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杨家堂,深山里的原乡(散文)

精品 【晓荷·奖】杨家堂,深山里的原乡(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7发表时间:2024-11-14 12:21:06
摘要:杨家堂村依偎在大山的怀抱,春天笑纳百花竟放,夏季踏浪绿色海洋,秋日欢喜枫红果橙,冬寒身披玉雪新衣,四季的轮回是它最执著的生活,是它最自然天成的日子。

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以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也许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种桃花源的意象。而我觉得,杨家堂村也是一处桃花源。
   说实话,很早就知道杨家堂这个村庄,并且还一直误认为,这里就是杨姓人家聚居的。这次来到浙江丽水,不能错过它,第一时间就把杨家堂村列入行程。
   从高速到省道、县道、乡道,然后进入了五公里左右的山道,像是接力一程又一程。山道曲曲弯弯,小车不断地攀行而上,来到了一个山坡下的小坪地,这里已经停了很多自驾而来的车,几乎没了停车位。尽管夏日炎炎,酷暑难当,但这天来杨家堂村的游人还真的不少。如今资讯的发达,隐秘深山里的杨家堂村,也被众所周知。
   转过一个弯,翻过一座小岗,眼前豁然开朗,这就已经进入杨家堂村的那片古民居群了。
   最令人兴奋的是,不曾想,那两株枝繁叶茂的网红古樟树就在村口,第一时间出现在眼前,让人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它们用一大片令人舒爽的浓阴,欢迎夏日炎炎还来看望古村的人们。
   杨家堂村的古樟树下,是村里最为经典的摄影点,也是让村子出名的地方。
   最早注意到杨家堂村,是因为一张拍摄于古樟树下的老农牵牛照片。老农牵牛的照片,在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比如婺源的古村石拱桥上的老农牵牛;霞浦杨家溪大榕树下的老农牵牛;缙云仙都景区朱潭山丁步桥上的老农牵牛,等等,这些照片,不仅出彩,而且往往因为照片的宣传效应,为这些地方的旅游热推波助澜。杨家堂村现在的火热名气,大概也与此有关。不过我总觉得,这里的老农牵牛更具韵味。
   两株古樟树,主干相邻,枝叶交叉,盘根错节,如一对生死相依、紧紧拥抱的夫妻。它们在杨家堂建村之前就生长在这里,它们曾经才是这里的主人,它们也许是羡慕后来定居于此的人类夫妻们的相亲相爱,故而也相亲相爱而不肯分离。不过从它们树干的粗细看,或许它们还是一对老夫少妻。
   古樟下用石块铺设的村道,坑洼不平。村道另一侧是陡坡,坡下是一片黛瓦粼粼的村舍。
   我想象,在这静谧的乡村,当晨雾缥缈时,一位老农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左肩扛着锄头,右手牵着黄牛,从黄土墙侧走来,这画面的乡土味是多么的浓烈,既古风古韵,又自然温馨。在宁静与恬淡中,让人仿佛嗅觉到的山乡空气是甜甜的,仿若柔柔的晨晖也斜撒在了自己身上,也好像听到了牛儿徐缓的踢踏踢踏声,鸟儿在樟树上轻快飞舞与和鸣。哦,如此乡村景象是多么的清新美丽!
   终于,我也走入了这个村庄,走到了夫妻树下,走在了老农与老牛所走的路上。游人们都抢着在古樟下他们喜欢的位置拍照留影,有的人坐在石砌的岸墙上与下方鳞次栉比的黛瓦合影,有的人倚坐在古樟粗壮的树根上留影,有的年轻人在夫妻树间摆姿弄影秀着恩爱,更多的人排着队等待在老农牵牛路上来一张身在其中的打卡照。我觉得古樟树与土墙房之间的那段石阶坡也不错。
   这栋土墙房的墙角边挂着“老树厨坊”的木牌,墙面是沉淀了岁月的土黄色,墙根基的石头上泛着苔藓的青绿,也许是樟树树叶的绿掉落在了房顶的瓦上,它层层叠叠的灰瓦也泛着绿意。房屋墙体的斑剥和飞檐翘角,樟树的粗干与树叶的浓荫,坡道在它们之间,虽然很短,但也有幽邃的意境。
   杨家堂村除了夫妻树下,更加出彩的是那成片清代古民居的风格与气派。说这些古民居是气派的,实际上并不确切,因为它们看起来都是土里土气的,房墙是泥土与石块夯筑的。可是,在现代社会里,在人们见多了高楼大厦的时候,如此的土里土气,却成为了时尚,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揽胜对象。尤其是近些年,也许是国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也许是人们更热衷于返璞归真,像杨家堂村这样的古村落,无论它们收不收门票,一律都是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从古樟后的这条位置最高的村巷进入这个黄土墙、灰黑瓦的古村,打算从上到下对杨家堂村进行游览。
