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布达拉宫(散文)

精品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布达拉宫(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5发表时间:2024-11-14 22:38:25

今日的布达拉宫是个宗教场所,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因为藏族人都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布达拉宫也是整个藏民心中的圣地。但是,在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时,他修建的可不是宗教场所,而是自己的王宫。后来,战火频仍,逐渐毁弃,仅剩法王洞和观音殿,被纳入大昭寺。等后来活佛重修布达拉宫,就完全变成了宗教场所。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历史上一段佳话。回顾那段历史,中吐两国的友谊,因为一个女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典型的小人物影响了大历史。
   文成公主,如果不是和亲,在中国历史上是不会留下这个名字的。她不是李世民的女儿,只不过是唐宗室的一个姑娘,所以即便后来深得吐蕃民众爱戴,为两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史书中还是没有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父亲是谁。所以,她是真正的小人物。在古代中国,公主和亲不是孤例,一般都是将宗室中的适婚女子认做皇帝的女儿,册封公主后和亲,有时甚至将宫女册封远嫁。只有匈奴强盛时,明确提出要真公主,汉景帝才不得不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匈奴。所以,我总认为,刀割在自己身上才疼,汉武帝看到自己的亲姐姐远嫁匈奴,才恨意难平,最终大破匈奴。
   文成公主的和亲和汉匈和亲是完全不一样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想向大唐求亲,李世民压根没搭理他,当时松赞干布羞恨难当,认为是吐谷浑从中作梗,将火气撒到吐谷浑身上,直接占领了吐谷浑全境,兵锋直指大唐。大唐派了侯君集率军相迎。当时大唐的战力,远不是那些边鄙小国能够想象,侯君集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先锋就打败了吐蕃军队。松赞干布非常识时务,立刻上书请罪,主动退回吐蕃,同时派大臣禄东赞带重礼觐见,重申求亲友好之意。李世民感其赤诚,允许公主下嫁。禄东赞求见李世民的历史场景,被阎立本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步辇图》。所以,文成公主是真正的下嫁,不是被迫,而是恩赏。有强大的娘家势力做后盾,松赞干布当然不敢不视为珍宝,和汉朝公主被迫和亲完全是两回事。
   文成公主的了不起,体现在她在吐蕃的作为。当时唐朝先后有她和金城公主都嫁到吐蕃,因为娘家的背景,地位都很高,甚至都享有死后被祭祀的特权,但是,她真正是得到了吐蕃国王和人民的一致爱戴,而不仅仅是依靠娘家势力。她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带来了种子、书籍、佛像,带来了工匠,完全将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吐蕃,并一生致力于吐蕃的经济发展,给吐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繁荣。所以,她后来被吐蕃人民神化,成了观音菩萨的化身。
   文成公主是完全将吐蕃视为自己的家乡,从她嫁到吐蕃开始,便再未回到大唐。这点我始终想不通,一个嫁出的女子,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少女,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从长安到吐蕃,路途很远,她走了一年多,那是事实,但那也是因为道路不通,来往不便。正如张骞通西域那样,等她下嫁吐蕃以后,大唐吐蕃来往不绝,打开了通道,交往就方便多了,她回家乡省亲不是很正常的吗?不理解,也许有一个少女对父母的怨恨和任性吧。但是,当她成熟了,松赞干布也去世了,按惯例她是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回到大唐的,我相信,这时候她是真心将吐蕃当成了自己的家,也真心明白自己是两国友好的纽带,所以留在了吐蕃。不管如何,她是最成功的和亲公主。
   吐蕃人真心感谢和纪念文成公主,所以建了不少她的雕像,甚至还有寺庙。这座留在法王洞的雕像,就是唐朝的遗物,而且后来肯定经过历代巧匠的修缮,因为有后代文化的痕迹。雕像的珍贵,不仅仅是雕像的精美绝伦,完全展示了公主雍容华贵的气度,更是体现了吐蕃人对公主的爱戴,体现了汉藏两地历史上就有的文化经济交流和深厚情义。这,恐怕也是对藏独人员最好的回击。
   现代的交通和生活条件已经远胜当年,汉藏之间的通婚也不在少数,但即便如此,想想一个出生在平原地区的女孩子,要远嫁到雪域高原生活一辈子,反正我若是孩子的家长,肯定舍不得。和亲,说起来简单,普普通通两个字,但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人生环境,又是从繁盛的大唐到偏远还未开化的不毛之地,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对吐蕃人民来说,文成公主自己承受了种种痛苦,为他们带来了繁荣昌盛,所以把她当做神一样崇拜和纪念,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对大唐来说,一个女子的牺牲,换来了两国的长久和平和交流,也是幸事,所以她的名字也进了中原王朝的史册。当然,只是文成公主这个封号,而不是她的真名,因为原本是小人物,不知道真名。重申,小人物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文成公主,中土两国不会如此友好,后来的藏民也不一定对汉族友好。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藏医的指导手册,代表了藏医药。
