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饸饹面(散文)

精品 【东篱】饸饹面(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4发表时间:2024-11-26 06:16:55
摘要:饸饹面,在胶东还没有卖的,到了正定,吃了一碗新鲜美味,更是用了一道文化大餐,吃的感觉不一样。我为饸饹面作记。


   在正定古城游览了“荣国府”景区,走出大门,肚子有点饿了,门对面的“正顺饸饹馆”的招牌吸引了我。
   人生识字糊涂始,教书一辈子,按照形声字通常读法,我也生怕读成“合格”被人嗤笑了去。这应该是带着浓厚的冀中特色的美食。小吃,对于我,就像少年时集糖果纸,虽不能吃遍天下小吃,却我相信小吃能够丰厚我的记忆,留住那座城的温暖。
   就为了“饸饹”两个字走进去。身后是“敕造荣国府”,身前是“民营‘正顺馆’”。好一番诗意,我在古今不同风味的繁华里,要留住最特别的舌尖上的味道。
   可能是我特别关注吃这方面的东西吧,在荣国府里,我想寻找《红楼梦》里的厨房,未见。《红楼梦》里人物场景繁复,有谁还去给厨房找个地方做安置呢,不过,让我想起《红楼梦》里两个厨房,一是“碧纱橱”,这是大观园里“怡红院”里为小姐们设置的庖厨用餐之所,这名字带着雅气。其实是因内部装饰用了碧绿色的纱,大约是用木框镶上碧纱而成,就是一种隔断。古人说,君子远庖厨也。这些小姐也应该“远”之,但不能不吃,就有了这等装饰,隔出了两个空间。人生自古“吃喝拉撒睡”,这“吃”字放在最前呢,“远庖厨”还有一层意思是告诫人们别光想这“吃”那点事。二是“柳嫂的厨房”,这相当于今天的小灶,是专门负责宝玉的饮食起居的地方。好在隔街对面有“正顺饸饹馆”,弥补了荣国府陈设的不足。尤其是,对面这条街,是为荣国府做了配套的,都是一些当地的老字号,做小吃的特别多。街名是“宁荣街”,是清式仿古街,招牌和幌子,悬于门楣,好一番市井风气。
  
   二
   扯远了,我早就被“正顺”里的香鲜味儿拽住,寻了一张空桌坐下。老板娘笑眯眯的,我是连问带查,把吃前的开场气氛自己就给做足了。两大间,食客已满,容我先来享受这饸硌面的饮食文化吧。
   饸饹,普通话读作hele,前字阳平调,后字轻声。但我不敢念出,食客进店就说“来一碗‘河漏面’”,“河漏”两个字我写得特别准确,据说,在康熙年间,曾责专人对全国的风味小吃做了一次调查统计,其中就上报了这种面,名“河漏面”。康熙看到这两个字,感觉好奇怪,品之,龙颜大悦,但怎么也想不出跟“河”有关,干脆御笔一挥,修改成“饸饹面”。这是一段佳话,也成就了“饸饹”的美名。御言定名饸饹面,是一段佳话,一个普通食物,多少人关注呵护,才有了这般丰盈的文化色彩,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奇,也是魅力。
   称之“河漏”,也有意思,面条在波澜壮阔中,左冲右突,沸腾不安,打捞上来,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多么像我们期待的沸腾时日,轰轰烈烈,缠绵不断丝缕,得给一个“大美”的评价啊。生活就像一条沸腾的河,每个人都在河中打捞着日常,一碗面,勾起了我的联想,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理解。感谢正定一碗饸饹面!