   杨家堂村建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中,四周茂林修竹,郁郁葱葱。蜿蜒层叠的梯田种植着高山茶,村舍依坡借势,背东面西,前后房屋有的高低落差两三米,站在后排房子的门前,脚下是前排房屋的屋顶。
   走近这些用黄土夯墙的古民居,有的是直接袒露着黄土的质朴与韵彩,有的墙面曾经粉白但现在已经是斑斑剥剥,尽显岁月的沧桑。细心的话可以看见有的屋檐下的粉墙上描着彩绘,甚至有的粉墙上书写有警句、格言、古诗等,有一家的墙上竟然书有《朱子治家格言》。这杨家堂村崇文重教,看来也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我们走入那些大门敞开、村民仍然居住的房子时,里面的世界其实有的还是挺富丽堂皇的。比如古樟树侧的一家改造成农家乐的老宅,进入土墙内的院子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进的木结构厅堂,粗壮的木柱木梁,黝黑的木板,精美的牛腿、雀替和粱托,和山外的传统古民居没有二样,也是那样古朴中显露着华美。
   在这样的村庄中行走,从巷道里吹过的风中,似乎能嗅到浓稠的泥土味,如果你喜欢的话,这就是浓浓的泥土芳香。在这样的村巷中穿行,仿若迷陷在了哪个神秘的世界,穿越到了某个陌生却感觉亲切的古代,好像这里的生活仍然是原始的状况。走在杨家堂村的村巷里,手触身边的土墙,泥土的质感中明显是凝聚了时光与风霜,所以倍感细腻与温润,让人忆起儿时在家乡玩泥巴做泥人的情景。杨家堂村也是一个藏着历史记忆的地方,因为泥土墙的特质,它所能珍藏的记忆也许更悠长、更纯美。
   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宋姓人家,村里还有座宋氏祠堂。据说,杨家堂村的宋姓始祖宋显昆是1655年从本乡的呈回村迁居于此的,所以,杨家堂村的建村史并不太长,三百七十来年。
   宋姓在此肇基后,开始并不富裕,只有数间茅草房。到了宋显昆的曾孙宋宏堂,一次机缘巧合加上勤劳才开始发达,并逐步建成了如今这个美如画的村落。
   据资料显示,宋宏堂五岁丧父,家境贫苦。母亲蔡氏对孩子们要求严格,白天带他们出去干活,晚上教他们习文。一日,宋宏堂挑柴去城里卖,在一座凉亭歇脚时,捡到一个沉甸甸的钱袋。他没有离开,而是等待失主来寻。原来失主是位做木材板业生意的衢州巨商,他十分感激,并问宋宏堂有什么要求。宋宏堂说:我什么都不要,若你能用得着我,我可否当你的学徒。宋宏堂之后就跟随这位商人学习做木材板业生意。由于能写会算,尤其是品德高尚,宋宏堂倍受人们尊重。“善人者,人亦善之。”后来经师傅允许,他自立门户,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了一位松阳有名的木板巨商。宋宏堂发家后,将钱财用于“建厦屋,孝高堂,友兄弟”,从而成就了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古村落。这是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几百年了,宋姓人家居于这片风光旖旎的山岭之中,不经意却创造了艺术品般的古村。古树,古宅,古村,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用泥土的质地演绎着纯朴却并不低调的古色古香。
   弹指一挥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家堂村却像是一位知足常乐的汉子,还沉醉在过去的辉煌岁月中。也幸亏它沉醉至今,才让我们有幸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古风古韵,就像一个梦里的老家,就像一个质朴的原乡。
   在村子的最南边的居中位置,有一个小高台,自然成为浏览村子的观景台,在这里左看下方房屋的黛瓦,右赏上侧村舍的层叠。杨家堂村的民居,有不少是两层的,屋顶是人字形的坡瓦,有的还有翘角飞檐的马头墙。只见一面面瓦坡、一堵堵黄墙、一座座马头墙,它们高低错落,密集层叠,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个小高台正对一条南北向的笔直村巷,可居高临下,欣赏村巷上的人来人往。尤其是,当身着飘逸裙子的美女,手撑彩色的花伞,在村巷中徐徐款款而来,莲步轻移而去,这美女古风的画面是不是与村子的风格谐美?是不是优美如诗,能触景生情?
