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难忘第一次进城(散文)
一
小时候,我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赶集,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吃酒席等。时隔多年,有的已经忘却,有的还清晰地记着。像第一次进城那些事一直刻记在心,至今难忘。
我大约在八九岁时,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病,一遇天气变化,病情就会加重,不停地咳嗽,喘得上气不接下气。那期间,我成了王家坪公社卫生所的“常客”。父母亲见我病情不见好转,就省吃俭用积攒钱,准备送我去县医院治病。那时,恰巧同寨姜金曦的大儿子姜山娃也患着同样的病,他父母都在甘溪小学当老师,山娃比我大一岁,和我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关系很要好。于是,我父亲和他爸商定,利用暑假,带我们去息烽县人民医院治病。
过去,老家地处息烽县鹿窝镇西望山南面的半山腰上,是全县最偏远的地方,交通闭塞,贫穷落后。别说去县城,就是去最近的赶一次集也有二三十公里远,许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去过县城。记得去县城的头晚,父亲对我说,看完病就带我和山娃进城玩耍,到时给我们买好吃的。想到城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好吃的东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一晚上几乎没睡着觉,天不见亮就起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担心我们路上挨饿,比我起得更早,给我们做好了早饭,还煮了几个鸡蛋装在布兜里,让我和父亲在路上吃。
那天天气晴好,万里无云,太阳像一团巨大的火球从山顶上爬了出来。出门后,父亲对我说,从家到县城有一百多公里远,要爬三个坡,下三个坡,路道崎岖,坎坷不平,走完山路后,还要沿铁路走几十里才到县城。一个单边要走六个多小时,你们生着病,估计要走七八个小时。一路上,父亲见我不停咳嗽,气喘吁吁,有气无力的样子,一遇上坡就背着我。姜山娃身体状况比我好些,他父亲看他实在累得不行,想背他走,他都坚持自己走。我打心眼里佩服山娃的坚强毅力。
姜山娃父亲不愧是老师,善于言谈,边走边给我们摆起乡下人进城的笑话。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家邱老奎、王冒先、罗开升等几个老人到县城赶集,饿了到街上一家餐馆吃东西,这家餐馆开着电灯,他们进屋一看,挂在头顶上的电灯像火一样闪闪发光,就企图站在木凳上,用它点烟,可怎么也点不燃,随后大家就商量把电灯外壳打烂来点。正准备动手时,老扳进来了,一眼看见凳子上手拿木棒的王冒先,赶忙问他想干啥?当明白他们的想法后,不由得哈哈大笑。
就这样,走了大半天,我们终于到达盘脚营火车站,从这里,沿着铁路边再走一个多小时就可到县城了。看到平平直直的铁路,感到自己出气不那么喘了。在铁路上行走时,父亲提醒我,要走轨道旁边的路,要不然火车突然来了,避让不及。果然,不一会儿,“呜呜呜”的鸣笛声由远及近,火车像一条长长的巨龙奔驰而来,我们赶忙站在车道旁排水沟的边坡上避让。瞬间,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我见火车仿佛要倒下来的样子,吓得大哭,赶忙往山坡上跑。父亲看我跑得溜快,指着我说,你看,这样儿不正是人们常说的吃不得,没饿,跑不得,贼没追来啊。
二
紧赶慢赶,我们终于在下午五点过来到了县城,看天色已晚,父亲就想着先去表叔家寄宿。表叔是父亲的亲表弟,名叫陈新好,年轻时父母过世,家境贫寒,乡政府保送他参军。后来,他从部队转业后安排在县城拖电厂工作,然后讨了一个城里姑娘,家就安在了城里。前几年,表叔带着表婶和两个孩子回老家上坟,落脚在我们家。尽管家里贫穷,可母亲热情好客,想法子给他们做好吃的。表叔一家离开时,母亲还把家里舍不得吃的一块腊肉和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送给他们。
过去,老家人常说,城里人下乡割肉打酒,乡下人进城作揖拱手。不用说,这样的事,在生活中的确存在。再说之前父亲从未去过表叔家,这是第一次,心里没底。可住店又没钱,城里只有表叔一家亲戚。管它三七二十一,去了再说。姜山娃和父亲倒好,亲大伯姜金晨在县城五金公司上班,家住县城,他大伯、伯妈每次去他家,都会给他带许多好吃的,对他可好了。他们晚上住宿犹如哑巴上学——绝对没问题。父亲带着我边走边问,终于在天黑前找到了表叔家。
一开始,表叔一家人见我们突然到来,满脸惊讶。父亲进门后,赶忙说带我来看病,时间太晚了,明天再去医院。表婶很热情,知道我和父亲走了很多路,肯定饿坏了,就赶快给我们弄饭吃。我一看,表叔一家住在厂里的职工宿舍,只有两间屋子和一个小小的厨房。心里直打鼓,他家住房面积这么小,怎么住得下我们?没想到吃过饭后,表婶就带着两个孩子到离家不远的后家去住,让我和父亲住两个孩子的房间。这下子,我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第二天一早,表叔请了假,和表婶一道陪我们去医院。走进医院一看,哇,医院好大啊,里里外外干干净净,门口修着大大的花池,周边种有一排排绿树。挂号后,穿着白大褂的医师给我做了一番检查,开了一些药。然后医生对父亲说,孩子体质太差,天气变化就会感冒,只要感冒就会咳嗽,喘不上气。平常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待孩子长大后,身体强壮,病就会好。给我和姜山娃看完病后,父亲他们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于是他和山娃他爸商量,准备带我们回家。
