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妻子的家常菜(散文)
一
我的妻子,不仅是种菜的行家里手,还能炒出一手色鲜味美的家常菜。凡是来过家里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只要吃过她做的菜,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一番。
说起妻子能做菜,还得从她在家当姑娘时说起。她叫孔维情,家住贵州开阳县金中镇孔家寨村,身材苗条,白净清秀的脸上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时常梳着一条乌黑发亮的大辫子。维情在兄妹五人中排序老二,心灵手巧,一说一个笑,从小懂事听话,是家里的乖乖女。因离开阳磷矿寨子分矿的厂区近,她从小就帮母亲种菜,把家里种植的蔬菜卖给附近厂区食堂或厂里的工人,赚钱维持家里开支。
一个秋天的中午,孔维情去厂区食堂卖菜,不经意间看见身穿白服、头顶白帽的中年女厨师蔡明香正在厨房里炒菜。蔡厨师为人亲和,平易近人,和孔维情母亲年龄差不多,炒起菜来动作娴熟,技术高超,那炒好放在桌上的回锅肉、青椒猪肝、麻辣豆腐等菜飘着一阵阵香味,认人馋涎欲滴,心想自己要是能炒出这样的菜,那该有多好。一来二往,她就和蔡厨师熟悉了,蔡厨师见她对做菜很感兴趣,就边炒菜边告诉其一些炒菜的经验和方法。百说不如一做,要做就做好。回家后,她就照葫芦画瓢——照着样子做。遇着不懂的问题,虚心讨教,直到弄懂弄通。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通过孔维情近三个多月的刻苦用功,艰辛努力,终于把做家常菜的厨艺学到了手。那年,她奶奶七十大寿,寨邻及亲朋好友们纷纷来家中,给老人祝寿。大家吃着香气扑鼻的各种菜,感觉味道非同一般,与街上菜馆里的菜品不相上下,就问维情父母,在哪请的厨师。俩老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家里这么困难,哪请得起厨师。随后告诉他们这菜是二女儿维情做的。一些客人根本不相信,就悄悄跑去厨房看个究竟。走进厨房一看,孔维情正在专心致志掌勺炒菜,那动作灵活自如,看上去就像大厨师一样,非常专业,让人惊叹不已。
打那起,寨里人家办事,都请孔维情去帮忙做菜,她热情大方,从不推辞。寨里一户名叫古二毛的人家准备嫁姑娘,但由于前年春播放水打田时,古家凭人多,无理强占她父亲放水的时间,父亲一气之下,与古家大吵了一架。这事发主后,两家关系一直僵着。眼看女儿婚期将至,古二毛不好开口找她帮忙,只好自家来过戴钢盔爬树——硬着头皮上。没想到办酒席那天,孔维情主动上门,乐意帮古二毛家做菜。一家人看到她不计前嫌,感动得连声道谢。
1983年10月,经人介绍,我结识了孔维情。通过一段接触,我发现她不仅为人诚实忠厚,干活勤快,而且还能炒一手家常菜,打心里喜欢。两年后,我和她喜结连理。结婚后,一家人都认为妻子炒的菜咸淡适中,美味可口。之前大嫂、二嫂都不会炒菜,全靠母亲下厨。母亲在寨里做菜是数一数二的,嘴可挑了,吃过幺儿媳妇炒的菜后,感到比自己强多了。从此这家里煮饭吵菜的担子就落在了妻子肩上。那些年,每当家里过年过节时,妻子都会炒上辣子鸡、花菜炒肉,鱼香肉丝等一大桌家常菜,大家吃着这满嘴留香的炒菜,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调息烽县流长乡政府工作后,父母亲想到我年轻,又是乡里的“当家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就叫妻子随我到单位,照顾我。那时,老家距离我工作的地方有三十多公里,交通不便,从家到流长乡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公路边,再坐一段路的班车才能到达目的地。妻子非常明理孝顺,每到周末,就赶忙回家给父母及家人办理生活,时常煮甜酒,制泡菜,做父母喜欢吃的东西。就这样,妻子不辞劳苦,总是把家里家外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每天给我做可口饭菜,让我衣食无忧,工作起来更为带劲。
记忆最深的是我在息烽养龙司乡工作期间,中央新华社扶贫工作组为帮助我乡村民增加收入,走上致富道路,购买三台大货车,解决村民蔬菜运输问题,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那些为乡里开车的驾驶员知道妻子做的家常菜好吃,就经常跑家里来蹭饭。因我工资低,吃饭人多,入不敷出。妻子看到离我居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堆放垃圾的废地,就着手把它整治出来,变废为宝,种上蔬菜。这样,既能让大家吃上原生态的菜,又能节省开支。可没想到,乡里个别干部看到那些驾驶员常在我家吃饭,心想不图锅巴吃,谁会在灶后转。怀疑他们给了家里好处。于是,就到县有关部门反映。
听说这事后,我气不打一处来,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见我生气的样子,笑着对我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嘴长在别人身上,就让别人说去吧,人间自有公道。这期间,恰好又从县里调了了三名挂职干部到乡里开展帮乡扶贫工作。他们来家里吃过妻子炒的家常菜后,说比城里饭馆里的菜香多了,又时不时跑来家里吃饭。甚至还有的提出交点生话费给妻子,在我家搭伙。妻子哪会收钱,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丈夫在一起共事,这是缘分,只要大家不嫌弃就行。这样一来,妻子更加辛苦,成天在厨房里像陀螺一般,忙得团团转。