   自古皇帝造字,当推武则天为第一,共造字18个,最出名的是那个“曌”,取日月当空,称霸宇内之意。这康熙帝也算是时隔千年步武则天之后尘,也来了一段造词的故事。其实,在民间,人们习惯叫“合乐条”,大概是一桌人相聚吃面,合乐同乐。所以我就是读作“合格面”,人家应该也不会笑话我吧。
   据说,这“饸饹面”是在古城正定被发扬光大的,这也是对古城之“古”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了。
   据传,这饸饹面已有1400年的不间断的传承历史。古城正定建城1600年,这种面条也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啊。
   这饸饹面的制作,也很讲究。原本是用牛角钻上六七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做面条的面糊和好后置于其中,然后用力挤压,面条落入沸水锅中。大概擀面杖的前身就是牛角尖了。这饸饹面,喜欢钻牛角尖,真是个特别,居然钻出一个名堂来。冀中人称“河漏面”,而在曲沃、绛县、垣曲等地又叫“河捞面”。想想有意思,总是离不开“河”……
   中华饮食,总是可以也值得,也能够追溯到很远的历史。据说西晋时的文学界“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是个“五短身材”的人物,身高一米五,政界吃不开,晚年就去开饭馆了,做的就是这“饸饹面”,一碗走红,生意大好。不过,那时叫“活啦面”,他也是有所传承的。
   这还要追溯到殷商时期,商纣王看上了苏妲己,要纳她为妃。苏妲己被其兄嫂一路护送入都,夜宿驿馆,其嫂子做好一碗面条端着推门而入,见苏妲己姿色大惊,觉得颇似九尾狐妖,惊叫“活啦”……可能是言说狐妖活啦,“活啦”是活灵活现的意思,于是就有了“活啦面”的说法。
   一碗饸饹面,写法,读音,不一而足。令我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坐在饭馆,突然有个可笑的想法,如果出一个“饸饹”考题考考那些老外,如果答得上,那才叫“中国通”呢。但愿不是有意为难,学习中国文化,就得从一碗面开始。
  
   三
   两大碗饸饹面端上来,我也开始了拍照转发微信圈,觉得这是最荣耀,比吃一顿满汉全席的感觉好,自在,新奇。
   大碗高30公分,碗口也差不多30公分,上阔下窄,突然有个想法,想买下这碗,简直可以视为古董文物,是标准的青花瓷,雅静的白底,大花小花拼接,配上枝叶,碗边是云朵状,一行“正顺饸饹馆”是蓝色印字……食欲大增,但又担心吃不了这样的“海碗”。人家的招牌上还加了“真定府”三个字,正定,在宋朝时,治真定,一只碗,就带着历史文化,这是正定人的心思,他们不是旅游大使,做一碗面,也在推介正定古城。一个有境界的人,无需怎么表白,只要留心就能够看出,或许他们只是竖起了自己饭馆的品牌,但对自己城市的文化表现出高度的认可和喜欢。
   想起了,在正定博物馆,还有专门的布展版面做专题介绍这碗面,这是正定人为之骄傲的饮食文化,也是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多的遗产,到了今天,可能只是复原和展览,能够像饸饹面,依然活跃着一座古城的烟火气的不多见,正定可能不是唯一,但是绝对的崇尚。“非遗”,首先是大众的认同,老板娘就开口跟我说“你喝的是‘非遗’”,人家一开口就是大文章啊!干饭馆的,也不忘自己的根基,这才是底色最浓厚的乡愁。
   面条是怎样来的?胶东打卤面是擀出来的,甘肃的牛肉面是拉出来的,正定的饸饹面是“挤”出来的。擀,拉,挤,压,还有什么刀削面,做面的方式千奇百怪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无不渗透在每个细节,融入一碗面。正顺饸饹馆还保留着一架“挤”面的老式家什,是利用杠杆原理,需要两个人协调操作,如今已经换成了省事的机械,按动按钮,哗哗地出面。面材来自地方特产,最初的饸饹面材料是荞麦面、红薯面、高粱面配比制成,荞麦面是饸饹面的灵魂,千古不变。我们的古人,曾经并不懂得生命维生素含量,但钟情这种健康食材,荞麦面低热量,高纤维,无糖分,富含蛋白质。无法用粗食细食来分类。
