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聪明散论(随笔)
一
所谓聪明,是说某人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力强或做事情很能干。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夸赞某人很聪明,这里的聪明,其意义大概就在一个人的心思灵敏、办事能力强这样的范畴。
对于聪明,有些词典还有天资高的解释。年轻的时候,我写过一些批判文章,狠批天才论,那时的我,是决不相信人有天资上的差异的。我深信,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后天的勤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我开始怀疑我的这个认知。又看到了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感知让我相信,人的大脑的确存在天生差异。由此,我便推导,人之所以聪明或愚笨,是跟人的天资息息相关的。
我自己绝算不上天资聪明,但从小读书各门功课皆好,长大后能干一些大家干不好或干不了的事情,比如写写画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未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我,常为单位画一些户外广告,或为会议室画一些大幅的风景画。还写得一手好美术字,也为单位的大型会议写巨幅横幅,为单位撰写一些宣传文稿,策划一些宣传广告,制作一些宣传展板。我的书画作品也参加过市里举办的大小展览。因此,我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我很聪明很能干。
把某人的心灵手巧,有点小才气说成聪明,我以为这是最狭义上的“聪明”,或者说这只是“聪明”这个词语最基本的意义,是人们对“聪明”最为普遍的理解,我把人们所理解的这类“聪明”称为小聪明。现实生活中这种小聪明的人不少,他们常常满足或醉心于自己的这点小聪明,他们为自己拥有这样的聪明感到幸福和愉悦。早年的我,也十分安于人们对我的这种赞誉和肯定。
可是,有一回,我忽然对自己的这种聪明感到惭愧。30多年前,我们厂汽车销售大厅落成并开业在即。那天处长在他的办公室高声发布消息,声称要有奖征集销售大厅门联。我冥思苦想,从平仄、对仗上反复斟酌,拟定好了一幅对联,笔迹工整地写在文稿纸上。来到处长办公室,处长首先是将他办公桌上的一张文稿推到我跟前,那上面是他早已拟好了的一幅对联。我一看,既没讲平仄也不对仗,我还随口说出了它立意不高雅的问题,说它像开茶馆的。随后,办公室主任进来了,声称也是来应征对联的。可人家只是空手大巴掌一个。他把处长拟好的对联一看,“哎呦!看您这文采,您还征集个啥?您也不想想,咱们销售处还有谁能想得出比这更好的!”主任是玩笔杆子的人,他是懂得作对联的基本要求的,可是,他的话令我始料不及。
人世间的事,人说三十以后才明白,那时我已三十好几了,可好多事我依然不明不白。好多年以后,我才慢慢悟出,处长高喊所谓征集对联,实则是虚晃一枪,其本意是要人们都来为他的得意之作喝彩。而我却傻里吧机,煞费了一翻苦心还不说,还直指领导的对联存在弊端。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很得意的自己的这点小聪明,实则是一个被驴踢了的愚笨脑袋。而办公室主任就不同了,他深解领导其意,赞美之词妙不可言,他的聪颖令我自愧不如。
生活中的确有一种人,他们特别会来事,尤其在职场官场,大小事情均能左右逢源,处处阿谀奉承,事事处世圆滑,善于投机,巧于应付,有人把这样的人叫“聪明透顶”,武汉话称这种人为“灵光得很”。人们常对这样的人投以羡慕的目光,认为这样的人才会在世上吃得开,才大受欢迎。人们夸赞这样的人,往往是从心底里佩服,佩服他们与生俱来的聪明。我将这种大多数人认可且羡慕的聪明,称其为世俗上公认的聪明,我们也可以把它称着广义上的聪明。或者说它是“聪明”这个词语演化出的社会意义。至于这样的聪明是褒义还是贬义,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这类聪明人往往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二
也有一类聪明人,他们属于耍聪明,是典型的小小聪明。他们小到鸡毛蒜皮,斤斤计较。他们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便时时处处都在动他那“聪明”的小脑筋,总在谋划着占别人的便宜,脑袋里成天就是一些图小利的计谋。我的同事曾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睡着了都比别人清醒,他就是典型的小小聪明这一类人。比如,出差住酒店,若有免费的自助早餐,他无论如何也要将熟鸡蛋或糕点私揣几个,以便中午或晚餐享用。厂里的食堂,晚餐是要付费的,可一大盆西红柿蛋汤是免费的。从来不在厂里吃晚餐的他,下班前必去光顾一趟食堂,定要将那蛋汤大口大口地喝足了方肯作罢。厂里洗漱间的热水他也不放过,下班前一定要放出满满一盆泡泡脚。斤斤计较也就罢了,他还长于算计。因工作上的事,他和同事蒋某累积了很深的矛盾。有一次,曾某将厂里准备参加展览的样车,故意将表面的油漆划伤,然后,背地里诬告说是蒋某粗暴驾车所致,导致蒋某被扣除当月奖金。这样的损招,也只有曾某这样的“聪明”脑袋才想得出来。
