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走过1600年的正定古城(散文)

精品 【东篱】走过1600年的正定古城(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04发表时间:2024-11-22 06:11:29
摘要:我怎样表现正定古城的历史?我经过思考沉淀,找到了一些看点。在我所观的古城中,正定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我不能不为之而歌。


   说起“古城”,当代建设的太多,可以说,也只是一种复原,只是沾了一点古气。而河北省的正定,却是名副其实的古城,也有后建痕迹,但掩饰不住它的千年沧桑变迁的脉搏。在正定,能够让我适度地走进古代的情境,我非常喜欢这个体验。
   正定的古老,始终以“县”称谓,尤其在今天,太多的城市都抖落掉这个字,摇身一变而为“市”的时候,正定依然不改“县”名。并非它的经济格局不够大,应该是还有一种怀珍抱玉的情怀吧。
   东垣、真定、常山、中山、正定,都是她用过的芳名,名字可以穿起一座城的变迁史,载着厚重的文化,留下了一个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她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三关雄镇”(北京、保定、正定)。如今的南城门上,还保留着明代镌刻的这四个字。城内的九朝梵刹,城墙上的三关雄镇石额名匾,让人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以一种特别的关联,勾连在一起。安宁的主题,是以鲜明的历史对比而被放大。为了突出这一点,历史上曾被称为“镇州”(后汉),这个名字可能更能直接表现它的真正价值。凭滹沱河,据冀中平原,镇太行山东麓,一个“镇”字可谓高度概括了正定的形胜,也是它最铿锵的人文。
   水系才是一个城市的命脉。“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唐·胡曾)冰不冷寒,是温情脉脉的滹沱河水做成。正定的优渥,是被一条叫作“滹沱河”的河流宠爱着的,河至正定,突然就像胳膊打个弯,搂住了这个古城,表现得那么深情脉脉。滹沱河有多长的历史,未刻意考究,不知,《山海经》与《水经注》都有记载和描述。怪不得小说家写一本小说《滹沱人家》,正定人喜欢这个标签,开口就说自己是“滹沱人家”。我甚至把正定纳入“水城”之列,正定的城区,是滹沱河创造的,冲积平原给正定带来了富庶与繁荣。“滹沱人家”这个称谓属于每一家正定人,就像一个族系,有了殷殷血脉贯通般的紧密联系和凝聚力。
   历史上的滹沱河,就时有断流,但遇到今天这个时代,“南水北调”,给这条河注入了充沛的水源,更深情地滋养着这座古城,古城再次获得新生。站在南城墙上,眺望滹沱河,我感慨着古城今昔,古城是大家园,城墙如院内的照壁,只是一道古人留下的风景而已。
  
   二
   不要以为1600年不够时长,我说的是建城史,还不算远古人类的居住史。走进正定博物馆,且不说那些精美的古代瓷器,雕工精致的佛像,各类碑刻石刻铜铸以及艺术品,我对一幅表示正定历史的泥层断面构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一目了然地了解了正定走过的历史脉线,可谓“一眼千年”,太直观,也震撼。这幅泥土层构图是正定县的时间轴,是一目了然的正定通史。构图是以正定开元寺寺门前的探沟开掘出现的断层来立体再现朝代的覆盖叠加,自东魏(开元寺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即公元540年)到晚清,跨度1370余年。土层表达的是朝代文化层的分布情况,据说要感谢风尘与积水,让今人可以一层层拨开历史的云烟与尘埃。这毕竟还是截取漫长历史的一个断面,来佐证正定确有的历史。正定是有历史根基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累积的厚重,每一层泥土都是有着历史记忆的,泥土并非是沉默的,始终在接纳着历史的尘埃,为城市的文化奠基,是推动一座城持续发展的动力。久远的历史,不少是刻在器物上,更多的是写在大地,哪怕是一条壕沟,都担负着史记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必须热爱这片厚土的原因。怪不得诗人艾青写出“倾听土地的絮语”的诗歌,生活很浅,炊烟易散,而土地才最有深度,祖先的骨骸和气息始终在泥土的深层栖息着。
   不进隆兴寺,就不算到过正定城。这话说的,并非是在这座千年古刹里有什么惊喜的遇见,而是可以感受正定的古老与奢华。这样的奢华不是轻奢,而是很大气厚重。国风古韵,会将一段段历史,送入我们的眼眸,惊诧,陶醉,敬仰,进而会感谢正定为我们留下一笔笔佛教文化遗产。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这样的时间标注,你可能并未感到久远,距今就是1400多年,因为时间的概念在一座寺庙里被高度压缩,仿佛就是天外飞来一处古建,为真实地丈量正定古寺的历史长度,我选择了一棵树,一棵具有1300年树龄的寿槐,它位于兴隆寺大悲阁后,这棵寿槐,亦称“唐槐”,这是经过“碳十四”测定的树龄,大约为隆兴寺僧人植下,千年时光,其中经历了多少风雨考验,又经历多少人为的灾难,战争,还有所谓的运动,真的是历尽沧桑,还是无损它“越千年”的精神气质和不屈生命力。