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三星堆(散文)

精品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三星堆(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6发表时间:2024-11-21 16:07:27

看过三星堆的零散介绍,看到那完全不似中国人甚至地球人的大纵目和大立人,真相信这是外星人在广汉留下的文明遗址。直到真正去过,才明白,那肯定是中国文明,因为绝大多数文物还是符合中华文明特征的。然而,三星堆最著名的,也是它最独特的文物,就是那些不像地球文明的文物。
  
   ◎金杖
   初次看到金杖,看到那金澄澄的光芒,还以为是纯金的,当时看到金杖不是笔直的,有些不规则,还在想,毕竟黄金比较软,经过了三千年,多少有点变形。后来才知道,金杖其实的镀金的木杖,三千年了,木头已经腐朽,纯粹靠一层金箔保护,更为惊叹。那一层薄薄的金箔,能够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能够保护里面已经腐朽的木头成一条直线,真是奇迹。金杖刚发掘出来时,就是一摊带有黄金堆成一团的不明物体,当文物修复师修复成金杖模样时,全国沸腾了,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根金杖,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杖。
   在中国,权力的象征,从来不用金器,都是用玉器,玉琮、玉璧、玉玺等等。而且象征权柄的也很少用杖,一般用玺,用剑,似乎只有使者出使才会用杖,可能是为了走路方便,一笑。而国外,是会用杖代表权力的,比如佛教的高僧喜欢用杖,中世界的巫师也喜欢用杖。用杖代表权力,应该是政教合一国家的特色。所以,三星堆出现金杖肯定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但是,这柄金杖肯定不是外来的,而是古蜀人自己制造的,因为上面的纹饰是鱼和飞鸟串在一起的图形,还有神人面具的图形。可想而知,李白诗中提到的古蜀国的王——鱼凫,大概就是这柄金杖的主人,因为纹饰就是鱼凫。而鱼和凫,很可能是两个部落的图腾,后来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了,这就是纹饰表达的含义。这个部落联盟的某个人,或者是他们的王,后来做了古蜀国的王,便被称为鱼凫。他使用的金杖,便保留了部落联盟的特征。
   古蜀国在三星堆留下了这几个坑,给了世人以震撼,却奇妙的消失了,没有宫殿遗址,没有墓葬遗存,没有生活遗迹,连这些坑是干嘛用的,都引人猜测。有一种猜测,说古蜀人本来生活在三星堆,后来遇到了某种突发灾难,不得不迁徙,于是挖坑埋下了不便带走的许多珍宝,迁到了金沙。金沙遗址,被称为三星堆的兄弟遗址,里面发现了很多类似三星堆的文物,为这种猜测做了佐证。金沙遗址中也发现了有同样鱼和飞鸟纹饰的器物,亦可以证明这种纹饰是部落的图腾。
   云南博物馆收藏有贮贝器,证明古滇国曾经用来自印度洋的贝壳作为钱币使用。在三星堆,同样发现了很多贝壳,说明古蜀国和古滇国一样,也使用这些贝壳作为钱币。这就说明,印度洋畔的古印度文明,很可能影响了古滇国和古蜀国。古印度可是个佛教国家,用法杖并不奇怪,这大概就是这件金杖之所以出现的原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古蜀国对外交通的道路似乎并不困难,三星堆荟萃了许多文明的因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还有一种更大胆的猜想,说三星堆古时候可能是圣地,所以才有五湖四海的人克服蜀道艰难,克服千险万阻,来此朝圣,顺便带来了各地的文化。还有人基于三星堆中外文化荟萃的事实,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设在了三星堆,现在三星堆就有了块海上丝绸之路0公理的路碑,也算一家之言吧。
   不管如何猜测,谜一样的三星堆,谜一样的文物,包括这个谜一样的金杖,将永远吸引国人和世界的眼睛。
  
   ◎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是最让人们猜测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的文物。这个青铜面具,耳朵特别大,两只眼睛像两根棍子一样凸出脸部很远。一般来说,面具是当时人相貌的真实反映,关键这样的纵目面具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面目各异,但纵目是一样的,这更像是说,古蜀人不是出现一个这般奇形怪状的人,而是大家都长这样。长这模样,不是外星人是什么?
   据记载,这个形象,就是古蜀国第一个王蚕丛的形象。蜀,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大眼睛的虫子,上面的部首就是眼睛,所以有人将蜀国的蜀解释为野蚕。而蚕丛,更明显,意思就是很多蚕。蚕丛最大的功绩就是教给蜀民养蚕,想想,这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我想,蚕丛肯定是一个部落首领,这个部落或者以蚕为图腾,或者以养蚕著称,或者兼而有之,以致于别人称这个部落的人为蚕,称首领为蚕丛。后来他统一了蜀地,成了第一任蜀王,总不能让首领名字和地方名字一样吧,所以称这个地方为蜀,蚕的另一种叫法。正因为他统一了蜀地,部落的养蚕本领也传遍了蜀地,对蜀地有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蜀锦、蜀绣都名满天下,远销海外。说三星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肯定也是因为,从三星堆时期开始,蜀地的丝绸就开始了外销。
   为什么是这种奇怪的纵目现象,说法就多了。有人猜测这个部落的人都有一种怪病,就是眼睛高高凸出,后来夸张的表示为这种纵目现象;也有人猜测这个部落的人喜欢戴这种面目狰狞的面具,为了祭祀或者在战争中吓唬敌人;甚至有通神的说法,说这个部落的人崇拜的神灵是这个模样,便使用了这样的面具,戴上就可以见到神。而这个神,有可能就是古蜀民遇到的外星人,长成这个怪模样。最艺术最浪漫的说法,是说这种造型,突出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意思,眼睛外凸,表示希望看得更远;耳朵那么大,表示希望听得更远,总体说就是代表着古蜀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探索世界的渴望。种种说法都有可能,又都有破绽,关键都是猜测,没法证实。这是三星堆最大也最神秘的谜团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纵目面具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文物,全世界独此一份。在三星堆,还有很多奇怪的文物,我记得看过一个类似方向盘的东西,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古人要方向盘干什么?当时介绍说是祭祀的礼器,那就是说不明白用途呗。后来有人解释为日晕型器,模拟太阳日晕时形状的。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只能说古蜀人对科学的探究让他们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造出了很多不符合常理的器具。
  