后来,我们厂垮了,大家各谋生路,曾某一直窝在家里待业。某企业需要两名熟练的钣金工,便委托负责钣金工段的孙某在社会上物色合适人选。孙某和我及曾某我们是多年的好同事,且曾某又恰好做得一手好钣金活儿,这对曾某的重新就业来说,可谓天赐良机。曾某便破天荒地邀请孙某到酒楼坐一坐,以求孙某为自己这份工作帮上忙。孙某深知曾某在工作上是吃不得半点亏的人,无论如何,孙某都不希望曾某再成为自己工作上的搭档。出人意料的是,孙某爽快地应允了曾某的宴请之约。孙某酒足饭饱,曾某在家高高兴兴地等待着好消息。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按说,曾某这个忙,孙某是不帮也得帮了,可孙某偏不这样想。那天,孙某跟我聊起此事,他说:“饭是要吃的,酒是要喝的,至于帮忙嘛,这个忙是肯定不会帮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曾某以为自己很聪明,可是,这一回,聪明的曾某,遇到比他更聪明的人了。事实上,像曾某这样的小小聪明,常常对于自己捡到芝麻这样的小便宜沾沾自喜,而对自己丢掉了西瓜这样的大失误却浑然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哪!
三
聪明人中也不乏真正的高智商高情商之人。我所熟知的一家民企,董事长副董事长之间时有分争,可是他们斗而不破。副董事长懂技术,担任着公司总经理及总工程师的职务。几年后,董事长也许是体量副董事长年事已高,也许是担忧副董事长权力过大,于是,董事会商定,公司不设总工程师这个职务,有关技术上的事,由公司现任技术总监负责。副董事长也深知要将领导岗位多多让位于年轻人的道理,于是,诚恳地愉快地接受了董事会的这个决定。在一次公司全员大会上,董事长高度赞扬副董事长的主动让贤之举,而副董事长则诚谢董事长对于自己因年高而精力不足的深切关照。而事情的真相,这其中到底有否争权夺利之嫌,谁也无法说清楚。但事情的结局,可谓双双保全了面子,实为取得了双赢的团结的好局面。“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庄子·齐物论》)。在公司人事变动、权力更替上,他们双方表现出了一种大度儒雅,而非小气偏狭。他们可算得聪明人中的有识之士,算得上一种真正的聪明之人。
四
也有这种情况,人一聪明,往往就衍生出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你奸我毒,诡计多端。比如,历史上的皇位更迭,宫廷斗争,朋党之争,这些,都无不演绎着一个个巧于谋划,精于算计的人间故事。
聪明人一旦看重了权力,聪明就会为心狠手辣和冷酷无情所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累见不鲜,秦桧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秦桧的聪明是人尽皆知的,比如秦桧送鱼的故事。他当宰相时,各地进贡给皇上的贡品,都要先经相府挑选再呈进宫中。一日,秦桧夫人进宫拜见皇太后,皇太后说:“有些日子没见大尾的子鱼了。”王夫人便随口而答:“臣妾家中有,明日便给太后送来。”秦桧知道后大惊失色,王夫人没心没肺的一句话,实际上是捅了一个大娄子。若真将这大尾子鱼呈送太后,岂不是暴露了此鱼相府诸多而宫中没有的事实么?次日,秦桧便叫人准备了一百尾腌青鱼送到宫中。皇太后恍然大悟,“我就知道这婆子胡言乱语,宫中都没有的东西,相府怎么会有呢?”秦桧以他的“智慧”,巧妙地避免了一场猜忌。正是这样的狡黠诡诈,善于忖度人心,秦桧谋得了一国之相的高位。为了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在宋高宗面前推波助澜,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并使得大宋屈辱地向金称臣。聪明的脑袋长在秦桧这种人身上,害人害己,祸国殃民。
五
聪明与糊涂,本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但是,它们之间时常难解难分。比如,聪明人反而想求得糊涂。这求糊涂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装糊涂或许是一种八面圆通、老于世故的处世技巧;另一种情况是力求糊涂而实际上糊涂不了,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里的“糊涂”,实际上是告诫大家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事实上,聪明的郑板桥,他的一生,内心从来就没有平静安宁过。在他任潍县县令时,值山东大饥荒,郑燮多方设法大力赈灾,表现出了他对灾民的极为关心。却因此触犯了一些贪官污吏的利益,因而被罢官。离职时,他只有三条毛驴,真可谓两袖清风。