   八分碗的饸饹面,筷子一抄,阳光射来,就像卷起一帘金色,褐黄的色感,特别显得温暖,温暖如家,这哪里是坐在正定的“正顺”店,简直就是坐在家里的饭桌旁。咬着劲道,入喉滑溜,淡香盈鼻,鲜味让舌尖不敢以太长时间搅动,胃口早就张开,等待入肚。淡黄,淡绿,不惊不奇,不艳不俗,恰恰合适,这色彩,将恬淡的意义表达得那么得体。翻动碗底,跳动的豆芽跟上来,脆香和面香碰撞,最难耐的就是这一刻。我想,厌食的人,在此刻也会变得贪婪起来,哪管什么吃相。密匝匝的芝麻粒,洋溢在温顺的面中,细碎如金,香盈小粒。制作者绝不偷工减料,这是对待“非遗”的态度,也是人生态度。
   “可无限量免费加面”,这是窗口上最醒目的一行字。就像小时候喝面条,母亲就站在身边,随时等着给我添面,就像母亲说,吃了再添……
   高级高档次的饭馆,并非是装修豪华,陈设阔绰,吃饭地方环境氛围固然重要,但最能抓住食客心的是一股乡愁,最好也把一股亲情加进去,于是射进店里的每一缕阳光,店主的每一抹微笑,食客的每一次“呼噜”入口的声音,都会变得美好,变得有情调。
  
   四
   是啊,我关注到邻桌一对年近八旬的夫妻。老太太是痴呆患者,但胃口好,她已经丧失语言能力,店主似乎更懂得她,端来一盆饸饹面条,示意给她添加,她微笑着摆摆手,又埋头吃面。“慢点”,老爷子在一边说,她点点头。慢点,是中国人最温情的语言,吃饭慢点,走路慢点,慢慢悠悠,这是一种关怀,我觉得此时的含金量要比年轻人说的“我爱你”更有份量感。一碗饸饹面,最抚凡人心。不记得曾经在灯红酒绿里的推杯换盏,不记得在红灯幻影里徜徉流连的时刻,某个温情时刻,就是人生的高光时刻。我突然羡慕起饸饹面馆老板娘的每日生活,每天,在她的眼睛里发生连续不断的温暖故事。她有五十多岁,谁会把人老珠黄这个词给她,善良和微笑,就是最好的年龄标签。
   刚刚从荣国府大观园走出,一直在寻找刘姥姥的影子,老太太莫非就是那个刘姥姥,一顿饸饹面,就让她吃出了心潮澎湃的感觉。饸饹面馆就是她的大观园,她的食欲就代表着喜欢。和我碰目的一瞬,她淡淡地笑了,我相信,我的目光是给她鼓励的,还有羡慕,羡慕他们这一对老人。
   突然钻出一个古怪的问题,荣国府里曾经也有“饸饹面”?一查,《红楼梦》的面条并不复杂,杂面、汤面、挂面,几乎和今天的普通面条无异。倒是有一道“椒油莼齑酱”,“齑”是粉,也称不上面条。还记得,刘姥姥进大观园遇到令她瞠目的“茄鲞”,刘姥姥不客气地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来这样的味儿来了?”刘姥姥少见多怪,但有一点刘姥姥是对的,茄子就是茄子,改变了味道,令她嗤笑。只是“茄鲞”这个菜名,不知坑惨了多少美食家。如果眼前喝饸饹面的老太太知道这段故事,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会说,赶不上这碗饸饹面实在。
   300多年前的大观园的繁华,300年后大观园前的宁荣街的市井,一顿饸饹面就让人决定到底喜欢什么了。饸饹面比《红楼梦》里那道名菜“茄鲞”可谓面真价实,一碗10元,用不着像刘姥姥那样吃得谨小慎微,惊惊慌慌的。
   记得周容《芋老人传》里的那位书生,赶考路上吃了“芋老人”烀的几个红薯就念念不忘,成为相国之后,吃什么都觉得无滋无味,再寻“芋老人”曾经烀的红薯味道而不能,我觉得吃一碗饸饹面,只能去正定的“正顺饸饹面馆”,味道不会改变,因为面馆坚守着这碗“非遗”。
   还是有意思,进入正定,在古城东城门内走进了“顺路驴肉店”,逛荣国府走进了“正顺饸饹面馆”,名字都带着一个“顺”字。“顺”是中华文化中最流畅的一个字,一路顺风,沾上了美食的味道。
   我还记得我坐在面馆的12号桌,哪年再往,还坐这张桌子,一定还会遇到故事。
   回家追剧,看《故乡的泥土》,看情节都是零零碎碎的,人物也记不住几个,但一个细节还记得。那个偏僻的“故乡”人第一次创业,就是将饸饹面商业化,办起了加工厂,在街头摆上了饭桌,把饸饹面推到了城市的饭店,成了美食,也赚到了乡亲们的第一桶金。还记得,他们靠的还是那部压制饸饹面的老物件,古朴,怀旧,渗透在美食里。中华文化,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日常,人们总能挖掘出特色,做出地道的乡愁味儿。看到这段,我说起自己的观后感——饸饹面缠住了我的舌尖,会不断勾起我的温情记忆。
  
