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 爱心】颂杨先贤风节,光大时代精神(作品赏析) ——读《圣贤二曲》有惑
有幸能参加徐荣斌先生大作《圣贤二曲》一书的发行研讨会,有幸能聆听各位的精彩高论,领略各位的风采,感受各位的妙思睿智,我很是幸运,也非常高兴。
盩山巍峨,厔水灵秀;山水精华凝结而成的周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学术传承,圣哲贤达辈出不穷,遗风余续影响深远。汉代的大学问家挚询在此讲学,扶风马融在此苦读;宋代的赵瞻,明代的王三聘,清代的路德等等,这些都是海内闻名的鸿儒大家。二曲先生李颙,是这些生长于周至的鸿儒巨擘中的佼佼者。
二曲先生李颙生活在社会激烈动荡的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家无立锥之地,清贫如洗,根本不具备求学读书最起码的条件。可是他偏偏嗜好读书,发誓立志,拼死拼活也要做学问。在贤良母亲的支持下,他借书抄读,跪地请求老师学者讲解,几度差点沦为饿殍也矢志不悔。坚定的意志感天动人,终于成为一代学问大师,被当时的人誉作熙代学宗。二曲先生以学问气节立名于世,不但在当时名满寰宇,在以后的几百年间,他的风节一直是后学敬仰的楷模。
史籍中的二曲先生,是人们景仰的圣哲,好像离我们太高太远,只能顶礼膜拜,不可能亲近去感受他的风节,更别说研习他的学问思想。作为二曲先生的故乡,周至民间关于二曲先生的传说也相当多,可都是当做圣人神灵来崇敬的,与我们似乎有着天上人间的距离。大家觉得他高不可攀,难以企及。这也难怪,三百年来,二曲先生都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之上的圣哲,是常人无法与之比拟的神明。这些误解,拉大了我们和二曲先生的距离,影响了二曲先生高风亮节的发扬光大。
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并研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此来促进时代新风尚的形成发展。党中央号召,政府引导,
各界学者同仁共同努力,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蔚然成风。我们县各界也闻风而动,掀起了热潮。徐荣斌先生《圣贤二曲》的出版发行,就是这诸多成果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蹊径独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圣贤二曲》中,“操志高洁”的二曲先生走下神坛,飘逸着那和蔼可亲有血有肉的身躯,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他不断地努力着,艰难地跋涉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他渐次丰满起来,不断强大,直到成为需要我们须得仰视才能望其项背伟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荣斌先生是把圣哲请下神坛的使者。阅读《圣贤二曲》这部巨著,会使我们觉得圣贤是可以企及的,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是可以到达圣哲境界的,这也是二曲先生学说的精髓和目的之一。这就为我们的后学树立了榜样,指明了道路,其启迪后学的功德肯定是巨大的。
李二曲先生是由一个矢志读书的少年成长起来的,他是如何求学的,他又是如何积累的,有什么经验,这肯定也是研究二曲先生的人们希望了解的。在《圣贤二曲》一书中,读书的方法途径都条分缕析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徐荣斌先生的精彩之笔。荣斌先生尊重史籍中二曲先生学习心得的记载,又结合自己教书育人的体会,相辅相成,倾注笔端,不但丰富了作品,也为后学提供了途径,用心良苦,善念深刻。至于二曲先生如何做人,那是贯穿于《圣贤二曲》一书的主线,也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每个章节,都散发出诱人的馨香。
二曲先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明末清初时代,经历复杂,三百年前的社会背景又与现在差别巨大,如果要让时光倒流,把人和事都放回历史中,并且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非下苦功夫翻阅史籍、查找资料不可。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可以想象其艰难程度,了解的人都会为荣斌先生的锲而不舍点赞不已。没有一点精神,没有纵横捭阖的大手笔,就不可能有此巨大的成就。
徐荣斌先生是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他醉心于文学,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曾在《陕西教育》《陕西人口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60多万字。代表作有散文集《清风吹来的回忆》、评论集《鸡蛋里挑骨头》。创作《最美教师》等八部电视系列剧剧本共百多集,碎戏剧本60部,均已拍摄并在陕西电视台播出,深受好评。长篇历史小说《圣贤二曲》参展全国第29届书博会,被《文化艺术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大型图书杂志《书海》专门发表了有关评论文章。在2020年3月份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大会上,被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高阳宣布为百年关学文化成果文学类优秀作品。荣斌先生的研究成果,卓尔不群,光大了我县文化群体的影响,难能可贵!
周至县的文化底蕴深厚,需要研究发掘的精华比比皆是。如何让这些精华变成新的时代的动力,是当代周至学人的责任。可喜的是我县有一大批文人学者,在此领域努力地跋涉着,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愧于当代文人学者的历史责任。更要感谢我县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文化局的领导。在领导们的关怀下,近些年来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可以说是云蒸霞蔚,这与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我相信,这样的风气必然收益于当代,功载千秋。
今天能和大家在一起交流,我受益多多。再一次感谢各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