可以说,郑板桥的一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绝大部分融入了他的诗书画“三绝”之中,也把他“穷年忧黎元”的情怀,以艺术的形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他有画题诗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晚年以卖画为生的他,仍然不忘关心社会现实,其不平静的内心,同样在他的诗画中得到表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如他画的兰、竹作品,往往借题发挥,寓意着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比如在兰花中画上一些棘刺,表现出君子能容纳小人;画竹也夹以棘刺,表现出万物同胞,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难得糊涂”,实际上是隐藏了他心中的一种悲苦,这个悲苦,正来自他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不满,以及对百姓的深切悲悯与同情,他的“难得糊涂”,正是出自他的一颗正直善良之心。
六
真正聪明的人,是可以进入到一种聪明的人生境界的。庄子说:“无为谋府”,是说一个人不要成为智谋的府库,而应超脱于物外,固守无为之心境。所以,更深层意义上的聪明,应该是摆脱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是把追求和向往投放于清静无为的内在精神世界里,这样的人,可谓大聪明之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中晚年的他,辞官归田,甘守寒庐,却陶醉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之中。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性本爱丘山”的他,真正获得了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以五柳先生自比的王维亦然。来看看他是如何享用大自然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的人生,最终是在大山或田园的“空、寂、闲、净”这样的意境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这才是人之聪明里的大聪明。
毋庸置疑,大诗人白居易一定算得一位聪明人,他在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但若将他与陶渊明王维相比,他的聪明是有局限的。或者说,他的聪明远远没有达到真正超凡脱俗的境界。比如,他所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种自相矛盾的表白,正反映了他折中处世的人生哲学。中晚年的白居易,选择了“中隐”的处世方式。“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白居易的这段自白,很能说明,在功利的诱惑或尘世留司官的召唤下,向往隐逸的他,又不能做到彻底地放弃世俗。他似舍非舍,却不能大舍。由是,他才在人生遇到坎坷时,不能像苏轼那样表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而是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感慨;由是,他才在一位沦落的歌女面前,有失一位文人士大夫应有的风雅,而将自己划归为天涯歌女的同类人;由是,他才泪洒遭贬谪后的一身可怜青衫。显然,白居易并非一位活得自由潇洒的人,所以,他的聪明,并非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彻底聪明。
七
最后,还是回到我自己身上来。年近古稀的我,走过了人生的山一程水一程,虽谈不上有什么人生的大彻大悟,总算对“聪明”这个问题有了一点感悟。其实,怎样理解聪明,怎样看待别人的聪明,怎样看待自己的聪明,怎样看待人世间形形色色的“聪明”,这些都是你自己可以把控的。因为,衡量聪明与否的那把尺子,只在你自己的内心深处。比如:深深向往着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追求并心安于一个内心充沛的自我,这便是人之最大的聪明。于是,我很安享并满足于我现在的晚年生活。尽管退休工资微薄,却够供我一日三餐,还够供我日饮美酒三两。于是,画点画,写写字,作作文,诌几句诗,还时不时捣鼓捣鼓摄影,我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每一天排得满满当当,我很安于这种现状,贪享着这样的现状,所以,我很陶醉于我的这点小聪明,于是,我乐在其中。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