   藏医药是一个神秘的领域,我们熟知的藏红花、藏浴等都源自藏医药。但是,正因为离我们太远,我们不太明白,所以很多不良商贩借用藏医药的名义,推销劣质产品骗钱,例如藏秘排油。其实,何止藏医药,苗药、壮药等等,都曾被说的天花乱坠,事实上都是骗子。真正的藏医药,绝不是一两味如藏红花之类的药材,而是谨严的学术体系,和中医药、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并称。
   藏医治疗机构被称为“门孜康”,门指治疗,孜指天文历算,康指机构。也就是说,藏医机构和天文历算机构合二为一。很奇怪,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医也强调天人合一,人身体的机能收到外界影响,只不过不像藏医,明确把外部环境也纳入治疗的考量范围。想想也是,当你有了什么疾病,医生如果还能告诉你最近气候对你疾病有什么影响,你应该如何应对,是多穿衣还是少穿衣,是何时出来锻炼还是应该居家,那当然更好。不过,门孜康专业到能为地方政府编制历书,承担了气象局的功能,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医生,有必要成为天文学的专家吗,毕竟术业有专攻。
   藏医把人疾病的所有问题划分为隆、赤巴、培根三类,三者都正常,人是健康的,哪一种多了或者少了,人就生病了。和中医对比,中医把人疾病的问题分为阴阳,同样的道理。阴阳调和都正常,人就健康,多了或少了就是阴虚或者阳盛之类,都会导致生病。具体病症属于什么问题,是隆多了还是培根少了,那需要专业医生诊断。诊断的方式,也和望闻问切差不多,还会检查尿液等物品进行判断。中医和藏医的一个共通点,就是首先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自身机能的改善对治疗疾病的影响,而不是一上来就开药。藏医有张唐卡,讲的是治疗,分四步:1、食疗,吃点什么对疾病有益的食物;2、生活方式改善,通过运动、休息等方式治疗;3、药物治疗;4、手术治疗。其实,我一直以为,藏医的这个传统,才是我们中医的精华。扁鹊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弟兄三人,他哥哥医术最好,但没有名气,而他医术最差,却名气最大。为什么?因为他哥哥能够通过调理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感觉从来没治过病,所以无人知道;他二哥水平差点,已经有了症状才治好,所以感觉就是普通医生,小有名气;而他水平最差,等病已成了大问题时才进行治疗,结果老百姓反而认为他最有本事。故事不知真假,但很能说明问题。中医在当今医学体系内逐渐式微,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程度不高,对医生个人水平依赖很大,而西医根据仪器的检查结果判断,相对比较科学。但是,中医其实应该改换思路,我们应该更注重调理,更注重人们疾病发生之前的预防,现在不是有预防医学这个分支吗,中医和藏医在这方面都应该大有可为。
   四部医典是藏医的基础和核心,所有藏医学习时首先就是背诵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对医德也有相应的要求。医者父母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任何医疗体系,在这点上要求是一样的。其实我也一直认为,如果医生能将病人视为亲人,而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治不好病人谁都可以理解,毕竟科学技术有限,医生又不是阎王爷。那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源于医生患者相互间的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医生没有父母心,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患者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现在医院种种告知签字制度,说到底就是防着患者保护医生,也就是把医患推到了对立面,是进步还是倒退真的很难说。想想四部医典,想想希波克拉底誓言,真希望医患纠纷越来越少。
  
   ◎清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松赞干布修建的布达拉宫,事实上已基本被毁,现存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是行政区域,主要是达赖喇嘛的居住区和办公区,红宫是宗教场所。也就是说,那时的西藏是政教合一体制,达赖喇嘛既是宗教领袖,也是世俗政权的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政教合一,达赖喇嘛只是宗教领袖,所以现在布达拉宫只有宗教功能,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这幅红宫修砌图位于红宫二楼,是壁画,是当时修砌红宫场景的实录。壁画不仅仅展示了修砌的场景,还包括修砌前工人聚会各种游艺竞赛、完工后工匠领取报酬等场景,是整个红宫修砌全过程实录。修砌红宫时,正处于清乾隆年间,中央政权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天然和少数民族有亲切感,而满蒙藏本来交往密切,大明时隐然有联合抗击汉族政权的意思,所以乾隆帝大力支持了红宫的修砌。在图上,可以明显看到有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甚至还有尼泊尔的工人们,大家一起尽心竭力的在修建红宫。红宫整体建筑属于藏族风格,但屋顶基本是乾隆派来的汉族工匠们设计,明显具有中原风格。作为报答,红宫中陈列了乾隆皇帝的像,并用藏语、汉语、蒙语、满语四种语言表达了祝福乾隆帝万寿无疆的词句。可以说,这座布达拉宫,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成果,也汇集了各民族的建筑特色和工艺水平。
