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石钟山旷古的钟声(散文)
湖口县石钟山,地处长江与鄱阳湖衔接处,一座俊峭秀峰拔水而出,远看如石钟倒扣,越过石钟山大门,沿着茂林垂荫石级小道,迂廊回曲,穿亭过榭,修竹掩映,沿途可见石钟亭、怀苏亭、苏轼夜泊处等景点。拾阶凌绝顶,视野豁然空旷,大江浩荡东流,回眸烟波浩瀚的鄱阳湖,石钟山如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
石钟山不知道游览多少回,只要天气晴朗,便可远眺庐山清晰的轮廓。从山顶顺着苏东坡当年幽深陡峭曲径下山,便可通达泛舟岩。倘若夜泛轻舟,潮水上涨,山下洞孔众多,吞风吐水,也许听到苏东坡所描述的旷古的石钟声。
一
行走在山水江湖间,思绪总是飘忽在一千多年前,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清风拂面,苏家父子月夜乘上一叶小舟,别有一番情趣,夜游双钟山,月涌江流,月光如水,江水宛如洒满金黄色的碎金,苏家父子沐浴着月光的清辉,双浆划破了明净的湖水,波光粼粼,陶醉在月光如水水如天夜色之中。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文学巨匠,聆听这悠远的而又荒古的石钟声,游山玩水之际,郁结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写下著名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因苏东坡名声远扬,这个饱学之子在北宋官场夹缝里生存,官越做越小。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政治集团排挤苏东坡,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政治集团也打击苏东坡,苏东坡处在这样的政治斗争夹缝之中游览了石钟山。
苏东坡被王安石一贬再贬,竟然贬到王安石家乡挂个闲职。苏东坡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由湖北黄冈前往现在江西抚州的道中,顺道送长子苏迈到饶州任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苏家父子路过湖口住了一宿,这个落魄的宋代才子,不像其他人走马观花游石钟山,他要借景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苏东坡以科举致仕,个性率真,性情放达,在担当地方一把手颇有政绩,从地方基层晋升为中央领导层后,在北宋统治集团中不善拉帮结派,既反对王安石激进不合事宜的改革派,又反对司马光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在政治上受到两面夹击。政敌竟然制造了一起“乌台诗案”文字狱,这纯属政治陷害。因为诗中出现了“龙”子,诬陷苏东坡影射皇帝迫害忠良,立刻遭到了政敌弹劾。苏东坡死里逃生远离了中央统治集团中心。好在宋神宗宽厚,没有治苏东坡死罪,否则,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读不到这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宋神宗贬苏东坡任湖北的黄冈团练副使,北宋团练是个散官,散官是不管事的闲官,也许相当现在政协之类闲差,还是副职,一个中央部级领导断崖式的降职为副县级地方小官,谁知政治上打击陷害和磨难,却造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苏东坡在黄冈深居简出,安贫乐道享受简朴的人生,他读书游览,驰骋翰墨,文风突变,创作丰厚,诗词散文艺术风格炉火纯青,创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前后赤壁赋》成为千古佳作,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苏东坡在这样的背景下游览了石钟山,游山玩水之际触景生情,仍不忘记抨击时政,自然把矛头对准了改革派王安石。
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凡事要没有亲眼看到听到,靠主观臆断违背了客观规律。因为自己亲自深夜泛舟考察得出的结论。不是郦道元所听说水石相搏的声音,也不是唐代李渤以为双石在潭上发出的如钟声,因为有块大石头横在水中央,且石头中间是空的,又有许多窟窿吞风吐水发出的回音,就像石钟声。
大自然出神入化造就了石钟山地形的奇特,形如钟,钟声如战鼓悠扬深远,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诧异,这“钟声”的意境,在于一个“空”字,而这“空”声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峻冷,天地震惊。苏东坡的结论石破天惊,从而客观科学推断出石钟山钟声的起因。
苏东坡在游览石钟山之余所阐述哲理以及对人生思考,他所得出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突破。苏东坡公开向王安石挑战,也就是说王安石有些改革脱离客观实际。事实也证明了王安石改革脱离了实际,反而对老百姓不利。王安石也不甘示弱,手握重权王安石把苏东坡一贬再贬,先南岭,后来干脆放逐到海南,远到再也听不到苏东坡的声音。
苏东坡可贵之处就是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强调“文以致用”,这与他的政治观点相吻合。宋微宗即位,恍然想起那个被世人遗弃的苏东坡,苦尽甘来的苏东坡才复朝奉职,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在返回就职途中客死异乡。
行走山水江湖间,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辗转,历史也证明了王安石有些改革措施是操之过急,也不切合实际,反而对底层农民百姓不利。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改革持续加大贫富悬殊,官员腐败泛滥成灾,那改革同样违背了共同富裕初衷而偏离大方向,政治体制困难重重,一旦损害了官僚主义切身利益,改革便举步艰难。
二
行走在山水江湖间,石钟山顶面对水面开阔处有块巨石雕刻“力挽狂澜”四个字,这是古炮台遗址。被称为“江湖锁钥”的石钟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历史兴衰呈周期率波浪向前发展,每当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百姓,百姓揭竿而起,目睹石钟山世事风云沧桑,自然想起石钟山军事地位,屡受战火硝烟洗礼。
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元未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出没于山水之间;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石达开在湖口鏖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司令部设在石钟山上。石钟山曾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战火洗礼,发生了两次争夺天下大战。每当身临其境,恍惚听到古战场金戈铁马凌波而来,这座青葱的山峰千苍百孔,浩瀚的鄱阳湖和宽阔的长江,旌旗遮天蔽水,鼓角震天,江湖水面浸染了无数争夺天下人的鲜血。
眼前仿佛浮现朱元璋与陈友谅在石钟山江湖水面上拼个鱼死网破。相传朱元璋同陈友谅在石钟山水面打了十八年,朱元璋没有占有石钟山有利的地形失利较多。