两人合抱不过,我试做拥抱状,我是要拥抱历史。老皮嶙峋,铁色凛然,依然虬枝盘绕,苍翠挺拔,可以说不输时光,傲视沧桑,将葱茏的时光一直牵拉到我们的眼前。寺院有主持,但在这里,任何一个主持都要在圆寂时跟古槐告别,寿槐不死,见证了寺院一代代僧人的更迭。据说,来到古寺的游客,要绕树三匝,驱赶烦恼,我觉得我应该立定于寿槐前,向它致敬。致敬正定的古老,致敬正定人保存了久远的历史。人们又称这棵寿槐为“福树”,红色的飘带,写着各式各样的祈福词句,系在一侧,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追求幸福,就像这棵寿槐,福和寿,从来就被中国人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被向往和追求。这也是正定人对自己城市历史的尊重和虔诚,我伸手理顺一幅红绸,读到一句“愿正定明天更好”,一个人把自己和自己的城市连在一起,与国家的兴旺联系起来,这才是“大爱”和大福。寿槐在正定人心中,已经有了宗教的意义,也是这种精神传承,使得正定这座古城有了人文的核心。这大概就是必须走进隆兴寺的理由,不是寺庙护佑了正定人的生活,是正定人的爱城精神,诠释着正定“隆兴”的原因,我确信这种因果关系。
   寺内还有千年侧柏好几棵,古木参天,遮云蔽日,仿佛在渲染着正定的古色。我想,树龄是以年轮来确定的,但这个方法可能适合那些年代不久的树木,这棵树就看不清它的年轮,历史会告诉我们,古老是浑然一体的,贯通历史的,只有古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见解还是肤浅了,在正定,古人栽树,今人观赏;古人栽树,传承历史。感谢正定留住了一部葱茏的历史,因此,正定的历史,在我心中又是那么年轻,那么蓬勃。
  
   三
   在正定人心中,都有一种历史自豪感。我理解,这是作为正定人的精神财富,他们活在深厚的历史古城,骨子里渗透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傍晚,我在正定的“顺路驴肉店”吃饭,老板空闲了跟我聊天,就带着一种让我喜欢的神气,指着店前的古城墙,告诉我夜晚在灯火灿烂的城墙上走一走。还特别叮嘱我去兴隆寺西边看看凌霄塔,简称木塔,木塔是天宁寺的骄傲,是正定标志性的佛塔,兴建于唐懿宗年间,西安的钟鼓楼,都是仿照木塔所建。他出口成章,且古诗吟来,毫不迟钝:“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他说他就在木塔一侧的居民楼中居住。是啊,我倒觉得他是居住在诗词古韵里。我忍不住给他口占两句诗——盛唐古声来打更,静夜好梦可凌霄。古城的古老,唤起了我的灵感,他在手机上写下这两个句子表示感谢,其实应该感谢的是正定古城底蕴给我的濡染,一番怀古咏古,让我走过古城有了两行字送人。我也算是在古城的一个时间节点上留下一点痕迹了。
   正定的古老,只要迈开脚步,随处可见;只要仰首,便可触目。走进开元寺,唐代钟楼,相对须弥塔,移步钟楼内,感觉面阔进深,就像把自己放进了深远的古代,不是穿越,而是身临其境。仰首,一挂唐代的铜钟悬在极顶,钟上的铭文难以看清,钟心也无引线系锤,那我就用诗句来敲响这挂古钟吧。“却听钟声连翠微”,(唐·綦毋潜句)城内城外,秋木依然葱茏,不愁钟声穿不透,心中有击钟之音,就像一首黄钟大吕,走过正定古城的角角落落,脚步平仄,翠微相拥,自钟鸣之日,正定这片土地就有了韵脚。令我关注的是,唐钟之下是一口圆井,据解释,是为了同振共鸣。这个解释似乎不能满足我的审美。梵界与乡井,本无隔绝。人们厌恶的尘世,是被名利场占据,而非俗世的淳朴生活,所谓的放下执念,是让人放下名利,而放不下的是尘世的宁静与淳朴。所谓的禅修,就是在两种方式中寻求着人心的平衡。虽入空门,有哪一个心中曾淡忘了曾经生活过的市井。禅修的境界并非刮净一身,而是心中要装着红尘众生,当然也有自己的那份来自尘世的经历。
  
   四
   正定古城的城墙,虽于当代做重修,但我要用眼光抚摸新砖缝隙里夹住的古老痕迹。
   据史料记载,正定古城始建于北周时期,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代扩建为砖城。历史上最初的古城格局是近似于四方形的,只是在东南角留出一个小小的几近正方形缺口,我推测,这是受到滹沱河的影响,留给它一处缓冲区域。古城墙原先12公里,现存10.8公里,如今在修补,已经有5.8公里恢复了原貌。城墙的防御功能已经丝毫没有了,但有着留住正定历史的意义,或许正定人只是为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览,就是这样一份责任感,当下的正定人一直在努力保护城墙。在隆兴寺外,我遇见一位老者,和他攀谈,他说,在有生之年,但愿看到一个完整的古城。战火和时光都是无情的,但改变不了人心中的完整。
   就像正定无山,却曾改成常山、中山,他们心中把正定视为一座山,提及常山赵子龙,那是正定的骄傲,正定人也不会说“正定赵子龙”。“常山赵子龙”是正定的一座高山,英雄之山不必在于形状。正定无山,但曾经有佛寺40几座,如今还在城区留存9座。天下名山僧占尽,这句话在正定显然不合适,正定人把心中的山给了佛寺,平原化作千山万岭,照样容得下僧佛。
   老者告诉我,来一趟正定不容易,最好沿着古城遗址走上一圈,哦,这就是他的“完整”,我遵嘱,驾车而行,把古城收到了我的车程里。
