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墨泉(散文)
一
墨泉,在山东省章丘市的“明水古城”的“百脉泉公园”内,响彻在龙泉寺的西南侧。
这墨泉啊,李清照当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错过了和一代词宗相依相偎的机会。
墨泉很年轻,还没有我的年纪大,但在济南72名泉中,却是蜚声满满,堪称“青年才俊”,较之李清照笔下的漱玉泉,当属“新秀”,但不是“菜鸟”。我不年轻了,却老想着去看看年轻的墨泉。
书法家孙鑫在龙泉寺壁上题“清泉洗心”四字,或许,这墨泉自觉尚未禅修得好,觉得人们以此洗心的资质不够,所以迟迟不肯涌出地面吧。深山藏古寺,这古寺藏得还不够深。古寺藏墨泉,藏得足够深,那些修行浅的泉相继涌出,墨泉却还藏在地下三千尺处继续修炼着。如此,一旦涌出,就名声大震。墨泉是矜持的,却不是呼之欲出,其他的泉声如锣鼓开场,墨泉还是磨蹭着,真沉得住气啊。
墨泉的出现,就是一段传奇。其实,墨泉的出现就像捅破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那样,简单却偶然。或许,就像人在修禅过程中的顿悟一样,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一池静水变得活跃起来。似一语点破梦中人,幡然警醒。墨泉在地下不知沉睡了多少个亿万年,却于1966年的一次钻井,被点醒。本想钻探矿脉,钢管打进去,不意触及泉脉,水涌若轮,势不可盖,于是成为一眼钻孔喷泉。
听听这墨泉传奇,让我想到了数千年的中医针灸技艺,中医以一根银针在人体世界,探索穴位,找到控制疾病的点,钻机如银针,针灸地脉,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之一脉。中华文化,本就难分领域,我得意于这样的发现和理解,也为墨泉的壮观而感到兴奋,数遍吟着那副对联——
墨珠巨涌声如雷隆
地脉勃发一泉成河
总觉得未把这发现的传奇写进去,是遗憾,于是窃吟一联,表达我的感慨——
乌金一针入地唤墨泉出从此笔下非点墨
明珠万斛飞花催环佩击于今章丘吟千诗
墨泉虽然年轻,没有古代的文人墨客来浅唱低吟,但恰恰也给当下的大众诗人以更多的机会,不会有李白面对黄鹤楼无奈地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墨泉文化,源自深深的地下,有着深度,这样的来历,岂是古人可以发现?我发现当代诗人吕芃的《墨泉》,已经抢先表达出来——
人间银汉地下来,万泉冠冕独成河。
冰轮玉墨羞可拟,铁马秋风舞干戈。
天上有银汉,地下怎么能没有呢?应该上下呼应。一针可探地下银汉之深。墨泉在古城“百脉泉公园”内,当属“泉魁”,一条“绣江河”就是墨泉喷涌而成。比拟为“冰轮”,形容为“玉墨”,都觉得不能尽意,其势若铁马金戈,在寂寥的秋风中奔驰相击。多么优美,堪与漱玉泉边李清照留下的婉约词句比,豪放与婉约并存,使得这“泉园”有了多种色彩与气氛。
墨泉,给了当代以至于未来更多人做文学鉴赏以机遇和题材,百年,或许几百年之后,是否可以结集一个《墨泉集》,作为对词宗李清照《漱玉集》的响应?也未可知。李清照,泉下会啧啧惊笑,该是多么有趣的事。
一个“墨”字,让我生出太多的意象,忍不住也口占七绝《墨泉》一首,悄悄地地吟给墨泉听——
文思泉涌非狂语,一点飞流世间河。
不必挥毫能泼墨,水城昼夜响诗歌。
