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爱心】一群在村边聊天的老人(散文)

精品 【丁香·爱心】一群在村边聊天的老人(散文)


作者:闰土 举人,580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6发表时间:2024-11-18 19:56:58
摘要:立冬过后的天气,不知不觉的冷了起来,对面墙壁上那二十四孝的图案历历在目,门前村上做的花坛内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已谢了,街道两旁的风景树叶子也大部分落了,天气阴沉沉的。

初冬的天气,不冷不热,村头树上的叶子,三三两两的落下了,大田地里的苹果树叶、桃树叶,在秋风下撒落了一地,金黄色的枫叶把公路铺成了一条条金色的大道。那绿茵茵粉扑扑嫩嫩的麦苗,好像一层绿地毯,覆盖在广阔的田野上,那鸟儿欢叫着从头顶飞过。
   我骑摩托车从县城回家,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撒向大江南北。照耀着万物。看到忙忙碌碌了近一年的村上老人们,坐在村口花坛前的三婆家的大门口。大门口不远的十字街道旁,长着一棵高大的皂角树,那树两三个人都抱不住,有二十多米高,树上挂着一个牌子,是重点保护的树木,听说有近百年历史了。老人们在太阳下,望着这皂角树,望着皂角树顶端的两个老鸦窝,享受着冬闲带来的快乐,三皇五帝夏商周的聊着,谝着。
   现在这静谧的村庄,给这群老人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喜悦,他们坚守在自己的故乡,坚守着打闹一辈子的土地。儿女的邀请,他们婉言谢绝,有时盛情难却,去住个三天五天就跑回来了。用农民的话说:“那馍再白,咱没有口福去吃。”一句话,不习惯城市的生活。
   大多数人把三婆这儿叫“人市”,就是人最多的地方。这儿好像广播电台一样,每天定期不定期地播送着新闻,包括中央的新闻、省市的新闻,最新政策,农民的优惠政策,还有村上的新闻节目:谁家老人过寿、谁家老人去世了,谁家娃娶媳妇,谁家媳妇生了个“牛牛娃”,还有谁家娃前一向买了个小车等等,反正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谝什么的都有。
   我自觉不自觉地向前走去,三爷、二爸、五婶、六嫂都和我打着招呼,那热情劲使我脸都红了,无法接受着这些老人的盛情的问候。
   现在村子人少了,说实话没有过去的三分之一。这留下来的人都最少在六十岁以上,五十多岁的人寥寥无几,七十、八十岁的人不在少数。现在人寿数大了,村上九十岁的人也有五六个。有的五六家子门常年锁着,有些大门口都长出了草。
   三婆忙回家给我取了一个櫈子,因为在她家门前都坐着,她也快七十的人了,热情好客,还拿出纸杯,给在座的人倒了一杯茶水。几乎都是同龄人,也能谝得来,用农村话说,合脾胃(合得来)。有时他们也为一个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拳头紧握,好像打架一样,不一会儿,一根烟、一杯茶水,哈哈哈一笑,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我记得有一次,这些老人们在闲聊,二爸跟三爷吵架的事,听来还怪有意思:二爸说刘备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人马,三爷说不可能,八十万人马不少呢?二爸说你还不信,我回去取书去。二爸气冲冲回到家里,书在炕上面的窑窝(专门放东西),他取书时不小心把睡觉的孙子踏醒了,孙子大哭不止,二婶骂二爸不长眼睛,看把娃踏死了。二爸说道:“踏死一半个算个什么,他三爷一口把八十万人马都说没了。”以后,这笑话就传遍了西府大地,有些善于搞笑料的人加工了一下,就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笑话。
   这群老人,大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卖公购粮的场面,也吃过糠、咽过野菜,吃过玉米芯芯和高梁面,后来省吃俭用供儿女上学,那真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了。
   说到情景处,三婆用手不停的擦着泪水。
   那年她生下第三个娃,正好是个男孩,前面两个都是女娃,家里实在没有有营养的东西,她没有奶水,一天玉米糁子和搅团就是最好的了。其它人吃的都是野菜加高粱面,孙子眼看没有奶水了。婆婆急了跑了几家借来三碗麦面,又找了几个鸡蛋,还有民间的偏方,听说能下奶,结果奶还不够吃。冬季到了,婆婆买了几块钱柿子和火落灌,才渡过了那个冬天。
   不知谁说了一句,“过去的都是好年景,柿子养大的娃不也考上大学了吗?”说得人哗哗大笑,三婆也开心地笑了。
   这群坚守在村里的老人,在他们看来,生活过得无虑无忧,不愁吃穿,儿女隔三差五的开车回来看看,买些好吃的,给些零花钱。一位八十多岁的七爷耳不聋、眼不花,高兴地说:“现在政府好扎啦,共产党好扎啦,还给我什么高龄补助,每月额外给几十块,就这买菜都吃不完。”