   我投宿在古城东门内的汉庭商务酒店,对面就是城墙的一个入口。明代一段城墙被镶嵌在新修的古砖城墙之内,其内为夯土,其外是灰砖,已经泛白,闪着幽幽的光。历史遗迹,常常是以残垣断壁的形态出现的,但蕴含的文化,却没有残缺消亡,岁月可以漂白灰砖,但却沉淀了一种历史色彩。曾经我们抗御外侮,只能就近设城,如今祖国的疆土,布下无形的城防,这种历史的转折和跨度,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城墙的斑驳,却闪着斑斓的色彩,时光可以磨损旧迹,但也恰恰成就了辉煌的历史,而且还透露着一股自古及今的活力,岁月可能会剥蚀物质的外壳,但沉淀下来的精神,却是坚固的,一点也不显得杂乱无章,因为更真实,于是我们才获得了厚重感,在我的眼中,这才是最活泼的色彩,可以斑驳,但永远不会褪色,那种精神气质,永远被凝固在城墙上。城墙,就是正定的历史丰碑。
   色彩斑斓的正定古城,是将1600年的漫长时光收纳在自己的时空里,我感觉,赞叹的语言是苍白的,我沿着城墙,检阅着,用崇敬的眼光抚摸着,就像我慢慢打开一部古老的帙卷,每一块青砖,都是一个个文字,瓮城、女墙,垛口、城门……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情节,只要面对,都是满满的故事。中国文化元素,以一座庞大的古城收纳,成为一座立体的图书馆。时光不坏,历史弥新。与其说我在走进1600年的正定古城,不如说我用一日的时间,打开了一卷时光之书。
   在登上城墙的斜坡古道下,我停下了。向东延伸的城墙基座,并非新建的砖石墙面,完全是土筑的痕迹,应该为东晋时期的遗迹,石砺混合着泥浆、灰浆、米浆,所夯实的地基,依然那么坚固,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建筑智慧。就像这建筑材料一样,华夏历史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存,连结,中华文明,一步步走来,从未被斩断历史命脉。
   我在正定博物馆摄下一幅建筑古城墙的劳作图,身着古装的民工和工匠,拄杖肩物,层层攀登,靠着手提肩扛,垒起这坚不可摧的城墙,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这样的警语,没有刻在图上,但这行字,一定跳跃在每一个参观者的眼中。
  
   五
   走进正定古城,我有了被包围被怀抱的感觉。城区中心,是众多的寺庙,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临济寺……错落地安居于城中,荣国府,博物馆,赵云庙等相拥而列。而古城之外,却是新建的高楼大厦,把正定的历史抱在怀中,呵护着,宠爱着,这是一种对待文化的亲切态度。
   1600年,是时长,也是底蕴。那些古建,那些正定人,千古坚守这片沃土,创造着文化,赓续着文明。
   我已经痴迷在正定古城的古香古韵里。回到千里之外的胶东半岛,心却被古城风韵握住了。
   匆匆走过,“关河底事‘不’留客”,我带不走一座底蕴精彩的古城,但我有了走过穿过古城的行踪,染得一身古韵。不留客,客留情。愿他年再往,能看得见古城还在成长。正定,正当坚毅,沧桑又使其古而不老,一定负古揽胜,行稳致远。
  
   2024年11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0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记得这是怀才老师在“河北行小事记”中的一段行程,当时在编按时就有预感,以老师对古城、古建筑、古树的热爱、探究和执着,一定会有后续。猜中了,而且非常荣幸,这篇正定古城的力作由我来编辑。那么我们就一起漫步古城,去追逐那历史沧桑的脚步,感受时光交错中的魅力。有着千年沧桑的正定县, 一“县”的坚持,在作者眼中是怀珍抱玉(满满的是怀才老师对古城的宠溺之情)的情怀,更彰显它是名副其实的古城。追根溯源,滹沱河是它的生命脉动,在它怀抱中的正定县被滋养的富庶又繁荣。博物馆是历史的窗口,在这里,作者看到了丰富且精美的展品,那历史的泥层断面构图,激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深厚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以时间为轴、朝代和事件相交错的三维立体图。1600年的变迁史,一页页展开,一层层推进,历史的深沉与厚重扑面而来,每一个断面是历史、也是传承。“不进隆兴寺,就不算到过正定城”。隆兴寺历史悠久,无论是建筑、古树都有着历史的烙印,作者为我们做了精彩、详尽的描述与解读。正定人的历史自豪感已经做为一种精神财富,融入在他们的血液里。“顺路驴肉店”老板不仅教会了我两个成语,还能出口成章,也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灵感,在与正定人的交流中,让人感受到古城的人文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古城古迹随处可见,开元寺,唐代钟楼,须弥塔,浑然天成,让人身临其境。斑驳的城墙,闪着斑斓的色彩,作者用一日的时间,打开了一卷的时光之书。一幅栩栩如生的劳作图,绘出了城市的建设者们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另人为之动容。文章将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及作者独特深邃的感悟完美融合,深度挖掘了古城的内涵底蕴,既有历史的厚重,又闪耀着未来的光芒,精彩呈现了千年古城的魅力和活力。作者才思横溢,妙笔生花,怀才老师又一经典力作,欢迎围攻品读!【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2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22 06:14:09