当下,文学并未衰败式微,多少民间文学爱好者,不将文学视为传世的东西,放在旅途的风景上,多一份精美的审美情趣,我深受其好,生怕墨泉声笑我,忍不住说“悦景而已”。
二
站在明水古城的墨泉边,放眼“百脉泉公园”,颇有想法。百脉泉被誉为明水诸泉之首,是绣江河之源,这里囊括了多少泉,没有确数,但她却可以孕育泉水,就像墨泉,一经发现,就成为“泉魁”,是泉首之魁。其名望,堪称泉水明星,因而有了“济南趵突明水墨”的说法,墨,即墨泉。百脉泉的存在历史久远,《水经注》形容“百泉俱出”,唐《元和郡县图志》说“百泉俱合流”,真正在石碑上刻字定名是在民国时期,由著名书法家迟海鸣题写。有泉成百上千,不可胜数,看不见泉孔,却在泉水之上有泉如珠,汩汩涌出,百脉沸腾,状若珠玑滚动碰撞,历历泛美而不知美从何出。
给名“百脉”,真的太神奇了,他一定是略通中医,直把地心之脉。我认为,这既像中医学的运用,也是文学的表达,更是一种神奇的预言,之后的墨泉,便是一脉搏起而生泉。
墨泉的出现,一下子豁然开朗,绣江河的源头找到了。浩浩荡荡绣江河,如蓝色锦带,飘逸流远。芹藻浮动于水面,如素花点缀,美不胜收。水纹如绣,波澜不惊,尽管沿河还有众多名泉汇入,但和合融洽,有声千种,而其色不改,湛蓝如碧,虽收两岸苍烟千缕,但一一承载,烟泉如戏,弄醉时光。于是人们有了“一泉成河”的诗意歌咏。之前,那可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墨泉一泉犹如神龙之首,给了绣江河一个完整的面貌。
据说,曾经的绣江河沿岸,有水磨千盘,人们推磨豆腐,就从绣江河汲水,水磨转声,绣江流韵,一河的泉,谱着生活的婉曲,醉人几许,有谁可知……百脉千磨,一河万众,两岸杂树,四季一碧,一碧万载。这些数量词,在绣江河有了诗韵词脚,变成了华丽的形容词。
多少诗情画意,少了一份持重的文墨,期待千年,终于破地而出,这墨泉更为绣江河注入了风流文采。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泉眼,飞珠溅玉,其势壮阔,其色饱满,声如雷鸣,凝视之,泉色黝黑,或因其深而形成如此观感,据说,这就是命名为“墨”的根据,其实,我觉得还是不能少了人文底蕴。就像那眼漱玉泉,毕竟有了词宗李清照的影子,就变得那么纤巧精美,令人有了睹泉涌而生婉约的美妙感。
三
墨泉的人文色彩,才是墨泉之名的源出。1961年,有着“马背书法家”之称的舒同,任章丘县委书记,就居住在如今的墨泉后位,繁忙的公务之余,挥毫习字,每每临泉涮笔砚墨,那时墨泉并无墨泉之名。这是一段佳话,谁知这暗合了墨泉之“墨”字。
墨,是一种精彩的沉淀和凝聚。想起舒同的仕途,他是在山东省省委书记的位置上,犯了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被免职的,他要求降格到章丘任一个县的书记。从济南的趵突泉,到章丘的墨泉,他仿佛就是随着泉水而流动。真的是应了龙泉寺壁上的“清泉洗心”几个字,
1990年秋末,时任章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任方桐被邀为此泉命名,他想起一代书法家洗笔于此泉(起初泉不滚涌,处于渗水之态),游人赏景,常常怀念舒同,便有了构思,提出这个“墨”字,他当时随口吟了一句民谣——未出泉口黑如墨,涌出石渠白如冰。后来,就请已经做了中国书协主席的舒同亲自命笔,撰写了“墨泉”二字。