   从上午聊到下午,太阳西下,万物又度过了一天,树上的叶子在微微的秋风中落了一地。立冬过后的天气,不知不觉的冷了起来,对面墙壁上那二十四孝的图案历历在目,门前村上做的花坛内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已谢了,街道两旁的风景树叶子也大部分落了,天气阴沉沉的。
   六爷提上板櫈刚走时,只听手机响了,那老年手机音量特别大,女儿打来电话,天冷了,让六爷保重身体。她已给两位老人买了防寒衣,下周星期日就拿回来了。
   老人们聊起来是没边蒲篮晒酵子呢,尽边尽沿摊,也没大没小的。
   第二天,我也忙着,但就放下手头的事,从家里提了个小板凳,来到三婆家门口。这时已来了几个人,太阳刚刚出来,露出了温馨的笑脸,大地又开始新的一天,大门上新落的树叶被勤劳善良的老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对鸟儿望着三三两两的老人欢叫着,一位老人,怀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猫娃也赶来了。七婆手拿了一个收录机,里面铿锵有力的《打镇台》传了过来,三婆端来了花生和瓜籽,这是前天儿子回来拿的。她对大伙说道:“原汁原味,可好吃了。”
   这里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街上一个小小的古会。
   我端了一杯茶水,静静地坐在一边,享受着这农村热闹的气氛,参与一下这其乐融融的场面。今天天气好,也不吹风,不一会儿,就来了十多个人,我想这些人比过去农业社时开会还积极。哈哈,新闻联播节目开始了,人们相互又谈起了新闻,又谈起了昨晚的电视节目,国家优惠政策,还有合疗交费等等,真是无话不谈。
   三哥不知什么时候赶来了,他和老伴一直在西安给儿子管娃,只听他插言道:“2006年他从主任当上书记后,那年正巧国家就取消了农业税,还有杂七杂八的税费。那时我还正愁这税咋收上来呢?后来,国家不但取消农民的这税那税,还给种地农民有补助。这要不是实实在在的事,打死我都不会相信。”
   我默默的点头,三哥说的话不无道理,“皇粮国税”不管在什么朝代都避免不了,现在国家只用一句话,就取消了,这不简单呀!不怕三哥说,在座的都点头。
   那年我和父亲拉架子车在八九里以外的粮站交粮的事,历历在目,一架子车拉了六袋子麦,在半路上车子还没气了,父亲把袋子从架子车上放下来,让我看住,他拉着车子又打气去了。
   “党的政策好,共产党好,吃水不忘打井人,现在我们有路灯,吃上自来水,街道水泥打得光地跟镜子一样。”老人们兴高采烈地说道。
   我偷偷地笑了,万万没想到,农村这些老人觉悟还这样高,讲的真是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句句在理。这些老人聊天,还聊出大道理,聊出了情,聊出了爱,我想有些地方,我都达不到这些老人的水平。
   我记下了,这两天时间,没有在家里白呆,想拿起笔来,记下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事来,记下这村边聊天的老人。
   (原创首发)
  

共 27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第一次编辑社长的文章,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小紧张。依然打开了,那就让我也做一回在村边聊天的人,谝一哈这篇文章。话说,文章的开头那落叶的场景,是一年进入了冬的开篇,但也象征着村子里住着的都是进入冬季的老人。这些人经历过“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卖公购粮的场面,也吃过糠、咽过野菜,吃过玉米芯芯和高梁面”的苦辛和在“省吃俭用供儿女上学”的风风雨雨与坎坎坷坷。话转回来,一地“绿茵茵粉扑扑嫩嫩的麦苗,好像一层绿地毯,覆盖在广阔的田野上,那鸟儿欢叫着从头顶飞过”的喜悦中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却衬托着闲谝的人的热闹和开心,谝着秦腔、谝着三国、谝着新闻,谝出了大道理,谝出了红心向党。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细节描写,但细细品味后却发现处处都是细节,这些细节在乡音、乡土、乡情中织就了一幅幅老年人“幸福”的晚年落霞图,灿烂而欢喜,和煦而温情。一个时代的农村现状跃然纸上,文中记录的不仅仅是“记下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事”和“记下这村边聊天的老人”,更记录的是时代造就的孤寂的落霞,正是“立冬过后的天气,不知不觉的冷了起来,对面墙壁上那二十四孝的图案历历在目,门前村上做的花坛内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已谢了,街道两旁的风景树叶子也大部分落了,天气阴沉沉的。”美文推荐赏析。【丁香编辑:金刚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0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刚指        2024-11-18 19:59:30
