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路遥不是神仙(散文)
作家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这是我在百度上下载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简单讲述了路遥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我和路遥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我却读过路遥的小说,是路遥的小说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从而让我能够近距离地品尝他的泪,欣赏他的容。尤其是他的小说《人生》,更是让我把他当做我的义父,当做我的知己,当做我的偶像,成为我的标杆,成为我不可逾越的丰碑。也许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缘故吧,我更钟情于路遥笔下的刘巧珍,尤其是当高家林抛弃了刘巧珍,最终导致刘巧珍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她并不爱的忠厚农民马栓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其实我接触人生是从改编电影《人生》开始的,刘巧珍的演员形象正是我心中想象的模样,第一次看见刘巧珍的样子,就好像是贾宝玉第一次看见林黛玉一样,第一感觉就是“仿佛在哪儿见过”。听着插曲“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更是让我对刘巧珍的命运肝肠寸断。《人生》发表在1982年,那时候我刚刚十岁,对整个世界和感情正处于萌动状态。不过我第一次接触《人生》却已经是上了高中,那个时候我为情所困,为穷所迫,看着《人生》中的文字,我就知道路遥一定就是一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当时的我就很想给路遥写一封信让他帮我走出困境,可是那时候我就知道路遥已经走了,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刘巧珍在我心中的陨落和我眼前标杆的倒塌,痛定思痛之后我就知道路遥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仙,因为他连他自己都解救不了,还哪有能力来解救像我一样的可怜人?他才活了短短的42岁,他是为文字而死,她是为《人生》而死,她是为《平凡的世界》而死,他是为人间的真善美而死。
于是我就有意无意关注路遥,就是关于他的只言片语都会让我的心疯狂燃烧好长一段时间。这样的时间长了我就知道跟我一样迷恋于路遥的人多着去了,这些人有比我老的,也有比我小的,他们中也不乏有被情所困的,也有被穷所迫的,他们都想过给路遥先生写信寻求帮助,在他们眼里路遥就是叱咤风云的神,哪怕能得到他一个字的回复都可以解救这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青年,可见他真的并不是神一般的无处不在。下面我想摘录一段关于描写当时情景的文字(应该是路遥口述):
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指路遥发表《人生》成名后),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我看,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一些熟人也免不了从中添乱,有的让他给他们娃解决一个户口,有的让给他们娃找一个工作,有的让给他们娃调动一个好的单位,甚至有的在打官司的时候也让路遥出面让把官司赢了……
这是路遥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看来也真的是难为他了,他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更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国家大领导,你让他怎样去帮助那些失意的青年,尤其还有形如“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我看“的威胁文字,真是让路遥束手无策。估计路遥是回信了,因为善良的路遥不可能不回,眼看都要出人命了,他再不出手那他还是青年心中的那个神仙似的路遥吗?不过救没救下那个青年路遥没说。路遥是握笔杆子的,你让他写封关于开导的信还真难不住他,可是你要让他帮熟人打官司、帮熟人找工作甚而至于让他慷慨解囊给他们接济钱那可真是要了他的命了,他虽则在文学上名声大作,可他并无钱也无权,你让他如何去满足他们的要求?既就是路遥有钱有权他或许可以接济钱财可他却不会违背原则帮熟人滥用职权,因为他只是一个人,一个鼻子下有一张口的普通人,他既不是一个神,更不是一个仙,既然是一个人也就有生老病死,也就有他的不如意和无能为力,而以后的事实证明我说的是正确的。
路遥通过《人生》一举成名以后,他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功劳,而是又在盘算一部宏伟巨著的出现,那就是后来用生命写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了写此文他光前期准备工作就做了三年,据说着手写的时候就光开头都写了好多次,他总是写了撕,撕了又写,不知道这样折腾了多少回,才写出了下面的话“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像大地飘洒着……”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平凡与普通,试想如果他就是一个神或者是一个仙那就是出口成章,还需要这撕了又写写了又撕的无休止折腾吗?
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在文联出版社出版,可是出版以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路遥却由此而病倒了,是肝癌晚期,于是有人就想路遥也太脆弱了吧,不就是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吗?不就是上中下三部吗?怎么就把癌症给写出来了呢?路遥在文字中已经浸透了的太多的感情,这感情足以榨干了他的血,刮净了他的肉,他不得病才怪,他不得大病才怪,因为他也是肉体之躯,因为他也是普通的人。他都普通到无法忍受疾病的痛苦,他都普通到无法阻挡他心上人的无情离开,他的普通无法承担繁重的医疗费用,他都普通到不能战胜病魔并最终走到了阴阳两隔的冥界。据说这就是我们的路遥,死后身上还背负着一万元的债务。
所以说我们的路遥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曾经的叱咤风云那是他努力的结果,那是他洞悉世界以后并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他天生就有神仙那样的聪慧,所以我们只有用平凡人的目光去看伟人似的路遥,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路遥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我们那些尚且不谙世事的青年们的影响,他就是青年们的航船,他就是青年们的指路明灯,他生也伟大,死也平凡,他唯一不是的就是神和仙。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9月23日,《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这都过去快三十年了,而我们的路遥却还活着,他活着不是因为他的伟大,而正是因为他的平凡,也不是因为他曾经为神为仙,而是因为他的普普通通。
不过,我至今挂念着的还是路遥死时留下的债务,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轻轻地关心一下“他的那一万元应该还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