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一堂别具一格的思政课(随笔)
昨天的上午11时,温暖的阳光慷慨地洒向大地。应校方的邀约,我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保利南湖小学。这所充满活力的校园,宁静中透着勃勃生机。我踏入教学楼二楼的报告大厅,这里即将展开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全校四年级约500余名学生以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都参与其中,主题为“培植红色基因之光,推进乡村振兴之策”。
走进报告大厅,宽敞的空间里坐满了充满期待的孩子们,还有那些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们。随着一对年轻男女教师精神抖擞地登上舞台,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这堂课正式拉开了帷幕。瞬间,四名男女学生出现在大型电子显示屏的主席台上,而在他们的身边,摆放着一张张由学生们亲手创作的、与接下来的演讲紧密相关的绘画。这些绘画色彩斑斓,充满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想象和对家乡的热爱。
丁一凡同学,他那充满激情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我爱我的家乡!”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那真挚的情感仿佛把大家都带到了他心中那个美丽的家乡。万紫伊同学也落落大方地分享了“家乡新风貌”,从家乡的旧貌换新颜,到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她的演讲让大家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演讲结束后,便是学生们自导自演的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小品登场了。台上,男女小学生们认真地扮演着老爷爷、老奶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惟妙惟肖,精彩的表演引来台下同学们的掌声。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孩子们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诠释。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黄文秀的扶贫事迹。看着屏幕上那一个个感人的画面,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黄文秀,作为一名奔赴基层的扶贫战士,她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最后,她甚至为了乡村振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那片她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她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还有95后的大学生村官仲磷,他在腾格里沙漠中勇敢地挑战恶劣环境,植树3000亩,并积极推广在沙漠里种瓜。他的努力为那片原本荒芜的土地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人们看到了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力量。
扶贫,不仅仅是改变农村的面貌,更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生态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至理名言在这些扶贫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随后,思政课迎来了乡村振兴内容的诗歌朗诵演出。四七班数学老师身为学校工会的刘主席等四名老师与八名同学一同站在台上,他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诗句,如同一股股清泉,流淌进每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培植红色基因之光”,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乡村振兴重在行动。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言,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同学说,长大后要像黄文秀姐姐一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同学则表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家长代表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对这堂思政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家乡。
主席台上,一群身着红背带裤、红裙及白衬衫的男女同学唱响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清脆悦耳的歌声,如同一缕春风,拂过每个人的心间。不一会儿,座无虚席的台下也开始了互动,大家共同挥手吟唱着这首熟悉而充满激情的歌曲。歌声、笑声、掌声交织在一起,整个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最后,思政课由学校行政刘主席进行总结。他对四年级学生们自导自演的这堂思政课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形式丰富、内容充实,让大家都收获满满。
思政课结束后,参与会演的同学、老师以及校领导、听课学生家长等在主席台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份美好的回忆,记录下了这堂意义非凡的思政课。
这不仅仅是一堂思政课,它更是一场演讲、绘画展示、小品演出、诗歌朗诵、歌曲合唱的精彩综合演绎。它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红色基因的根苗;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之路;它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孩子们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的心灵之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这盏明灯会指引方向,这阵春风会吹遍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