  在编按“河北行小事记”时,看到古城那段,一念在脑子里一闪而过“怀才老师怎么能轻易放过古城呢?必有后续”,果然,怀才老师又奉献了一篇佳篇力作,精彩呈现了千年古城的魅力和活力。怀才老师才思泉涌,妙笔生花,佩服之至!拜读学习,祝老师冬安,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09:27:45
  两篇写古城正定的散文,都是石叶老师编辑,辛苦了,谢谢你的美编美评!这次写正定的古城历史,也是放过的,城墙还要写写,因为给我的感受很特别。我选择古城的城墙边住宿,也是想好好和城墙相处。古城就是底蕴,就是继续发展的底色,我很喜欢正定,尽管是一座县城,但格局个古韵丰富。但愿小文能够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遥握,期待石叶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22 07:37:34
  这篇关于正定古城的散文,将自然、历史、人文完美融合。作者以深邃感悟呈现古城魅力,从隆兴寺到开元寺,从博物馆到驴肉店,千年沧桑尽显。怀才老师妙笔生花,是经典力作,值得品读,令人沉醉在古城的韵味中。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09:32:08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鼓励。写古城之古,可能就要捕捉那些古迹,难免零散,1600年的古城历史,靠几个镜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所以只能蜻蜓点水,摄取几个点。正定是值得流连的,光是那些寺庙,也都是各具特色,都有历史故事。在正定博物馆最后的近现代篇章,还有地道战的故事,也是相当精彩。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22 08:48:31
  文章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一座古城厚重的历史,用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景观,灵动的语言呈现出来。文章大气,立意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学功底。读着,真的让人迷恋!大赞!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冬暖安好!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09:35:41
  写这样的文章,无法找到一条游踪,不好驾驭,只能以“古”字穿起,试图相处正定的古色古香来。如果再加点时间走一走,所见更多,我走过三个寺庙,非常喜欢,主要是古代的痕迹的保留,让人一睹就是千年,那些古文化,在今天很难理解,就是一个字,都要好好琢磨,看看介绍,不要说自己博古通今,感觉自己浅薄太多。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鼓励。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22 10:50:48
  河北这片土地,于我而言,是个盲点,一地没去过,只是偶尔零星有些了解。跟随老师脚步,走进正定古城,打开一本时光之书,感知古城深厚的历史。这类游记已经很难写了,但老师总会另辟蹊径,留下自己的足迹和声音,叹服。全文写得寓意很深,文字很美,尤其第二段,非常精彩。毫不夸张的说,这文就是放在任何地方,都光彩熠熠,夺人眼目。拜读学习老师大作,冬安,笔健1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11:09:13
  我也是匆匆走过河北,这次奔着正定去了,一来那里是古城,二来想看看荣国府,三是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在正定中学工作,我在20当年前去过,但没有好好看看。所以这次就导航奔去了。正定深情地保留着古文化,的确如时光之书,翻开一页都是精彩的画面。我只能是走马观花,捡着重点转转。这类游记,很多是一步一景的写法,但可能就会沉溺在风景里,介绍性就多了,我选择在古城走一走的角度,感受古韵古色,希望打开一点局面。韩老师谬赞了,为了表现这个“古”,我舍弃了隆兴寺的寺庙碑文佛像,我浏览时就觉得那些树木就是古城的见证。这篇小文意在留下古城印象。谢谢韩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佳华        2024-11-22 13:55:16