   布达拉宫千年建筑保存至今,维护十分重要。首先,宫殿依山而建,地面以上五层,地面向下八层。那时从山向下挖,没有现在的技术,基本都是挖的地道,形成地垄,而地垄易腐,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布达拉宫是宗教场所,是木质结构,还有佛教的帷幔、唐卡、窗帘等物品,均是易燃物品,消防安全非常重要;还有,布达拉宫是藏民的圣地,又是著名旅游景点,每天想来的人数以万计,这么古老的建筑,能够承载多少人流,也是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布达拉宫的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布达拉宫其实还是有很多珍贵文物的,如贝叶经等等,但管理方没推选那些宝贝,而是推出了这幅壁画作为国宝,我想,应该是提醒人们记住,建筑的来之不易,多少工匠们的辛劳才造就了这个离天空最近的奇迹,我们应该尽一切能力保护好,完整的流传给后人。还有,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什么奇迹都可以完成。

共 41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物是人类在社会生产、文化、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探寻曾经历史的真相;通过文物,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精神信仰发展史轨迹。每一件文物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文物,我们可以研究其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深邃的科学价值。吴需荣老师的新作散文《国家宝藏——布达拉宫》,通过三件西藏布达拉宫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介绍了西藏布达拉宫的久远历史。一、“法王洞文成公主像”。文成公主,她的入藏和亲的事件是中国和亲史上的一段佳话。文成公主携带了大量的书籍、工艺品、医药以及农业技术等进入吐蕃,促进了吐蕃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吐蕃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这不仅为两地的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也为汉族与藏族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二、“四部医典”。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中医药的地位不可或缺,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次于中医中药且具有完整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是藏医药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保障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清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布达拉”是梵文译音,原意是“佛教圣地”。“清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品,还是历史的画册。通过画师用画笔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红宫的建造方法,模块用料。探索建造结构、工艺流程,从中可窥得布达拉宫的恢弘气势。文物是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吴需荣老师通过文字描述,赋予文物生命,让读者通过文字与文物交流,倾听历史久远的故事,感受文物之美。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15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4-11-14 22:39:52
  感谢老师赐稿征文,敬祝冬日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4-11-14 22:48:02
  雪域高原,布达拉宫,佛教圣地,民族瑰宝。一直神往的拉萨雄伟建筑,被老师展示出其历史积蕴,文化内涵。文成公主不仅贡献了自身的亲和善良,更代表了和平友爱的精神和高度。四部医典,则代表了民族医药与天人和一的境界。清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则详细记载了红宫修缮时的历史背景,时间节点,建筑风格等等。作者从众多文物中列举出的这几个宝藏,有代表性,分别与人文,医历,建筑对应。同时又兼俱佛教之深,历史之悠。文本充满厚重之感,令人敬羡。在描述上,尊重史实,据典为力。在呈现上细微详尽,余韵有度。让读者受益良多。欣赏老师佳作,推荐文友共阅。
3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4-11-14 22:51:58
  说一个知识点,藏红花并非产自西藏,主要产地在伊朗。
回复3 楼        文友:吴需荣        2024-11-14 23:44:51
  多谢见教
4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4-11-16 02:04:06
  欣赏诗友佳作,欣赏精彩编按,问好诗友们,祝愉悦!!!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