   我觉得这些还不过瘾,继续登上了地势更高的茶园,只见蓝蓝的天悠然的云下,是葱郁的山,是静卧在山窝窝里的杨家堂村。我以俯瞰的视野,宏观这个静如处子的村庄,心想我们这些外人的到来,是不是会打扰它的安宁?我也用微观的视角,欣赏杨家堂村房舍间的优美组合,并把它们框入相机永久留存。比如选取古樟和它下方的几栋房舍,我觉得是杨家堂村很有特色的一张照片;有一棵树直挺挺地从一片房屋中窜出,也是很有画面感的一张照片;一个人字形路口,一株凌霄花盛开,当三两行人走过时,这画面也很美丽……
   回到村道,然后来到了村子的西端,这里不仅专门建了风雨亭为观景台,而且有一家咖啡屋。你说这个貌不起眼的小山岗,为啥受到如此的厚待?实际上这里是观赏村子的最佳位置。因为这里正对村舍,可从略微仰视的角度观看整个杨家堂村。
   从正面观赏杨家堂村,村舍层层叠叠铺展在翠绿的山坡上,黄墙黑瓦,泥土色的红润与顶瓦的墨黛,相互映衬,古朴典雅,美轮美奂,像是拼接在绿色背景上的七巧板,更像是一幅描金的画卷挂在青山坡上。
   杨家堂村依偎在大山的怀抱,春天笑纳百花竟放,夏季踏浪绿色海洋,秋日欢喜枫红果橙,冬寒身披玉雪新衣,四季的轮回是它最执著的生活,是它最自然天成的日子。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日头西斜照射到杨家堂村时,是这里最精彩纷呈的时候。夕阳带着来自亿万公里外的霞晖,与这里几百年黄土墙的韵彩相融,这质朴的原乡披上了一层彩衣,似乎佛光普照,散发着光芒,故而人们赞叹这里是“金色的布达拉宫”。
   我由衷地祈愿这里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愿这寄托着乡愁的桃花源般家园,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若干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时,仍然可以欣赏到这样的景致。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陈家铺村,这里“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的田园生活,让人念念于心……

共 38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杨家堂村这处世外桃源的大门。作者用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古韵与诗意、宁静又迷人的古村画卷,让每一位读者都仿若置身其中,与这座村庄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从踏上通往杨家堂村的旅途开始,那弯弯绕绕的山路就像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远离尘嚣,向着心中的净土进发。当村口那两棵枝繁叶茂的古樟树映入眼帘时,一种惊喜与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们不仅是大自然赋予这个村庄的珍贵礼物,更像是岁月的守望者,默默见证着杨家堂村的变迁,以其广袤的树荫迎接每一位来访者,宛如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走进村子,古樟树下的一切都充满了魔力。那坑洼不平的村道、陡坡下的黛瓦村舍,构成了一幅极具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老农牵牛的想象画面,生动地还原了乡村最本真的模样,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质朴纯真的年代。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乡土的芬芳,每一个角落都藏匿着生活的诗意。而那些古民居,则是杨家堂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看似土里土气的外表下,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斑驳的土墙到屋檐下的彩绘,从粉墙上的警句格言到内部精美的木雕装饰,无一不展现出古村的魅力。这些古民居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村民们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载体,它们见证了宋姓家族的兴衰,承载了无数的回忆与故事。追溯杨家堂村的历史,宋宏堂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村的发展长河中。他的善良与勤劳,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成就了整个村庄的繁荣。这个善有善报的故事,为古村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岁月中闪耀。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杨家堂村的美。无论是在观景台上俯瞰整个村落的壮观景象,还是微观捕捉村舍间的细腻之美,每一个画面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身着古风服饰的美女在村巷中行走的画面,更是将现代与古代、时尚与古朴完美融合,为古村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而古村在四季轮回中的不同风貌,如同大自然谱写的一首优美乐章,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色彩,展现出古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夕阳下的杨家堂村,宛如梦幻中的仙境。那金色的余晖洒在黄土墙上,赋予了古村一种神圣而庄严的美,“金色的布达拉宫”之称实至名归。这一刻,古村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乡愁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作者在结尾处那依依不舍的祈愿,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我们也希望,这个桃花源般的古村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继续为后人讲述那些古老而美丽的故事,成为人们心灵永远的归宿。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杨家堂村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乡村之美的深情呼唤,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14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14 12:22:22
  这篇文章写得真棒!详细描绘了杨家堂村的景色、历史、文化等,如一幅古村画卷徐徐展开,充满古韵和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是篇优秀的游记。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14 13:05:18
  感谢汪震宇老师认真、精细、全面的编者按,你的编者按让小文增色不少。写古村古镇古色古香是我的爱好,古村古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我最为喜好的。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14 12:23:13
  文章生动展现杨家堂村的风貌,从村落风光到历史渊源,再到四季美景,内容丰富,文笔细腻,让人感受到古村的宁静恬淡与历史文化底蕴,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14 13:08:14
  谢谢汪震宇老师的置评鼓励!一切还是因为杨家堂村山好水好风光好,尤其是村落特色鲜明,古韵含香。
3 楼        文友:何叶        2024-11-14 21:07:00
  实力佳作!精品点赞!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14 21:12:44
  谢谢何社长关心和帮助!祝愿晓荷越来越好!
4 楼        文友:萧垦        2024-11-15 08:32:19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16 22:00:53
  谢谢萧垦老师的关心!祝您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15 20:08:0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5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16 22:01:31
  谢谢陌小雨老师的关心!祝您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