最难忘的是我调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工作后,单位一些同事吃过妻子做的家常菜后,认为她手艺高超,在城里开个家常小饭馆肯定赚钱,纷纷劝妻子去街上寻个店面。有的人对我说,县里计生干部多,你又是局里一把手,大家一定会去照顾生意。还有的说计生部门接待多,应酬多,经费多,在哪里吃都一样,肥水不落外人田。一开始,我和妻子听别人这样一说,有些心动了。可冷静一想,这样做岂不是以权谋私吗?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恰在这时,老家玩得好的小伙伴王明明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餐馆,生意不错,听到我调县计生局当“头”的消息,又知道妻子会炒一手好菜,两小口就来到家里,劝说妻子和他们一起开馆子,有钱大家赚。还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听话如尝汤,我明白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们不仅是想利用妻子的手艺,还想利用我手中的权利,这一举两得的买卖着实划算。不过我和妻子心里明镜似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和自己开馆子没啥两样,是换汤不换药的事,就婉言谢绝了王明明夫妇的好意。
妻子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看见单位食堂的厨师忙不过来,就去帮帮忙,还时常给厨师提一些建议。一些好心的同事见状,劝我把妻子安排在食堂里。妻子很明事理,怕别人说闲话。后来,她自己找了一份临时工。大家看我这般廉洁,称赞不已。
三
这些年,妻子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做菜技艺,除了向别人讨教外,还在书店购买了有关书刊,或利用手机上网学习。我看她已年近古稀,还那么较劲,就和她开玩笑说,你这手艺也算“专家”级别了,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何必那么辛苦。可妻子总是孜孜不倦,不知满足。对我说,钢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别看这小小的家常菜,需要学的东西可多了。所以我要做到与时俱进,学到老,用到老。
有一天,妻子和她好闺蜜张姗到省城一个海鲜餐馆吃饭,她看见餐馆里厨师炒的海鲜家常菜特别香,但做海鲜菜与普通家常菜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要做好,难度较大。妻子不畏艰难,下定决心要把做海鲜菜这门手艺学到手。随即向闺蜜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巧了,这家海鲜馆厨师恰好是张珊婆家内亲,在张姗帮助下,这位海鲜师傅毫不保留地把有关方法技巧告诉了妻子。妻子刻苦用心,边学边做,不到一月,就掌握了做海鲜家常菜的技艺。
真没想到,妻子刚学到的这门做菜手艺还真派上了用场。去年冬季,我们十多个贵阳好友邀约去海南三亚过冬,居住在一个小区。春节临近,大家商量议定,一家炒两个菜,在小院里集中摆长桌宴席,欢度春节。春节那天,妻子因势利导,针对那里离海边仅有五六公里,海产品多的实际,做了香辣炒蛏子、蒜蓉生蚝两个海鲜菜。当妻子把这两个菜端上桌后,香气四溢,让人眼馋,成了所有菜中的佼佼者。不一会儿,两大盘菜被吃得精光。大家都说妻子炒的海鲜菜味道挺香,非常下饭,吃了还想再吃。之后,小院里居住的人都夸妻子能干,纷纷跑来住处,向妻子讨教做菜技艺。
妻子性格温和,心直口快。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只要有人愿学做菜,就会如竹筒倒豆——全倒出来。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方法传授他人。一开始,女儿尹娜娜认为做家常菜没啥了不起,还说母亲做菜方法就好似一台老掉牙的机器,早该淘汰了。认为当今这个时代,一机在手,万事不难。只要打开手机,仿照上面的办法做就行了。可她做菜火候把握不准、操作方法和作料比例拿捏不好,做出的菜连自己都没有食欲,更不可能让家里人喜欢。于是,她只好拜母为师,虚心学习,不断实践。名师出高徒,强将无弱兵,女儿边学边做,终于功成名就,已能做不少味好可口的家常菜了。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我退休了,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回想几十年来,妻子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为我做饭做菜的情景,心怀感激。现在我有空余时间了,就静下心来向妻子学做饭菜的技艺,也让妻子有空休息一下,享享清福。通过我近半年的学习实践,终于入门,能做一些基本的家常菜。妻子看我虚心好学,做菜做饭像干工作一样,一丝不苟,认真仔细,脸上乐开了花。
如今,我常和妻子一道上街买菜,一起做饭做菜,相互协作,氛围融洽,让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身心愉悦,乐趣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