  立冬过后的天气,不知不觉的冷了起来,对面墙壁上那二十四孝的图案历历在目,门前村上做的花坛内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已谢了,街道两旁的风景树叶子也大部分落了,天气阴沉沉的。二十四孝图的背面值得我们深思,为了孩子受尽千辛万苦,老了只能抱团取暖。
回复1 楼        文友:闰土        2024-11-18 20:48:48
  谢谢老师编辑,编按写的十分到位,写出了文章的精华,引用了文章中二十四孝,对读者起到了引导作用,再次谢谢。
2 楼        文友:金刚指        2024-11-18 20:04:58
  这些老人聊天,还聊出大道理,聊出了情,聊出了爱。但我不敢细思,我怕眼泪溢出来。老师用乡音、乡土、乡情勾勒出来的画面,有一种“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感觉。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4-11-18 20:52:06
  老人们聊天、聊出了真情,都不约而同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老师留言好,句句都在点子上。
3 楼        文友:段引丽        2024-11-18 20:15:15
  《一群在村边聊天的老人》写的有声有色,一读文章题目,就浮想联翩,现在村上人少了,社长也写出了有过去的三分之一人,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孤寡老人,但他们不忘党的恩情,坚守农村,社长文字功底深厚,细节真实,好文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闰土        2024-11-18 20:56:20
  总编留言极是,写出了真情实感,把文章剖析的好,句句都讲到点子上,读你的留言,感到分外亲忉。
4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1-18 20:53:04
  老师描定的是“一群在村边聊天的老人 ”,现在也只有部分老人在农村的人家门上,角落里坐着“晒暖暖”,闲谝了。这个地方时髦的叫法是“CBD”。留守的老人们每天能聚在一起,也是很快乐的事。社长老师观察详细,描写生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文养心!
回复4 楼        文友:闰土        2024-11-18 21:06:47
  谢谢小罗社长留言,现在农村的人少了,静谧了,这是一种现象,谁也阻止不了,这群留守老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精华,是国家宝贵的才富。
5 楼        文友:闰土        2024-11-18 21:12:15
  过去是留守儿童,现在变成了留守老人,这观念转变了,人思唯转变了。“ 现在这静谧的村庄,给这群老人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喜悦,他们坚守在自己的故乡,坚守着打闹一辈子的土地。儿女的邀请,他们婉言谢绝,有时盛情难却,去住个三天五天就跑回来了。用农民的话说:“那馍再白,咱没有口福去吃。”一句话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写意深刻,感人肺腑。
6 楼        文友:布衣毛竹        2024-11-19 08:44:54
  老师的文章语言优美,细节描写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展现了新时代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画卷。向老师学习!
7 楼        文友:莲娃        2024-11-20 09:39:00
  社长这篇文章对乡村乡情、乡音的浓浓情怀描写,似乎让读者身临其境,亲切的体会到了和老人在一起的乐趣。
8 楼        文友:莲娃        2024-11-20 09:42:47
  老师的文章,构思奇特,结构完美,将人、物、景写的逼真、感人至深。向社长学习,为老师点赞!
9 楼        文友:吴雪儿        2024-11-20 10:50:59
  社长的文章就是接地气,一群留守农村的老人,集聚一起,从家长里短谝到了党的富民好政策,从三皇五帝夏周商到鸡零狗碎谝,三破“人市”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10 楼        文友:段引丽        2024-11-20 22:09:20
  祝贺社长美文获精,把农村的老人写活了,点赞学习。
共 20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