公的感恩,一份对未来的期许。
走出杨公庙,抬头仰望,天倍儿蓝,那纯粹的蓝色像是被水洗过一般,大太阳毫不吝啬地洒下光芒,晒得头发都微微发热。路边嬉戏的孩童,那纯真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无邪,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村妇们凑在一起,一边在水里用力抖动手中的被单、衣物,一边大声聊着家常,一个村妇不知说了句什么俏皮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又奔放,像开在山野的映山红。还有那些赶着牛群遛弯的老汉,此刻看上去也倍儿的慈眉目善,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的皱纹。
人在旅途,走在路上,每一次的相遇都是命运的安排,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我们应该善待每一次人生际遇,努力让自己快乐,也将快乐传递给同行的人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善良、真诚、感恩的心,去感受每一份温暖,去传递每一份善意,让生命在爱与尊重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五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兴国的将军广场,它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兴国,这座建县始于三国的古老县城,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它以“太平兴国”这一美好的年号命名,岁月悠悠,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特质从未改变。丰富的资源滋养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如璀璨星辰闪耀,独特的客家风情令人陶醉,富饶的物产更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然而,兴国最为人所称颂的,是在那红色革命的烽火岁月中,兴国儿女展现出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他们以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为这片土地的历史增添了最为浓重、最为鲜艳的色彩。
兴国,这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十年间诞生54位将军。与湖北红安、安徽金寨并肩,成为三大将军县之一。将军园,静立于此,是对将军们赫赫战功的崇高纪念。它承载历史,让后人铭记那热血与荣光,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走进将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将军广场。那尊由汉白玉石雕刻的5.2米高的毛泽东主席巨型雕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仰。园内按着长征的路线精心规划,陈毅元帅和兴国籍54位共和国将军的雕像依次矗立。
将军广场正中,大型红色雕刻“模范兴国”熠熠生辉。毛泽东称赞兴国同志创造了第一等工作,亲笔题写“模范兴国”。这四字制成匾额高悬城门,“模范”成兴国红色名片,“第一”成苏区兴国代名词,激励着代代人奋勇向前。
当夜幕降临,我们踏入平川园餐馆。餐桌上有道菜“四星望月”很有意思。听闻当年,毛泽东委员在此豪情满怀。在简陋的桌前,四个小盘围绕着大蒸笼。毛泽东委员目光炯炯,豪情与才华迸发。蒸笼似圆月,盘子如星星,“四星望月”之名就此诞生。它蕴含着百姓的深切盼望,盼共产党打土豪、分土地,如盼星月璀璨。
我们结束了这一天的行程,吃完晚饭回到吉安市区。此刻,心中满是感慨与感激。感谢冯为民先生的盛情邀约和精心安排,让我们有机会领略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要感谢陈大一路的陪同和为我们拍照,他的付出让这次旅程留下了更多美好的瞬间。这次兴国之行,满是温暖与感动。特别要感谢冯主席的两位亲戚的盛情款待。那真挚的笑容,美味丰盛的佳肴,贴心的安排,让我在陌生之地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这份情谊,如兴国的美景,深深印在我心间。
这是一次红色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在这片热血浸润的土地上,我们汲取了力量,坚定了信念。这一趟,不虚此行,那些英勇的将军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2024年11月14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