   2024年11月2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4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进正定,被“饸饹”二字吸引,小吃的味道最能温暖人,参观了荣国府,怀才老师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厨房,仔细寻找却未见,幸而这街上的小吃店弥补了遗憾。坐下来,吃一碗。饸饹又叫河漏面,原是机缘巧合,由康熙赐名,这是一段佳话,也成就了“饸饹”的美名,然后在正定发扬光大。饸饹面距今已有1400年的不间断的传承历史,制作也很讲究,体现了河漏面名字的由来。西晋时的文学界“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晚年开餐馆做的也是这“饸饹面”,那时叫“活啦面”。殷商时期叫“活啦面”,与美人苏妲己的故事有关。盛面的碗也独具特色,工艺巧妙,带着正定人的心思,用一碗面竖起了自己饭馆品牌,也时刻不遗余力推介自己的城市,正定博物馆,还有专门的布展版面做专题介绍这碗面。这面条是挤压出来的,材料是荞麦面、红薯面、高粱面配比制成,健康有营养。面条金黄,入口温顺,豆芽的脆,芝麻的香,鲜味弥漫。用料足,做工精,成就了饸饹面的非遗。而门口无限量免费加面,就像在家吃面的感觉,抓住了食客的乡愁,把亲情也加了进去,更添温暖。旁边一对老夫妻,一句”慢点“是老爷爷对老奶奶最深情的爱,朴实却动人,这一幕打动了作者,让他想起了刘姥姥,饸饹面馆就是她的大观园,她的食欲就代表着喜欢。《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遇到令她瞠目的“茄鲞”,让刘姥姥开了眼界,吃得却是谨小甚微,而这碗饸饹面价格10元,可谓面真价实,值得去吃。在正定,怀才老师在古城东城门内走进了“顺路驴肉店”,逛荣国府走进了“正顺饸饹面馆”,名字都带着一个“顺”字。“顺”是中华文化中最流畅的一个字,一路顺风,沾上了美食的味道。坐在12号桌,吃了一碗面,成就一篇美文,不知道怀才老师下次再去,又会遇到什么故事,我们也期待着!怀才老师用丰厚的知识,优雅的文笔,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饸饹面的前世今生,博古通今,情感细腻,文中对那对老夫妻的细节描绘,柔情温婉,集历史、故事、人文、传统文化于一体,让这碗饸饹面滋味绵长,品读美文,酣畅淋漓,温暖全身!大美佳作,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6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6 06:32:21
  饸硌面,没吃过,读了怀才老师的文,口齿生香,酣畅淋漓,温暖全身,大家快来赏读吧,写美食的典范,欣然好好学习,也想写一篇面条文。问好怀才老师,日日安好,创作大丰!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09:29:50
  饸饹面,我也是第一次在正定吃的,很特别,必须记下饸饹面的特色。饮食也应该时不时地换一下,来点新鲜的刺激一下,饸饹面是一种文化,我们吃面的时候,也是围绕面发生一些想法,很有意思的事情。池州的面条,还没有见识过,期待欣然老师的面条牵拉出一个别样的池州风情。谢谢欣然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26 08:30:48
  怀才老师笔下的正定饸饹面,从历史到现今,从制作到滋味,从老夫妻的温情到食客的乡愁,尽显其魅力。文笔优雅,知识丰厚,融合人文传统,读来温暖酣畅。这不仅是面的故事,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织。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09:32:14