   ◎1号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应该是三星堆最富盛名的宝贝了。
   《山海经》中说,大陆东边有扶桑国,国有神树,树上有十个太阳,太阳乘着金乌,每天一个巡行一周,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山海经本就很神秘,那些荒诞不经的细节,本来以为就是神话,但偏偏经常有人会说在世界的哪儿验证了哪个细节,让人不得不感觉这部上古奇书的真假难辨。这个青铜神树,简直复刻了山海经扶桑神树的故事,树上有九个树枝,每个树枝上都有金乌,金乌上有太阳。为什么不是十个,是因为神树的顶没找到,顶上必然也是一个金乌和太阳。那么,究竟是古蜀人读到山海经产生的灵感,还是山海经的作者看到神树编的故事,还是两者源于同一个神话,就不得而知了。神秘的山海经,神秘的三星堆,神秘的扶桑神树,一切就像神话故事,可故事中的金乌神树却活生生出现在你的眼前,怎能不震撼。
   在博物馆看到神树,那么高,其他一切馆藏都相形见绌,正如同见到光芒四射的太阳,一切与它相比都黯淡无光了。站在树下仰望神树,似乎在向天空伸展,金乌似乎高耸入云。按理,神树不过四米高,但作者巧妙的设计,确实就让人有这种感觉。看大立人时,也有同样的感觉,这就是古蜀人工艺的神奇了。神树上的龙,在往下行,似乎正从天上下来。我们现代人看到神树,都会感到天人的交流,更不要说古蜀人了,肯定顶礼膜拜。我们看到的神树就一棵,为什么叫1号神树,是因为三星堆发现了这样的神树共九棵,其他的均在修复中。这些神树,不知为何,发现时都是一堆零件,这棵神树好像就是两千多个零部件,文物修复师居然还能够修复成功,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神话。想想两千多个零件是什么概念,张报纸你撕成两千个碎片再拼凑试试,更何况这些碎片,是立体三维的,当然比二维的拼报纸难;报纸有字可以提示,神树没有,就是靠猜1;还有,有的零件本身有破损,有的零件还要打磨去锈,更可能还会缺少零件需要修复师脑补。想想都头皮发麻。可我们的修复师就是做到了。而且,其他的神树好像也已经有修复完成的了,很快这个神树就有伴了。在中国的文物修复师手中,似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困难。我在想,当某天九棵神树同时站在一排时,那是何等的壮观,又给人以何等的震撼。这是扶桑金乌神树,不知道其他还有什么,是月中桂树,还是别的充满想象力和神话色彩的大树,还是都是金乌神树,不得而知,充满期待。
   最后还是那个问题,没人知道古蜀人耗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制造出这九棵无与伦比的神树,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百姓膜拜?为了让后人赞叹?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三星堆的一个个谜题,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让人急切的想知道,那些未发掘的三星堆遗址,会给我们什么。是答案,还是新的谜题?三星堆,目前只挖出了两个坑,出土的文物已经震惊了世界,还有大量的坑等着发掘,足以让人期待。三星堆现在发掘出的所有文物都没有铭文,如果能发现文字,哪怕是我们从没见过的文字,那必将是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很多未解之谜可能也就知道答案了。
  

共 35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静静沉睡在历史深处的三星堆遗址,一经发现,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游客。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以及蜀国的历史价值。岁月如梭,带不走曾经的辉煌。时代变迁,还有很多神秘等待探索。金杖代表了古蜀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工艺。青铜面具诉说遥远的故事及古蜀的传说。青铜神树做为镇馆之宝,彰显了信仰和荣耀。文本和遗址一样,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敬仰之处。悠久历史和人文在文章中尽现,使文章可读性强。文字里倾听历史的回声,记述里阐明时代的印迹。看到老师的介绍,更惊叹于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以及保护国家宝藏的重要意义。欣赏佳作,推荐研学。【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1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4-11-21 16:10:46
  感谢老师分享宝藏文化,期待赏学更多经典佳作。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4-11-21 22:18:21
  欣赏诗友佳作,感佩才情,欣赏精彩编按,问好诗友,祝愉悦笔丰!!!
3 楼        文友:江亲莲        2024-11-23 11:32:43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