  一看到正定两个字,头脑中马上就想起常山赵子龙,至于其他的还真的想不起来什么。其实很多城市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是我们走不到也看不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走路的确就是读书。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16:18:32
  谢谢佳华老师的点评。是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喜欢一个城市,不仅仅看她的风貌,更要走进它的历史,我喜欢有着底蕴的城市,开着会像阅读一本古书,尽管有些东西一时还看不懂,但毕竟是打开了城市的书页,感觉很美妙。遥握,期待佳华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1-22 19:22:26
  正定县,1600多年的老城啊,这个历史底蕴简直是不要太丰厚!老师的眼光独特,总能以非常人的视野来描述这个古城的无穷魅力,震撼人心的作品,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19:35:01
  写1600年的古城历史,是一个不小的难度,想来想去,我只能捡着几个点来写吧,中华之城,几乎都是有着深厚历史的城市,就是刚刚兴起雄安,也是有着精彩历史的。感悟城市的辉煌,不能放下这些历史,于是成小文。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1-23 05:34:02
  社长以独特的眼光审视正定古城,将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融合在一起,呈现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好文,拜读学习,问好社长,祝冬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3 07:15:18
  谢谢吴老师的美评鼓励,这样的题材角度不大好驾驭,往往容易形成流水,一次尝试吧。期待吴老师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11-23 14:53:07
  拜读怀才老师大作。文章展现了古城正定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内容大气深厚,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驾驭不了的。发自内心赞叹敬佩。遥祝老师冬安。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3 16:45:08
  谬赞了,周老师。谢谢你的鼓励。怀才只是想找一个角度,挖掘一下正定古城的底蕴,正定的古文化绝不是只有这些,我写的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不断探索吧。期待周老师的佳作,遥握,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3 21:05:05
  多么美的古城,魅力无穷,活力满满,动情动人,因有怀才老师,久远古城历史散发迷人的光芒,大美佳作,拜读学习。一天在外陪孩子排练节目,晚上回来匆忙写文,才完成,迟来拜读敬爱的老师大作,问好怀才老师,冬安吉祥,日日安好!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3 21:14:42
  辛苦了。谢谢欣然老师拨冗留墨。一次长途旅行,走过正定古城,总要写点什么,于是有了这个题目。因为喜欢沉厚的历史,所以想实地阅读。遥握,继续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周末快乐!
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3 22:06:12
  我们这里有滦州古城,有10多年的历史,所有的都是新的,水泥刷漆那种,哈哈,所以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写。老师给我提供了新的角度,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仿写。中山,好像是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几次别灭国,几次重建,不知道记得准确不。常山赵子龙那一定是最亮丽的名片。拜读学习,期待再次相聚,遥祝冬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4 07:21:27
  滦州是古城,但在漫长的时光里,已经被损,很急寥寥,所以复建只是新的表达。我觉得。正定在战国时代一支鲜虞人在那建国,是小国,正定就封为东垣郡,这段时间也乱,但确有一段这样的历史。常山赵子龙,那是响当当的名号。有人说,石家庄就应该叫常山,留住英雄的名气。众说纷纭吧。我记得,天方老师层写过古滦州寻旧迹,可能很多东西我们只能靠书上记载和传说了。我发现正定是古老的,古老的气息还保留一部分,所以很感慨,正定古城和山东的青州古城有一些相似,不是全部更新的。谢谢天方老师的留墨,遥握,期待佳作,问安!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