  在正顺饸饹馆见到是老夫妻,的确是一个难得的镜头,老年痴呆了,但爱的传递却是那么流畅,所以有所感慨,大概这就是那对夫妻的秀恩爱,相当于“我爱你”的深情表达吧。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遥握,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1-26 08:38:07
  我也是在陕北才知道有饸硌面这种面条,压面用的机器称饸硌床子,面条分白面和荞面,很精道。老师通过正定的一碗面,引申开来,讲述了红楼里的一些掌故,兼谈了一些其他面食的做法,洋洋撒撒,好文拜读了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09:37:17
  据我所知,可能山西那一带,饸饹面也盛行,我去山西太原没有吃过,但我知道那里的荞麦很多,吃过那里的荞面,我吃的是一种类似蜂窝状的东西,也浇面卤子,很有特色。中华饮食文化,是互相影响的。在正定,一碗饸饹面,印象很美,为之记。饸饹床子,是古老的饮食工具,也值得传承。在陕西,小吃荟萃,我都没来得及享受,只吃了正宗的肉夹馍,也难忘。因为这家正顺饸饹馆就是荣国府景区的对面,刚刚游览,不由得就想到,就联系上了。谢谢一飞老师的美评,遥握,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26 08:53:22
  一碗面,不仅写出了市井烟火,还串起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还巧妙地与《红楼梦》挂上了勾,这是怎样的功夫啊!没有浑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写作功夫万万效仿不得。喜欢!收藏细品吧!遥握问侯怀才老师,感谢为我们带来一篇又一篇经典之作!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09:40:03
  市井烟火气,永远是生动的,走进饸饹面馆,就是闻香看人家吃,都是很享受的,融入一碗面,吃出点地方特色,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也是旅游的一部分,所以为之记。湘莉老师吃过么?有必要尝尝。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简柔        2024-11-26 10:32:17
  吃过很多地方的面,但是饸饹面倒是没有吃过。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懂得吃面,北方的面更筋斗,有嚼劲,有着传统的坚守,所以我更喜欢吃北方的面。这个饸饹面,爱钻牛角尖,挺好玩的。沸水是饸饹面的河,面条游泳一下,于是有了“河漏面”,“河老捞面”的叫法,挺有趣的名字。怀才老师描绘的那碗青花瓷碗装的饸饹面,可以治疗厌食症的。文章思域真是开阔,一碗面,写得峰峦叠嶂,涟漪荡漾,见识了,文化味,人情味,乡愁味,真有味。如果去正定,一定要尝尝饸烙面。简柔拜读。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10:39:05
  这个饸饹面,爱钻牛角尖,挺好玩的。沸水是饸饹面的河,面条游泳一下,于是有了“河漏面”,“河老捞面”的叫法,挺有趣的名字。简柔老师的这段话那么经典,我最喜欢简柔的文字风格,轻快幽默,有着睿智,我就写不出这个味道啊。喜欢。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一碗面,可以带起一片情思,也可以震撼山河,旅游的品质,真的不在于景点是不是几级,在于我们捕捉风景里喜欢的东西的多少。捧着一碗饸饹面,看着一对老夫妻津津有味地吃,那种感觉比吃好。最抚凡人心的是一碗面,简单。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佳作,谨祝每日快乐!
