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文学传承与胸怀砥砺(散文)
文学传承与胸怀砥砺
在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袁炳发老师宛如一颗耀眼的恒星,其事迹不仅是个人奋斗历程的写照,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学传承意义与人文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敬仰。
袁炳发老师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身为北方文学特约主编,他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斩获了诸多殊荣,尤其是其成名作《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荣获小小说最高荣誉奖且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这无疑是对他文学才华的高度认可。然而,真正让他的形象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的,并非仅仅是这些斐然的文学成就,而是他在面对一场特殊“风波”时所展现出的非凡胸怀。
当某省高考出现一篇满分作文《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并在经各大媒介宣传引发强烈反响后,被质疑涉嫌抄袭袁炳发老师的同名作品时,袁老师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抉择。彼时,众多媒体蜂拥而至,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记者们凭借BB机追寻着他的回应。袁老师本可轻易地站出来,选择通过法律诉讼或者接受采访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这位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高考小姑娘“身败名裂”。毕竟,从表面上看,作品的高度相似性极易让人产生抄袭的联想。但袁老师却没有这么做。他以一种超乎常人的宽容与豁达,认定小姑娘在高考紧张氛围下能将文章倒背如流且不错一个标点符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灵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控能力,坚信她将来必成大器,而非恶意抄袭。这种抉择,绝非一时冲动或故作姿态,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文学新人的呵护与期待,对文学传承的深刻理解。他深知文学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老一辈文学人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和鼓励年轻一代的成长。
袁炳发老师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与挫折,这也更加凸显了他胸怀的难能可贵。他成长于贫困且早年失去父爱的环境中,却凭借着对文学坚定的热爱与执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文学领域艰难前行。在工厂工作期间,他的文学追求与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别人沉浸于吃喝玩乐、打牌消遣时,他却独自在狭小的房间里,一笔一划地手写稿件,并用自己微薄工资中的一部分寄挂号信投稿。这一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的冷嘲热讽,被视为“神经病”“疯子”。投稿后的退信更是如家常便饭,每一次退信都如同一记沉重的打击,让他饱尝沮丧的滋味。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打击,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愈发坚韧不拔。他没有在困境中退缩,反而将退信视为前进的动力,在越挫越勇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创作能力。这种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的精神,不仅成就了他个人在文学上的辉煌,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从袁炳发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文学传承的真谛。文学传承并非仅仅是作品的流传与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与胸怀的延续。老一辈文学人如袁炳发老师,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要有包容新人的广阔胸怀,看到年轻一代的潜力与希望,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与机会。同时,也要有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不畏挫折的勇气与毅力。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学爱好者而言,更应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汲取他们的经验与智慧,传承他们的精神品质。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以袁炳发老师为榜样,将每一次挫折都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学篇章。
在当今时代,文学依然承载着记录时代、传承文化、启迪心灵的重要使命。我们需要更多像袁炳发老师这样的文学引路人,他们用自己的胸怀与砥砺,为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也需要更多怀揣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在前辈的引领下,勇敢地投身于文学事业,让文学的星空更加璀璨夺目。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将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底蕴不断传承与弘扬下去,让文学的力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