朱元璋发重兵来势汹汹决心同陈友谅决一死战,陈友谅故意放开一条水路,诱敌深入鄱阳湖。忽然,石钟山上炮声惊天动地,陈友谅埋伏在石钟山后面的重兵把守咽喉之地,来个关门打狗。这一战,朱元璋兵马丢盔抛甲,还差一点丢了性命,兵败从陆路逃回了南京。
朱元璋逃回南京后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先由一支部队强攻进入鄱阳湖,然后埋伏一支部队在石钟山附近,再埋伏一支部队在九江的马宿岭,战斗一打响,马上进攻九江陈友谅的老巢,趁陈友谅派援兵救援,石钟山兵力空虚,便可以趁机拿下石钟山,同样可以关门打狗。朱元璋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先是诱敌深入,然后声东击西,再关门打狗,这一鸟三石果然很灵,陈友谅大败被乱箭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这一战,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挥师北上,赶走了成吉思汗子孙当了开国皇帝建立大明朝。
三
行走在山水江湖间,石钟山顶开阔处建有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位于石钟山之西北面,左为报慈禅林,右为浣香别墅。太平军曾经在此建有营房堡垒,太平天国失败后,彭玉麟等奉上谕建造改建为昭忠祠,是石钟山的主体建筑。
昭忠祠面对江湖,视野开阔,建国后为还历史本来面貌,改名太平遗垒,改革开放后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石阶空旷处曾经立有曾国藩石像。最后一次重游石钟山,台阶下曾国藩的雕像移位不知去向,太平天国陈列馆成了烟雾缭绕烧香拜佛场地。
山水之乐,乐在心有灵犀,纵情山水,心系社稷安危,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透过石钟山历史变迁,中国当今社会封建意识形态又笼罩山水江湖,心中仿佛有挥之不去阴霾。忠烈祠,为封建卫道士招魂立祠,中国近代反封建革命直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在石钟山为曾国藩树碑立传,这是历史的倒退。
历史虚无主义忘记过去,就是对未来的背叛。
清朝末年腐朽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农民,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在官僚地主压迫下兴起天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两部政治纲领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人文主义的思想。
遥想当年,鄱阳湖炮火连三月,浮蔽湖面。曾国藩湘军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太平军在江湖水面布下天罗地网,双方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石钟山大战。草根出身太平天国杰出年轻将领石达开,鏖战封建科举进士出身的封建知识分子曾国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个人打得难分难解。石达开不愧为文武双全杰出的将领,他吸取陈友谅的教训,重兵把守石钟山,比较大的战役就有三次,石达开均挫败了曾国藩。最后一次战役,曾国藩失败后跳长江自杀被手下救起,逃回后再也不敢同石达开交手,令人遗憾的是石钟山没有留下太平天国杰出将领翼王石达开遗迹,却为封建仕大夫曾国藩树立雕像。当初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当地网站,也许有关部门移走了曾国藩的雕像。
曾国藩曾记叙了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时写道:“我取得对太平天国的胜利,完全是历史的机遇。”他曾透露出天意,汉人在清王朝处事谨慎,他的天意肯定指太平天国的内讧,在石达开平乱回京辅政,后又出走,曾国藩才侥幸成功。
石达开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太平国失败的命运。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没有具备一个领袖的胸怀,建都南京后当他的天国皇帝,事业未成功,生活倒奢靡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诸王争权夺利,建造奢侈豪华的王府,东王杨秀清逼宫,最终内部发生火拼。洪秀全请石达开回朝辅政,又常常牵制石达开,洪秀全的猜疑心使石达开负气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占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天国政权,仅存十年就土崩瓦解。洪秀全的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主张化为泡影,中国反封建的斗争又延续了半个世纪,最后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专制统治。
翻开中国近代史,近代反清斗争不仅是民族矛盾,而且是推翻封建清王朝的正义战争。满清封建王朝骄淫奢侈,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百姓深受三座大山压迫。曾国藩封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极力维护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他代表统治者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靠屠杀太平天国军起家,今天不应该宣扬曾国藩思想。歌颂了曾国藩历史功绩,就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石钟山太平天国指挥部旧址门前建造曾国藩的雕像,这对太平天国运动莫大的讽刺。社会不稳定,官逼民反,天下大乱,石钟山前不知道多少人头落地,江湖血流成河,历史警钟发人深醒。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改革,统治者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并没有真正触动封建社会统治根基,一旦触及利益集团利益,改革注定要失败。王安石的改革并没有挽救北宋王朝,苏东坡政治主张,同样也挽救不了北宋王朝的覆灭。中国改革又处在历史紧要关头,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法治和民主是改革发展大方向。中国不进行深层次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动乱不可避免。
每当游览石钟山,都要停留在山顶江天一览亭,遥望长江与鄱阳湖的汇合处,水线清浊分明,江水浑浊,湖水清澈,江湖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凭栏远眺,万里长江浩浩荡荡东流去,烟波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吞长江,衔匡庐,大浪淘沙,唯见长江天际流。石钟山历经世事沧桑,还是那么俊俏挺拔,仿佛是坠入江湖的古钟,久久回荡在悠远的山水之间,沉淀在时空的隧道,警钟长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智者重温历史和现代清浊分界线,如同泾渭分明长江和鄱阳湖,浊者自浊,清者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