表叔表婶听后,哪能同意,对他们说,既来之,则安之,孩子们难得进城一次,来了就在城里玩几天再走。看到我乞求的眼神,见表叔表婶这么热情,只好点头应允。当天从医院出来,我们从县城北门一路向前,走到十字街口,四通八达的路面又宽又平,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顺着走进十字街西面高大的百货大楼一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从百货大楼出来,向左走,进入了饮食一条街。在这里,表叔选了一家小吃店,请我们吃了午饭。吃完饭出来,我和山娃走到一家名叫“香又香”的包子店前,眼睛盯着冒着热气的包子,脚挪不动了。表婶见状,赶忙给我们一人买了一个。我俩边走边吃,来到了位于城南的电影院门口,表叔一看门口的广告,说今天上映《大闹天宫》,请我们看场电影。我俩一听,可高兴了,欢呼着跑进了影院。哇塞,影院内好生宽敞,前台正中挂着又大又白的幕布,台下一排排座椅摆放整齐,四周灯光明亮。这与农村的坝坝电影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城里,我见到那些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穿戴漂亮,在宽大平坦的广场上玩着各种玩具,学校、医院近在咫尺,上学、购物、看病方便极了,让人好生羡慕。从县城回家的当晚,我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长大了,在城里上班,还在城里买了大房子,过上了城里人幸福美好的生活。第二天一早,我把梦说给母亲听,母亲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幺儿,要梦想成真,就好好读书,一切只能靠自己。
三
心有所想,事有所成。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终于在1984年10月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乡镇兢兢业业工作十多年后,又调到了县城工作。进城不久,参加了单位集资建房,两年不到,自己在城里有了一套房子。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后,触景生情,回想起了第一次进城的情景和父母一生的艰辛。随后打算把父母接到城里享享清福。
可父亲说家里开着经营店,脱不开身,况且以前赶场或办事去过城里。只是母亲在老家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知城里长成啥样,让我接母亲去城里看看。母亲来了之后,我和妻子抽空陪她到街上走走逛逛,去电影院看电影,玩得很开心。可没几天,母亲抱怨说我住的楼层太高,上下不便,加之又没熟人,很无聊,叫我赶忙送她回老家。尽管我和妻子好说歹说,母亲就是不愿意再呆下去。我好生无奈,只好随了她的心愿。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改革开放几十年后,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进了寨里,四通八达。前两年,新建的高速公路从家门口横穿而过,从老家乘车到县城只需二十多分种,到省城一个多小时。这些年,寨里外出务工的村民赚到钱后,在城里购了房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相反,城里人看到乡下空气好,环境美,清静悠闲,时常到乡下游玩,愿当乡下人。
又说当年和我一道去县城看病的姜山娃,长大成家后,在父母的资助下购买了一辆运输车,当起了运输个体户。由于他吃苦勤劳,诚实厚道,跑了几年车后,在县城购买了一套近二百平方的商品房,后来又在县城开起了汽车修理店。如今,父母退休后,挨着他住。他儿子姜兴福考上大学后,学的是机械专业,毕业后帮助父亲打理修理店,在城里讨了媳妇。现今,四代同堂住在一起,生活美满,其乐融融。
前几天,姜山娃大孙女姜小凤出嫁,邀我去吃洒。我去他家里一看,他家房子是跃式结构,宽敞明亮,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我俩久未见面,无话不说,当回忆起我们第一次进城,看到火车,害怕得拼命往山上跑的场景,还有在包子店门口死活不走,想吃包子的样儿,止不住笑了起来。姜山娃感慨万千,对我说,还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好,这不,你看我们一家住进了城里,这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姜山娃的朴实言语和满脸笑容里,我仿佛看到了各级党委、政府正在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让一批又一批的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不用说,他们的生活必将会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小时候第一次进城时的苦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