6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26 11:23:37
  一碗饸饹,吃出了美味、品出了竟境,最喜欢文中的那句“不记得曾经在灯红酒绿里的推杯换盏,不记得在红灯幻影里徜徉流连的时刻,某个温情时刻,就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市井烟火中不经意的温情流露,也生活中最美味的饸饹。怀才老师笔下生辉,字里行间流淌着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拜读,祝我们的怀才老师安康笔健,万事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11:30:00
  小黄家猎奇吧,我喜欢家乡的美食,不拒绝他乡的美味,都是一直饮食文化,可能自己没有多少时间是在繁华里,倒是一碗面最容易感动我,来自民间的东西永远是生动的,有了无限的生命力,饸饹面就是这样。石叶老师吃过没有?若有机会尝尝去?感谢石叶老师的美评鼓励,遥握,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1-26 11:41:05
  第一次听说世间还有种面叫“饸饹面”,是那么的可口,吃上一碗,酣畅淋漓,温暖全身。让读者淋口水了。老师为正定的“饸饹面馆”,做了一次到位的广告。一碗“饸饹面”,就让人有去正定尝尝“饸饹面”的想法了,哈哈!问好老师!祝冬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11:48:55
  可能山西和河北别的地方都有这种美食,吴老师可以选择一下。我是觉得正定的饸饹面好,可能是遇到了那家店好,在荣国府对面,格外有一种氛围吧。谢谢吴老师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26 12:16:41
  真的没吃过饸饹,从今儿就进入我的没吃过的美味食谱上了,日后必尝。祝老师冬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12:24:41
  此志不小,是开启崭新生活,点赞!我超过荞面,吃过我们胶东的打卤面,吃过牛肉拉面,吃了刀削面,吃了饸饹面,算是对面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生活地方美好,离不开这些细节和美事的支撑。谢谢石叶老师再度留墨,遥握!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1-26 14:18:42
  “饸饹”两字,用拼音半天没出这字,干脆用手才写出来,看来这面,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到荣国府去吃一碗饸饹面,心情自然是不必说,里面装有历史有文化还有诗韵有意境,怎能不美。好文,学习了,祝老师冬日愉快!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14:35:21
  是啊,拼音这个饸饹,不如喝饸饹面顺溜,我就不敢在正定那家正顺馆开口读,出门少说话,多听人家的,结果人家读的声音和我想的不一样。这是乡俗文化,我们永远都要继续学习。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26 15:06:56
  饸饹面,正定人读作河漏面,是“挤”出来的,和我老家的汤子好有一比。我回北方,发现有很多刀削面,制作工艺也变了,不独属于兰州人了。掀开出门帘一看,机械化,一眨眼,一碗刀削面入锅了。味道还行,虽然是科技面,本质和灵魂还在。这个饸饹面,也变成了科技面,只能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老师知识丰富,将一碗饸饹面的前世今生,写得精彩纷呈,令人口齿生津,垂涎欲滴,乃大家手笔,佩服之至。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冬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6 17:57:07
  要说中国面的做法,那真的可以写成大全一本书,抻。拉,挤,擀,压,削……各种方式都是无比生活化的东西,爱之不舍。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东北汤子,倒是没有吃过,有机会一定来一碗,一定是浓浓的东北味吧。是不是我们这里的“鲜煮”?后来我听人说作“珍珠汤”,名字好是好,我还是喜欢鲜煮的说法,可以挑起我的记忆。刀削面吃过,还是没有吃出滋味,可能是我对刀削面的文化掌握不多。我觉得,当下的拉面还是没有机械化,其他的都使用机械了,应该口味不大一样了。但进入一个快速的时代,我们还是赶上了创新,也值得品尝欣赏。不敢称大家手笔,加上我可能从荣国府出来,有些东西就触景念远了。谢谢韩老师的美评,继续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