观墨泉,不看“墨泉”题字,便对墨泉的韵味少了了解。舒同的字,以圆润体,不见方笔,圆润如珠,饱满多姿,恰似这墨泉滚涌的泉花,婀娜多娇。笔力沉稳丰伟,圆动苍厚,雍容大度,有着对墨泉之态诠释的意义。若论泉系,舒同之书法,也当归于泉系,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段人文佳话。墨泉出自地壳深部奥陶纪石灰岩岩溶裂隙,故而墨色沉厚,更因富含矿物质而非一般地表泉能及,以“墨”给名,恰如其分;而题名的书法家,其笔力是经过战火的淬炼,以圆驭方,虽为墨迹,却有着兵戈之声。
有人书评舒同的书法,认为,颇具魏晋飘逸之气,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如此看来,真是不可多得的墨宝,与这“墨泉”也是相得益彰。
漱玉泉,梅花泉,加上这墨泉,永远载着人文的墨气,如果赏泉,只观其形,而不知底蕴,游赏之趣岂止是减半。
由此,让我想到了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那条水,就是会稽山阴一条不知名的小溪,若不是文人的风雅集会,这兰亭也当是默默无闻罢了,流觞曲水,不必名胜大川,溪窄水浅,一点不耽搁流觞抒怀,“雅人深致”,故有溪流之风情,亭阁之风流。墨泉也是如此,且更渗透了革命的情怀,人物的身份,更使墨泉有了不俗的名气,可以说,舒同先生之洗笔,早就为墨泉留下了精彩的墨色。琼浆涮笔,试墨丹青,临墨泉,可增加笔下墨色之浓度,丹青之浓彩,但愿华章名墨此后出于章丘明水不绝不涸。
这番感慨,是否肤浅?不管了。还有让我自觉肤浅的想法。从前喜欢紫砂壶,一次朋友光临寒舍,二人煮茶,他说,最好有一把黑壶,我不喜这个“黑”字,他便改名“墨壶”,意思是愿我笔下笔墨滔滔,借他吉言,我还真的网购了一“黑壶”,遇到墨泉,若带着那把黑壶,该是多么合适,墨泉注入,不生墨趣才怪呢。望向明水古城四周小胡山、小尖山、贺套山、小峨眉山……山中可植茶,那我就采撷一把置于黑壶中,没有茶园也无妨,这墨泉来自地下深处,是上等的矿泉,掬水而饮,何必茶味。再说了,墨泉有着这么多的人文文化,浓度已胜过一壶茶汤。
四
墨泉,论其历史,远不如古城内的漱玉泉、梅花泉、珍珠泉、金镜泉等出名,但一点不少文化底蕴,加上发现的巧合,本身就是一段精彩。一切是不是巧合?无巧不成书,无巧也不成泉,我们喜欢故事里有巧合的情节,墨泉也是故事,也有情节。
尽管是秋末,天气转冷,仍有几个孩子赤脚戏泉,也好,沾沾墨气吧,愿他们再来,给墨泉奉上自己的诗。
滔滔乎似鱼蛟腾跃,沸沸兮如黑龙啸台。
给墨泉一个好句子,当推“尺半不消平地雪,三伏常吼惊天雷”。别怪我把张养浩写给趵突泉的名句给了墨泉,张养浩若活着,明水人一定盛情邀请,为墨泉再泼墨。
谁说墨泉是一眼没有历史厚重感的泉,历史在于不断创造,我们这个时代,更是不断创造崭新历史的时代,墨泉的人文历史,一点也不薄于其他名泉。
我相信大地始终在呼喊,就像这墨泉自诞生,从未停歇她的声音,是否是古希腊女神缪斯带着众神超越地脉而来,以名泉的方式,载歌载舞。或许,是中国神话里的井泉龙王,含泉吐于章丘明水……不管是哪一位,曾经僵硬的血脉一下子被打开,从此有了墨泉的欢歌。
说什么,风水轮流转。墨泉就是一道自然与人文神功契合的风水,风水不转,常驻明水。不信?看墨泉,我们必须赶往章丘明水古城。
给文人一个忠告吧——要使笔下浓墨重彩,就一定要汲墨泉之水。
2024年11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怀珠蕴玉墨泉旁,
才思如流歌满堂。
抱负守真心自远,
器盈文采韵犹长。
墨香漫卷书千卷,
泉涌轻吟赋万章。
妙笔生花描胜景,
语风出众绽华光