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晨曦】诗歌欣赏‖芳草喜子的诗(作品赏析)
芳草喜子的诗
◎一棵树
故乡的池塘边
偶遇了一棵树
我不认识它
它也不理我
枝繁叶茂的样子
青葱健壮
看起来比我年轻
我肯定
小时候没有和它玩过
也不知道
是谁家的孩子
不知不觉
就长得牛高马大
◎苗柏语树
在风的蛊惑下
树开始摇摆
一会儿摇头
一会儿点头
风言风语中*
翩翩起舞
疯狂过后
只见伤痕累累
◎一朵云
云 不要让
树的依恋
逗留了你的去意
风 请紧裹
云的裙裾
带它远走
根 再扎深些
让发冠高耸 盘成
云的模样
徐一波赏读‖
芳草喜子的这三首诗以树,风,云等自然意象为载体,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成长、自我的坚守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诗人运用生动的描写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在简洁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情感,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种种境遇和选择,展现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一棵树》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哲理思索的场景,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层的情感和对生命成长的独特洞察。诗歌开篇即点明了相遇的地点——故乡的池塘边,这个充满回忆和情感联结的地方,为后续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我不认识它,它也不理我”,这句简洁的描述,既展现了人与树之间最初的陌生感,又仿佛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在茫茫人海中的疏离。这种陌生和疏离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引发读者对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枝繁叶茂的样子,青葱健壮,看起来比我年轻”,通过对树的生机与活力的描写,与自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年龄上的比较,更是生命状态的对照。树的茁壮成长,凸显了生命的自然力量和蓬勃生机,而诗人的感慨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变化的无奈与感慨。
“我肯定,小时候没有和它玩过,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进一步加深了诗人与树之间的距离感,同时也勾起了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知的好奇。诗人对树的身世一无所知,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和成长。
“不知不觉,就长得牛高马大”,这句诗充满了对生命成长的惊叹。树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悄然成长,如同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岁月和人事,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文本深层分析,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棵树的描写,更是诗人对生命、时间、成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思考。它以小见大,通过一棵树的成长映照出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饱含深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柏语树》则将树置于风的影响之下,在诗意的摇摆中审视伤痕,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风的蛊惑下/树开始摇摆”,一个“蛊惑”用词精妙,赋予了风以诱惑和煽动的力量,仿佛风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魔力,让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摇摆的状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动态和张力的情境之中。
“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通过形象的动作描写,将树的摇摆具象化,增强了读者的视觉感受。这看似简单的重复,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树的矛盾心理,它在风中无法自主,左右为难。仿佛是在对某种无形的力量做出回应,又像是在表达内心的矛盾和困惑。这也许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抉择困境,难以明确自己的态度和方向。
“风言风语中/翩翩起舞”,进一步强调了风的强势和树的被动。“翩翩起武”看似华丽,实则是一种无奈的迎合,暗示了在动荡和喧嚣中,人们往往为了迎合环境而做出夸张甚至失去本真的表现。当生活的风暴来袭,有多少人能坚守自我,不被外界的狂风所左右?我们常常看到,在追名逐利的浪潮中,人们如那在风中舞动的树木,失去了自己的根基,迎合着世俗的标准,追逐着虚幻的荣耀。为了融入所谓的主流,不惜戴上虚假的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内心的事。这种迎合,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满足和虚荣,但当风暴过后,留下的只有内心的空虚和满身的伤痕。就像诗歌结尾所描绘的那样,“疯狂过后,只见伤痕蕾蕾”。风的疯狂停歇,留下的是树的伤痛。这伤痕,既是痛苦的印记,也是对盲目跟风的惩罚。然而,若我们换个角度去看,这些伤痕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自然吐露?它们是经历风雨洗礼后的见证,是在迷失与痛苦中重新寻找自我的起点。
那伤痕累累的花蕾,是对过往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在风言风雨中,勇敢地做一棵坚定的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能傲然挺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真实与美丽。因为,真正的幸福和成长,从来不是来自迎合和跟风,而是源于对自我的坚守和对内心声音的倾听。
诗歌在语言运用上简洁明快,节奏鲜明,通过重复和形象的动词,如“蛊惑”“摇摆”“起舞”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在结构上也较为严谨,开头的摇摆与结尾的伤痕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不仅在描写树与风的关系,更是在隐喻人类在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境遇。风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潮流、舆论的压力或者各种诱惑,而树则代表着个体。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被外界的“风”所左右,以免在疯狂过后,只留下满心的伤痕。
《一朵云》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动态与情感张力的意象世界。从深层文本分析,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由、离别与坚守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云,不要让/树的依恋/逗留了你的去意”,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将云与树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欲留难留的情感故事。云的去意坚决,树的依恋深情,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张力。这里的云或许象征着追求自由、梦想的灵魂,而树则代表着安逸、稳定的现状。云不让依恋成为羁绊,暗示了人们在面对未知的远方和内心的渴望时,不应被眼前的情感所束缚,要有勇气挣脱舒适区,去追寻更高远的目标。
“风,请紧裹/云的裙裾/带它远走”,风在这里成为助力云远走的力量。风的裹挟带着一种决然和迫切,仿佛在催促着云赶快踏上征途。这进一步强化了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风与云的互动,让自由的意志更加鲜明,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对于突破和超越的渴望。
而诗的结尾,“根,再扎深些/让发冠高耸,盘成/云的模样”,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云追求自由远去的同时,根却选择了更深地扎根。根象征着坚守、稳固和根基,它把自己深深地扎入土地,努力让发冠高耸盘成云的模样。这不仅展现了一种坚守中的追求,也表达了一种在稳定中向往自由、在平凡中孕育梦想的积极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原地,也可以在内心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和触摸自由的形态。
整首诗通过云、树、风、根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富有哲理的意象体系。在语言上,简洁明快,却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思考。它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的召唤,又让我们明白了坚守的意义;既展现了离别时的决绝,又传递了对未来的期待。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变化的时代,这首诗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在匆匆前行的脚步中,能够停下片刻,思考自由与坚守、离别与期待的真谛,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脚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