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沙漠拉长一个小人物的身影(随笔)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的那个傍晚,余秋雨先生站在王园箓的墓塔前眉头紧锁。
王园箓,一个为了谋生而做道士的平民百姓,机缘巧合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之后,改写了莫高窟的历史与命运。他也是一个人物,况且,还有一个文化作家,为他说出这番最客观的评语。不过,其中的感慨更让人也跟着叹息,历史发生了,只能无奈,留下感慨而已。
王园箓认为莫高窟的洞窟里应当绘上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于是找来工匠刷去壁画、打毁塑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将他们打通成为走道……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塑像,随着王园箓的指挥棒及工匠的草刷和铁锤灰飞烟灭。他当时一定认为自己艰辛、伟大,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与成就感。
小人物,大构想,一开始就决定了构想只能是构想,甚至的妄想,破灭是迟早的事。再加上,他赶上了一个帝国横行掠夺的时代,一切都必然是悲剧。
后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来了,带着翻译湖南湘阴人蒋孝琬来了,两人劝说、糊弄、诱惑、欺骗,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王园箓在三十英镑的诱惑下与斯坦因达成了莫高窟经书画卷的交易。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花了整整七天,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然后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这一去,它们便走出了国门,走进了伦敦的博物馆,静静地躺在异国他乡向世人展示着中华千年的辉煌与屈辱。
一个人就决定是一笔中华民族遗产的买卖,在今天简直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却是真的。这比列强的强取豪夺还痛心,简直就是讽刺,讽刺就像一把刀,直戳心窝。
可怜的30英镑,真的是弄出一个惊世的大笑话来。笑话,我们常常也跟着哈哈哈,但这个笑话,却让人“哈哈”不起来啊。
他也有着苦恼。或许王园箓也觉得冤屈和无奈。自己平时靠化缘维护着莫高窟,在发现藏经洞的经卷后曾经拿到知县那里鉴定,是官员心疼运往省城的运费要求原地封存。后来藏经洞里也有文物送往北京,结果呢,沿途官员粗糙捆扎,随意盗取、撕扯。军阀混战,处处战火的年代,送往北京的经书能否安然到达又岂是一个平民百姓能左右的。所以,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畅想,如果斯坦因的车队被拦下,全部都停在苍茫夜色里由他掌管。但是,明天将该去何方?这里也难,那里也难,他左思右想,最后也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嗷叫……
沙漠,不仅仅是留下一个个探索者的身影,那些被沙漠拉长的身影,让我们敬佩。但可怜的王园箓,也目视着运输文物的车队在沙漠深处消失,他感慨的是手中毕竟赚取了30英镑。他用不着在沙漠里奔走,只消一笔交易。这个身影让人唾弃。如果他再想想,觉得不对,迈开脚步去追赶,这个身影也都还有意义,可惜,历史无法假设,王园箓的身影被沙漠拉长,也被沙漠吞噬了。
至于蒋孝琬,作为一名翻译,定是个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之人,他比王园箓明白莫高窟经书画卷的价值和意义。想着他不余遗力地为斯坦因与王园箓周旋的嘴脸格外让人憎恨,虽然就算他不为斯坦因服务也有可能会出现张孝琬、李孝琬……
翻译拿到多少钱,不知,但良心已经被熏黑,不在于钱的多少。.
很遗憾,多年前游览莫高窟时没有拜读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莫高窟》。否则,我定不会把莫高窟当作一般名胜古迹轻松游览,我会带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去体会、去窥探这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或许,我也会在莫高窟门外王园箓的墓塔前停留几秒,投去鄙夷、同情的目光。
其实,余秋雨的这段话,是一种温暖的讽刺,或许王园箓太穷了,真的需要那30英镑改善他的生活。一个人的身影,也许就不应该留在沙漠里,行走在繁华的街道,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